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北京体育大学2008~2009年度教学成果汇编
- 钟秉枢主编
- 650字
- 2020-06-24 17:27:18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实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模式,培育优秀体育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引领中国特色体育院校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为了满足当代中国对体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国际、国内教育及体育发展趋势,北京体育大学通过整合、优化及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对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积极地探索与实践,率先形成了可供借鉴的,适应体育事业需要的高水平、多元化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训练、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体育事业、体育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三结合”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人才
一、开展构建中国特色体育院校发展之路的理论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审视当代中国对体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考虑国际、国内教育及体育发展趋势,深刻理解体育院校的使命、机遇与挑战,对我国体育院校的未来走向、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途径、制度框架、教学、训练、科研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为我国体育事业、体育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实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体育人才
(一)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育为基础,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同时以教育促进训练、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科研为动力,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并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训练工作;以运动训练为中介,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争光的过程中,检验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同时,通过引入多个项目的国家队,使教学工作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达到出人才、出经验、出模式的目的。
教育、训练、科研三者在形成整体、有机结合、互动循环的同时,有着各自的规律、特点与目标。教育是学校的基础与根本,要体现高层次、高质量,目标是出经验、出人才;训练是学校的显著特征和特殊重要任务,要成为示范园、孵化器,目标是出成绩、出模式;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要成为思想库、智力库,目标是出理论、出成果。
(二)三结合模式实施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过程中,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教练员等各类体育人才的培训,解决教练员专业素质较低的瓶颈问题;实行优秀运动员单独培养方案,采用校读、队读、借读、自学四种方式,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运动员特点的“亦读亦训”教学体系,开展运动员文化课教育;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
在科研领域,学校在各项目国家队建立了科研工作站,师生深入运动队,开展训练实践型、课题合作型、科技服务型、论文导向型的科技攻关与服务,架起了教学与实践的桥梁;组建创新型学术团队,选准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优势和特色。
在训练领域,学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在“亦读亦训、科学训练、学训结合”观念指导下,探索并建立起成才率高、见效快的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一条龙”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建设了国家队训练基地,让国家队在学校安家落户,承担起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的教育、训练、科研、后勤保障等任务。
通过这些措施,创造性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学、训矛盾,培养出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三、整合、优化及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奠定体制基础,搭建制度平台
(一)为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体制基础
北京体育大学围绕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化校内优质教育、训练、科研资源,不失时机地做出了结构性调整,为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体制基础。
(二)为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制度平台
学校大力加强对教学、训练、科研运行的管理,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学、训练、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不断充实完善,保证了制度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先进性,为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搭建了制度平台。
四、成果创新点
(一)率先形成了可供借鉴的,适应体育事业需要的高水平、多元化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北京体育大学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边摸索,边学习,边办学,率先建立起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创造性地解决了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训练、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训练、科研是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的三大要素,三者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彼此相辅相成、互动循环、缺一不可。北京体育大学从整体上把握与设计三者效益的实现途径与操作载体,发挥三者的综合效能,既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推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高效益运动训练,最终为学生的成才服务。
(三)实现了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通过一定时间的专门学习,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根据体育事业实用性人才的需要,以大型体育赛事为平台,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实现了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创造性地解决了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学训矛盾
北京体育大学在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中,实施了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一条龙的“亦读亦训、学训结合”的培养体制,既保证了运动员训练的连续性,解决了运动员的教育问题,又通过派教师到运动队授课等措施创造性地解决了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五)对体育院校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关于体育院校发展之路的研究,对体育院校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体育院校对自身在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对体育院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有了更具前瞻性的思考和把握。体育院校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办出特色,产生标志性成果,才能走出困境,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五、成果效益
(一)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学校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体育人才,成为北京体育大学办学实践中的标志性成果,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二)以育人为根本,培养造就体育事业所需的各类优秀体育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体育事业所需的各类优秀体育人才4万余名,为103个国家培养留学生3000余名,为我国和世界体育和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体育科技的创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北京体育大学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学校一大批名师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培育出大批高水平的教学、训练、科研成果
北京体育大学始终立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潮头,创造了若干位居全国第一的业绩。学校是唯一被国家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高等体育院校,唯一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院校,探索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体系和体育院校发展模式;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批体育学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教育机构;编写出了第一批本科体育专业教材;最早在国内设立了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管理等学科、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体育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作为最早的大批师资和各学科、专业的骨干,充实到各体育院校,被贺龙元帅誉为“工作母机”;最早开展体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个教育学(体育学)博士;体育学领域第一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建立了全国首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科学研究所;建立了第一所培养奥运后备人才的竞技体校;是第一个培养出奥运冠军的高等院校;最早被国家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接受外国专家;是唯一进入国家“111引智计划”和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的高等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为世界体育、中国体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学校曾荣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表彰大会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奥运会贡献奖”。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编纂了一大批精品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精品课程。学校不断攀登运动技术高峰,产生了40多个奥运冠军、90多个世界冠军和大批亚洲冠军及全国冠军。北京体育大学是体育学科创建与发展、体育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发祥地和重要基地,先后产生了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大批创新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京体育大学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先后主办了中外体育院校校长论坛、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世界体育信息大会、全球教练员大会、国际高水平训练基地大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体育学术的繁荣,体育科技的进步,体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四)引领了体育院校发展方向,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
学校探索和建立起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体系,以及形成的办学模式、专业规范和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辐射到全国,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和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五)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高
学校将国家对办学任务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特色紧密结合,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对体育这项国家战略性事业提供高级人才和高端智力支撑保障的高等院校,深知自身功能对国家昌盛、民族强大、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始终牢记不可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办学和发展的历程中,立足体育、服务社会,不断回应国家重大需求。在备战和服务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全面开展了场馆设施建设与训练服务、竞技参赛备战、科技攻关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志愿者服务、奥运文化传承、平安奥运行动等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校备战和服务奥运会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了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9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学校被评选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面对新世纪国家赋予体育院校的历史使命,面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北京体育大学将以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风貌,秉承“增强民族体质、弘扬体育精神、探索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的办学理念与使命;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追求卓越的精神,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规律,引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院校发展之路;进一步提高教育、训练、科研有机结合和互动循环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优秀体育人才。
我国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
一、适应改革,建立国内第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
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他们在为国家体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长期从事运动训练而造成的教育缺失,以及职业生涯再选择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党和国家对此十分关心,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曾多次发文要求加大优秀运动员教育的步伐,提高优秀运动员素质结构,有效地促进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的职业生涯设计水平。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对切实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运动员教育缺失、就业困难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北京体育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全国领先优势,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进一步加大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研究生教育。经调查,我国现有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严重缺少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在训的运动员普遍存在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后,积极向教育部申请,2003年教育部给我校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同意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复函》(教学函[2003]1号文件)文件,批准北京体育大学开始试点免试招收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奥运会、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冠军运动员或他们的教练员攻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以下简称冠军班)于同年正式成立,开始了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二、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的培养理念
每一位冠军班学员都有着辉煌的运动生涯,都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竞技体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宝贵资源。冠军班学员的培养本着国家发展、学生需要,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发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办学方向。
针对冠军班学员众多现役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比赛任务重的特点,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大备战任务,培养过程中以综合能力提高为先导,注重结合学员个人实践特点,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其训练,确保在重大比赛中的优异成绩。
通过冠军班的学习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成功经验,提高每一位学员的综合素养,建立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之路。
三、实 施
(一)系统设计冠军班的培养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成立之后,研究生院多次召开研讨会,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系统设计了冠军班的培养模式。
1. 因材施教,制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按照学位课程的基本标准,结合冠军班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补充和完善冠军班学员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拓展思维认识水平;提高运动训练的科研工作能力。将冠军班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四大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突出基础理论和科研方法学习,专业方向课突出思维方法训练和运动训练研究。在每一类课程中,又有若干门具体课程和讲座。每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教材内容都结合冠军班学员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运动训练实践进行教学。
2. 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
在探索教学模式方面,课题组能够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充分发挥体育大学在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平台,针对冠军班学员的知识能力结构需要快速升级的目标,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运动训练案例分析研究,引导冠军们从多学科理论角度重新审视多年的训练和我国备战奥运会的实践发展;
——通过阶段性理论学习—训练—备战,提高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针对很多冠军班研究生在承担备战2008年奥运会和为国争光的时代任务,研究生院结合他们训练阶段性特点,采取“点对点式“的授课模式,让优秀运动员能够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随着奥运会备战时间越来越近,训练参赛的硬任务给系统教学带来很大冲击,甚至出现学训的严重矛盾。为此,研究生院采取了阶段性的集中授课和插班授课,以及选修国内外其他高校相应课程的办法;
——频繁参赛期间,研究生院及时与冠军沟通,采取“课程论文”、“大赛总结报告”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他们综合性思维的训练。
论文选题注重结合自身工作;论文答辩走进运动队,让在一线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队管理人员参与冠军班学生的论文答辩。
迄今为止,我们仍然不断探索冠军班教学模式,未来还将利用信息化平台、网络资源、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提高冠军班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保证有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研究生冠军班开班前,研究生院在系统总结前期个别世界冠军攻读全日制研究生论文开题和撰写的经验,并针对冠军班研究生的专项训练特点和本项目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进行立体定位,系统把控,以自身获得冠军的经验为原点,向三维方向进行拓展延伸。首先明确论文选题方向,然后根据北京体育大学导师资源情况进行科学配置和双向选择,同时从广大的研究生中遴选对某一冠军专项训练有研究、有兴趣的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作为导师助理,并从国家队中选择一些具有理论素养高级教练和国家级教练,形成“1+1+1”三维团队辅导型论文指导型模式。这种模式凸显了理论的先导性、实践的归属性和论文研究全程辅导性,从而创造了冠军研究生完成论文的良好的专项氛围和研究氛围,保证冠军的经验不断能够达到升华,成为探索专项理论的生力军。截至2008年3月,已有21名学员完成了学习任务,撰写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同时获得了学位,其中有3人获得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运动训练、管理和竞赛组织等方面实现了卓有成效的应用价值。
3. 突出实践,创新三维团队辅导型模式
(二)亦训亦读,确保了成功参赛奥运会
5年的实践与创新,冠军班学员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能力、解读训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现役运动员的训练成绩稳中有升。
在北京奥运会上,冠军班学员张湘祥通过学习再次崛起,从2000年奥运会获得奖牌到2008年再次实现个人成绩突破,并且在奥运会开赛前一个月通过论文答辩;孟关良通过研究生冠军班学习,加大对项目本质规律的认识,实现了男子双人划艇蝉联奥运会金牌的奇迹,这是本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蝉联金牌;熊凤山、付国义、柴玲、孟兆瑞等柔道项目冠军班研究生团队通过学习,提高对训练的控制,加大对柔道制胜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国女子柔道3枚金牌的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王义夫通过学习,加大了对射击项目本土参赛因素的研究,作为总教练带队实现了5枚金牌的辉煌,同时创造了奥运会射击项目主场参赛的新规律,冲破主办国射击较前一届奥运会成绩规律性滑坡的“魔咒”。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冠军班学生有40人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其中运动员19人,教练员21人。张湘祥、张怡宁等7名运动员学生获8枚奥运金牌,章硕、孙丹等获1枚银牌,杨昊、张娜等获1枚铜牌。熊凤山、黄玉斌、马文辉等教练员学生所带队员取得了13金、5银、2铜的优异成绩。张湘祥等14人获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王国新等15人获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突出贡献奖,冠军班获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三)深入挖掘,实现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冠军班研究生硕士论文与其他学位论文不同,其最大特色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系统梳理冠军背后的智慧,提升专项理论的科学内涵,构成了中国竞技体育高水平训练理论研究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研究成果在运动训练、管理和竞赛组织等方面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应用。截至2008年10月,北京体育大学已经陆续出版了20种冠军班学员论文集,获得了一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性价值的研究成果。17篇学位论文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上述成果是奥运会学生学习效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奥运会培养工作取得成效的阶段性标志。冠军班论文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切实体现了教育、训练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实践了北京体育大学“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方针。
四、创新点
(一)培养目标创新:注重实践,实施多元化教学培养
通过现身说法,进行运动训练案例分析研究,引导冠军们从多学科理论角度重新审视多年的训练和我国备战奥运会的实践发展;通过阶段性理论学习—训练—备战,提高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针对很多冠军班研究生在承担备战2008年奥运会和为国争光的时代任务,研究生院结合他们训练阶段性特点,采取“点对点式“的授课模式,让优秀运动员能够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随着奥运会备战时间越来越近,训练参赛的硬任务给系统教学带来很大冲击,甚至出现学训的严重矛盾,为此研究生院采取了阶段性的集中授课和插班授课,以及选修国内外其他高校相应课程的办法;频繁参赛期间,研究生院及时与冠军沟通,采取“课程论文”、“大赛总结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加大对他们综合性思维的训练。
突出应用性,论文选题注重结合自身工作,在已经完成的21篇论文中,李玲蔚的博士论文《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被国际奥委会所采纳。2007年1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聘请李玲蔚为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委员。
周继红的学位论文《双人跳水比赛制胜因素及中国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实践》,总结了我国跳水训练的成功经验,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该成果应用于指导我国国家跳水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科学化训练。
注重实践,论文答辩走进运动队,通过在运动队中进行论文答辩,让在一线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队管理人员参与冠军班学生的论文答辩,使更多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更为直观地体会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科学化训练的理论在运动队中深深扎根。
(二)教学内容创新:因材施教,设计特色性课程体系
冠军班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四大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突出基础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专业方向课突出思维方法训练和运动训练的研究。在每一类课程中,又有若干门具体课程和讲座。每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教材内容都结合冠军班学员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运动训练实践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试点,形成了适合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培养模式创新:整合资源,实施三维团队辅导型模式
在冠军班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院非常重视指导教师的作用。鉴于冠军班学生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学习时间又难以保证的客观事实,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指导,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根据冠军班学生的特点,研究生院采取了“1 +1+1”联合指导模式。即在北京体育大学选派一名指导教师,为学员的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论文工作进行指导;在学员所在的运动队或一线的工作单位聘请一位运动项目专家,为学员的校外指导教师,负责专项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中聘请一位同专业的学生,作为学员的学习助理,为学员在学习中遇到难点和困难给予帮助。形成了1名基础理论导师加1名专项训练专家加1名学习助理的联合指导模式,简称“1+1+1”模式。这种模式凸显了理论的先导性、实践的归属性和论文研究全程辅导性,从而创造了冠军研究生完成论文的良好的专项氛围和研究氛围,保证冠军的经验不断能够达到升华,成为探索专项理论的生力军。
五、应用情况
(一)冠军班已成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研究生教育的示范基地
从2003年开始,冠军班已连续招收5届学生,截至2008年10月,共计招收培养学生117人。其中,奥运冠军29人、世界冠军44人、冠军教练员44人。截至2008年10月,冠军班已毕业21人,其中3人获博士学位,19人获硕士学位,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的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冠军班已经成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和重要平台。
2006年,在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成功试点的基础上,经请示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具体办法的通知》(体教指委[2006]3号),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的20个单位中,优先招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扩展了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高级人才的培养范围。
(二)冠军班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知识型、创新型、智能型训练,是现代体育训练区别于传统经验型训练的几个重要标志。多年来,冠军班学生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世界大赛中成为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在冠军班的学习,冠军班学生努力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要求,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指导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实践能力。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上,冠军班学生有40人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冠军班运动员取得了8金、1银、1铜的骄人战绩,冠军班教练员所带队员获得13金、5银、2铜的优异成绩。
冠军班学员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拓展了他们的职业能力。在攻读研究生后有11人担任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5人担任司局长以上职务,5人担任处级职务。
羽毛球世界冠军李玲蔚是研究生冠军班攻读博士学位的3名研究生之一。李玲蔚的博士论文是《对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为了完成这篇论文,她用了4个月的时间,赴英国拉夫堡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奥林匹克博物馆搜集资料,在导师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的指导下,在该领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她的论文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引起国际奥委会和国内外体育专家的关注。2007年12月,李玲蔚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聘为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委员。
(三)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1. 示范作用
从2003年开始,冠军班已连续招收5届学生,截至2008年10月,共计招收培养学生117人。其中,奥运冠军29人,世界冠军44人,冠军教练员44人。冠军班已成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研究生教育的示范基地和重要平台。
2. 成绩显著
在北京奥运会上,冠军班学生有40人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冠军班运动员取得了8金、1银、1铜的骄人战绩。北京奥运会后,冠军班14名学生获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15人获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突出贡献奖,冠军班获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3. 成果丰富
冠军班研究生硕士论文和其他学位论文不同,其最大特色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系统梳理冠军背后的智慧,提升专项理论的科学内涵,构成了中国竞技体育高水平训练理论研究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研究成果在运动训练、管理和竞赛组织等方面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应用。截至2008年10月,北京体育大学已经陆续出版了20种冠军班学员论文集,获得了一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性价值的研究成果。17篇学位论文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上述成果是冠军班学生学习效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培养工作取得成效的阶段性标志。
4. 社会效应
冠军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多家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及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