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进展
- 徐冠华 童庆禧主编
- 3105字
- 2020-08-26 15:29:10
1.2“u-社会”的特点
1.2.1“u-社会”——智能化的知识社会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以运用知识和设想实现人类理想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主机时期,各种分时多用户的大中小型主计算机,利用其自身的专用网络发挥着主要作用;微机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微机网络应用为代表,90年代以互联网应用为标志;泛在时期(u-时期),以信息技术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化应用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引向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图1-2展示了智能化知识社会的发展历程。
图1-2 智能化知识社会的发展历程
从图1-2中可以看到,在“u-社会”,信息化融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u-社会”强调四个“任何”和三个“无所”。四个“任何”,即能实现任何人、组织和实体,利用任何网络计算环境(指各种网络和各种入网设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顺畅、无缝地入网应用;三个“无所”,即在覆盖面上实现网络无所不在,在应用平台和内容上实现无所不包,在通信主体和服务功能上实现无所不能。也就是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和推进“u-社会”的实现:
(1)应当建立、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在这个网络体系构架下,无论使用者是在电脑前、厨房里,还是在便利店购物或在火车站候车,他(她)都能通过便利的方式连入网络。换句话说,“无所不在的网络”在固定宽带接入的基础上加入无线和移动功能,为用户提供完善、丰富的接入手段,使网络能够随时随地地被用户使用。这样的应用将使人们不再需要特定的上网环境,久而久之,网络应用将因习以为常而等效于“消失”,正如人们需要用电只是寻找电源插座,而不会去找发电厂那样。
(2)辅助设施的支撑,包括终端和平台。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里,终端将是形态多样、功能丰富、携带方便并具有一定智能的。它们是用户与无所不在的网络交互的直接界面。“平台”则是指一些应用设施,完成用户认证接入、网络交易安全认证等功能。这意味着网络中将不再只有传统意义上的软硬件设备,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实体都将可以借助应用设施接入网络。例如,利用射频身份识别(RFID)技术构成物联网,将任何实体接入网络等;利用IPv6满足爆炸性增加的IP地址需求等。
(3)广泛的应用。“u-战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品质,为现有的数字化内容开拓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也能引发出新的终端使用形态,扩展原来的ICT价值链,形成增值应用;还能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数字服务领域,从而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例如,“u-社会”中的医院信息化将不仅仅只限于电子病历和专家系统等局部应用,而是将医院为病人服务的所有环节,包括医生、护士、病人、药品、医疗器械和完整的诊断、治疗、处方、用药、护理等全过程全面融合,实现信息化。这里无线网和射频身份识别(RFID)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u-社会”医院信息系统如图1-3所示。
图1-3 “u-社会”医院信息系统
1.2.2“u-社会”——技术实现战略
“u-社会”要求将现实社会的所有实体都可以接入网络,并实现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的应用服务。“e-战略”时期只限于政府与政府(G2G)、政府与企业(G2B)、政府与公众(G2C)和企业与企业(B2B)、企业与公众(B2C)及公众与公众(C2C)之间的信息化应用,将大大扩充为“u-战略”时代更广泛的个人与个人(P2P)、个人与实体(P2O)及实体与实体(O2O)之间的信息化应用。这就要求使用大量新技术。其中,无线网络、射频身份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等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IPv6地址规范提供的几近无限大的网络地址资源将能够保证融入网络之中的各种实体身份的唯一性,并保障信息传输中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说,没有以上这些技术与规范,实施“u-战略”、建立“u-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各种技术与规范如图1-4所示。
图1-4 各种技术与规范
建立“u-社会”需要完整的信息技术框架。以“u-韩国”为例,为了推动“u-社会”的建设,韩国制定了名为“IT839”的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框架,如图1-5所示。
图1-5 韩国IT839框架
从韩国制定的IT839框架可以看出,韩国从增加新的信息化服务、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能够拉动信息产业增长的引领信息技术(IT Growth Engine)三个方面,全方位地提升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与信息产业发展,以支撑“u-韩国”战略。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共有8项新的信息化服务被重点推出并大力发展:无线宽带网(WiBro)、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家庭网络、远程数据处理(Telematics)、射频身份识别、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地面传输(Terrestrial DTV)、互联网电话等;开展3项基础设施建设:宽带集成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v6规范;在拉动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主导信息技术开发方面、共确定了9项重点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家庭网络技术、IT系统芯片技术、新一代个人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技术、数字内容技术、远程通信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等。韩国IT839框架如图1-5所示。
可见,全面实施“u-战略”、建立“u-社会”、必须有国家层面的技术实现战略规划与部署,以及产业政策导向与技术创新机制。
1.2.3“u-社会”——政策推动战略
实施“u-战略”,推动“u-社会”的建设,只有目标、规划和技术实现战略仍然是不够的。实践证明,社会信息化的目标不可能“自动”地、自然而然地实现,也难于简单地通过行政部署实现。信息化是通过一系列观念转变、思想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以实现的。关键在于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由政府主导的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加以保障。其中,政策推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是通过法律、法规体现其推动和保障作用的。图1-6所示是一个典型的推动“u-社会”建设的政策框架(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cy)。它要求在战略层面(Strategic Level)和执行层面(Operative Level)全方位地制定信息化推进政策。在战略层面,是以通信政策为基础的。它要求制定在保证社会和区域平等,可信的信息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提供中对违法和有害信息的消除,宽带网(特别是无线宽带网)的政策,电信领域的投资,集中管理和促进创新,频率复用等多方面的相应政策,引导和保障执行层面的政策制定。同样,在执行层面,必须在研究开发和创新政策的支撑下,针对工业、农业、经贸、教育、法律、传媒、通信等各个领域,就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健康保障、邮政服务、运输安全、后勤保障等各行各业制定出具体的支持政策。
图1-6 “u-社会”战略政策框架
政策推动是信息化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顶层战略。它将有力地促进信息化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与法制化,提高绩效,加快建设进程,保障持续发展。缺少政策保障,将无法形成必要的法律法规,难以对建设与管理作出规范化、制度化的安排,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2.4“e-战略”与“u-战略”的异同
信息化从“e-战略”向“u-战略”方向发展并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在很多地区和领域往往是“e-战略”与“u-战略”的实施目标并存。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e-战略”与“u-战略”的实施内容和进程也不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由“e-战略”向“u-战略”方向发展。
“e-战略”与“u-战略”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战略,都主要采用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和支撑保障,互联网是它们共同的基础。
“e-战略”与“u-战略”的主要区别是:
(1)在物理组成(特别是网络)上,前者主要依靠有线网络环境实现应用,数据存储及运算基于本地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而后者依靠有线、无线融合的“泛在网络”,实现包括社会各种实体联网的普适计算与应用,数据存储及运算在“泛在网络”上进行。
(2)在实施特征上,前者往往是以面向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宏观和大型的信息化工程为标志;后者则包含微观层面的、广泛的社会信息化目标,强调各种技术融合,实现“无所不在”是其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