第5章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尽管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但是,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机遇。

一、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主体人的需求来推动的,人类社会中各项活动的生存、发展和消亡也是由人们需求结构变迁的客观规律来决定的。体育产业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项经济活动,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是看它在现阶段人们需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需求结构变迁能否给这类活动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推力。从人类社会迄今为止两个最著名的需求理论(马克思的需求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的需求主要分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三类,其中生存需求是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低层次需求,享受和发展需求是满足人作为社会人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高层次需求,并且人的需求结构客观上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趋势。从经济理论上看,人的需求就是消费的需求,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并且满足人作为生物人的物质消费品的需求是有限制的需求,而满足人作为社会人的精神文化消费品的需求是无限制的需求。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改革开放20年中国社会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人已经整体步人了小康社会。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娱、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近年来,体育消费品(包括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在中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农村地区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合乎规律的变化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大助力的体现。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体育需求是无限制的消费需求,那么,体育产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对我国的体育消费能否在近期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刘伟教授认为,体育消费近期不会有较快增长,主要理由有三点:一是当前我国经济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企业开发不足,市场需求就不旺,产品库存增多,资金周转不灵,社会就业困难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消费不可能出现繁荣的态势;二是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化,也就是说,在工业化没有完成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的拉动,依靠制造业来发展,只有到了后工业化时代,它的经济增长主要源泉才可能来自第三产业。这就是说,体育消费只有到了后工业化时代才可能真正活跃;三是从恩格尔系数上看,我国目前还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时期(恩格尔系数从50%~59%向40%~49%过渡)。体育消费只有到了富裕状态,也就是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才可能快速增长。

与刘伟教授持不同观点的是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的马晓河研究员,他认为,我国体育消费近期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主要理由也有三点:一是中国的人均GNP估计过低。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目前消费结构相当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3000美元的水平,即目前中国人均GNP实际水平应乘以现在GNP的3倍。原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高诺素在研究中国粮食消费时也发现,中国人均GNP应该乘以3。从这一点上讲,我国目前的消费应处于一个人均GNP3000美元的水平,处于这一收入水平的社会,体育消费应该是旺盛的;二是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城乡间和地域间的差距特别大。上海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北京也超过3000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消费持续增长,且连年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从1994~1998年,中国体育消费速度平均每年增长20%。中国体育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1994~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三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化水平将越来越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体育消费拓展的空间和发展速度也会随之不断加大。

应该说,上述两位经济学家观点都有道理,刘伟教授讲的是一般性、普通性,马晓河研究员讲的是特殊性、个别性,但是,尽管如此,两位学者实际上都承认一个共同的前提,即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规律的、有增长潜力的服务性消费,它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的机遇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期,即由不发达状态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方面的变化轨迹,就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具体到产业结构方面将会出现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步萎缩,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尽管还会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快的增长,但增幅会逐步回落,唯有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的、逐步加快的增长态势。按照经济学理论,人均GDP在1000美元的国家,该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应在50%左右。而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即使考虑到有漏算部分的存在,也不会超过40%。由此,也就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点是通过市场化路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为工业化社会增加人气的产业。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看,在发展初期为第二产业直接服务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有一个快速发展,但是随后,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步减慢,而那些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行业,如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会有一个持续的、快速的发展。体育产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正在或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支柱行业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国务院即将转发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一系列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投资。这是因为,资本流向是由资本利润决定的。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逐步实现,第二产业中的很多行业将会成为夕阳产业,在制造业中投资的资本回报率将逐渐低于在第三产业中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在体育产业中投资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这就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而对任何一项产业来说,充足的资本注入都是产业规模和效益提高的必备前提;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工业化时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到了后工业化时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将会出现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因为,人才流向和资本流向一样是由利润率高低决定的。体育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愈大,体育产业集聚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也就愈明显。而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对体育产业这样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新兴行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才刚刚起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给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的巨大推动力还不可能马上就爆炸式地释放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在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中把握好产业结构调整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每一个机遇。例如,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消费升级正在爬坡,这一时期消费无热点的现象会比较普遍,但消费无热点是指对一般生活用品的消费,适度的体育消费既可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又可以提高生活的情趣和品味,还不影响人们对汽车、住房等大额消费品购买愿望的实现。因此,只要我们在体育服务产品的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体育消费就会形成热点,体育产业就可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所以,尽管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不同的时期都会有机遇出现,关键是要有发现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三、扩大内需带来的机遇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领域的中心工作,尽管近两年宏观经济已经初步走出通货紧缩,但是导致通货紧缩的内需不旺、就业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从一般意义上讲,在市场需求不旺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面临困境。但是,辩证地看,这样的经济背景同时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有利的机遇。

首先,近年来出现的通货紧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其内在原因是结构性矛盾,即由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造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应该说通货紧缩对不同行业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对那些“夕阳产业”来说,通货紧缩的效应是毁灭性的,而对“朝阳产业”来说,通货紧缩的效应却是建设性的。近两年,体育消费持续火爆,体育市场日渐繁荣,体育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已经在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通货紧缩是按照经济规律对“夕阳产业”所做的清算,客观上会造成资金、技术、人才由“夕阳产业”向“朝阳产业”流动,同时,通货紧缩还会逼迫社会投资,尤其是非国有投资在新兴产业上找出路,因为,在传统产业几乎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投资的回报率得不到基本的保障。这种情况也在客观上为体育产业扩充资本、引进技术、招募人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次,通货紧缩还会迫使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显然,政府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不可能在保护和拯救“夕阳产业”上下工夫,而只能在寻求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上下工夫。所以,一方面政府有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意向和需要;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也基本具备接受扶持的资格和条件。只要我们切实抓住当前的这个有利时机,争取政府给予体育产业一系列优惠政策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通货紧缩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化解这一矛盾的多方努力,客观上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机遇。只要我们扎实工作,体育产业就能获得比其他行业更快的发展速度。

四、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机遇

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城市化生产的市场聚集效应和产业规模效益。目前世界高收人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80%以上,中上收入国家达60%,中下收入国家达55%,低收入国家平均也在35%。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43个低收入国家中,仍然处在中位偏下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3年的40.5%,20多年的时间里上升了22个百分点,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严重制约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发展体育产业的角度看,城市化将为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首先,城市化能为体育产业创造巨大的体育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的体育消费主要在大中城市表现得比较活跃,占总人口约70%的农村人口几乎没有体育消费。这是因为农民的低收入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客观上制约了他们对体育服务和用品的消费。因此,如果我们找不到激发18亿农民体育消费的有效途径,中国体育产业要想在近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就不太现实。而城市化为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城市化不仅能把农民带进城,而且会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城市化会带来社区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集团化、连锁化体育经营方式的形成,这又从供给的方面为激发和引导市民形成的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了可能,从而有利于拓展消费领域,扩大消费规模。

其次,城市化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从市场学的角度看,消费者在一定规模上的聚集是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市场,尤其是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也需要消费者的聚集效应来支撑。

最后,城市化还会拉动体育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投资需求是由投资收益预期决定的,城市化在激发体育消费,活跃体育市场方面的效应,会使社会投资主体对在这一领域投资的收益预期看好,投资信心增强,从而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扩充体育产业的资本总量,以提高体育产业的规模效益。

总之,在“十一五”期间,乃至21世纪初中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有利的外部条件。各项制度的深化改革将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构变迁将释放结构效益;全球化将使各个国家同质的要素收益趋于均等化,有利于中国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使经济增长有着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作为支撑;中国具有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也是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我国体育产业在21世纪就一定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本章思考题]

1.体育产业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2.体育产业是怎样分类的?

3.国外体育产业的起源以及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给我们哪些启示?

4.我国体育产业面临哪些问题?

5.谈谈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