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学生的自我概念与教育

一、学生的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多方面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与评价。简单地说,是个体对自己的看法。

(二)自我概念的内容

詹姆斯(W.James,1890)认为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自己的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即物质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

1.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也称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物质自我是自我的最原始状态。它的中心部分是个体的躯体。初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这个时候婴儿的自身与外部世界是浑然一体的。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的反映,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自我在幼儿时期通过模仿父母和教师的行为,通过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以及进入学校后,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与同伴比较,与教师的交往等途径逐渐形成。年幼的儿童说,“妈妈喜欢我”,小学生说,“我是班上的好学生”,这都是社会自我的表现。在成年人则表现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誉、权力等方面的评价。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知觉,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自己的能力、性格、态度、信念、理想等等的知觉。心理自我是个体自我的核心。个体正是通过这个心理自我来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与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确立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经常在行为上对家长和教师不服从,表现出独立的要求,有自我理想和个人追求的目标,在观点和行为上都带有浓厚的自主色彩,心理自我形成的明显表征是产生了独立的价值观。

自我概念是个体将对自己的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几个方面整合而成的一个思想和情感的信念系统。一方面,它是稳定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可变的,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逐步地、连续不断地发展的。

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怎样形成的?自我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最一般的回答是:自我概念是个体和重要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的,他人是个体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这个“镜子理论”以后得到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解释。研究还指出父母、教师、同伴等重要他人以及有重大心理意义的情境,如课堂、学校生活对个体形成自我概念有决定性影响。

(一)家庭和父母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环境,构成家庭的父母、同胞兄弟姐妹对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有最强有力的影响。所有的人格心理学家和自我心理学家都同意,父母——儿童相互作用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中有关键的作用。

1.家庭的特点

研究指出,家庭,至少有两个特点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影响。一个是家庭的规模,即家庭成员人数的多少。第二个是儿童出生的顺序,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几位。研究的结果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独生子女倾向于比非独生子女自尊心强,这个效应在男孩身上更明显。

2.儿童对父母的认同程度

研究表明,和父母关系密切并对父母有肯定性的认同感,特别是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导致儿童更强的自尊。父母还以其他的方式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例如,为儿童树立榜样;强化与自己相似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控制儿童早期生活阶段所接触的信息等等。

(二)参照群体

所谓参照群体就是个体认同于某一个群体的标准和信念,并且用这一标准来评价自己,这个群体就是参照群体。个体一旦认同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群体的规范成为个人行为的准则,如果不按照规范去做就会感到群体压力,一般倾向于遵从规范;另一方面,参照群体给个人提供了在现实生活中评价和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和态度的标准。参照群体的这两方面的作用总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结果都是使群体的规范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和标准。正因为如此,参照群体对于形成个人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影响。

(三)社会比较

人们通过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思想观点乃至品德,是形成和修正自我概念的重要途径。这类比较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和一个绝对的标准来比较。例如,做数学题、默写单字等都有正确答案。如果再有时间规定和数量限制,例如,在30分钟内完成10道数学题,那么,这种标准就更固定、更绝对,成绩好坏是以答案是否符合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确定的。学校里各科考试的分数评定通常都使用绝对标准。但是在生活中,这样有绝对标准的情况不多,更多的情况是没有绝对的标准。这时人们就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来看自己。例如,想要知道班上谁跑得最快,那么,全班同学一起跑,谁跑在最前边,谁就跑得最快。这种与他人的比较叫做社会比较。

三、自我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人的活动大都是有意识的,个体的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对学生行为动机的影响

1.提高或保卫自我价值是学习行为动机的来源

自我价值是自我概念的集中体现,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行为,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提高自我价值,就是因为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威胁而产生自我保护的反应。

2.决定学生的动机类型

自我概念使学生在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面前表现的自信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自信心是对某项任务所需要的个人能力的主观评价。在一项学习任务面前,学生采取与自己自信程度相一致的行为方式。有信心的学生决定作出获取成功的行为,没有信心的学生决定作出逃避失败的行为,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行为模式。对自己才能、胜任力和价值满怀信心的学生通过迎接直接的挑战而保持自尊;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学生以回避失败来保持自尊。

3.学生保卫自我价值的行为方式有四种

(1)学生故意不参加学习活动。例如,旷课或故意缺考等,把学习差推诿到没去做,连试都没试过,也就谈不到成功与失败,借以保持自我价值。

(2)学生也可能制造用功学习的假象。例如,早来晚归,长时间伏案做作业,实际上心不在焉等行为来瞒骗教师、同学和家长。因为这样做可以赢得教师和同学的同情和表扬,至少可以保住一部分自尊。

(3)学生给自己定一个不切实际的高目标,为的是在这样情况下的失败不是自己的能力、勤奋或价值不足,而是任务不当。

(4)故意不努力学习,故意不努力是为了强调成绩不良不是能力造成的,既然没有努力学习,他的能力就无法显露出来,“没有显露”使他的真实能力神秘化了。能力和价值是相联的,能力神秘化也就使他的价值神秘化,使他人,更主要的是自己,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而不能作出能力差的结论。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表现,其真实的结果都是学业上的继续失败和浪费时间。

(二)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1.学习的自觉性

自我概念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心,也就是说,个人围绕着自我概念选择和聚集新的经验,并对这些新的经验予以接受并赋予新的意义,或予以修正拒绝。对于持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学生来说,当新的知识和学生的自我概念一致的时候,他们是乐于接受这些新知识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有能力学好,而且学习新的知识可使自己更加完善,更符合自己的理想,使自己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在这种主导心态下,他们能全面正确地对待学习,即使在某一学科考试不及格时也能承认这个事实,即使感到痛苦也不去歪曲它来适应自己的好恶,而是抱着改进自己的愿望加强学习,以便使这类事情不再发生。

但是当那些持有消极的自我概念的学生遇到与自我概念反向的新知识时,他们因为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取胜就会被新的概念吓倒,在失败威胁下产生高焦虑,这时个人往往产生对失败或威胁的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采取阻碍学习的防御手段。这种心态下的学生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外来的新信息,表现为不听不想,或在解释上予以严重的歪曲,否定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来消除焦虑,结果是障碍新知识的获得。他们的自我价值的保持是以损失有关的新知识为代价的。这就是我们常见到的,越是好学生学习越自觉,越努力,也就学得越好;越是学习差的学生越不自觉,越不努力,学得也就越不好。所以学生能否自觉的学习与他的自我概念有密切关系。

2.学习的热情和坚持性

自我概念是学生自尊和自信的来源,它影响学生的整个生活态度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决定了学习行为的持久性和热情。自尊和自信的学生总的生活态度是乐观向上,他们在学习上是高标准的,乐于接受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坚持,更勇于克服困难。而自尊和自信心较差的学生,总的生活态度是不太乐观的,在学习的热情和持久性上也比较差。

(三)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生学业成绩与学科自我概念有高相关。例如,英语成绩与个人的英语自我概念,数学成绩与个人的数学自我概念之间有最高的相关。一般地,人们认为自我概念决定了学业成绩,学生也是这样一种思路,对自己学习能力有信心的学生有一种自我胜任感,表现出来的是对学校生活有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动机以及不断提高的成绩。好的学业成绩,反过来,证实了在学业上的自信,而且保持了高度的自尊。

四、帮助学生改善自我概念

(一)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过去在学业上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学生自我概念的基础。因此引入新的成功经验是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学习态度和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当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取得成功以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能增强自信心,逐渐地用取得成功的动机代替逃避失败的动机。

(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是很重要的。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起很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奖励,少用惩罚,对学生尽量减少监督和控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尽量地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遇到问题时,最好通过和他们共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应教育学生从小爱护名誉,自尊、自信、自强。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是学生形成自我概念,尤其是学业自我概念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学生看来,教师喜欢的一定是好学生,教师不喜欢的不是好学生,因此,学生往往从教师对自己的言谈话语之中体会自己的价值。

(四)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一般说来,每个学生都有独特之处和优点,表现出在某一个领域,不同学生发展上的不平衡,和一个学生身上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而且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也是各式各样的人,也没有必要强迫学生都一样。如果我们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和潜力,我们就会对他们抱有积极的态度。当我们引导学生也这样去认识他们自己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抱有乐观的态度,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时期或尚不稳定的时期是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是在中学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而且后者更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