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过程控制的定义和任务

1. 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生产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使表征其工作状态的物理参数(状态变量)尽可能地接近人们的期望值(即设定值)的过程,称为自动控制。

(2)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自动控制,称为过程控制。也可采用前面的表述方法:凡是采用模拟或数字控制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统称为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为了实现过程控制,以控制理论和生产要求为依据,采用模拟仪表、数字仪表或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总体,称为过程控制系统。

2. 过程控制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过程控制是自动控制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过程控制系统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这里,“综合”主要是指方案设计。有关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内容和步骤将在第2章、第8章中予以专门介绍。

3. 过程控制的目的

生产过程中,对各个工艺过程的物理量(或称工艺变量)有着一定的控制要求。有些工艺变量直接表征生产过程,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精馏塔的塔顶或塔釜温度,一般在操作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必须保持一定,才能得到合格的产品;加热炉出口温度的波动不能超出允许范围,否则将影响后一工段的效果;化学反应器的反应温度必须保持平稳,才能使效率达到指标。有些工艺变量虽不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然而保持其平稳却是使生产获得良好控制的前提。例如,用蒸汽加热反应器或再沸器,如果在蒸汽总压波动剧烈的情况下,要把反应温度或塔釜温度控制好将极为困难;中间储槽的液位高度与气柜压力,必须维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使物料平衡,保持连续的均衡生产。有些工艺变量是决定安全生产的因素。例如,锅炉汽包的水位、受压容器的压力等,不允许超出规定的限度,否则将威胁生产安全。还有一些工艺变量直接鉴定产品的质量。例如,某些混合气体的组成、溶液的酸碱度等。近二十几年来,工业生产规模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因此,减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已纳入了过程控制的目标范围。

综上所述,过程控制的主要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平稳;

② 达到预期的产量和质量;

③ 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损耗;

④ 把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由此可见,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保持生产稳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保证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进步的特征,是工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如图0.1所示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锅炉汽包示意图。

图0.1 锅炉汽包示意图

锅炉是生产蒸汽的设备,几乎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保持锅炉汽包内的液(水)位高度在规定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若水位过低,则会影响产汽量,且锅炉易烧干而发生事故;若水位过高,生产的蒸汽含水量高,会影响蒸汽质量,这些都是危险的。因此,对汽包液位严加控制是保证锅炉正常生产必不可少的措施,其液位是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

如果一切条件(包括给水流量、蒸汽量等)都近乎恒定不变,只要将进水阀置于某一适当开度,则汽包液位就能保持在一定高度。但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些条件是变化的,如进水阀前的压力变化、蒸汽流量的变化等。此时若不进行控制(即不去改变阀门开度),则液位将偏离规定的高度。因此,为保持汽包液位恒定,操作人员应根据液位高度的变化情况,控制进水量。

在此,工艺所要求的汽包液位高度称为设定值;所要求控制的液位参数称为被控变量或输出变量;那些影响被控变量使之偏离设定值的因素统称为扰动作用,如给水量、蒸汽量的变化等(设定值和扰动作用都是系统的输入变量);用以使被控变量保持在设定值范围内的作用称为控制作用。

为了保持液位为定值,手工控制时主要有三步:

① 观察被控变量的数值,即汽包的液位;

② 把观察到的被控变量值与设定值加以比较,根据两者的偏差大小或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做出判断并发出命令;

③ 根据命令操作给水阀,改变进水量,使液位回到设定值。

如采用检测仪表和自动控制装置来代替手工控制,就成为自动控制系统。

现以如图0.2所示的锅炉汽包液位过程控制系统为例,说明过程控制系统的原理。当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后,被控变量(液位)发生变化,通过检测仪表得到其测量值z;在自动控制装置(液位控制器LC)中,将测量值z与设定值x比较,得到偏差e=z-x;经过运算后,发出控制信号,这一信号作用于执行器(在此为控制阀),改变给水量,以克服扰动的影响,使被控变量回到设定值。这样就完成了所要求的控制任务。这些自动控制装置和被控的工艺对象就组成了一个过程控制系统。

图0.2 锅炉汽包液位过程控制系统示意图

通常,设定值是系统的输入变量,而被控变量是系统的输出变量。输出变量通过适当的检测仪表,又送回输入端,并与输入变量相比较,因此称为反馈。两者相加称为正反馈,两者相减称为负反馈。输出变量与输入变量相比较所得的结果叫做偏差,控制装置根据偏差的方向、大小或变化情况进行控制,使偏差减小或消除。发现偏差,然后去除偏差,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原理。利用这一原理组成的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通常也称为自动控制系统。在一个过程控制系统中,实现自动控制的装置可以各不相同,但反馈控制的原理却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有反馈存在和按偏差进行控制,是过程控制系统最主要的特点。

4. 过程控制的特点

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一般是要求保持过程进行中的有关参数为一定值或按一定规律变化。显然,过程参数的变化,不但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它们之间往往也相互影响,这就增加了某些参数自动控制的复杂性和难度。过程控制有如下特点。

(1)被控对象的多样性。工业生产各不相同,生产过程本身大多比较复杂,生产规模也可能差异很大,这就给对被控对象的认识带来困难。不同生产过程要求控制的参数各异,且被控参数一般不止一个,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引起参数变化的因素也不止一个,并且往往互相影响,所以想正确描绘这样复杂多样的对象特性是不可能的,至今也只能对简单的对象特性有明确的认识,对那些复杂多样的对象特性,还只能采用简化的方法来近似处理。虽然理论上有适应不同情况的控制方法,但由于对象特性辨识困难,要设计出适应不同对象的控制系统至今仍非易事。

(2)对象存在滞后。由于热工生产过程大多在比较庞大的设备内进行,对象的储存能力大,惯性也较大,内部介质的流动与热量转移都存在一定的阻力,并且往往具有自动转向平衡的趋势,因此当流入或流出对象的物质或能量发生变化时,由于存在容量、惯性和阻力,被控参数不可能立即反映出来。滞后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设备的结构与规模,并同其流入量与流出量的特性有关。显然,生产设备的规模越大,物质传递的距离越长,热量传递的阻力越大,造成的滞后就越大。一般说来,热工过程中大多是具有较大滞后的对象,对自动控制十分不利。

(3)对象特性的非线性。对象特性往往是随负荷变化的。当负荷不同时,其动态特性有明显的差别,即具有非线性特性。如果只以较理想的线性对象的动态特性作为控制系统的设计依据,则难以达到控制目的。

(4)控制系统比较复杂。由于生产安全上的考虑,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都力求使各种参数稳定,不会产生振荡,所以作为被控对象就具有非振荡环节的特性。热工对象往往具有自动趋向平衡的能力,即被控量发生变化后,对象本身能使被控量逐渐稳定下来,这种对象就具有惯性环节的特性。也有无自动趋向平衡能力的对象,被控量会一直变化而不能稳定下来,这种对象就具有积分特性。

由于对象的特性不同,其输入与输出量可能不止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在于适应这些不同的特点,以确定控制方案和控制器的设计或选型,以及控制器特性参数的计算与设定。这些都要以对象的特性为依据,而对象的特性正如上述那样复杂且难以充分认识,所以要完全通过理论计算进行系统设计与整定至今仍不可能。目前已设计出的各种各样的控制系统(如简单的位式控制系统、单回路及多回路控制系统,以及前馈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都是通过必要的理论计算,采用现场调整的方法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