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
用科学培训取代师傅带徒弟
实现四个现代化,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掌握现代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现在我们通常采用的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培训方法,是传统的小生产式的方法,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除特殊专业、特别技能外,应当逐步用科学培训方法取而代之。
培训工人采取什么方法,是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和生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的培养和技术的传授方法也随之改变。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出现于工厂制度之前的家庭手工业。当时生产手段简单,生产品种单一,生产规模狭小,同外界联系和协作少,技术的传授靠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方法代代相传。这种方法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当过渡到工场手工业时,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培训的方法也没有改变。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工业,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管理的出现,劳动从以个人技能为基础转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就逐步为科学培训所取代。
现在世界上工业先进国家,培训工人主要是采用科学培训的方法。日本的大企业普遍设有设备先进、师资整齐、教材成套的培训中心。新工人的培训是很严格的,入厂后要经过半年的集中训练,专业性强的要经过9个月到1年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从安全教育、礼貌教育、纪律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到专门技能教育,不仅学习技术基础理论,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考试合格才能上岗。英国从中学毕业生中招收新矿工,需要在煤矿技术学校学习2~3年。新加坡政府为了掌握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制造技术,加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规定高中毕业生还要集中培训4年。苏联对职工培训也很重视,1977年各种职业技术学校达10292所,学生520万人。目前,各国正在研究技术教育普及化的问题,西欧各国对受完义务教育以后的毕业生,除一部分继续升学外,大部分要做就业准备,接受基本的职业训练,以便在开始工作时就有独立工作的能力。美国的职工教育已经社会化,社会有学校,企业有教育网,政府在1963年和1968年还分别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及修正案,在普通中学里就教给学生一些职业上的基本技能,上专业知识劳动课。为了培训人才,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前西德鲁尔矿区1977年培训工人达6万人次,耗资2.3亿马克。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培养技术工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大型骨干项目,大都开办了技工学校。据统计,1959年全国技工学校有学生7万人,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50万人,技工学校有2000多所。但是师傅带徒弟仍是培训技术工人重要的途径。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职工培训也遭到严重摧残。师傅带徒弟就成为培训技术工人最主要的方式了。
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培训具有现代科学技能工人的需要。现代工业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本身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产品,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它的特点是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要求生产的每一环节、每道工序以及生产者之间要严密地配合,连续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选用最节约时间的工艺路线和加工方法,在全部生产过程中,始终注意操作动作的合理、迅速、紧凑而又有节奏,取消无效的多余动作,降低体力消耗,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要求对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说,是力不胜任的。
师傅带徒弟往往是“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师傅一个令”,师傅凭经验教,靠口说言传,每个师傅都有一套习惯做法,在操作技巧上,各不相同。如果不把师傅的经验上升到理论,这种经验就是不完全的,是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徒弟跟师傅虽然学到某些技能,但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照葫芦画瓢。采取科学培训的方法,就可以集中许多师傅的个别经验,上升为理论,编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教材,进行系统的全面传授,使培训对象成为既能操作、又懂得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技术工人,这比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优越得多。
现在,在我们工矿企业里,技术骨干青黄不接,大批技术骨干由于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因素,逐步离开了生产第一线。近十几年进厂的青年工人技术水平低,他们中间不仅有大批的科盲,而且还有不少文盲和半文盲,许多青年工人不会看图纸,不会磨刀具,更不用说掌握复杂的技术了。这种状态不改变,怎么能使我国在落后的技术基础上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呢?特别要指出的,我们要培养的工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者,而是有文化、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必须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实际能力,如必须懂得设计和工艺原理、安全知识、质量管理、设备维护、经济核算、文明生产、均衡生产、民主管理、为用户和下一个工序服务等要求。随着我国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应用,设备不断更新,工艺不断改革,国外先进技术大量引进,对技术培训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要迅速掌握具有现代装备水平的操作技术,对于即便是那些实际操作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工人来说,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要看到,在我国工人中有三分之一是文化大革命中进厂的,这些工人在学校时没有学好基础文化课,入厂后又没有进行严格的生产技能训练,技术水平很低,而现在他们当中却有许多人已经成了带徒弟的师傅,如果不迅速改变这种情况,就会影响四个现代化的进程。
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师傅带徒弟这种培训方法,曾对社会生产起过积极的作用,对继承和传授生产技能及经验有着不可否定的历史功绩。我们现在讲科学培训,不是否定老工人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不是否定老工人的传帮带作用。我国的工人队伍,有三分之二是文化大革命以前走上生产建设岗位的。他们有10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有的还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他们深受旧社会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热爱社会主义,有高尚的品质和艰苦朴素的作风,青年工人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用科学培训方法培养工人,仍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用科学培训代替师傅带徒弟,是实现四化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操之过急也是不行的,必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有计划地建立各行业的培训中心。但即使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一定要坚持工人必须经过培训才能进车间。不经过集中培训,考试不及格,就不应上岗位操作。过去办的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其他职业学校,没有恢复的应该尽快恢复。有条件的企业都要因陋就简,建立厂办技工学校。对那些没有条件自办的企业,可以举办联合技工学校。
在封建社会里,教育学生主要是靠办私塾、请家庭教书先生的办法。清末一些开明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办学堂的主张,当时也受到了激烈的反对。但曾几何时,学堂这个新事物已经遍布中华。在学堂中读书的青年追求民主,学习科学,对中国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如果现在有人否定“学堂”的作用,将会被视为极端荒谬的,但当时的改革是经过了斗争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工业生产日趋先进的今天,师傅带徒弟培训工人的方法,必然要被科学培训的方法所代替,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历史的必然。
[原载《机械工业通讯》1980年第3期]
此篇文章是作者和朱之鑫同志合写的,收入该书时征得朱之鑫同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