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跨世纪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矛盾,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绩,全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预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9亿元,比1998年增长56.3%,年均增长9.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54亿元(含三县),比1998年增长62.3%,年均增长10.2%,其中市级财政收入完成3.13亿元,比1998年增长84.1%,年均增长12.9%。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比1998年增长24.6%,年均增长4.5%。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羊菜两大主导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5%,比1998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比1998年增长68.8%,年均增长11%。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特色产业作用开始显现,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劲。实现销售额40亿元,比1998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23亿元,比1998年增长73.7%,年均增长11.7%。城乡市场繁荣兴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7亿元,比1998年增长62.6%,年均增长10.2%。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完成,行政编制及机构分别精简22%和17%;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9项、下放14项。合理调整了财政管理体制,计划、教育、投融资、科技、流通体制和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势头良好,出口创汇逐年攀升。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重点实施了大武口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大武口集污及污水处理、大武口二水厂、石嘴山区恒昌路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了市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开工建设了石嘴山区集污及污水处理、大武口中水厂、滨河大道等工程。加快了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了森林公园、绿色通道、山水大道绿化美化、城市广场绿地建设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加大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局部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乡电网改造、城乡道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村镇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群众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坚持不懈地实施就业解困工程,多渠道分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五年累计有6444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98年的9.3%下降到4.6%。建立了“三条保障线”,提高了保障水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了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工资。认真实施“温暖工程”,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82元,比1998年增长63.9%。通过实施农村“富民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994元,比1998年增长16.1%。

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石战略,五年间共有144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强化教育基础地位,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增加教育投入,实施了市三中异地新建、十三小改建、聋哑学校迁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积极稳妥地做好破产企业和下放企业学校的接收工作。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完成了《石嘴山市志》编纂并出版发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新建了市急救中心、市中心血站。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6.58‰下降到5.64‰。实施了860兆广播电视综合信息光缆网一期改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进一步提高。出色地完成了承办自治区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暨第十一届运动会、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会场的各项任务,提高了石嘴山的知名度。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发展。人事、旅游、统计、人防、地震、金融、税务、工商、电信、邮政、质量监督、气象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为振兴石嘴山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教育,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发生了新的变化,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代会议案10件,人大代表建议、意见322件,政协委员提案654件。开展了“四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民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取得新成绩,全民国防意识普遍增强,“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深入开展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强力推进“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加大信访案件排查力度,维护了社会稳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刚刚过去的2003年,是我市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南北夹击”、“外压内困”的紧迫局面,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地方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9.4%,其中市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3.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1%。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按照“拉长产业链,提高集中度,管理上台阶,做强六大支柱产业,建好园区发展平台”的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增加效益,使工业经济摆脱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保持了稳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3%。重点组织实施了西部聚氯乙烯公司12万吨PVC、恒力集团60万吨钢冶轧、星日电子4亿只片式钽电容器等一批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为工业发展增添了后劲。集中力量解决了民族化工大股东占用、市铁合金厂破产重组、原市第一碳素厂职工身份置换和煤机二厂经营管理等问题。面对黄河来水偏枯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科学应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打井抗旱,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和扶持了宁夏夏绿脱水菜集团、宁夏三全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迈出了新步伐。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要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大力组织实施石嘴山市天然气输配工程、城市靓化工程、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了大武口至沙湖公路、大武口至工业园区一级公路、大平公路平罗段、109线石嘴山至黄渠桥段、大武口至煤机三厂、张宝公路等道路。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完成拆迁26.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35.8万平方米。举全市之力,完成了星海湖(北沙湖)一期整治工程并初见成效,中期整治工程已全面展开。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面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撤并工作如期完成,全市乡镇由38个撤并为21个,减幅达45%。隆湖经济开发区顺利移交,为产业布局、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市级领导亲自带队外出招商,用诚心引资金、引项目。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实行全社会招商引资责任制,招商引资取得了新突破。全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71个,协议引资5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倍。广泛开展了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和弘扬石嘴山精神,创造石嘴山速度,加快石嘴山发展大讨论活动,思改革、谋开放、求发展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并成为自觉行动。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把防治“非典”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领导带头、部门主抓、全民动员,确保了我市没有发生“非典”疫情,守住了宁夏北大门,受到了自治区的好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县域经济薄弱,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区域经济融合度差,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优势特色产业不明显,农民增收难度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刚性支出增大,后续财源不足;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勤政廉政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比较好地完成了本届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重大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石嘴山实际的发展之路;二是始终坚持第一要务不放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科教兴石,使我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乡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三是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四是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五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了加快发展、干实事的浓厚社会氛围,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保证了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为实现石嘴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指导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紧紧抓住未来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前5年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和壮大接替产业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着力构建具有石嘴山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今后五年,要把实施“产业对接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和“民心工程”这三大工程贯穿于政府工作全局,加快推进石嘴山现代化进程。要大力实施“产业对接工程”,奠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要围绕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在空间、产业、市场、要素等各方面与国内外有效对接,实现协调互进,联动发展,把石嘴山建成宁夏经济强市;要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积蓄加快发展的长久后劲。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要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7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亿元,年均增长11%。产业结构要有大突破,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5.5∶56.1∶28.4调整到6.4∶61.6∶32。新材料、重化工、煤基碳材、电子元器件、特色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新兴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工业主导产品从量的扩张实现到质的提升,主要产品产量:机械产品产量达到6.5万吨,金属镁产量达到10万吨,铁合金产量达到60万吨,电石产量达到100万吨,石灰氮产量达到25万吨,PVC产量达到5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金融、保险、电信、交通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有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要有新局面。按照“五个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形式更加多样,活力进一步增强。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更趋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全面创新。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有大的突破,利用外资的质量稳步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初步形成。

——城乡面貌要有大变化。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要求,明确城市布局,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创造西部最佳的人居环境和置业环境。加快城市改造、新区和迁聚工程建设步伐,迁入2万户、6万人、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把大武口建成中等城市,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人口24万,使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到2010年,把石嘴山市初步建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大城市。加快城乡道路、给排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功能,改善城乡面貌。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力争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全市湿地面积达到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

——人民生活要有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9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5元,年均增长6%。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下岗职工和新成长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文明程度要有大提高。科教兴石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教育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教育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人心,石嘴山精神得到弘扬,市民综合素质大幅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4年政府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2004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对于顺利完成今后五年的任务,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至关重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大力实施“产业对接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和“民心工程”三大工程,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体现,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战略。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通过三大工程的实施,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大力实施产业对接工程,奠定加快发展的基础

要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对接、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与周边地区对接,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产业升级和项目带动,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充分利用国家关于资源依托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争取把石嘴山市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计划。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壮大新材料、重化工、煤基碳材、电子元器件、特色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煤炭、电力、钢铁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换代,拉长产业链,提高集中度。以项目为支撑,加快培育支柱产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要以市场为导向,抓好重点项目的储备、论证、立项实施和达产达效工作,精心选择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形成产业化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工业项目。重点抓好西部聚氯乙烯公司10万吨烧碱、12万吨PVC、恒力集团60万吨钢冶轧、石嘴山电厂2×33万千瓦发电机组改造、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1.5万吨干法氟化铝、星日电子公司4亿只片式钽电容器、夏绿集团1万吨脱水菜精深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促其早日达产达效。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大整合力度,积极引导市内企业与区内外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并购、改造扩建、外资嫁接等形式,优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实施“5811”发展规划,培育和扶持5个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8个产值超5亿元的大企业、10个产值过亿元的中型企业、100个产值过千万元的中小企业,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效益。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对金属镁、铁合金、碳素、活性炭、碳化硅、石灰氮、双氰胺、等行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提高工业资源的集中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抓大促小,择优扶强,实现大企业的顶天立地和小企业的铺天盖地。加大煤炭资源、电力企业与高能耗企业的联合力度,加快企业自备电厂建设步伐,缓解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要求,增加对园区的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把重点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城来规划建设,明确定位,完善功能,提高效益,提升档次,促使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项目向园区有效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改变我市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质量效益不高的状况。深入研究园区的管理体制,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型经营。鼓励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引导乡镇企业离乡进园,推进民营企业入园兴业,吸引外商入园置业,使园区真正成为石嘴山培植新产业、发展高科技、聚集新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基地。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和责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大力推进产权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切实保障企业市场的主体地位。推进西北煤机二厂、西北煤机电机厂和民化集团改制工作。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作用,打破条块分割界限,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对接,加快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资金统筹、人才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和壮大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国有、集体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要依法加强监管,搞好服务,排除障碍,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推进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重点推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积极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加快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实现网上信息交流、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

(二)围绕实现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产业化手段经营农业,用标准化生产指导农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立足抗旱,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加快建设沿109国道两侧的农业产业带,在稳定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发展羊菜两大产业。羊产业以扩大规模和提高品质为重点,突出清真特色,扩大基础母羊群。菜产业按照发展外向型、无公害的方向,突出发展脱水蔬菜、设施蔬菜、地膜土豆、蔬菜良种繁育、山野菜等特色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巩固提高现有园区,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种养殖园区。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引进更新力度,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科技和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抓好“上农下渔”示范工程,加快改造利用盐碱荒地。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集中产业,扩大规模。紧紧围绕羊菜两大产业,大力培育开拓市场能力强、辐射种养基地广、带动农民增收快、转移农村劳力多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抓好宁夏夏绿脱水菜集团、中基集团番茄酱加工、宁夏三全食品公司、宝丰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宁泰枸杞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引导农民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和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

(三)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要集中力量做好几个与我市产业政策相协调的大项目的招商工作,强力推进大招商。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重大项目领导负责制,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全民动员,全民招商,形成全方位、多渠道招商引资的格局。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扩大委托招商、专业化招商以及网上招商,推进项目招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进一步优化环境,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在全市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加快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坚持以质取胜,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外贸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二、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结合起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更加和谐的人文和自然环境。

(一)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

高起点规划城市。按照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生态化的城市环境、知识化的城市社会、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构思规划城市发展。要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切实做好石嘴山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年内完成石嘴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报审工作。进一步编制大武口区、石嘴山区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加快规划建设大武口区—平罗县城,石嘴山区—惠农县城两大城市群,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提高规划设计的档次和标准,做到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分步实施。

高标准建设城市。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一批事关石嘴山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做到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城市。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市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工程、天然气输配工程、石嘴山区集污及污水处理工程、大武口人民广场地下人防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陶乐黄河大桥,尽快立项并实施109线石嘴山段改线、石嘴山麻园公路、石中高速公路与石嘴山区的连接、大武口东环路、星海湖(北沙湖)提篮拱桥等道路交通项目。二是加大旧城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大武口3.5平方公里核心区改造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速大武口地区人口聚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按照起点高、功能全、环境优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普通商品住宅。加快大武口外围地区的集中治理,重点抓好北出口的矸石山、东出口的灰渣场、南出口的小煤场、小碳素和西山综合整治,净化美化城市周边环境。三是创新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盘活城市国有土地资产,垄断一级市场,搞活二级市场,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有序公开出让,实现土地收益合理化。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突出抓好绿色通道、黄河护岸林、城市绿化、平原绿化、村庄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城乡美化绿化水平。加大对重点污染源整治力度,切实抓好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隆湖经济开发区、平罗太沙工业园区、惠农红果子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工作。按照“总量控制,环保在先,适度发展,注重调整”的原则,研究确定高能耗企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规模,分近期、中期进行实施,决不能再走低水平、小规模、重污染、重复建设的老路子。加强对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综合利用水平。对粉煤灰、矸石等固体废物进行有效利用。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要大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加快培育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努力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通讯、保险、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要依托旅游资源,认真做好旅游规划,切实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行业管理。要以大漠风光、民俗风情、人文古迹为特征,建设东、中、西三大旅游线,积极开发北武当生态旅游区、陶乐大漠风光旅游区、北沙湖湿地公园和西夏离宫旅游区,尽快形成品牌、特色和规模,要增加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重点地推进历史文化名县、名乡、名村的评定工作,扩大宣传面,提高影响力。

三、大力实施民心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改善民生,解决民困,以实际行动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把创造就业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努力营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继续大力实施就业解困工程,进一步拓宽家庭种养、劳务输出和社区服务三条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和职业介绍服务,广开就业门路,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和引导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全面落实就业解困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工作力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新型服务产业,有效扩大就业,使全市就业再就业实现新突破。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断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标准、应保尽保。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医保覆盖面。加强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提高“两费”征缴率。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下大力气给予解决。

(二)切实加强财税工作,更加有效地支持经济发展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职能。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各种漏洞。依法打击各种偷税、逃税、抗税、骗税行为,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努力做好财政节支工作。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推进国库集中收付试点,促进财政支出的规范化、法制化。规范政府采购,加强监管约束机制。完善“收支两条线”,防止非税收入流失。进一步研究财政体制改革,调动辖区理财、聚财的积极性。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监管,进一步规范财金秩序,做到依法理财。

(三)推进社会各项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和应用。深入实施科教兴石战略,以技术创新、观念创新为动力,整合各种科技资源,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围绕稀有金属材料、轻金属材料、碳基材料等组织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新材料产业群。继续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新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以教师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建立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实行绩效挂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发展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整合教育资源,积极稳妥地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增加教育投入,加快优质学校的建设步伐,完成市三中迁建等工程,争取立项在大武口区新建一所小学,缓解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加快新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切实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新机制。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切实把各类人才聚集到石嘴山事业发展中来。

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镇文化,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新闻出版和文化市场管理,推进文物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和突发性事件应急能力。落实防治措施,全力做好“非典”预防工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健全卫生监督体系,保证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开展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重视老龄工作,扶持发展残疾人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举办好石嘴山市第二届运动会。切实做好统计、气象、档案、地震监测、人防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提高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要在党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坚持重大问题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认真做好人代会议案和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及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综合能力,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和“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切实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按照“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塑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使一心为民、勤奋工作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要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韧不拔,扎扎实实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要努力把握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狠抓工作落实,各项工作都要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广泛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抓好重点行业的学法、懂法、执法。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工作。完善政府制度体系和依法决策机制,提高依法行政和从严执政水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和奖惩等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树立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积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