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要正确引导和指导体育与健康新课改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以2000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验为标志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的体育课改的确有许多理念,有许多新的说法,也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带动了一大批研究和探索,这个震动可以说是自建国以后比较大的一次,使人感到这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了一个分水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次课改对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对体育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和深刻的意义。

但是,综观几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我们感到:这次的体育课改在某一段时间里越来越像是“对以往改革的改革”,这个改革某些趋势也是明显与20年来体育教学改革做“反方向运动”的。作为这次改革旗帜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很多时候是以“教学大纲”作为批判对象的,并作为“新旧”参照物的,是标榜与“教学大纲”分道扬镳的,也是经常以阐述“与体育教学大纲有什么什么不一样”而表明其创新性和独特性的。

无疑,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理念上和理论上都是试图推陈出新的,都是瞄准“分水岭”和“划时代”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无论是推陈出新,还是实现“分水岭”和“划时代”,都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为前提,而我们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不时地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混淆着体育新课改的精神,不时地有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理论和说法出现。如“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或“要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的说法,“目标在任何层面都要统领教学内容”的说法,“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导购员、捧场者”的说法,“学生跑得快、跳得高与健康没有关系”的说法,“运动技术教学不要层次性和系统性”的说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些错误的理论和说法,其背后有着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思维逻辑,简单归纳之,就有以下几点:

(1)话必说极端的思维逻辑错误。例如“目标统领内容”是指导体育课程构建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正确思想,但是一旦变成“目标在任何层面上都要统领内容”,就成为了谬误。于是就变成了每节课都预先没有了内容,只有空洞的目标,因而体育的教学计划没有了系统、乱了方寸,体育课也就被虚化了。还有,为了说明教师与学生亲密的关系很重要,居然有的专家宣传在体育课应该鼓励学生叫体育教师“妈妈”,以达到所谓“缩短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作用。还有“体育教师应以一名指导者、帮助者、关心者、服务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来组织教学活动”,甚至鼓吹“学生是走进超市的顾客,是上帝,教学内容就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而教师应该就是导购员”等等。这些极端的理论和极端的说法都会导致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变质,都会把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引入歧途,所谓“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误”。

(2)否定一切和推倒重来的思维逻辑错误。曾有个别新课标宣讲者动辄全面地否定过去和传统,有着泼水连孩子一起扔的架势,例如“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才能真正领悟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自我素质的提升”。还说几十年来,“兵操训练”“技术传习”“身体素质发展”“增强体质”“快乐体育”“全面发展”等各种教学思想都忽略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几十年来,“学校体育教学是严格地按教材来进行教学的,受教材的制约,而教材是由专家根据竞技运动的内容来决定选取的,不是根据学生主体的需求来选取的。”的说法就是例证。这几种否定一切,藐视传统的说法使体育的新课改失去了传统根基,也使体育课程失去传承和历史。

(3)强行比较的思维逻辑误区。所谓强行比较就是把不可比、不该比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说明某个事情的重要性。例如“‘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改革牵涉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还有用学生语气说出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等等都是这种含混逻辑的表现。这样的强行比较会误导人们把本不是矛盾的事物错误地对立起来,会误导第一线教师去批判那些本是正确的思想和事物,会使体育教师们的思想产生混乱。

(4)“非此即彼”的思维逻辑误区。“非此即彼”是不承认两种事物可以结合,可以有中间地带,可以有双赢,可以有轻重缓急。“非此即彼”是一定要把两个事物相对立,使之“不共戴天”的思维逻辑。在某些新课标的宣讲之中,这种思想很常见。例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而不是以竞技运动技术传授为宗旨”的说法;又例如:“由‘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由‘传习式’向‘学导式’的转变”的说法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非此即彼”的思想会使人们不能从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会使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无法辨证地去看待我们面前的问题,而最终导致思想和实践的极端化。

(5)乱贴标签、以偏盖全的思维逻辑错误。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有一些学者为说明改革的重要性和独创性,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于是就对一些对立面的事物随意贴上各种贬义的标签,这不仅有学风的问题,而且会把一些理论问题搞乱,会把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强加给别人,影响问题的讨论与争鸣,影响学术的民主性。例如:有人说“绝对性评价是把冷冰冰的绝对分数衡量学生体育学习”,这里的冷冰冰就是标签。还有许多说法则是以偏盖全的,又如有人评论说“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军人的执行命令并无二致之处,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可能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有比较生硬和命令型的教学,但那是全部吗?是传统吗?是不是在过去这种教学也是受到批评的呢?如此简单地就对以前所有的体育课定了性质是不是一叶障目呢?

(6)因果错误的思维逻辑。在伴随新课改的理论中,还有许多的错误是来自归因的不正确和不恰当。例如:有人这样批评传授式教学方式,说“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也不会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这里的“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是不是“泯灭学生的创造性”和“使学生不会有良好的情感体验”的真正罪魁呢?又比如:“传统的体育课程受到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偏重严格的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过于注重体育课的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忽视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就更是因果混乱的解说。为什么“严格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注重体育课的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就一定来自“陈旧的教育观念”;为什么“严格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和“注重体育课的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就必然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就一定会“忽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非得“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呢?其中的因果逻辑又在哪里呢?这些盲目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归因又怎能正确地指导体育课程理论的建设,又怎能给第一线体育教师们一个明确的道理呢?

自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从理论到实践对体育课程和教学进行一次全面的革新,因此,正确指引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线的指导思想的树立,无疑是使得此次改革取得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在正确指导思想下才能研究出和引进来正确的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第一线的教改实践。

应该说,此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导者也非常重视改革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在改革之初,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是被宣传和解读的重点。但是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体育课程教学的深层问题和难题被触及,随着第一线的改革对“新理念”呼唤着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解释,也随着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某些理论的不解,客观地要求着对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的更加深入和更加具体的说明,就是在这种继续深入(而不再是泛泛地阐释理念)的说明之中,一些明显错误的说法和理论也随之出现了。这不但引起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上的混乱,也产生了对体育教学实践的相当程度的误导,这些错误的理论和说法其实产生于一些思维逻辑的错误,有的还是一些很简单的逻辑错误。

本书就是针对这样一些错误来发表我们的观点,来进行理论的评述,并试图以正视听,以便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能在指导思想的层面上更加正确、辨证和逻辑起来,为促进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够健康地发展,贡献我们作为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认为,为了使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得以健康之发展,伴随体育新教改的理论不应该也不允许有错误。

当然,我们的水平也很有限,因此我们难免有错误。在此,敬请体育教学理论界同仁对本书理论中的疏漏、不足和错误也给予批评和指正。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王小美

2007年6月18日

第一章 在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对待运动技能学习——对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说法的质疑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之中,如何看待和对待运动技能学习的问题依然是教学改革问题的焦点,特别是在新课标实验开放不再规定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后,让学生学什么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学多少运动技能的问题似乎比以往更受到关注,也面临着更多的困惑。每每谈及新课标和讨论新课标的实验时,来自第一线的话题几乎都与运动技能教学有关的。在这些交谈中,笔者感到有一种观点很值得商榷,那就是“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观点。虽然持有这样观点的学者不太多,但影响很大,已经给第一线的体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因此笔者在此做一些讨论。

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说法是个不明确的表达

“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说法是个不明确的表达,因此不能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什么新理念。“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中的“淡化”给人一种“技能教学还是需要的,但不能太多、太浓”的暗示。然而这“不能太多、太浓的运动技能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不能太多和太浓”到底要教多少和要教什么样的运动技能?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的运动技能才是“淡化后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又如何判断什么是“淡化后的运动技能”和“淡化后的运动技能教学”呢?笔者仔细查阅了主张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有关文章,一直得不到一个明确的说法,看来其主张者也还没有搞清楚“淡化”的含义,这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说法,又怎能指导第一线的教学改革呢?这实际上是把难题推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

二、“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与新的课程改革潮流不相符合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的确有“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的说法,也有“要不要教背向滑步推铅球”的争论,还有对运动技能传授方法的“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批评,但这些质疑都是为了教好运动技能,对体育教材选择依据和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命题,而不是要不要运动技能教学的命题,也不是简单地去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命题。而且,多年来人们(学生、家长也包括体育教师自身)一直对体育教学的“教不懂、教不会、教不乐”的现象感到不满,因此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绝不是要削弱或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要进行有益和有效的运动技能教学。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到了初中(水平四)阶段,学生要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和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动作;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让学生掌握如此众多的运动技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有相应的课程资源作保证,当然更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指导。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教学任务,如果“淡化了,那后果又将如何呢?

三、其他领域的目标并不能依靠“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

笔者还有一种猜测:“淡化论”的主张是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目标而提出来的呢?如果是这样,尽管是出于一个良好的动机,但在方法论上也是值得大加商榷的。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教学目标,同时新课标又取消了对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新课标是在学校体育界全面反省“纯生物体育观”和“打破单纯的运动技能教学”的环境下出台和开始实验的,这些情况难免使人感到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某种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笔者认为,这是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误解。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有些运动技能教学无效无味的问题,应该进行改革,我们也的确应该通过新的目标定位,借“心理健康”“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等新目标的东风,来推进体育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全面改革,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相反,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而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这个“载体”和“途径”。试想,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中的生物学刺激,又怎么去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能呢?随便玩玩就能有效锻炼身体吗?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和伴随其中的成功感,又怎么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没有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纠葛和教育性因素,我们又依托什么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相互交流和集体融入,我们又怎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呢?

因此,新课标中新目标的实现,与运动技能教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新的体育教学目标绝不能依靠“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既不能牺牲运动技能教学的“质”(指牺牲提高运动技能的实效)来实现,也不能牺牲运动技术教学的“量”(指牺牲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时间)来实现,而只能依靠“强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

四、“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不符合体育教改的实际需要和方向

笔者认为,当前体育教改的方向应该是充实和提高教学内容与方法,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学科价值应主要体现在使学生学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育学科的学力形成应该是“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体育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学科让学生好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就如同语文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知识和读写的技能,数学让学生学会数的知识和运算的技能一样重要,容不得一点懈怠。

新课标指出:“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这一系列高水平的学力培养目标都要求我们必须充实和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哪里容得我们去“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呢?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运动技能教学存在着“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现象,我们的学科地位也由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现在,我们理应加紧充实我们的体育课程内容,并通过这个充实来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果我们现在谈什么“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势必使体育课程更加“虚无化”和“空洞化”,这无疑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五、“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不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最期待的应该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了。因为运动技能的提高是学生们体味运动文化的条件,是他们在竞争中挑战自我和他人的基础,是他们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的前提,也是他们得以进行充分运动的媒介,更是他们在体育中进行交流和结友的桥梁。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只能是肤浅乏味游戏的堆砌,只能是幼儿型体育活动的延长。有人可能会认为,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学生就能体验到乐趣和成功。其实正相反,据研究: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因此,虚无了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爱的。

另外,从终身体育的角度考虑,我们一直期待学生能学好一两项运动技能去积淀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和爱好,学生也指望在人生中唯一正规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熟练地掌握一两种参加体育娱乐和身体锻炼的方法,借以营建自己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现在不认认真真地去教他们点实实在在的运动技能,他们将用什么去锻炼身体呢?他们又怎能形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呢?他们又从哪里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呢?我们总不能期望他们现在天天做简单的游戏,将来也天天做做简单的游戏吧!

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会给体育课程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体育课程教学之所以被称为教学,就是因为它有“教”又有“学”,是以教学为主要内容的。那么教什么,学什么呢?当然主要是运动技能了。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评价都是以运动技能教学为基干的,而其他的目标,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实现都是依托在体育教学这个基本要素上的东西。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会变为活动的课、休闲的课、游玩的课,体育课程教学的实在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十几年前,针对我国出现的一些“花而不实”的体育课,外国学者就曾不解地问道:“你们的课为什么没有教学过程?”

现在,仍然有不少的体育课几乎是“放弃”了运动技术教学的过程,一节课中游戏占了绝大部分,剩下的技能教学不过是走走过场,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这样的教学显然不用期待什么效果了。有的体育课冠以“研究学习”的名义,一节课都在那里“讨论”呀,“探究”呀,把技能的教学降到了最低点。

笔者决不反对用游戏教材来进行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更不反对用“研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凡事都有个“本”,有个“度”。在体育课中,运动技能的教学就是个“本”,我们不能忘了这个“本”;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都应促进而不是干扰技能教学就是个“度”,我们不能超过这个“度”。

七、“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会使体育教师失去“真本领”

切实地教好学生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真本领”,组织组织游戏,喊喊口令,向学生提提问题,包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什么的,还都不能算是体育教师的“真本领”。在以往那些“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结构已经开始向“万金油”的方向倾斜了,什么都教点,什么也教不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中,已经很少看见那种高超的教学技能和帮助学生超越技能障碍的精彩场面了。笔者日前让一些骨干体育教师写出二十课时以上的连续教案时,他们都倍感困难。我们不能不承认,很多体育教师在把技能教学引向深入和将一个技能教精教好的意识和能力都在下降,而他们现在的注意力可能更集中在一些所谓“出彩”的地方。我们不反对教学“出彩”和“有亮点”,但“彩”应该出在什么地方,我们教学的根本是为了什么?这是绝不能忘记的。我们千万不能为“出彩”而本末倒置,更不能为“出彩”而荒废了体育教师赖以看家的“真本领”。

因此,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和方向不应该是“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它是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个说法也决不能当作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这种含混的提法更不能成为指导体育教学改进的方法论。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决不是要什么“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在全面端正体育教材观的前提下,在严格和科学地精选了体育教学内容后,要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