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准确把握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2)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西部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制高点上,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注重发展速度、提升总量,也要注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既要注重能源开发、资源转换,也要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既要注重经济发展、物质文明,也要注重改善民生、社会和谐;既要注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也要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发挥优势、扩大开放,下大力气解决影响和制约长远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循环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必然选择,西部地区要从自身资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切实把西部的发展建立在打破传统发展方式、构建新的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兼顾当前长远,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经济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强大的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以科技创新提高管理者和劳动者素质,以科技的跨越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

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搞好了,不仅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利于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仅新增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还林面积就多达4亿亩,相当于全国林地面积的8%。但是,生态环境脆弱仍然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中央提出,要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强部门协作和监测评估,促进生态环境整体趋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基本要求。我们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健康发展,最重要的目的是缩小地区差距,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让西部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

1.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而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统筹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尽快建立科学的收入增长机制,让低收入群体更多地受益。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安居问题、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不断在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成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西部有不少地区集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加之宗教问题复杂,是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斗争的前沿阵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因素、经济因素、地域因素等客观条件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和鲜明特点。就是把国家发展同民族地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地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真心实意地帮助民族地区增强发展和提高发展的能力,使少数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只有做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疆地区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所以,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抵御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战略,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好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增强发展的凝聚力,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西部地区各地发展进程和条件差别很大,开发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也不一样,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1.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建设,提高西部开发的综合效益。在西部大开发中,主要是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着力培育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区,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要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呼包银(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西格(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形成北部新的经济增长带;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省域经济增长点;引导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形成国家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中心城市和重要对外开放口岸,都可以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重点生态区和城镇布局。

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中央提出,必须在促进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实现发展的跨越。今后10年,西部大开发要下大气力消除西部地区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和边疆地区群众的贫困问题,一是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西藏、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加大中央支持和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此,中央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方面已有的专项转移支付,也将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地区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进一步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问题纳入重要日程,牢牢抓在手上,让那里的群众尽快告别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五)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既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西部大发展、大跨越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消除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各方面积极性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深化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一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二是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新格局。三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央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领域改革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2.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建设国际陆路大通道,构筑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新格局。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仍然处于对外开放的初级阶段。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充分利用许多地区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以沿边重点城镇为开放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以国际大通道、沿边公路为轴线,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新格局。为此,我们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边境贸易。二是要继续引导外资投向西部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三是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建设一批对外开放经济区,使之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四是要继续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同周边国家发展合作,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上新台阶,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六)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

国家加大扶持力度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西部地区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则是实现大发展的重要基础。西部面貌的改变,归根到底要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要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唯有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积极投身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使大发展、大跨越式成为现实。

1.国家支持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保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根据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要求,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方针政策,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产业调整、人才开发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目标,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国家将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信贷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等政策,在项目布局上给予倾斜支持。西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把中央要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中央各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实。东中部地区要加强对口支援,支持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努力形成区域间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按照中央决策部署,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将会逐步消除或基本缓解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将会对西部加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国家将加快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将会有力地促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2.激活西部地区内部活力,解放思想,负重拼搏,自力更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还要把国家和各方面的支持同西部广大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因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西部大开发固然有中央和东部的支持帮助,但这些支持和帮助最终要通过西部的努力体现出来,同时仅有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最大限度地激发西部的内部活力,调动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政策措施的威力也难以全部释放和发挥出来。激发西部地区内部活力,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最大的差距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落后,封闭保守,传统观念比较顽固。如果不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就难以取得新成效。目前,西部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团结奋斗,只要引导好、保护好、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其次,激发西部地区内部活力,要切实把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人才匮乏。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下大功夫解决。要营造良好的西部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环境,在研究制定一整套有利于西部地区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引进人才的完整政策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培育西部地区各类人才市场的机构和场所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动西部地区人才市场联网,支持西部地区面向东部地区进行专项人才招聘,推动跨区域人才交流和省际人才市场的协调发展。三是激发西部地区内部活力,还要立足于西部广大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西部大开发,归根到底要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机遇只能属于奋斗者,只有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调动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开发、发展成为现实,才能使国家和各方面支持的力度“放大”,才能事半功倍。所以,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更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潜能,依靠西部人自身的力量把这件大事办实、办好。

第三节 清晰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目标

目标定才能方向明,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意见》指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总量比2008年翻一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19%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信息闭塞,西部地区的人民抱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西部大开发10年来,随着西部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改善,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结构调整,是增强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从西部地区自身资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抓住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第一,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和就业渠道。特色农业是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良好、物种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牧业潜力很大。农业要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节水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分区、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格局;畜牧业要大力推进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一批畜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

第二,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要按照合理有序、规模开发、综合利用、高效环保的原则,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一批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能源基地,形成国家能源接续地。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必须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要让广大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共享开发成果。

第三,加快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西部产业竞争新优势。《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雄厚的优势,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输变电、石化、环保成套装备、轨道交通、钻井设备、大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摩托车、重大医疗仪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西部地区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第四,以金融、物流和旅游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要把金融、物流和旅游业作为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个重点。完善西部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全国性、区域性和沿边口岸物流中心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县城超市和配送中心以及乡镇、村连锁农家点等物流网络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红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一批国内著名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推动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我区要充分发挥土地、光热、水源等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北部灌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枸杞、牛羊肉、奶牛、设施蔬菜、酿酒葡萄等优势特色农业;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滩羊和硒砂瓜等抗旱性强的特色农产品;南部山区重点发展食草畜牧业和马铃薯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装备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形成若干具有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

第二,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我们要适应市场需求,高起点、高水平地把宁东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轻纺、机械等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提升电解铝、医药、石油炼制等优势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做优做强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煤矿开采设备、大型铸件、精密轴承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持钽铌铍稀有金属、碳基材料、镁及镁合金、光伏材料等新材料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将宁夏建成世界重要的钽铌铍、碳基材料制品生产研发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镁硅及其深加工产品基地。

第三,加快发展我区现代服务业,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支持银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陆港物流中心和宁夏空港物流项目建设,形成立体式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支持枸杞、马铃薯、牛羊肉、蔬菜水果、羊绒等自治区级批发市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重点支持沙坡头、沙湖、六盘山、贺兰山等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金融业发展要积极引导国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宁夏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部大开发的发展保障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西部大开发前10年,西部地区按照现行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加强了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但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今后5~10年,我们应继续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后十年要继续摆在优先地位,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中央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五横四纵四出境”交通网络,强化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联系,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城乡、连通内外的运输大通道。铁路要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出海通道,西南地区连接西北地区的南北通道,以及连接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公路要以打通省际间“断头路”为重点,强化路网衔接,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民航要加强大中型枢纽机场建设和改造,新建一批对改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促进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

第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我国西部地区严重缺水,西南地区的工程型缺水和西北地区的资源型缺水,都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发展。要加强西部地区水利规划和科学论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合理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及城市水源工程建设。推进新建水库配套灌区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淘汰高耗水的落后产能,全面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加强信息基础社会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是西部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率先缩小信息服务领域区域差距。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宁夏构建优良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

第一,加强宁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扩大对外运输通道能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宁夏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和太中银铁路、包兰铁路复线工程建设。抓紧做好银川至西安客运专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实施银川火车站的改扩建工程。适时增开银川河东机场的国际国内航线。

第二,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宁夏中南部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宁夏特别是中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紧兴建一批事关宁夏发展全局的重点水利工程。尽快批复实施青铜峡灌区、沙坡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做好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水权分配体系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要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北部引黄灌区要切实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中部干旱区要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地下水勘察,改造扬黄工程,确保饮水安全。南部黄土丘陵区要以流域为单元,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强生态保护与水源涵养。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前提。温家宝总理在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源、不仅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珠江等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而且分布着全国一半以上的森林、近90%的草地、约70%的沼泽地和63%的湖泊,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王正伟主席在全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动员大会结束时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围绕构建生态文明先行区,精心实施好一批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水利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切实保护好、开发好我们安身立命的山川大地。”在西部大开发前10年中,我们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长江、珠江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强了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然而,生态恢复工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综合工程,未来5~10年,加强生态建设仍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

1.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构筑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举措。第一,进一步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

三江源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近年来,通过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该地区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草地持续退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未来5~10年,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综合开展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扭转该地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生态格局。

第二,进一步加大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加大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力度,重点在西北地区开展以草原恢复、防风固沙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大西南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在西南地区开展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大封山育林育草及人工造林力度,加强基本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

第三,进一步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退耕还林任务。完善退牧还草政策措施,在加快一期工程建设的同时,及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总结石漠化治理试点经验,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全面推进工程建设。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进度,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和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加强安置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

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现宁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一,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近年来,宁夏在防沙治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探索了许多可以在全国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西部大开发未来5~10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不断改善宁夏生态环境。争取将宁夏建设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构筑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点推广中卫沙坡头、灵武白笈滩成功的治沙模式和经验,加快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第二,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泾河、葫芦河、祖厉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和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工程,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入和管理能力建设,落实退耕还林后续配套政策。

第三,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城市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加强燃煤电厂脱硫、热电联产、城市集中供热、造纸企业碱回收、淀粉企业废水治理等重点减排工程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建设。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形势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工作方针。推进西部大开发,既要加快经济建设,使城乡面貌有大的改善;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扶贫、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有明显进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在全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5~10年,要通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逐步实现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确保西部地区能够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让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是保证西部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前提。

第一,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撑。科技进步、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西部的科技投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西部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力量的支撑,西部大开发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

第二,逐步提高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面向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征地补偿安置水平,确保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保障。

第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改善西部各族群众基本民生。推进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目的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变西部地区落后面貌,让西部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未来5~10年,要更加注重改善西部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民生工程作为投资重点,尽快使西部地区民生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加强扶贫工作力度,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争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西部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2.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是确保宁夏能够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建成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继续开展东西联合办学。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智力强区水平。

第二,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支持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全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切实解决我区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中南部地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是我区最困难的地区。改善这一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既是我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把解决中南部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促进宁夏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解决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问题;积极稳妥地组织生态移民搬迁,争取在未来5~10年基本解决同心县、海原县、盐池县、原州区、西吉县、中卫城区等六县(区)的生态移民搬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