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新闻眼
- 《体育新闻眼》编委会
- 2962字
- 2020-06-24 17:29:45
体育记者要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出力
——一次采访体操的珍贵收获
王俊璞,新华社高级编辑,1964年在河北省国防体育俱乐部无线电快速收发报运动员,翌年调到新华社,1978年从事新闻工作,1982年从事体育报道,1986年担任终审发稿人。曾采访过多届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还参加或组织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青运会、城运会、工运会、农运会和残奥会、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及多届乒乓球、武术世锦赛等报道。著有《新闻写作60招》(2007年,新华出版社)。
2009年荣获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成就奖和银奖。
正式从事体育新闻采编工作近30年,接触过大多数体育项目,联系最多的要数乒乓球和武术,而采访体操项目仅有几天时间,却在我的整个新闻工作经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间的收获特别珍贵。
1982年初,当我在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文教组正式走上体育记者岗位时,就憋着一股劲儿,要报道好中国体育界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完成好本职工作。体育记者要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出力,这种想法似乎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究其原因,大概是上学时就热爱体育,还曾有一年多时间当过运动员(无线电快速收发报),对体育有着特别的亲近感。
中国体操队于1982年10月22日至24日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得7枚金牌、两枚银牌和4枚铜牌。新华社驻当地分社记者就此发了几篇消息,国际部还发了《新华社记者述评:祝贺体操健儿大面积丰收》。中国体操队归来后的几天时间,因分管体操的同事出差,由我“替补”采访有关活动。
这几天共写了7篇稿。其中,中国体操队凯旋、国家体委和全国体总欢迎体操健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国体操代表团、教练员张健向首都群众汇报等4篇属“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有两篇:一是队伍回国前采写的《严格训练 勇于创新 体操专家谈中国体操队在世界杯赛上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二是一篇人物稿。此外,还发了一篇内部情况反映。
7篇稿件中,值得一提的有两篇。人物稿《通讯:“中国的新星升起来了”——记优秀体操运动员李宁》,2000多字,经大广播播发后很多省级报纸纷纷全文采用,还被评为好稿。内部情况反映《我国体操队的训练条件亟待改善》,有4位中央领导共作了6次批示,帮助中国体操队解决了实际问题。
回想两稿的采写过程,很多细节还记忆犹新。
李宁创造了体操史上的奇迹,但此前有关李宁的报道不多,尽管比赛已过了几天,还是感到这样的新闻人物值得写。感谢当时的国家体委宣传司干部冯建中,在李宁回来后帮我联系了李宁和他的母亲覃振梅。在训练局大院一间简易的房子里,这位母亲说起自己的儿子,滔滔不绝,其中不乏有趣的描述,写稿的材料足够了。实践证明,写儿子采访母亲,事半功倍。
写长稿要用快节奏,是此稿成功的一点。当时想,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记者也要为读者着想,使稿件节奏快些,读起来省力。自己看报也有体会:若见标题下黑压压一片,不是特别想读的立即放弃;如空白多一些,读起来就轻松。当然,快节奏也要看题材需要。对李宁的成长作较细介绍,需较大篇幅,因此要长话短说。基于此,行文时尽可能做到节奏快,努力使句子、段落短些再短些,两三句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高反差,是引起读者好奇心的常用手法之一。此稿开头就用了这种手法:
“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没有几个不淘气的。
广西柳州市一个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个淘气的男孩子。父母不在,他把被子拖到地下,在上面翻跟斗、竖蜻蜓;过马路,一见没车,他用一连串的侧手翻直奔对面……
真不可思议,这个小淘气,在12年后的今天,竟然在世界杯体操赛上一人夺得6块金牌。这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史无前例。
从小淘气到世界体操明星,李宁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一些同事说此稿开头“角度新颖”,“生动”,“吸引人”。
提炼有特色的概括性语言,是用“简笔”写“省文”的方法之一,此稿在这方面作了努力。例如,写到李宁进国家队后的变化仅用了一段,包括3个短句:“体操馆里,训练一结束,张健就留下李宁‘补课’。渐渐地,李宁常常弯曲的腿伸直了,勾着的脚尖也绷直了。教练员的心血如同甘露,滴洒在李宁成长的土地上。”稿件完成后送给教练看是否有不妥之处。张健看到此,连声说:“会做文章!会做文章!”
此稿的成功还得益于一位热心人的帮助。周六采访了覃振梅和李宁母子,当天还有国家体委茶话会和中央领导会见等活动,来不及写人物稿了。周日到办公室写完了稿,但还没有满意的标题,左思右想,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赛地媒体有何评论?周一上午到参考新闻编辑部东欧组,一位女同事热情地答应查一查南斯拉夫报纸。下午再去,她简要地说了当地报纸报道世界杯体操赛的内容,其中的一句话使我眼睛一亮。这句话是南斯拉夫《政治报》评论的内容:“苏联的明星落下去,中国的新星升起来了!”这句话后半句写入稿件并做了标题,稿件当天发出。后来又碰到她,再次表示感谢,她还称赞“挺快的”。在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袭后,看到牺牲的女记者邵云环的照片,才发现她正是当年帮忙的热心人。
与写人物稿有“预谋”不同,写《我国体操队的训练条件亟待改善》稿的想法是偶然产生的。10月30日那天,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会见中国体操代表团,万里提前到了会见厅。中国体操队教练和国家体委官员七嘴八舌地反映体操、射箭等项目训练和比赛器材落后的情况。万里听后说了一句:“这些我都不知道啊!”
由万里的这句话想到,作为新华社记者,除了完成公开报道任务之外,写内部情况反映也是重要职责。分管体育的领导对中国体操队的困难不太了解,其他领导更不会了解了,应该让他们了解。体操不同于田径、游泳和足篮排等,离不开器械及相关用品,如能反映一下,也许能帮帮他们。中国体操男队主教练张健很希望记者能反映他们的困难,委托另一位教练高健与记者详谈。采访归来,很快写了约1700字的《我国体操队的训练条件亟待改善》一稿,主要内容为体操房碳酸镁粉污染严重且通风设备差、没有金属探伤仪、护掌皮来源没保障、垫子不合格、踏板弹性差等。
这篇稿经编辑精心修改并加了小标题后,于12月6日刊发。此事引起了邓小平、万里等4位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先后作了6次批示。不久,中国体操队的问题大都解决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中国财贸报》(《经济日报》前身)在头版头条刊登稿件,提到了中国体操队困难得以顺利解决一事,记得大标题是《三天办了四件事》,稿件中说中央领导在一份内部材料上批示后,国家经委等几部门在北京开会,在3天内把4件事都办好了,办事效率极高。
一年后,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二十二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中国体操男队力压苏联、日本等强队,首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两年后,在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获得5金4银1铜。这些成绩的取得,最重要的是中国体操队本身努力奋斗的结果,但训练条件的改善应该说也为他们助了一臂之力。
关于李宁的人物稿,当年一位同事、在中国新闻界颇有名气的郭玲春说:“几个朋友在我家里议论起这篇稿,说‘不失为一种新风格’。”笔者在新闻工作中最欣赏清人郑板桥所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所著《新闻写作60招》一书主要讲的就是在简练和创新方面的探索。此稿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篇,写作招数为“快节奏”。
近30年过去了,回首往事,为能给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出一份力感到欣慰,同时觉得那次采访的收获特别是上述两篇稿件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做好新闻工作的信心也得到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