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四 猪传染病的综合防治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而猪的传染病则是对猪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可以引起猪的大批量死亡,也可以造成养猪业猪肉产品的严重损失。随着现代化养殖业的逐渐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猪及产品流通渠道多而频繁,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致使猪的某些传染病更易发生和传播。某些人兽共患的猪传染病更加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由猪传染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甚至对有些国家的国民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做好猪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保证养猪业顺利、健康的发展,对于发展养殖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猪传染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一)猪传染病防治的基本原则

1.建立和健全各级防疫机构

猪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与农业、商业、外贸、卫生、交通等部门以及和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有密切关系的重要工作。只有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从全局出发,大力合作,统一部署,全面安排,才能把防治工作做好。但防治工作的主体在于各级防治机构,特别是基层防治机构尤为重要,它是保证防治措施的贯彻和执行的关键所在。

2.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搞好饲养管理、防疫卫生、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和健康水平,控制和杜绝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实践证明,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很多传染病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即使一旦发生传染病,也能及时得到控制。

3.落实和执行有关法规

我国于1991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对我国动物检疫的原则和办法作了详尽的规定。2008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动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是我国目前执行的主要兽医法规。

(二)猪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来消除或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群形成的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就可以终止传染病继续传播,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猪只群体抗病力的综合防疫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传染病的危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猪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外来疫病传入猪群,对引入猪要隔离观察并严格检疫,控制与净化猪群中已有疫病的策略与技术措施,减少疫病传播。

②拟订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对于一些尚未研制出有效疫苗进行预防的传染性疾病,尚可采取药物预防。

③定期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④认真贯彻执行国境检疫、交通检疫、市场检疫和屠宰检验等各项法规和制度,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现状,制定有效的检疫程序,定期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查或全群检查。及时隔离、淘汰某些有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猪。发现传染病,应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理并消灭传染源。

⑤各地兽医机构应调查研究当地的疫情分布,组织相邻地区进行联防协作,依据规模化猪场不同生产阶段的特点合理制定疫病控制方案。对传染病有计划地进行消灭和控制,并防止外来疫病的侵入。

二、检疫

猪的传染性疾病,不但可以在猪群中传播,还可以通过屠宰、加工、搬运以及烹饪和食用等环节,经肉制品将病传染给人,对人类的健康形成威胁。所以必须加强兽医卫生检疫检验管理工作,及时找出传染源,并根据现行的肉品卫生检疫检验规程作适当的处理,使对人畜可能有害的屠宰产品及时淘汰或做无害化处理,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防止疾病的流行。检疫就是用各种兽医科学的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某些规定传染病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猪的传染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及影响不可小觑,加强养猪业的检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措施。不仅发生传染病时在疫区要进行检疫,在没有发生传染病时也要进行经常性的检疫。检疫的目的是加强兽医监督工作,防止猪传染病、寄生虫病或其他生物源性疾病的传入或传出,直接保护畜牧业生产(养猪业)的发展,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维护对外贸易的信誉。

(一)检疫的范围

(1)按照检疫的性质、类别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生产性的检疫:包括大型农牧场、集体或个人饲养的猪只或猪群。

②观赏性的检疫:包括动物园的观赏猪(如野猪)、艺术团体的演艺猪等。

③贸易性的检疫:包括进出口猪只或猪群、市场交易的猪及其产品。

④过境检疫:包括列车、船、飞机运载的猪及其产品。

(2)按照被检疫的实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猪:包括猪场或个人饲养的猪群、实验用猪、野猪等。

②猪产品:包括生皮张、生毛类、生肉、脏器、血液、骨、蹄等。

③运载工具:包括运输猪及其产品的车船、飞机、包装、铺垫材料、饲养工具和饲料等。

(二)检疫的对象

猪的传染病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被列入检疫对象。检疫对象主要有我国尚未发生而国外常发生的疫病;急性、烈性传染病;危害较大或目前防治有困难的疫病;人兽共患的动物疫病和国家规定及公布的检疫对象。我国动物检疫的对象由农业部规定和公布,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牧部门可从本地区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国家规定的检疫对象适当增减,列入本地区检疫对象中。除此,两国签订的有关协定和贸易合同中规定的某些疫病,以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规定的某些疫病均可列入检疫对象。

2008年12月农业部公布的包括猪在内的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共计157种。

1.一类动物疫病(17种)

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

2.二类动物疫病(77种)

(1)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 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

(2)牛病(8种) 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3)绵羊和山羊病(2种) 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纳病。

(4)猪病(12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5)马病(5种) 马传染性贫血、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马鼻疽、马巴贝斯虫病、伊氏锥虫病。

(6)禽病(18种)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禽白血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浆膜炎、小鹅瘟、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鸡败血支原体感染、鸡球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

(7)兔病(4种) 兔病毒性出血病、兔黏液瘤病、野兔热、兔球虫病。

(8)蜜蜂病(2种) 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

(9)鱼类病(11种) 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10)甲壳类病(6种) 桃拉综合征、黄头病、罗氏沼虾白尾病、对虾杆状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3.三类动物疫病(63种)

(1)多种动物共患病(8种) 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病、Q热。

(2)牛病(5种) 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

(3)绵羊和山羊病(6种) 肺腺瘤病、传染性脓疱、羊肠毒血症、干酪性淋巴结炎、绵羊疥癣、绵羊地方性流产。

(4)马病(5种) 马流行性感冒、马腺疫、马鼻腔肺炎、溃疡性淋巴管炎、马媾疫。

(5)猪病(4种)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

(6)禽病(4种) 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

(7)蚕、蜂病(7种) 蚕型多角体病、蚕白僵病、蜂螨病、瓦螨病、亮热厉螨病、蜜蜂孢子虫病、白垩病。

(8)犬猫等动物病(7种) 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利什曼病。

(9)鱼类病(7种) 鮰类肠败血症、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链球菌病。

(10)甲壳类病(2种) 河蟹颤抖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11)贝类病(6种) 鲍脓疱病、鲍立克次体病、鲍病毒性死亡病、包纳米虫病、折光马尔太虫病、奥尔森派琴虫病。

(12)两栖与爬行类病(2种) 鳖腮腺炎病、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

(三)检疫的分类

根据动物及其产品的动态和运转形式,动物检疫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产地检疫 产地检疫是指在动物生产地区的检疫。可分为集市检疫、收购检疫、屠宰场检疫。

(2)运输检疫 运输检疫是指对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的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分为铁路检疫和交通要道检疫。

(3)国境口岸检疫(又称进出境检疫、口岸检疫)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信誉,保障我国农牧业生产安全,我国在国境各重要口岸设立动物检疫机构,执行检疫任务。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实施检疫。国境口岸检疫按性质不同又可分为进境检疫、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和过境检疫。

三、消毒

消毒是用物理方法(机械清扫、日光曝晒、高温加热、焚烧等)或化学方法(消毒剂)消灭存在于环境中和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实际上,消毒并不能达到无菌状态,但消毒能阻断外来病原,可有效控制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使其感染力不足以引起猪群发病,或防止传染病蔓延。

(一)消毒的种类

根据消毒的目的及进行的时机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1.预防消毒

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动物圈舍、场地、用具、饲料、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一般传染病发生的目的。

2.随时消毒

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患病猪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不定期消毒。消毒的对象包括患病猪所在的圈舍、隔离场地、患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可能被病猪接触过而污染的一切场所、用具和物品,以防止病原微生物蔓延和扩散。通常在疫区解除封锁前,应定期多次消毒,患病猪隔离圈舍应每天随时消毒。

3.终末消毒

在患病猪解除隔离、转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微生物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二)消毒的方法

常用的消毒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热等方法。

1.机械清除法

机械清除法是指用清扫、洗刷、通风、过滤等机械方法清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随着污物的清除,大量病原微生物也随之而被清除,因而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在清除之前,为避免打扫时尘土飞扬,造成或加快病原微生物散播,可根据需要先用清水或某些化学消毒剂喷洒地面、墙壁及所有要清除的地方。但是机械清除却不能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要想达到彻底消毒,还必须配合其他消毒方法进行。

通风也具有消毒的意义。它虽不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但可在短期内使舍内空气交换,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通风时间视温差大小可适当掌握,一般不少于30min。

2.物理消毒法

物理消毒法是指用阳光、紫外线、干燥、高温(火焰灼烧、熏蒸消毒、蒸汽消毒)等物理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

(1)阳光、紫外线和干燥 阳光是天然的消毒剂,其光谱中的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阳光的灼热和蒸发水分引起的干燥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一般病毒和非芽孢性病原菌,在直射的阳光下由几分钟至几小时可以杀死,就是抵抗力很强的细菌芽孢,连续几天在强烈的阳光下反复曝晒,也可以变弱或被杀灭。因此,阳光对于牧场、草地、畜栏、用具和物品等的消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应该充分利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场合,如尸体剖检室、实验室、甚至工作人员食堂,都在使用人工紫外线来进行空气消毒。革兰氏阴性菌对紫外线消毒最为敏感,革兰氏阳性菌次之。一些病毒也对紫外线敏感,但紫外线消毒对细菌芽孢无效。

(2)高温

①火焰烧灼和烘烤:是简单而有效的消毒方法,但其缺点是很多物品由于烧灼而被损坏,因此实际应用并不广泛。不易燃的畜舍地面、墙壁可用喷火消毒。金属制品也可用火焰烧灼和烘烤进行消毒,但是有锋利刀刃或剪刃的金属器械不宜使用此法。

②煮沸消毒:是经常应用而又效果确实的方法。大部分非芽孢病原微生物在100℃的沸水中迅速死亡。大多数芽孢在煮沸后15~30min内也能致死。煮沸1~2h可以消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如果是玻璃器械消毒,应在加热前先放入冷水中,以防玻璃突然遇热而破裂。此种方法可广泛用于各种金属、木质、玻璃用具、衣物、橡胶制品等的消毒。

③高压蒸气消毒:此种灭菌方法需要特制的灭菌器,其原理是利用蒸气在容器内的积聚而产生压力,使容器内的温度高于常压下水沸腾的温度。通常使用的蒸汽压为0.1~0.137MPa,温度可达121.6~126.6℃,维持30min左右,能杀灭所有的细菌,包括细菌芽孢。此种方法可用于各种金属、玻璃用具、衣物等的消毒。

④焚烧:此种方法是消灭一切病原微生物最有效的方法,故用于消毒最危险的猪传染病的粪便(如炭疽)。焚烧的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壕,深75cm,宽75~100cm,在距壕底40~50cm处加一层铁梁(要比较密些,否则粪便容易漏下),在铁梁下面放置木材等燃料,在铁梁上放置欲消毒的粪便。如果粪便太湿,可混合一些干草,以便迅速烧毁。焚烧完毕,将粪便和污染过的地表土层铲除15~25cm,加入20%漂白粉溶液后,一起填土掩埋在坑内,坟丘表面要做好警戒性标志。此种方法的缺点是损失有用的肥料,并且需要用很多燃料,故此法除非必要,一般较少应用。

(3)掩埋 掩埋地点要远离住宅、牧场和水源,防止造成污染;地质宜选择沙土地,这样的土壤干燥多孔,可以加快尸体的腐败分解;地势要高燥,能避开洪水冲刷,因为有些病菌的存活期较长,如猪丹毒杆菌在掩埋的尸体内就能存活7个多月,如果遭到洪水冲刷,很容易使病菌散播,形成新的传染源。掩埋时将污染的粪便与漂白粉或新鲜的生石灰混合,然后深埋于地下,约2m左右,此种方法简而易行,在目前条件下较为实用。但其缺点是病原微生物可经由地下水散布,以及肥料有所损失。

3.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是指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叫消毒剂。在选择消毒剂时应考虑对该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力强、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小、不损害被消毒的物体、易溶于水、在消毒的环境中比较稳定、消毒持续时间长、使用方便和价格低廉等特点,但此方法对于细菌芽孢的杀灭作用较弱。此种方法常用于各种金属、玻璃用具、橡胶制品等的消毒。常见的消毒药物有:

(1)碱类消毒剂 如火碱、生石灰和草木灰。火碱不能用做猪体消毒,3%~5%的溶液作用30min以上可杀灭各种病原体。10%~20%的石灰水可涂于消毒床面、围栏、墙壁,对细菌、病毒有杀灭作用,但对芽孢无效。

(2)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 如百毒杀、双季铵盐络合碘。此类药物毒性极低、安全、无味、无刺激性,且对金属、织物、橡胶和塑料等无腐蚀性,应用范围很广,是一类理想的消毒剂。有的产品还结合杀菌力强的溴原子,使分子亲水性和亲脂性明显有所提高,更增强了杀菌作用,对各种病原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此类消毒剂可用于饮水、喷雾、带猪消毒、浸泡等消毒。

(3)醛类消毒剂 如甲醛溶液(福尔马林)。可用于空舍消毒(舍内有猪的情况下不得使用)。使用方法:放于舍内中间,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30mL、高锰酸钾15g,再加等量水,密闭熏蒸2~4h,开窗换气后待用。2%的甲醛溶液可用于器械的消毒。

(4)氧化剂 如过氧乙酸。可用于载猪工具、猪体等消毒,配成0.2%~0.4%的水溶液喷雾。

(5)卤素类消毒剂 如漂白粉、碘伏等。

4.生物热消毒法

主要用于粪便、排泄物、污水和其他废物的生物发酵处理等,也是简便易行、普遍推广的一种消毒方法。在粪便等堆沤过程中,利用粪便中的微生物发酵产热,可使粪堆内部温度高达70℃以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杀死病毒、细菌(芽孢除外)、寄生虫卵等病原体,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同时又保持了粪便的良好肥效。但如果粪便中含有炭疽、气肿疽等芽孢杆菌,则应焚毁或加有效化学药品处理。

(1)堆粪法 堆粪法是指在距农牧场100~200m以外的地方设一堆粪场,在堆粪场地面挖一浅沟,深约20cm,宽1.5~2m,长度不限,具体随粪便的多少而定。先将无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粪便或稿秆等堆至25cm厚,其上堆放欲消毒的粪便、垫草等,高达1~1.5m,如此堆放3周到3个月,即可用以肥田。当粪便较稀时,应加些杂草,太干时倒入稀粪或加水,使其干稀程度适中,以促其迅速发酵。粪堆好后,在粪堆的外表面,覆盖一层厚10cm的稻草或杂草,然后再在草外面封盖一层10cm厚的泥土。堆放1~3个月后即达消毒目的。此法适用于干固粪便的处理。

(2)发酵池法 发酵池法适用于饲养较大量猪群的农牧场,多用于稀薄粪便的发酵。具体操作:距农牧场200~250m以外无居民、河流、水井的地方挖筑粪便堆放坑池若干个(坑池的数量与大小取决于每天运出的粪便数量)。池可筑成方形或圆形,池底和内壁用砖砌后再抹以水泥,使之不透水,以防止污染地下水源。如果土质干固、地下水位低,可以不必用砖和水泥。使用时先在池底垫一层稻草或其他秸秆,或者倒一层干粪,然后将每天清除出的粪便垫草等倒入池内,直到快满时,在粪便表面铺一层干粪或杂草,上面盖一层泥土封好。如条件许可,可用木板盖上,以利于发酵和保持卫生。粪便经用上述方法处理后,经过1~3个月即可掏出作肥料用。在此期间,每天所积的粪便可倒入另外的发酵池,如此轮换使用提前挖好的发酵池。

(3)采用生物热消毒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堆料内应加放垫草、稻草或秸秆之类含有机质丰富的东西,以保证堆料中有足够的有机质作为微生物活动的物质基础;其次,堆料时应疏松,切忌夯压,以保证堆内有足够的空气供微生物代谢;再次,堆料的干湿度要适当,含水量应在50%~70%;最后,堆肥时间要足够,需等腐熟后方可积肥,在夏季需1个月左右,冬季需2~3个月方可腐熟。

(三)猪场消毒的要点

1.从场外进入生活区

猪场大门口设喷雾消毒室、紫外光消毒室,入场人员先通过内部消毒通道,然后进入紫外光消毒室,室内墙壁中部设紫外线灯,下铺麻袋,麻袋用2%火碱液洒湿。在紫外光消毒室内消毒15min,紫外灯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2m,否则无效。外来购猪人员最好换上场内备用的胶鞋,换上场内备用工作衣服。

2.从生活区进入生产区

本场员工从生活区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换衣服、胶鞋,然后通过装有约20~25cm深的消毒液的通道后,方可进入生产区。非本场人员或本场回场人员要进入生产区之前,至少要在生活区隔离一个晚上,洗澡、更换新的生活衣物,第2天方可通过本场工作人员的经过方式进入生产区。

平时可直接将消毒液喷洒于工作服、帽上,工作人员的手臂及皮肤裸露处以及器械物品可用蘸有消毒液的纱布擦拭,而后再用水清洗。如工作人员的手臂及皮肤裸露处有伤口,应先用2%碘酊涂擦后,再贴上创可贴。场内发生疫病时,应将穿戴的工作服、帽及器械、用具浸泡于有效化学消毒液中,工作人员的手臂及皮肤裸露部位用消毒液擦洗、浸泡一定时间后,再用清水洗去消毒药液,并贴上胶布防止感染。接触过烈性传染病如炭疽的工作人员可采用有效抗菌素预防治疗。未经消毒不可离开现场,以免引起病原扩散。

另外,猪场所应用的饲料、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工作人员所食用的食物等也应进行消毒。例如人所食用的猪肉食物,如为不经过高温消毒的猪肉,细菌可长期存在并且繁殖,例如链球菌。此外,其中一部分细菌和病毒对人不至致病,而对猪却有很高的致病性,所以猪场的工作人员在猪场期间尽量避免携带或食用猪肉食物。

3.运输工具的消毒

装运猪只的车辆、船只等用具在运输前后,都必须于指定地点进行消毒。对运输途中未发生传染病的车辆进行一般的粪便清除及热水洗刷即可。运输过程中发生过一般传染病或有感染一般传染病可疑者,车厢应先清扫猪的粪便、排泄物、残渣及污物,然后用热水自车厢顶棚开始,由车厢内逐渐向外进行冲洗,直至冲洗后的污水不呈粪黄色为止,洗刷后进行消毒。发生过恶性传染病的车厢,应先用有效消毒药液喷洒消毒后再彻底清扫。清除污物后再用消毒药消毒,两次消毒的间隔时间为半小时,最后一次消毒后2~4h再用热水洗刷后方可使用。发生过一般传染病的车厢内的粪便,需经发酵处理后再利用;发生过恶性传染病的车厢内的粪便,应集中烧毁,以防传染病蔓延扩散。

4.猪场场地及猪舍消毒

首先对场地及猪舍进行机械清扫,用清水或消毒液喷洒畜舍地面、饲槽等,以免灰尘及病原微生物飞扬,随后对棚顶、墙壁、饲养用具、地面等清扫,彻底扫除粪便、垫草及残余饲料等污物,该污物按粪便消毒法处理。水泥地面的动物舍用清水彻底冲洗地面、粪槽(沟)和清粪工具等。用5%来苏儿溶液、1%漂白粉溶液或其他对芽孢有效的消毒液对猪舍进行药物喷洒消毒。消毒时按“先里后外、先上后下”的顺序喷洒为宜,即先由远门处开始,对天棚、墙壁、饲槽和地面按顺序均匀喷洒,后至门口。圈舍启用前,打开门窗通风,用清水洗刷饲槽、水槽等,不留死角,消除药味。若发生了传染病,则应选择对该种传染病病原有效的消毒剂。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一般先将用具冲洗干净后,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

5.污水的消毒

兽医院、牧场、产房、隔离室、病圈以及农村屠宰场所,经常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污水排出,如果这种污水不经处理任意外流,很容易使疫病散布出去,而给邻近的农牧场和居民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对污水的处理是很必要的。

污水的处理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化学药品处理法等。其中比较实用的是化学药品处理法。方法是先将污水处理池的出水管用一闸门关闭,将污水引入污水池后,加入化学药品(如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消毒药的用量视污水量而定,一般1000mL污水加入2~5g漂白粉。

6.粪便的消毒

常用的方法有生物热消毒法、焚烧法、化学消毒法及掩埋法。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病畜、粪便的消毒方法有多种,如焚烧法、化学药品消毒法、掩埋法和生物热消毒法等。实践中最常用的是生物热消毒法,此法能使非芽孢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粪便变为无害,且不丧失肥料的应用价值。

7.垫料消毒

对于猪场的垫料,可以通过阳光照射的方法进行。这是一种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将垫草等放在烈日下,曝晒2~3h,能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对于少量的垫草,可以直接用紫外线等照射1~2h,可以杀灭大部分微生物。

(四)猪场消毒的程序

1.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养殖场一般谢绝参观,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入生产区时,要洗澡,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必须在场门口更换靴鞋,并在消毒池内进行消毒,场门口设消毒池,用2%~3%火碱溶液,3d更换一次。有条件的养殖场,在生产区入口设置消毒室,在消毒室内洗澡、更换衣物,穿戴清洁消毒好的工作服、帽和靴经消毒池后进入生产区。消毒室经常保持干净、整洁。工作服、工作靴和更衣室定期洗刷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熏蒸消毒20min。工作人员在接触畜群、饲料、种蛋等之前必须洗手,并用1∶1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3~5min。

2.环境消毒

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消毒或撒生石灰一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在大门口猪舍人口设消毒池,使用2%火碱或5%来苏儿溶液,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每隔1~2周,用2%~3%火碱溶液(氢氧化钠)喷洒消毒道路;用2%~3%火碱,或3%~5%的甲醛或0.5%的过氧乙酸喷洒消毒场地。

被病畜(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地面土壤,可用5%~10%漂白粉溶液、百毒杀或10%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停放过芽孢所致传染病(如炭疽、气肿疽等)病畜尸体的场所,应严格加以消毒,首先用10%~20%漂白粉乳剂或5%~10%优氯净喷洒地面,然后将表层土壤掘起30cm左右,撒上干漂白粉并与土混合,将此表土运出掩埋。或用漂白粉(每平方米加漂白粉5kg),将漂白粉与土混合,加水湿润后原地压平。

3.猪舍消毒

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用化学消毒液消毒时,消毒液的用量一般是以畜禽舍内每平方米面积用1~1.5L药液。消毒时,先喷洒地面,然后墙壁,先由离门远处开始,喷完墙壁后再喷天花板,最后再开门窗通风,用清水刷洗饲槽,将消毒药味除去。在进行畜禽舍消毒时,也应将附近场院以及病畜、禽污染的地方和物品同时进行消毒。

4.猪舍的预防消毒

在一般情况下,猪舍应每年进行两次(春秋各一次)预防消毒。在进行猪舍预防消毒的同时,凡是猪停留过的处所都需进行消毒。在采取“全进全出”管理方法的机械化养猪场,应在每次全出后进行消毒。产房的消毒在产仔结束后再进行一次。

(1)猪舍的预防消毒 多用气体熏蒸消毒,所用药品是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方法是先按照猪舍面积计算所需用的药品量,一般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5mL、水12.5mL、高锰酸钾25g。计算好用量以后将水与福尔马林混合。猪舍(或其他畜舍)的室温不应低于正常的室温(8~15℃)将畜、禽舍门窗紧闭。其后将高锰酸钾倒入,用木棒搅拌,经几秒钟后可见浅蓝色刺激眼鼻的气体蒸发出来,此时应迅速离开畜禽舍,将门关闭。经过12~24h后方可将门窗打开通风。

(2)猪舍的临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发生各种传染病而进行临时消毒及终末消毒时,用来消毒的消毒剂随疫病的种类不同而异。一般肠道菌、病毒性疾病,可选用5%漂白粉或1%~2%氢氧化钠热溶液。但如发生细菌芽孢引起的传染病(如炭疽、气肿疽等)时,则需使用10%~20%漂白粉乳、1%~2%氢氧化钠热溶液或其他强力消毒剂。在消毒畜禽的同时,在病畜禽舍、隔离舍的出入口处应放置设有消毒液的麻袋片或草垫。

(3)带猪消毒 常用的药物有0.2%~0.3%过氧乙酸溶液,每立方米空间用药20~40mL,也可用0.2%的次氯酸钠溶液或0.1%新洁尔灭溶液。0.5%以下浓度的过氧乙酸对人畜无害,为了减少对工作人员的刺激,在消毒时可佩戴口罩。本消毒方法全年均可使用,一般情况下每周消毒1~2次,春秋疫情常发季节,每周消毒3次,在有疫情发生时,每天消毒1~2次。带猪消毒时可以将3~5种消毒药交替进行使用。

(4)猪体保健消毒 妊娠母猪在分娩前5d,最好用热毛巾对全身皮肤进行清洁,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全身,在临产前3d再消毒1次,重点要擦洗会阴部和乳头,保证仔猪在出生后和哺乳期间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哺乳期母猪的乳房要定期清洗和消毒,一般每隔7d消毒1次,严重发病的可按照污染猪场的状况进行消毒处理。新生仔猪,在分娩后用热毛巾对全身皮肤进行擦洗,要保证舍内温度(舍温在25℃以上),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全身,再用毛巾擦干。

四、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为了预防某些疫病,在猪的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猪不受易感性疫病的危害,也是预防和控制猪群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群体化学药物预防是猪传染病防治的一个较新途径,某些疫病在具有一定条件时采用此种方法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猪可能发生多种传染病,其中有些传染病目前已研制出有效的疫(菌)苗来预防,但还有不少传染病尚无疫(菌)苗可利用。有些病虽有疫(菌)苗,但实际应用还有问题。因此,应用药物防治猪的传染病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在药物预防中,应使用安全而廉价的化学药物,加入饲料或饮水中进行群体化学药物预防,即所谓的保健添加剂。常用的化学药物有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和硝基呋喃类药物,此外还有氟哌酸、吡哌酸和喹乙醇等。在饲料中添加上述药物对预防仔猪腹泻、猪支原体肺炎等有较好效果。

对于一些尚未研制出有效疫苗进行预防的传染性疾病来说,药物预防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目前用于预防的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于杀灭体内外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抗菌添加剂,如土霉素、伊维菌素、磺胺类药等。在预防猪传染病时,短时间使用是有益的,但不当的使用药物,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将导致病原微生物对这些抗药物产生耐药性,同时也会造成药物在体内的残留,影响肉的品质。另一类是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动物正常微生物群制成的活菌剂。常用的有调痢生(8501)、乳康生、促菌生(止痢灵)等。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时,禁用抗菌类药物。然而,长期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容易产生耐药性菌株,从而影响防治效果。因此需要经常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高度敏感性的药物用于防治。进行药物预防时,应选择敏感药物并交替轮换,以免产生耐药菌株。加入饲料中的预防药物应搅拌均匀。猪在出栏前一段时间应停止使用,以避免肉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

五、猪传染病诊断与疫情报告

(一)疫情报告

任何饲养、生产、经营、屠宰、加工、运输猪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猪发生传染病或疑似猪发生传染病时,必须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报告。特别是可疑为口蹄疫、炭疽、狂犬病、猪瘟等重要传染病时,一定要迅速将发病时间、地点、发病数、死亡数、临诊症状、剖检变化、怀疑病名及防疫措施情况,详细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通知邻近有关单位和部门注意,立即展开预防工作。上级部门接到报告后,除及时派人到现场协助诊断和紧急处理外,应根据具体情况逐级上报。

当猪发生突然死亡或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通知兽医人员。在兽医人员尚未到场或尚未做出诊断之前,应采取以下措施:将疑似传染病的猪进行隔离,派专人管理;对患病猪只接触过的地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兽医人员未到达前,猪的尸体应保留完整;未经兽医人员的检查同意,不得随便宰杀,宰杀后的皮、肉、内脏未经兽医检验,不得食用。

(二)疫病诊断

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有效地组织防治措施,以便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由于传染病的特点各有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仅需要采用其中的一、两种方法就可以做出诊断。如不能立即确诊时,应采取病料尽快送有关单位检验进行确诊。在未得出诊断结果前,应根据初步诊断,采取相应紧急措施,防止疫病蔓延。诊断方法有:

1.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即疫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疫情调查可在临诊诊断过程中同时进行,应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并做出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往往与临诊诊断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诊断,有些猪传染病的临诊症状虽然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流行的特点和规律却很不一致。如口蹄疫、水泡性口炎、水泡病和水疱性疹等病,临诊症状几乎完全一样,无法区别,但在流行病学方面却很容易分辨。

2.临诊诊断

临诊诊断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它是通过兽医检查人员采取触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等直接对患病猪进行直接检查。有时也包括血、粪、尿的常规检验。此种方法对于某些具有特征临诊症状的典型病例,经过仔细的临诊检查,容易做出最终诊断,如破伤风、放线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等。但是临诊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发病初期尚未出现有明显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症状的病例和非典型病例,依靠临诊检查往往难于做出确诊。在很多情况下,临诊诊断只是提出可疑疫病的大致范围而做出的初步诊断,必须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才能做出确诊。在进行临诊诊断时,应注意对发病猪群的整体所表现出的综合症状加以分析判断,不要单凭个别或少数病例的症状轻易下结论,以免误诊。

3.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应用病理解剖学的方法,对患传染病死亡的病猪尸体进行剖检,查看其病理变化。一般情况下,患传染病死亡的病猪尸体,多有一定的病理变化,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如猪瘟、猪支原体肺炎时,都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常常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但最急性死亡和早期屠宰的病例,有时特征性的病变尚未出现,所以在病理剖检诊断时应尽可能多检查几例,并选择症状较典型的病例进行剖检。有些疫病除肉眼检查外,还需要作病理组织学检查。有的病还需要检查特定的组织器官,如疑为狂犬病时应取大脑海马角组织进行包涵体检查。采取病料必须在死后立即进行,夏季不超过5~6h,冬季不超过24h。在短时间内能送到检验单位去,不必用化学药品保存,否则可加入10%福尔马林溶液或95%酒精溶液,将发生病理变化的器官组织或部分尸体固定,以待专业人员进行检查。

4.微生物学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是指应用兽医微生物学的方法检查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

(1)病料的采集 无菌操作采集病料是微生物学诊断的重要环节,可以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病料力求新鲜,最好能在濒死时或死后数小时内采集,尽量制造无菌环境采取病料,减少杂菌污染,用具器皿应尽可能严格消毒。通常可以根据所怀疑疫病的类型和特性来决定采取哪些器官或组织的病料。

(2)病料涂片镜检 通常用有显著病变的不同组织器官的不同部位涂抹数片,进行染色镜检。抹片后要注意,不要将发生病变的组织随意丢弃,以防造成传染病的扩散。此法对于某些具有特征性形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迅速做出诊断,如炭疽杆菌、巴氏杆菌等。

(3)分离培养和鉴定 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从病料中分离出来,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可选择适当的人工培养基,病毒等可选用禽胚以及各种动物或组织培养等方法分离培养,将病原微生物复壮后,根据其形态学、培养特性、动物接种及免疫学试验等方法做出鉴定。

(4)动物接种试验 通常选择对该种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最敏感的动物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将采取的病料用适当的方法对实验动物进行人工接种,然后根据对不同动物的致病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来帮助诊断。当实验动物死亡或经一定时间剖杀后,进行病理剖检,观察体内变化,并采取病料进行涂片检查和分离鉴定。一般选用的实验动物有家兔、小鼠、豚鼠、仓鼠、家禽、鸽子等。

5.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是指用免疫学的方法诊断传染病。

(1)血清学试验 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反应进行诊断。可以用已知的抗体(免疫血清)来测定被检材料中的抗原;也可以用已知的抗原来测定被检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实践中常常采取的血清学试验有中和试验、凝集试验、沉淀试验、溶细胞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和核酸探针等。

(2)变态反应 猪发生某些传染病(主要是慢性传染病)时,可对该病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某种抗原物质)的再次进入产生强烈反应。能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产物或抽提物)称为变态原,如结核菌素、鼻疽菌素等。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注入患病动物时,可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由此可诊断出被检猪患有该传染病。

6.分子生物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又称为基因诊断,主要是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和结构进行检测。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主要有:

(1)核酸探针技术 该技术又称为基因探针、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主要有原位杂交、斑点杂交、Southen杂交、Norhtern杂交。主要优点是:对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原虫等都能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准确分类鉴定;在混合感染物中能直接检测出主要病原;能检出隐性感染的动物;可对动物产品或食品进行检验。

(2)PCR 技术 该技术又称为体外基因扩增技术,是根据已知的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核酸序列确定致病性微生物,进而确诊某种传染病。目前已经可以利用PCR进行诊断的传染病有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支原体感染等。

(3)DNA 芯片技术 该技术是在核酸杂交、测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应用DNA碱基配对和序列互补原理。目前在动物医学上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综上所述,每一种诊断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适用范围,单靠某一种方法不能诊断所有的传染病和带菌(毒)动物,有些传染病尽可能应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诊断。

六、猪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一)隔离

在发生传染病时,将患病猪和可疑感染的猪进行隔离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控制传染源,便于管理消毒,阻断流行过程,防止健康猪只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就地消灭。因此,在发生传染病时,应首先查明疫病的蔓延程度,逐头检查临诊症状,必要时进行血清学和变态反应检查,同时要注意的是,不使进行的检查工作成为疫病散播的额外因素。根据检疫结果,将所有受检猪分为患病猪、可疑感染病猪和假定健康猪三类,以便区别对待。

1.患病猪

患病猪包括有典型症状或类似症状,或经某些特定检查方法而呈阳性的猪。它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应选择不易散播病原微生物、消毒处理方便的场所进行隔离。如果患病猪数量较多,可集中隔离在原来的猪舍内。隔离期间应特别注意严密消毒,加强卫生管理工作以及对患病猪的护理工作,须有专人看管,并及时进行治疗。对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猪,由兽医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密处理。隔离场所禁止一切无关人员及动物出入和接近。工作人员出入应遵守消毒制度。隔离区内的饲料、饲槽、粪便等物品,未经彻底消毒处理,不得运出。

2.可疑感染病猪

可疑感染病猪是指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患病猪及其污染环境有过明显接触的猪,如同群、同圈、同槽、同牧、使用共同的水源、用具等。这样的猪有可能处在潜伏期,并有排菌(毒)的危险,应在消毒后另选地方将其隔离、看管,限制其活动,仔细观察,若出现症状,则按患病猪处理。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治疗。隔离观察时间的长短,可根据该病潜伏期的长短而定,经一定时间不发病者,可取消对其的限制。

3.假定健康猪

假定健康猪是指无任何症状,也未与上述两类病猪明显接触,而且是在疫区内的猪。对这类病猪应采取保护措施,严格与患病猪和可疑感染病猪分开饲养管理,加强防疫消毒,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散喂养或转移至偏僻牧地。

(二)封锁

1.封锁的概念和目的

当发生某些重要传染病时,把疫源地封闭起来,防止疫病病原体向安全区散播和健康猪误入疫区而被传染,以达到保护其他地区猪的安全和人员的健康,把疫病迅速控制在封锁区之内和集中力量就地扑灭的目的。

2.封锁的对象和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当确诊为口蹄疫、炭疽、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等一类传染病,或当地新发现的某种动物传染病时,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区范围,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发布疫区封锁令,将疫区封锁,并将疫情等情况逐级上报有关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3.执行封锁的原则和封锁区的划分

执行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即执行封锁应在流行早期,行动要果断迅速,封锁要严密,范围不宜过大。封锁区的划分,必须根据该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特点,疫病流行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居民等的具体条件进行充分研究,确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4.封锁区内外应采取的措施

封锁区的边缘设立明显标志,指明绕道路线,设置监督岗哨,禁止易感动物通过封锁线。在必要的交通路口设立检疫消毒站,对必须通过的车辆、人员和非易感动物进行消毒。

疫点要严禁人员、动物、车辆出入和动物产品及疑似受到污染的物品运出。在特殊情况下人员必须出入时,需经有关兽医人员许可,经严格消毒后出入。对病死猪及其同群其他猪只,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有权采取扑杀、销毁或无害化处理等措施。疫点出入口必须有消毒设施,疫点内用具、圈舍、场地必须进行严格消毒,疫点内的猪粪便、排泄物、垫草、受污染的饲料必须在兽医人员监督指导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杀虫灭鼠工作。

疫区交通要道必须建立临时性检疫消毒哨卡,备有专人和专门的消毒设备,监视猪及其产品移动,对出入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停止集市贸易和疫区内猪及其产品的采购。禁止运出污染饲料。未受到污染的动物产品如必须运出疫区时,需经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批准,在兽医防疫人员监督指导下,经外包装消毒后方可运出。非疫点的易感动物,必须进行检疫或预防注射。农村、城镇饲养的猪必须圈养。

受威胁区主要采取预防措施,如易感动物及时进行免疫接种,以建立免疫带,易感动物不许进入疫区,不得饮用由疫区流过来的水,禁止从疫区购买动物、饲料和动物产品。注意对解除封锁后不久的地区买进的动物或其产品进行隔离观察,必要时对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处理。对处于受威胁区内的屠宰场、猪产品加工厂、动物产品仓库进行兽医卫生监督。

5.解除封锁的条件

疫区内(包括疫点)最后一头患病猪扑杀或痊愈后,经过该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检测、观察,未再出现患病猪时,经彻底消毒清扫,由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合格后,经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并通报邻近地区和有关部门。疫区解除封锁后,病愈猪需根据其带菌(毒)时间,控制在原疫区范围内活动,不能将它们调到安全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