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说,对艺术的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欣赏对象的感觉、知觉、理解、思考以及联想、想象等认识过程,同时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情绪和情感活动。人们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剧、听唱歌,看画,看书法、看雕塑……所有的这一切都属于艺术欣赏活动。
艺术作品和艺术美是艺术欣赏的对象。其中,艺术美是在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基础上,按照作者的理想与愿望,进行加工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艺术美往往比现实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也更具有魅力。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使心情更加愉悦。
法国有一座克拉西姆古城,宁静而美丽,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的出生地。罗曼·罗兰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公证人,母亲庄重虔诚,致力于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家庭气氛宁静而淡泊。
罗曼·罗兰小时候,身体并不健康。在钢琴演奏方面,他的母亲十分娴熟。每当年幼的罗曼·罗兰听到母亲的钢琴声时,都能唤起他心灵上的共鸣。在母亲耐心地教导下,罗曼·罗兰能够灵活地弹奏钢琴,这使他走进了音乐的世界。他无限的情感世界多来源于生活中的音乐。
一次,他在家里无意间翻出了许多旧的德国乐谱,他非常高兴,于是很快将这些曲子在钢琴上演奏出来,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便从他的指间流了出来。在美妙的乐曲的滋润下,他那幼小的心灵与贝多芬的欢乐、痛苦、梦想和追求息息相通。
家里有一个古老的藏书室,罗曼·罗兰从阁楼的故纸堆中,意外地发现了祖父曾经在巴黎求学时买下的《莎士比亚作品中女主角群像》版画集,已经褪色了。于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莎翁的那些剧本,他在寂寞的小屋子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着迷于剧本中的一切内容,忘记了自我。
罗曼·罗兰从童年时代起,就已经把音乐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当作他的精神食粮,成为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会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形式将成为一个感情的释放口,帮助他们表达自己和对世界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虽然这个孩子将来也许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却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纯真的、道德的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作为父母,在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孩子经常听听音乐,学会欣赏艺术,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有用之才。
追求“可能的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做的事情并不好,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总认为凡事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于是在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的缺陷和过失,这要归因于没有追求完美的个性。
完美,虽然遥不可及。但是,追求完美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人生就不在迷茫,可以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虽然很难做到完美,或者说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至少可以无限接近完美。
生长在美和艺术熏陶下的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追求完美的愿望。在成人眼里,孩子追求完美,简直比登天还难。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但人应该追求完美,因为完美是一种最高境界。正因为人们的追求,所以在其过程中,会创造许多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正因为种种奇迹的不断发生,所以我们的世界在不断的改变,在一步一步地接近完美。
有一位画家,三年前被检查出患有一种绝症。但他并没为此而倒下,三年来,他除了治疗,还天天作画,举办过十几次个人画展。即使在平时,他的脸上也总是挂着开心的微笑。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保持如此乐观、平静的心态时,他给人们讲述了儿时的一件事情:
他读中学的时候非常淘气。有一次因为连续几天旷课,被学校给予严厉的记过处分,并通知了他的父母。他父亲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骂他。在晚饭之后,父亲找来一个塑料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种子。他迷惑不解地看着父亲,父亲说:“我给你做一个试验……”父亲让他把双手放在漏斗里,种子便顺着漏斗那细小的缝隙滑到了他的手里;父亲连续地投了十几次,他的手中就有了十几粒种子;然后,父亲再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一起投放到漏斗里面,那个狭窄的缝隙被玉米粒相互挤住了,竟一粒也没有掉下来。此时,父亲意味深长的解释道:“这个漏斗就代表着你,假如每天你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了。”
听了父亲的解释,他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羞愧地低下了头。至今数十年过去了,他一直铭记着父亲的教诲:“每天做好一件事,每天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
父母常常认为,孩子追求完美会带来苦恼。比如,有的孩子做作业稍有涂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题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速度越来越慢;写作文反复琢磨,迟迟下不了笔……因而随意压制他们追求完美的愿望,告诉他不要追求完美,“差不多”就行了。这是不可取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做的事情并不好,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总认为凡事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于是在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的缺陷和过失,这要归因于没有追求完美的个性。
21世纪,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了高端时代,现代社会生活和事业都在向更为高精尖的境界追求和发展。对于完美的追求,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必修课,它象一座巍然而立的山峰,虽然难以企及,但却召唤着每一个富有进取心的现代人去无畏地攀登。在我们的时代,极致化的生活和工作,赢得完美的过程和结果,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没有这样的观念,只会流于平淡、甘于中庸。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实际上,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卓越,每天进步一点点,做事情好些,再好些,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是在向大目标又迈近了一步。这一切的成就不都来自于追求完美道路上的坚持与努力吗?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任何值得做好的事,都值得做得尽善尽美。做人做事,道理大都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浇灭孩子追求完美的热情呢?
当然,完美愿望总会受制于经济、时间、科学性等客观条件,如果孩子表现为过度追求完美,不能实现会有一定的苦恼,但只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活动就不妨鼓励。家长要多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许多事情总有美中不足,不可能样样都做得最好。我们不能做到完美,所以不苛求完美,但是应该追求“可能的完美”。追求完美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凡事追求完美,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孩子长大后做出业的任何事业将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