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模式研究
- 王莉
- 249字
- 2020-06-24 16:59:52
1 导 论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迈进体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涵表现,而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的载体,体育企业的发展水平关系着我国能否实现迈进体育强国的目标。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体育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企业资本的扩张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受制于产权关系不明晰、产品经济性质的复杂性、体育管理体制的双轨制、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的不完善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针对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从宏观层面来看,自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国民经济总量(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城镇居民收入连年递增,居民消费倾向发生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保护期结束、北京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这些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的内外环境,为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尤其是加速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12.2%增长到2009年的34.1%,对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来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黄金发展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一段时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风云突变: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美国经济持续下滑,以出口为导向的我国经济受到外部金融风暴、内部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存压力很大,我国体育企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这些企业对资本和金融政策的需求超过以往。为此,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税支持政策和缓解融资困难等诸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加快多层次市场金融体系建设,切实为各类企业服务。
从中观(行业)层面来看,体育产业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而形成的以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为特征的产业群体,是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非资源依赖性行业;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体育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不仅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直接贡献,拉动内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相比,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更不容忽视:各种体育赛事活动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体育文化产品,培育人们的健身意识,为提升社会再生产中人力资本的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格局,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52%,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成为当前形势下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1]。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依然滞后,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相比,存在落后倾向;第二,与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落后倾向[2]。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重点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开发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体育中介和场馆运营等服务。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我国第三产业提出了挑战,也对我国体育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体育企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体育企业是从事体育产品生产流通、体育运动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体育活动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迈进体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涵表现,而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的载体,体育企业的发展水平关系着我国能否实现迈进体育强国的目标。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体育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企业资本的扩张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受制于产权关系不明晰、产品经济性质的复杂性、体育管理体制的双轨制、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的不完善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3]。从资本构成来看,我国体育企业发展的资本量存在不足:第一,以固定资产形式存在的存量资本的不足;第二,以资金形态出现的增量资产的不足;第三,以人力资源为形态的人力资本的不足;第四,以技术、品牌为核心内容的无形资本的不足[4]。从资本扩张角度来看,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模式、路径呈现“中国特色”,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性和政府“依赖”性特征,运用市场进行资本扩张的步伐较为缓慢,方法措施较为贫乏,发展战略与管理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5]。为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企业可持续发展,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该文指出应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各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体经字〔2011〕178号)也指出通过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等多项措施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正处在加速发展和转型期并存的时期;因此,一方面,我国体育企业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加速发展,如各层次各类型的中小体育企业和民营体育企业;另一方面,我国体育企业要转变战略思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如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尤其是以李宁、耐克为代表的民营体育企业和以中体产业、泰山体育产业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体育企业。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我国体育企业在资本扩张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改善体育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和战略思路问题。
1.1.2 研究目的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慢,竞争力很弱,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现阶段,作为体育产业的载体,我国体育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方面来自世界和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其进一步扩张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性和政府“依赖”性特征。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局面,如何使我国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和重要推动力,如何使我国体育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6]。
资本扩张对于体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扩张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体育企业扩张研究中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通过提出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而分析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特征和要素、目标与模式,总结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路径,并运用实证方法对这一路径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新模式、新路径和发展策略,以此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及其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效而可行的模式和思路。
1.1.3 研究意义
本研究是基于对企业成长周期理论、资本扩张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建立了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理论体系,试图尝试完善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理论体系,为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提供科学的方法。因此,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具有完善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理论体系的意义。
此外,是基于我国体育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和体育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展对适应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形势改变下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实证研究,对促进我国体育市场改革,增强体育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在应用价值方面,本研究具有创新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模式和路径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体育产业及体育企业的研究
我国体育是借鉴原苏联模式按照“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发展起来的,体育长期以来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由国家财政投入兴办。1992年,为响应中央颁布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提出了体育产业的概念,随之进行了管理机构改革,推出足球职业化的试点改革,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由此拉开序幕;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指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期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国内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体育产业开始成为众多学者、政府等研究的热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关于体育产业及体育企业理论层面研究内容集中在: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中外体育产业发展比较,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体育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等方面。
从体育产业概念的研究来看,研究的深度不断加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7]。
第1种观点是把体育产业划分为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本体产业主要是指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教育等体育服务业;相关产业是指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装、器材等保证体育主体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体办”产业是指体育部门创办的各种产业。
第2种观点是将体育产业划分为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器材、运动饮料、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咨询、体育培训、体育信息、体育展览等。
第3种观点是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体育服务业。主要分为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咨询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中介、体育博彩等。
从体育产业内涵和外延的认知演变来看,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体育产业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也对体育产业整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其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宽;作为一个复合产业,体育产业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体育产业的统计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通过某些指标来间接地反映其增长,比如可以观众人数的增长、媒体的覆盖面、体育产业所带来的就业等方面来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从2003年后基于产业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体育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多。这类文章主要有杨叶红[8] (2011)等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归纳总结,从产业内涵和体育产业本质特征出发揭示体育产业的概念和相关产业分类;石岩[9](2007)等通过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关联效应、体育产业组织和体育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体育产业从整体上讲属于离散型产业,缺乏生机和活力,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不高;曹可强[10](2004)认为,体育产业结构受制于管理体制、体育发展战略以及大众体育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相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投入结构需要改善、设施结构需要调整、体育产品结构需要调整、体育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需要突出的特点。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大众对体育各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加,在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中,体育物质产品消费支出会逐渐下降,体育服务产品消费支出逐年递增。
龙国强[11](2003)和李红[12](2003)分别从北京奥运会和WTO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析;马向文[13](2010)等通过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从法制角度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叶楠[14](2009)认为我国体育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应从组织创新情况着手,结合体育企业在组织创新中的内容与重难点,探析我国体育企业的组织创新模式;李治洪[15](2007)探讨了我国民营体育企业融资障碍的几个因素:融资需求偏好、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所有制歧视、规模影响,并提出了外源性融资制度创新、建立政府及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金融工具创新、民间金融制度创新和民营体育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创新等相关措施;马无尘[16](2010)等通过分析东黄山体育运动中心运作模式,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结合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体育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何淑敏[17](2012)以浙江民营体育企业为例,探析了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缺乏人才、资金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品牌、信誉培育与关注度不够、政府支持力度较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唐远金[18](2009)论述了体育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及特点,并在竞争战略和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从竞争战略的视角,对我国体育企业价值链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价值链管理模式;刘强德[19](2008)对我国创业体育企业环境及发展战略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体育企业的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是创业体育企业环境资源的需求和资源的供给所具有的有机联系,创业体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业体育企业发展战略结构的实施;梁强[20](2008)探讨了我国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治理模式,他认为通过建立体育产业国际化经营总体社会责任价值观、选择进入市场、构造财富创造的生态系统、披露和反馈社会责任信息等方式来指导体育企业国际化经营;吴国生[21] (2007)对我国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做了总结分析,并归纳出我国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形成与发展的4种模式和3种模型,并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体育企业的若干政策建议;易剑东[22](2001)认为体育理论界、企业界和新闻界理应充当体育企业研究的3大支柱,并提出了当代我国体育企业研究的3种思路,即关于企业的成长环境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的研究以及关于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精神的研究;李仪[23](2008)探讨了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实施绿色体育企业管理的体系;贾鹏[24](2006)通过对关键事件的访谈以及问卷统计分析得出我国体育企业高级经理人的胜任素质,包括战略管理能力、积极自我效能、专业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成就需求、市场开发能力、统筹思维能力和培养下属等8个因素;刘运祥[25](2003)探讨了我国体育企业人力资本面临的投资风险,他把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为可预测、部分可预测和不可预测3类,并分析了体育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上述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最近几年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企业的研究开始加深,其视野不断拓宽。
在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上,有学者提出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个阶段:萌芽阶段(1978-1992年),我国体育事业实行的国家管理体制,1986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自此开始了我国体育事业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着眼点在于鼓励事业单位由事业型向经营性转变,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缓解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第2个阶段:起步阶段(1992-1997年)。这一时期的体育产业政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的产业地位明确和确立;二是颁布了与体育事业改革相关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1993年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三是制定了体育产业或其产业行业内部的政策,如《关于加强体育市场管理的通知》等。第3个阶段:起飞阶段(1997年至今)。这一阶段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有3点内容:一是深入推进体育改革过程中,继续坚持和明确了体育产业化的大方向;二是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推动;三是有了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政策。
从实证层面对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进行研究的主要包括体育产业(企业)及其竞争力分析、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体育企业品牌和市场创新分析、文化对体育企业发展的影响等。李颖[26](2010)等通过构建4个维度、18个指标构建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赵道静[27](2010)等通过对我国体育事业投入产出分析,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较慢,产业关联度不高;王国勇[28](2010)等从系统论角度,利用复合系统协调理论,构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禀赋-社会经济外环境”系统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中部六省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体育产业发展的内部系统效应比较弱,体育人才和体育经费投入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从融资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掘增长点3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孙义良[29](2010)分析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发展的战略环境,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必须转换思路和模式,重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走品牌发展之路,并构建了体育企业绩效评价模型。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学者对体育产业的关注,体育产业与体育企业的研究也向方法定量化、理论深度化方向发展,这些文献从不同侧面对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其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体系、所提出的措施值得借鉴。
我国体育产业理论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在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不足之处,体育产业理论与体育产业发展实践结合有待于进一步加深,相关研究的科技(包括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体育产业生产力时显得乏力。从国外尤其是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研究情况来看,体育产业研究越来越多的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紧密相连,边缘体育产业理论和新兴体育产业理论、实践开始尝试,体育产业研究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研究的方向、深度和广度较我国更为进一步。例如,John Horne(1998)[30]研究了日本二战后经济加速发展期间,体育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David Stolar[31](2001)阐述了使体育赞助计划更加成功的步骤和方法;Alfie Week[32](1997)用数学方法对美国体育产业产值进行了估计,并概括总结了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协会[33] (1998)对体育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的Larry DeGaris[34](2008)通过详细研究体育营销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认为企业应关注体育营销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计划、市场营销赞助、营销策划、销售支持、营销管理和营销评价;英国考文垂大学的Nicholas Burton[35]等(2008)通过对1984-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冬奥会及世界杯上的埋伏性体育营销企业的分析,从埋伏性体育营销的发展轨迹、相关营销战略和战术的实施,以及对埋伏性体育营销的评价和管理对策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各个成功实施了埋伏性体育营销的企业营销策略,他的这一研究为企业采用新的体育营销模式和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伯尼·帕克豪森[36](2003)从管理学角度对体育市场行为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说明;杰·科克利[37](2003)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当今国际上较具争议的体育社会议题;马修·尚克[38](2003)认为企业营销应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具有战略性的体育营销观点;迈克尔·利兹和彼得·阿尔门[39](2003)以美国经济为例,说明了体育经济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赞助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到90年代,体育赞助已经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和特征,对体育赞助进行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因为体育赞助是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在未来有可能用的融资渠道,而这一方式是区别其他行业企业的显著特征。关于体育赞助的目标和重点在不同发展阶段有明显差异,如20世纪80年代赞助的主要原因在于“潜在的电视覆盖率和观众转化成客户、企业形象宣传与促进[40]、媒体覆盖率[41]、媒体曝光[42]”,90年代中后期体育赞助的原因主要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43]。此外,各国研究者也对赞助的效果和效果评估过程及方法进行了研究,如体育赞助的效果被分为不同层次,“品牌偏好[44]、消费者态度—行为[45]、信念—态度—购买意图[46]”;Amis等[47](1997)认为赞助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力的独特资源;Bettina Cornwell等[48](1998)提出了3种体育赞助的测量方法:媒体曝光率、调查研究和销售数据。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各地开始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理论界开始研究体育设施建设对经济的作用。但学者们还没有就此达成一致的意见。Peter、Johnson和John(2004)[49]认为政府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可以增加当地的总收入水平以及提高城市的名气。Baade和Dye(1990)[50]利用经验模型对多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Rosentraub、Swindell和Przybylski(1994)[51]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职业体育对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可能会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Baade和Sanderson(1997)[52]的研究则认为,职业体育对就业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另外一些学者Noll和Zimbalist(1997)[53]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在职业运动队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上,Baade (1996)[54]进行了研究,得出运动队对经济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Hudson(1999)[55]也得出类似的结论。Austrian和Rosentraub(2002)[56]的研究则与此相反。他们认为,政府将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为这能增加就业、提高工资水平。
理论界通常都认同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利于推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Humphreys和Plummer(1992)[57]测算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了19亿美元,并且增加了7.7万个就业岗位。Brunet(1995)[58]认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收益约合260.48亿美元,就业岗位增加近6万个。Nicos Kartakoullis、Gregory Papanikos和George Karlis(2003)[59]对雅典奥运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预测,希腊的GDP在1998-2011年每年因奥运会增长0.8%,奥运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Patrick Rishe(2005)[60]对NCAA赛事进行了研究,认为一场四分之一比赛可以给圣路易斯带来多达4000万美元的收入。Bernthal和Regan(2004)[61]对NASCAR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指出在两个比赛周末中,综合经济影响达到了4000多万美元。但也有学者对体育赛事的推动作用此表示怀疑。Baade(2004)[62]的研究认为,1994美国世界杯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明显甚至在总体上产生了负面作用。
在关于体育产业的垄断与竞争方面的研究中,Ross和Lucke(1997)[63]分析了高水平运动员更需要得到反托拉斯保护的原因。Ross和Dimitroff (1997)[64]还研究了美国棒球队的反托拉斯问题。Blair和Romano(1997) [65]则研究了NCAA的垄断问题。美国的体育联盟较为发达,学者们对其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Gallant和Harmon(2003)[66]从职业体育联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基于职业体育联盟的反垄断法和相应的政策。Kahn(2002)[67]认为体育联盟是经济学家进行理论研究的理想领域。Neale(1964)[68]、Scully(1974)[69]等学者就资源配置与比赛结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Quirk (1974)[70]认为俱乐部的收入潜力不会对主力球员和替补球员的收入分配造成影响。Fort(1995)[71]的研究表明,门票收入分配不会影响球队之间竞争,但转播费收入会有效平衡球队之间的竞争。Daly(1981)[72]认为选秀制度的引进能有效改善球队之间的差距,这一结果也得到Lacroix (1999)[73]和Crier(1994)[74]等学者的验证。Staudohar(1999)[75]和Kesenne(2000)[76]认为工资帽有可能对球员的收入产生影响,而Vrooman (1995)[77]则认为工资帽的影响是中性的。
1.2.2 关于资本扩张的研究
资本扩张主要表现为即为资本的流动、重组和增值,它是各类资本结构调整、变化及优化的动态表现过程。通过对企业资本结构、股本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变化等分析,进而提高资本结构效率,实现资本结构效应,是资本经营的根本目的。随着波音收购麦道,一股新一轮的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联合的资本扩张浪潮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巨变时期又一次以新的特点扑面而来,学术界也掀起了对资本扩张的研究热潮。
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扩张的国际比较,不同行业资本扩张的特点和路径,上市公司的资本扩张,区域经济资本扩张研究等。山焕[78](2008)等分析了IT企业的资本扩张路线,提出了企业资本扩张实际操作中可采用收购、兼并、控股、参股、托管、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捆绑上市等方法加大资本运营的广度和深度;张鹏[79](2009)认为资本扩张条件下,我国应在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原则下,战略性的运用利率手段促进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黄珏[80](2010)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并结合青岛啤酒和海尔集团进行实证分析,该文对我国国有企业资本扩张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左娟[81] (2005)以海外ATT和NTT等电信运营商为例,从战略定位和战略创新的角度剖析海外运营商的资本扩张,进而指出我国企业资本扩张应关注的焦点;靳哲[82](2002)和张冰玉[83](2002)对上市公司资本扩张的路径、出现的问题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做出了分析;钟锐[84](2004)分析我国企业资本扩张的外部环境、存在问题,认为我国企业资本扩张处于初期阶段,资本运作环境和条件尚待完善,并据此提出了加快我国企业资本扩张的对策;黄河[85](2009)分析了资本扩张带来的一系列悖论:经济悖论、人口悖论和生态悖论,并提出了资本扩张悖论破解的实现路径是剩余价值的人本回归;范恒山[86-89](2000)对资本运营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案例分析,并提出了操作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石峰[90](2002)对我国和国外企业资本扩张行为进行了比较,认为加入世贸后,我国已经开始由生产经营迈向生产与资本经营并重的局面,应努力学习国外企业资本扩张经验,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献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资本扩张进行了分析,一般领域的资本扩张行为及其历史发展特点对于研究体育产业的资本扩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资本扩张的研究较早,近些年,其研究深度加深,研究视角不断拓宽。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多马(1946)[91]通过分析资本扩张与经济增长率、就业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经济动态均衡增长的条件和途径的模型;Creamer,Daniel Barnett(1977)[92]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二战后制造业的资本扩张表现特征;Tiger Li(1995)[93]分析了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扩张的模式选择;R Rasiah(1998)[94]认为马来西亚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快速的资本扩张;Steadman,Charles W(1959)[95]以美国为例,说明了美国企业发展遇到的困境,指出了动产租赁将成为企业资本扩张的一种方式;Hian Teck Hoon(1998)[96]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资本扩张与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均衡失业之间的关系;Monica Rico (1998)[97]以英国为例探析了国际资本扩张的文化动因;Ding,Chengri (1996)[98]从资本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扩展模型,并从其扩张的效率分析了城市发展管理的要素;Mautner,Y(1991)[99]对资本扩张的前沿理论进行了概括和归纳;John Weeks(1985)[100]对资本主义和资本扩张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对资本扩张的影响。
1.2.3 关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及其资本扩张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关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及其扩张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培育、体育产业资本证券化的可行性、体育产业融资模式、上市体育企业发展现状、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特点及中国职业化赛事融资发展等内容。主要观点如下。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体育事业投资主体的二元化特征明显,这是造成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中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体育事业改革的深入,认同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因此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源将倾向于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但是,我国体育并未完全转轨,体育事业化和产业化并行,市场化进程缓慢,产业的操作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整个产业运作水平非常低,导致资本回报率也非常低,严重地制约了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的流动[101];我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新兴的体育产业大多为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比较困难;体育企业由于资产数量较少、经营规模小,并且体育产业政策和发展环境不明朗,导致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信息缺乏透明、信用等级较低、资信相对较差,银行从安全角度考虑不愿对体育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由于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缺少高额利益回报,风险投资资金很难进入真正的体育产业[102]。
陈优良[103](2007)等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监管模式,认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还无法达到充分有效的阶段,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监管应以政府适度管制为主;罗荣桂[104](2003)等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的内涵、本质特征、制度保障、现实性因素以及国外发达体育国家经验,据此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的主要途径;郑卫民[105] (2009)等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模式选择、组织结构设计及资金来源渠道,探讨了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及退出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战略;张晗[106](2008)等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相关动力因素,认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议技术创新融资体系、市场融资创新体系、市场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和以沪深市场为轴心的体育产业资产交易市场,并提出根据对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内外环境的分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融资主体、客体、目标,建立于战略相一致的组织管理模式等;周挺[107](2001)探讨了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上市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从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组织结构及管理、政策支持和引导等方面进行努力,为我国体育职业俱乐部市场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许玲[108](2011)以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为基础,以海外并购为切入点,通过定量分析说明我国体育用品业目前海外并购所处的外部战略机遇,指出以技术、营销和开拓新兴行业为导向的海外并购策略;刘元祥[109](2005)通过对比比较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投资现状,认为中国应通过金融创新,将体育产业投资与资本市场有效衔接在一起,把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作为中国体育产业融资的切入点;唐越[110] (2004)认为应创建体育投资基金组合引导我国体育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并提出了构建体育投资基金的数学理论模型;马迅、白跃世、魏鹏娟[111](2008)针对陕西体育产业投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政府规制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投融资产生很大影响,建议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力度。查阅文献发现,从中观层面研究区域体育产业、某一体育行业及微观层面研究体育企业的资本扩张的文献很少。
1.2.4 研究评述及存在的不足
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是体育企业长远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步,既是体育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从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动态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2.4.1 制度不完善导致体育企业资本扩张进程缓慢
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运营机制不活两个方面。我国体育长期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也突出的运用在体育产业进程中,体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市场配置;一方面是国有体育企业拿着重要并且大部分数量的体育资源,但运营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社会体育企业无法获得体育资源,体育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导致社会资本无法进入体育市场。这两种鲜明的反差反映出我国体育产业及其资本扩张中的突出问题,导致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扩张进程缓慢,资本扩张的途径和模式呈现典型的“中国特色”。
1.2.4.2 战略规划的盲目性和产品创新度不高导致体育产业企业资本扩张缺乏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各类企业大都以进军国际市场,完成国际扩张为目标,我国体育企业也不例外,然而扩张过程中没有注意企业成长的阶段性以及注重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创新性,制定的战略规划忽视了微观层面的具体执行,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优化与创新并不能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抗衡,核心竞争力并未形成就开始“逐鹿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也会因为缺乏竞争力而无法长期立足。
1.2.4.3 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将迈进更广范围、更深领域
虽然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体育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也将面临很多机遇,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主体开始向体育各个行业和中小型企业渗透,外来资本尤其是风投将会越来越关注并进入中国体育市场,体育产业资本扩张的外部宏观环境将会得到有效改善,其体系建设和路径形成也将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对其开展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从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运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系建设层面,并未对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模式、特点和路径进行总结和梳理,尤其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理论深度也比较欠缺,提出的对策也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并未有针对性。本研究将主要通过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更深入地揭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中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特征,并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自身特点,提出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路径和相关策略。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1部分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
第2部分对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资本扩张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融资成长周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概括总结。
第3部分对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包括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要素、动因与条件以及扩张产生的效应。
第4部分对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讨论。首先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国际比较3个方面对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进行了概述。随后对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外在宏观形势特征、主体特征、战略、制度与效益特征、区域和行业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面临的风险。
第5部分构建了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模式。研究从构建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目标函数出发,考察了不同扩张阶段的融资战略;从企业发展所处阶段的角度对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模式及其特征进行了探析,并指出并购是处于成长期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主要实现路径。
第6部分在对国外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经验与启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成长期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实现路径。与此同时,从政策引导、管理体制改革、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改善以及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走向这一路径的策略。
第7部分从数学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上市体育企业的融资效率,说明了现阶段处于成长期的体育企业融资效率较低,其融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第8部分选取了6个典型体育企业对其资本扩张特点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总结。研究选取了5大体育行业的6个典型体育企业从发展阶段、扩张战略、融资渠道、财务等多角度考察了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特点和实现路径,指出了阻碍其资本扩张的主要原因。
图1-1反映了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图1-1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主要通过搜集资本扩张、融资战略、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扩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参考了和体育产业具有共同属性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其他产业领域的资本运营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提炼出文献的基本论点,找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分析和评价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的研究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论文的基本观点,为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1.4.2 逻辑研究法
逻辑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在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概念,并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辩证方法为指导,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一般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在理论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模式研究过程中的生命成长周期阶段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和逻辑判断,使研究结论更具针对性。
1.4.3 定量研究法
定量研究是指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在分析了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模式之后,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上市体育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了评价,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确保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1.4.4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是把实际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对我国体育产业内五大重点行业六个典型企业进行考察,这5类行业代表了我国体育产业未来资本扩张的方向和重点,这6个企业包含了民营和国有企业。案例分析深化了本书要研究的问题,为结论的获得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