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恩威并施:施恩取其善,施威避其恶(1)

在人才越来越构成市场竞争的第一要素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员工们的创造力并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已经成为事关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总是会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手段,调动和鞭策员工们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地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盛衰联结在一起,从而以最小的人力成本获得了最大的发展动力。

勿以其短而掩其长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地为那些虽一身缺点,却有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三国时代,钟会是魏国一名出色的谋士。7岁那年,其父带他和他哥哥去见魏文帝曹丕。他哥哥见到皇帝很惶恐,汗流浃背,钟会则从容镇定。曹丕问他哥哥为什么出汗,他哥哥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曹丕和司马懿都惊叹钟会的才华——如果从钟会的不流汗中看到的是“少有野心”,世上就难有可用之才了。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处,后看其短处。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连自身的床坏了都不能修,足见他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却自称能造房子。柳宗元对此半信半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调度下穿梭来往,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赞叹。对这个人应该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木匠而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是先看到一个人的长处,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华,实现他的价值;要是先看到一个人的短处,他的长处和优势就容易被忽视。因此,看人应该先看他能胜任什么,而不要千方百计地去挑他的毛病。

比如,《水浒》中的时迁,短处就非常明显,偷鸡摸狗成性,然而,他也有非常明显的长处,即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后,他的长处就被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这些军事行动成功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对人,即使是毛病很多的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凡是谋大事创大业的人,大都很注意发掘和使用人才。在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总统总是选择那些没有明显缺点的“完人”担任北军统帅,结果事与愿违,他所选拔的这些白璧无瑕的完人,在兵力和物力资源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却屡战屡败,一次战役下来,少则死上几千人,多则死上两三万。每次看到战报,善良的林肯都泪流满面地说,这一回又有几万个孤儿寡母彻夜啼哭了。可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像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那样的优秀指挥员,以至于有一次南军长驱直入,差点把华盛顿给占了。如此严重的失利让林肯清醒了,那时他才意识到南军那些有缺点但各有特长的将领,之所以能够战胜北军那些看上去没有什么明显缺点,却不具备作战才能的将领,关键在于南军的李将军善于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以扬长避短的精神给部下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林肯再次撤换了总司令,大胆任命了非常能干却嗜酒如命的格兰特将军。林肯在签署了对格兰特的委任状后,舆论一片大哗,人们普遍预测,这回北军要完蛋了,因为“昏君”林肯任命了酒鬼格兰特为总司令。不少好心人纷纷晋见林肯,陈说利弊,说格兰特好酒贪杯,难当大任。但是,林肯却不为所动,并哈哈大笑着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喝什么酒的话,那我将送他几桶。历史证明,林肯是对的,自从格兰特当了统帅后,北军彻底扭转了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结果,仅用了一年多就迫使南军投降了。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唐太宗能用别人之长;隋炀帝则不能,其原因也如此。唐太宗是个文武全才的英明之主,但他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故能虚心听谏纳谏,用人之长以补己之短。故其身边人才济济,最终成就了大业。而隋炀帝自恃才高过人,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不容许别人反驳;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对的,不允许别人违背。而顺之者可以升官发财,违之者则被杀头抄家,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万马齐喑的状态,结果,隋家王朝只维持了20多年就一命鸣呼了,他落了个众叛亲离,最后被他身边的“心腹”给吊死了。

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也都有长处,一个好的管理者总是会发挥部下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比如,曾国藩手下有个名叫容闳的人,他是广东香山县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后入美国籍。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人都向曾国藩举荐过他。尽管容闳到过太平天国所占据的天京,并向洪秀全上书,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的7项建议,以后又与太平天国多次做过茶叶生意,但曾国藩却并不计较这段“政治历史”,反而连续三次向他发出邀请。曾国藩在了解了容闳的经历和学识以后,认为他是个既了解西方又有胆识的人才。在问及当前对中国最有益、最迫切的事情当从何处着手的问题时,容闳回答,中国的当务之急莫过于仿照西方人那样建立机器厂,以工业救国。

曾国藩觉得他讲得非常在理,便拨出巨款,委派他赴欧美采购机器。多年来一直在异国他乡做着中国富强之梦的客闳,接受了这项使命以后十分兴奋。一年后他从美国采购回来的机器被安装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中,为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退一步才是真君子

以怨恨回报怨恨,不是高人,而是小心眼;以德性回报怨恨,才是智者,才是真君子。以德报怨既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处世准则,也是管理者科学管人的领导智慧——管理者只有具备凡事都让一步的风度,才能赢得部下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

中国古代有所谓“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以下约一尺的部位上有一块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它,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在人世间,无论高贵如一家公司的老板或一个区域的行政官员,无论低贱如一个乞丐或云游四海的流浪汉,每个人都有逆鳞存在,那就是自尊和人格,关键在于领导者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触犯逆鳞的行为,它是衡量一个人气量大小的一个尺度。

一天,有人向北魏刑部尚书宗如周投诉冤情。这个人以为宗如周曾经做过如州官,就说,我有冤情向如州官投诉。宗如周说,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我的名字?那个人上下打量了他一下,说,只说如州官叫如周,不知道如州官本名叫如周,早知道如州官本名叫如周,那我就直称如州为如周了。宗如周听了大笑,满不在乎地说,老夫本想让你自己做一个检讨,你反而进一步来侮辱我。说完又大笑起来,然后接下了这个平民的投诉状,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满朝文武得知此事后,都佩服宗如周的大量。

由此引申出有关“大人不计小人过”的风度问题:一个领导者要懂得时时向自己的部下展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部下的无意过失,甚至是有意冒犯,因为,天下没有完美之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允许部下犯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既是领导者用来笼络人心的一种技巧,也是用来衡量一个领导人胸怀大小的试金石;其次,一个聪明的领导者还要宽容地对待那些有意冒犯自己尊严的人,因为,凡是主观冒犯领导的人,无一不是对领导积怨甚深的人,领导者应该以此来反省自己的行为,从中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部下置前途于不顾而冒犯自己,如果领导者能淡泊自己的面子而从主观上检讨自己的行为,并宽恕甚至赞赏冒犯者的个性,那么,他不仅会赢得部下的爱戴和尊敬,也会因此化解阻碍他本人事业进步的羁绊,从而促进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的所作所为就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反面教训。

在反秦起义之前,陈胜只是一个为地主种庄稼的雇工。当时他结交了不少穷苦朋友,那时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有说有笑,有福一块享,有难一块当,好得像亲兄弟似的。陈胜起义并被部下推举为楚王以后,昔日的穷哥们儿听说后便陆续来到陈县找他,希望能在他这儿弄个一官半职。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友,陈胜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待他们,并让他们坐自己的辇车一同回宫。来到宫殿,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面对金碧辉煌的王宫不由地目瞪口呆,他们东摸摸墙壁,西动动帷幕,异口同声地说,陈胜,你做了大王,真了不起,竟住上了这么气派的大屋子!接着,大家就随便起来,在喝酒吃饭过程中,大家的话题自然而然地扯回到当年陈胜做雇工的往事。这时,有人附在陈胜耳边说,这班穷鬼愚昧无知,狗胆包天,竟敢侮辱大王。陈胜本来就不喜欢那些老乡当着手下人揭他的老底,现在听了奸臣的谗言,就更加生气了,一怒之下,他居然将这些过去在一起耕田种地的穷哥们儿处以极刑。此后,许多想真心帮助陈胜夺取天下的老友们都为他的狭隘心胸不寒而栗,他们纷纷以各种名义离他而去。也正是因为身边缺少敢直言相劝的忠臣,才使陈胜“出征未捷身先亡”。

中国古代著名文献《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有包容的雅量,他的德行就伟大。一个领导者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为人之所不能为,成人之所不能成,达人之所不能达。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部下心情放松地把精力都用于工作中,最后的受益人仍然是领导者自己。因此,一个聪明的企业领导者应该有大人大肚量,遇到大事小事都退后一步,而不要为了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而和部下吵,甚至对冒犯者采取行政惩罚以泄私愤,这样做只能让部下憋着一肚子的气,其结果是阴奉阳违,消极怠工,以至于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初定天下后,封了许多有功之臣,那些不曾得到册封的部下便日夜争功不休,许多将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议。一天,刘邦问手下的谋士张良说,这些人都在议论什么?张良说,他们正在策划谋反。刘邦大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张良说,陛下当年也是一介布衣,你与这些人一同打下了江山,如今陛下贵为天子,你所封的那些功臣大多都是你昔日的亲朋好友,你所诛杀的那些人大多都是与你结怨的人,这些人觉得他们非但不能得到你的封赏,反而会因某些不起眼的过错而被你找个借口给杀掉,所以他们才准备聚众谋反的。刘邦听了便心生忧虑。他问张良该如何处置这些人?张良却反问,说陛下平日最恨的人并为大家所共知的人是谁?刘邦说,雍齿与我有旧怨,起事后又曾叛汉降魏,并再三侮辱过我,我早就想杀他,却因其功劳而一直不忍下手。张良便劝他马上封雍齿,这样一来就可以安定人心了。刘邦听了张良的劝告,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敦促丞相、御史封赏所有有功的将领。那些准备谋反的人见状便议论说,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张良略施小计,不但纠正了刘邦用人惟亲、循私行赏的偏向,还轻易平息了一场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隐患。他这种弃小怨而抚众心的做法,充分表现出一个大智者的大度胸怀,其结果是帮助刘邦获得了江山与民心的双赢效果。

在大人大肚量的问题上,西汉时代在梁王府中担任辅相一职的韩安国也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由于韩安国为人正直,多次劝阻梁王放弃想取代刘彻为天子的念头而被梁王关进了死牢。牢头田甲也对韩安国百般侮辱。韩安国说,死灰不是不能复燃的。田甲则轻蔑地说:“假如死灰真的复燃了,我就用一泡尿浇灭它。”没过多长时间,梁王因缺少内使而派使者将韩安国接出监狱,并设宴款待他,让他做了梁王内使。田甲听说后连夜收拾行李逃跑了,但被抓了回来,田甲以为这回他必死无疑,便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韩安国一脸嘲笑地说,这回死灰真的复燃了,你能用一泡尿浇灭它吗?田甲只是一个劲地磕头哀求饶命。韩安国一挥手说起来吧,以后不要再这么势利了。也正是因为韩安国的宏大气度,才使他在毫无任何政治背景的情况下,被刘彻官拜仅次于宰相的御史大夫。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侮辱了另一个人,受辱者一旦日后得势,便会利用权力对施辱者实施报复,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著名的《基督山伯爵》就是令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怨怨相报的故事。但韩安国却宽恕了那个势利眼的牢头,这一行为不仅化解了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也为他在民间赢得了良好口碑,而这正是他能够得以步步升迁的基础——在明争暗斗和如履薄冰的封建官场中,像韩安国这样没有背景的官员是很容易成为奸臣攻讦的目标的,但因韩安国一生为人清廉且宽容待人,因此赢得了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敬意,以至于能够在刘彻晚年昏聩和宫廷内乱的背景下能够荣耀一生且全身而退。

我们不难通过这个故事获得这样的认证: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大人大肚量地宽恕与他为敌的人,不但会化敌为友,还能避免一场由怨怨相报所引发的人为灾难,且能为自己赢得良好声誉和威信,良好的声誉和威信又进一步提升了领导者的管人资本。这样的双赢效果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