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金融: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 阮加编著
- 1476字
- 2020-08-26 14:11:22
前言
金融学一般包括三部分:宏观金融、微观金融和公司金融。
宏观金融,倾向于对货币经济的总量研究,同时涉及货币市场、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部分。对单一市场进行研究,比如,仅研究货币市场、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问题会比较简单;当我们将几个市场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时,任何一个问题的相关因素都会变得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在研究抽象劳动力市场时,我们无须考虑货币总量问题,但是,大量研究证明,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导致失业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执行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因此,宏观金融不仅是金融学的重要问题,也是经济学、社会学的重要问题。
在金融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们总会觉得,既有的理论体系并不能反映宏观金融学的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宏观金融领域正在发生的事实。的确如此,在本书面世之前,国内尚没有以宏观金融为研究方向的著作或教材正式出版。
在内容上,宏观金融主要包括宏观金融目标、基础利率决定、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治理等。
新古典综合多元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看上去很完美,但在实践中总是相互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弗里德曼的以货币量为主控手段的理论体系则由于难以操作,鲜有成功实践的案例。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将货币分析和商品交易分析分裂开来,交易就是实物交换,货币是一层面纱,有没有货币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形式化的过程中,生产函数、效用函数等理论框架与分工没有任何关系。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在将与产权理论、分工理论、企业理论无关的“宏观经济学”形式化(IS-LM 曲线)的过程中,强调了利率的重要作用,忽视了价格变动对利率和货币价值的影响,当出现无法克服的“凯恩斯陷阱假定”时,则转而强调非市场因素的干预——财政政策的作用。
本书建立了一个基于分工理论的货币理论框架,将斯密理论与费雪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将产权理论、分工理论、企业理论、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融为一体,用总量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货币市场、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货币理论中,“价格稳定”指的是假定通货膨胀率为零,而在目前世界各国央行执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务中,通货膨胀率的目标控制区间是一个适度的正值,既不是零通货膨胀率,也不是负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传统的货币理论并不支持“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个事实。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共同体的宏观政策都在先后实践着“通货膨胀目标制”,将通货膨胀率作为主要控制目标。无非是,这些中央银行在干着一件“应该这样干”的事情,而这本书在干着一件“为什么应该这样干”的事情。
产权是交易的基础,交易是分工的基础。当交易分工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时,组织分工使得企业出现。由费雪方程式结合剑桥方程式可以推论出,在总量上,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过程是商品实物的升值过程,同时是货币的贬值过程,人们将降低货币余额,货币流通速度将上升,需求将上升。这一基本结论与古典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学供求理论的基本结论正好相反。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二者互为因果的条件之中。这里,商品交易价格、交易数量和参与分工的人数以及分工效率建立了相关性,在货币量值上,就有MV=PY=LE的存在。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用利率水平控制价格水平的逻辑过程。
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本书需要有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货币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在此向其作者致以衷心的谢意。
诚挚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经济管理编辑室出色的工作。
阮 加
2010年6月
于北京交通大学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