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模式研究
- 王莉
- 211字
- 2020-06-24 16:59:52
2 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理论分析
对体育企业的资本扩张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包括核心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支撑理论——资本扩张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以及辅助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先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着手,对各阶段企业的特征和融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资本扩张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阐述了体育企业在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企业有着不同的资本扩张目标与战略。本文的逻辑框架如图2-1所示。
图2-1 理论基础逻辑框架图
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融资成长周期理论
2.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把企业的成长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Mason Haire基于生物学的观点,第1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此后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逐渐升温。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有不同的理解,总共有数十种之多,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2.1.1.1 Steinmetz四阶段模型
美国学者Steinmetz(1969)[112]是最早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学者之一。在对企业进行充分研究之后,他发现企业成长过程如同S曲线,以管理者授权程度为依据,提出了四阶段模型。
(1)直接控制阶段
企业在创业阶段,通常规模较小,人员结构简单,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合二为一,管理层的权限较大,直接管理企业的各项业务。
(2)指挥管理阶段
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事务日渐增多,人员结构也慢慢复杂起来。业主难以像创业阶段那样大包大揽、事无巨细。他们开始扩大下属的权限,并对其进行监督。业主主要将精力放在企业的总体规划上,力图为企业制定一个合理制度。
(3)间接控制阶段
企业的规模继续扩大,一些掌握了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会选择跳槽或者自立门户,成为原来所属企业的竞争对手。管理费用继续上升,企业发展的速度开始减缓,中层管理人员成为企业的关键。
(4)部门组织阶段
企业此时已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开始向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发展。
2.1.1.2 格雷钠的企业成长模型
格雷钠企业成长模型是以企业成长时间为依据来划分的,在学术界影响较大,这一模型将企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是创业阶段,企业结构简单,发展迅速,但风险也较大,企业如果不能有效规避风险,企业就将夭折,无法获得继续发展的机会。第2阶段是生存阶段,度过了创业期的企业逐步具备了自己的特点,尽管规模不大,但仍显出旺盛的活力。第3阶段是发展阶段,企业开始分化,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平稳,有一定的获利能力,但难以继续向更高层次发展;另外一部分企业则经过创业阶段和生存阶段的积累,显示出进一步发展的潜质。第4阶段是起飞阶段,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人员结构变得复杂,企业价值不断增大。第5阶段是成熟阶段,企业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经营个体,各方面的工作日益规范化、组织化,企业能够稳定增长。
2.1.1.3 爱迪斯五阶段模型
伊查克·爱迪斯关于企业五阶段10个时期的划分是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影响力最大的观点之一,他以销售额、产量和员工数量为依据,认为企业要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亡和死亡5个阶段。依次经历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和官僚气10个时期,如表2-1。
表2-1 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爱迪斯的理论较之前辈学者的理论因其定性定量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2 融资成长周期假说
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特点,对资金的需要也不同,包括资金的来源、数量、结构等都有差异。将企业生命周期应用到融资方面的研究后就形成了融资成长周期理论。Weston(1970)和Brigham (1978)[113]是最早提出企业融资生命周期理论的学者。与生命周期类似,他们把融资生命周期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创立期、成长阶段I、成长阶段II、成长阶段III、成熟期和衰退期。Weston、Brigham认为造成不同企业融资来源区别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之间资本结构、盈利水平、业务增长速度的不同。早期融资成长周期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策略,但由于忽视了信息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仍有一定的漏洞。后续的研究将信息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纳入研究范围,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成果。Berger和Udell(1998) [114]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建立起了一个小企业融资成长周期模型。在分析了不同阶段小企业融资的来源、结构后,Berger和Udell得出结论:小企业的融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信息不透明到相对透明的过程。具体来说,企业由小到大,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提高,融资的难度相对下降,同时,他们发现中介机构对融资也会发生影响。这是因为不同的中介机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结果也相应会有所不同。
综合借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融资成长周期理论,根据我国体育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成长期分为成长期第1阶段和第2阶段,研究将在第5部分分析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模式时给予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体育企业无论是从企业规模、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还是从资本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来看,其还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只有以李宁为代表的少量体育企业正在向成熟期过渡。因此,从体育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研究重点在企业资本扩张生命周期的初创期、成长期,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骨干体育企业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处于这一阶段的体育企业在未来有很大可能进入成熟期,走向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扩张战略,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2 资本扩张理论
2.2.1 资本内涵与特征评述
马克思的《资本论》[115]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属性,其自然属性是资本本身表现出来的实现价值增值的属性,社会属性是资本的所有制形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的认识以“生产要素”和“获利的财物”为特征,只对其自然属性做出表述,而未谈及社会属性,这和资本主义形态和市场特征有很大关系,如萨缪尔森[116]认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它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经济产出的耐用投入品。从更一般的角度而言,适用于居民、家庭、企业和国家这些主体的资本是指那些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117]。
资本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第一,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第二,资本表现为运动形式;第三,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分析资本的内涵与特征,可以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与西方资本市场的区别在于:第一,发展的起点和历程不同。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的起点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它以完成资本家获取最大价值为目标,强调资本的自然属性。此外,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其制度和模式较为成熟,而我国是以公有制基础,强调资本的社会属性。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让全社会开始注重资本的自然属性,并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制度和模式相对不成熟。第二,发展的环境和制度不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政策及行政力量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国家针对少数城市进行扶持,其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西方国家以自由的市场体制为核心,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弱,其资本市场也是依靠竞争而形成的;此外,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本市场结构、机构组织、实力以及文化价值理念也是中西方资本市场的区别。这些不同的因素导致了我国在资本市场摸索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中国特色”,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自然也不例外,将在第5部分重点分析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模式和特点。
2.2.2 资本扩张的理论基础和动态模型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金融融资、吸纳外部资源(包括兼并和收购)等多种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扩张是资本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具有的本质属性;资本扩张是一种市场化行为,这种市场化行为表现为企业的内在冲动和需要。
2.2.2.1 资本扩张的理论基础
关于资本扩张的理论基础见表2-2。以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为基础而形成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正逐渐成为现代体育市场经济的核心,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在现代体育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源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化和全球化基础上的强大的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功能,资本市场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为体育行业大重组提供了运作平台,要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于资本运作。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资本运作主要有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两种渠道,当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时,主要依赖风险投资;而当其进入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时,则主要由证券市场来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英国和西班牙,资本运作更多是依赖证券市场,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主要还是依赖大公司的风险资本。
表2-2 资本扩张的理论基础
自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样化的资本表现形式和运营方式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的体育资本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发展至今,可以说摸索出一些经验,但受制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体育资本市场也只是在摸索。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本发展在项目与资金投入方面,主要是国家规划与国家投入,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相关企业进行资本运作表现不尽人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2.2.2.2资本扩张的动态模型
资本扩张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使现有管理者的收益更大;资本扩张结果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产业(企业)的经济增长,内部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因此,企业通过资本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资本扩张模型也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模型。下面将利用索罗-斯旺模型和新增长理论对我国体育企业扩张的目标函数进行分析。
(1)索罗-斯旺模型
索罗-斯旺模型是围绕生产函数与资本积累函数两个方程展开的,其生产函数为Y(t)=F[K(t),L(t),t],其中假定只有物质资本K(t)和劳动L(t)两种投入,Y(t)表示t时所生产的产出流量,生产函数对时间t的依赖反映了技术进步的影响:资本积累函数为:K=I-βK=s*F(K,L,t)-βK,其中假定资本折旧率β是一个常数,在一个时间点上物质资本存量的变化等于总投资减去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损耗,表示K对时间t的导数,代表相邻期资本存量的变化,且有0≤β≤1;假定人口以不变外生的速率增长,且每个人的工作强度时给定的,t时间的人口(劳动力)表示为L(t)=ent。
索罗-斯旺模型的核心是依赖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性质,该模型采用了资本和劳动可替代的新古典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解决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不能自发相等的问题,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劳动数量既定,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确保经济增长稳定在一个特定值上。
从模型来看,技术进步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外生因素,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影响经济增长,但从其假设和相关因素来看,该模型呈现的两大缺陷表现在: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了经济增长,这和现实情况有很大出入;第二,该模型投入要素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而对其他外在变量没有考虑,因此也无法解释所有的经济增长现象。
(2)新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发展的内生增长理论不断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假定的外生因素内生化,认为这些因素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经济增长本身的结果,内生增长理论也被称为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模型称为AK模型,即Y=AK,A表示生产技术水平的常数,反映资本边际产出,所以不存在资本规模报酬递减;K包含了规模报酬递减的物质资本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人力资本,所以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该模型突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强调了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该模型的提出与当今社会国际化、全球化和高度竞争的激烈化有很大关系。此外,该模型还确立了政府政策的地位,虽然该模型相较其他模型在因素变量、假定条件等方面有所改进,但在解释规模效应问题(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呈现正比例关系)还存在不足。
2.2.3 资本扩张模式评述
企业的资本扩张模式从根本上是由企业战略决定的,但其中融资战略是影响企业资本扩张路径选择的最直接因素。根据研究的需要,根据资本来源不同将资本扩张分为两种:内部化扩张、外部化扩张。
2.2.3.1 内部化扩张
内部化扩张是指企业通过内部资本积累形成资本规模的扩大,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盈利的投入及经营条件的改善实现企业成长和资本扩张。内部化扩张主要优点在于融资成本和风险较小,产权性质不易改变,可控制性较强,其不足之处在于扩张速度缓慢,利益分配不均引发效率低下等。一般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难以获得外部融资,企业资本扩张往往采用内涵式扩张方式,初期阶段我国部分国有、集体企业和大部分民营企业采用内部化扩张方式。
2.2.3.2 外部化扩张
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原始资本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身积累将无法满足扩张需求,外部融资成为企业资本扩张的重要途径。外部化扩张是企业通过外部行为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如兼并、收购、吸纳外部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其优势在于实现快速扩张,不足之处在于企业股权结构分散,增大控制的难度和成本。外部融资行为对于企业实施长期、全面战略有很大帮助作用,也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如体育产业领域中的耐克收购匡威、茵宝,阿迪达斯收购锐步等,通过外部市场行为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进而提高其竞争优势。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主要采用外部化扩张,根据企业所处的阶段可以将外部化资本扩张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企业快速扩张的阶段,本土化扩张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而第2阶段是企业的国际化扩张,通过国际化战略提高市场份额,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最终实现资本的全球扩张。根据我国体育企业所处的阶段将外部化扩张分为两期:第1期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企业通过产品规模的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和渠道的快速建立等有形资本扩张实现企业的资本扩张,如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体育企业尤其是民营体育企业;第2期是企业通过创新技术、打造品牌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本扩张实现企业的资本扩张,以李宁、安踏等为代表的我国大中型体育企业(包括各类上市体育企业)正处于这一阶段。本研究将在第5部分详细分析我国体育企业所处阶段的原因和特征。
2.3 资本结构理论
2.3.1 资本结构理论简介
传统时期的资本结构理论是指1958年MM理论提出之前的资本结构理论。但这一时期的理论零散、不成体系。杜兰特(1952)[118]曾总结出资本结构理论的3种类型: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
Modigliani和Miller(1958)[119-120]提出著名的MM理论,这也被看成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融资结构无关这一定理是核心,集中体现了MM理论的精髓。MM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严格的假设条件的。这些假设条件包括:企业只有长期负债和普通股两种长期资本;企业资产总额保持不变,但其结构会发生改变;无税;企业增长率为零;投资者买卖股票和债券的交易费用为零;企业和个人借入自己的风险相同,并且无须支付利息。
以Robiehek(1966)[121],DeAngelo和Masulis(1980)[122]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建立起最优融资结构理论(又称权衡模型)。权衡模型放宽了MM理论无破产的假设,既考虑了负债所带来的利益,又考虑到负债可能带来的风险,在负债的税后利益和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权衡,为研究资本结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根据实际情况对MM理论不断进行修正,提出了各种模型,概括起来主要有代理成本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和控制权理论。
2.3.1.1 代理成本理论
Jensen和Meckling(1976)[123]对委托代理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带来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同样属于代理关系。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等问题的存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往往不一致,甚至会互相冲突,以至于会损害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决定了股权和债权的比较。总代理成本最小的股权与债权组合就是最优资本结构,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而总代理成本最小。
2.3.1.2 不对称信息理论
由斯蒂格利茨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在资本结构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并形成了信号模型和逆向选择模型。Leland和Pyle(1977)[124]是最早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结合起来的学者。他们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要想获得最大的收益,债权人和债务人有义务进行信息交流,互通有无,达到信息共享,以提高效率。“罗斯模型”则是各种信号传递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Ross(1977)[125]认为企业融资结构是一种把企业内部信息对外传递的信号。像柠檬市场一样,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3.1.3 控制权理论
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关于资本结构的研究重点在20世纪80年代侧重于企业控制权与融资结构的关系。代表性学者有Harris和Raviv(1988)[126]、Stulz(1988)[127]、Israel(1991)[128]、Aghion和Bolton(1992)[129]等。控制权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股本和债务都是对企业的控制权的体现。这是因为当企业有能力偿还债务时,对企业有控制权的是股东;但如果企业不具备偿债的能力时,拥有控制权的就成了债权人。既然如此,股本和债券的构成比例也就是可以看成是企业的控制权结构。
2.3.2 优序融资理论
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对优序融资理论进行重点分析。优序融资理论是前面提到的不对称理论中逆向选择模型的一种。Donaldson较早注意到了企业融资时的顺序问题。他发现企业管理层在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之间,通常偏好于内部资金,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吸纳外部资金。“优序融资”的概念是由Townsend提出的。Myers和Majluf(1984)[130]采用了这一概念,形成了系统的优序融资理论。两位学者认为,经营者和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来源是企业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者比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有未来的收益和企业面临的风险。投资者只能依靠经营者释放出来的信息进行决策。优序融资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企业将以各种借口避免发行普通股或其他风险证券来取得对投资项目的融资;(2)为使内部融资能满足正常权益投资的需要,企业必须确定一个目标股利比率;(3)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企业才会计划向外部融资以解决其部分的融资需要,而且会从发行风险较小的证券开始。
在这些基本要点之上,优序融资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从融资方式的优劣排序来看,内源融资优于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又优于权益融资;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一种先后顺序,西方国家企业的实际融资顺序印证了这一观点(张捷,2003)。
2.4 战略管理理论
2.4.1 战略管理的内涵与发展演变
虽然企业战略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甚至在管理科学领域中也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但在军事上很早就利用了有关战略的概念,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早在公元前360年撰写的《孙子兵法》就是一本军事战略方面的书籍。从20世纪中后期相关的企业战略研究层出不穷,1962年钱德勒[131]所著的《战略与结构》一书认为战略是决定企业的基本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的行动与分配资源;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132]认为战略是一种把企业的目标、政策和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模式,它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日本著名战略家大前研一从“战略3C”角度来考虑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133]一书中认为战略的基本问题不仅阐明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基础,同时也为其实现了思维、方法与途径方面的指导。由此可见,战略是一个跟企业相关的动态过程,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配置、构造、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来确立创造价值。企业战略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全局性、长远性、可行性、稳定性、高效能、关注重大问题,这些特征也是企业在做战略选择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从以上特征出发,寻找更有效的战略决策。
战略管理理论先后经过了3个阶段的演变,见表2-3[134]。
表2-3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3个阶段
亨利·明茨伯格在分析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人员的观点后,将战略管理理论归纳为十大流派[136],具体见表2-4。
表2-4 不同的战略学派的本质区别
企业管理经历了从生产管理到经营管理,再到战略管理3个阶段的发展。生产管理阶段是简单卖方市场,不存在以竞争战略为核心的战略管理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家进入市场,市场开始转向买方市场,这一时期,企业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发生分离并逐渐规范起来,这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前期条件;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优缺性开始凸现,战略管理思想开始形成。战略管理始终与竞争密切相联系的。
2.4.2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及其评述
迈克尔·波特于1980年、1985年、1990年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奠定了竞争战略学派的基础。竞争战略对世界各国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时至今日,竞争战略依然是企业战略决策者所考虑和使用的主要战略。竞争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为确定其竞争优势一般采取3种基本竞争战略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迈克尔·波特关于竞争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型,至今在战略环境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2-2[137]。
图2-2 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
波特认为,随着资本的扩张,每个企业都应有自己的战略定位,波特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的基本战略。
2.4.2.1 总成本领先战略
它是指在生产上要有规模经济、在企业管理中要加强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控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费用的目的,最终在同类产品中形成成本优势,赢得总成本最低的地位。总成本领先战略通常要求相对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图建立其产品批量,实行低成本以扩大市场份额。
2.4.2.2 差异化战略
它是指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具有独特性,包括产品功能、品牌形象、技术差异、客户服务、营销网络等方面,以独有的特色来赢得客户的青睐从而在竞争中获得超常规的发展。但由于其在差异化等方面注重产品设计、功能和技术差异、对客户服务的周到等等,容易造成成本较高。
2.4.2.3 目标集中战略
它是指针对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个产品的特定细分产品线或产品的某个特定市场,综合产品、技术服务、服务营销网络等功能,形成聚集效用,形成竞争优势。采用此战略企业能在某一范围内提供更好、更高效的服务,从而超过其他竞争对手,获得稳定乃至更高的收益。
此外,战略管理中经常使用的还有PEST(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模型,PEST是用来帮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用以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如图2-3所示。
图2-3 PEST分析模型
我国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基本朝着紧跟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如许可[138](2002)、王开明[139](2001)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顾乃康[140](1997)等对战略管理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沈艺峰[141](2003)、贾生华[142](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陈一鸣[143](2001)、徐飞[144] (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董川远[145](2003)、王光庆[146] (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147](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波特竞争战略对于西方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理论是建立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上的,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竞争环境为该理论的提出和证明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和途径,为发达国家及其产业、企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波特竞争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我国的运用并不是很理想,强有力的政府力量和行政措施使得竞争并不呈现市场化特征,如我国政府对企业提供较为强劲的保护扶植政策,在部分行业领域仍未对民营资本开放,即使在加入WTO之后,开放领域也依然有限;此外,我国地区之间的竞争呈现无序化和恶性竞争,以政绩为目标的考核选拔机制使得我国区域之间市场良性竞争不高,贸易壁垒十分严重;第三,波特在提出3个主要战略之后,认为中国企业家要回避价格战,然而受制于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较低,消费模式不合理等因素影响,降价反而成为消费者的偏爱。总体来讲,波特竞争战略在我国的使用会受到国情等各方面的影响,如何使波特竞争战略在我国得以有效运用,需要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来具体分析。在做实证分析时也将考虑到我国国情,结合波特竞争战略分析我国体育产业(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战略的制定。
小结
(1)对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理论进行了分析。生命成长周期理论是的核心理论,资本扩张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是文章的支撑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是辅助理论。
(2)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成长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并概括总结了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特征和融资特点,并将其应用于融资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融资成长周期理论。
(3)根据研究的需要和我国体育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资本来源不同将资本扩张分为内部化扩张、外部化扩张,并将外部化扩张分为第1阶段和第2阶段,将重点研究体育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这两个阶段,将对我国体育企业处于这一阶段的原因和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4)最后对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了阐释,并对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进行了评述,这些理论是辅助理论,不同阶段的资本扩张其战略有所不同,战略对于企业资本扩张起着导向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