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西方文明的产生(3)
- 世界文化博览(第二册)
- 陈晓丹编著
- 4997字
- 2016-02-19 11:58:54
封建主与农奴
封建主掌握着武器和法庭,用暴力保证其经济剥削。封建主如果认为农奴没有好好为他种地,或者违反了庄园的规矩,就有权在庄园法庭里审判农奴。法庭由封建主本人或他的管事主持。封建主对农奴可以课以罚金或没收财产。罚金和没收的财产归封建主所有。
农奴处于被压迫地位,承担各种各样的税收,并且不能自由离开所耕种的土地。农奴每星期要抽出大约三天时间,用自备的农具和耕畜,在封建主管家的监视下,无偿为封建主耕种或收割。
领主与附庸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封建主的内部也形成了一套等级制度封建主通过层层受封,形成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不同等级。等级越低,人数越多。在封建等级金字塔内部,每一层的上下级之间都是领主(封主)和附庸(封臣)的关系,彼此负有义务。领主要负责保护附庸,附庸要向领主宣誓效忠。但是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越级管辖附庸的附庸。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15世纪以后,西欧一些城市逐渐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还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城市。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化,进而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手工业者和商人往往聚集在交通便利和条件优越的地方,如渡口、海湾、城堡、寺院和政治中心等,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就形成了城市,如法兰克福(美因)、伦敦等。还有些城市主要是靠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如威尼斯、米兰等意大利城市和根特、布鲁日等尼德兰城市。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阶级斗争也起了重要作用。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摆脱领主的追捕,成为自由人,这些自由民就成了城市的最初届民。所以,中古城市往往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之初,政治环境相当恶劣,市民处境非常悲惨。所以,西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展开了反对领主权和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市民巧妙利用国王同大封建主以及封建主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获取自治权和其他好处。他们也会采用金钱赎买的方法摆脱某些封建义务,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城市公社,选举新的市政官。在米兰、威尼斯、科隆等城市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行会革命”
城市争取自治权斗争的胜利果实往往落入城市上层分子(城市贵族)的手里。他们控制着城市的立法、行政、财政和军事大权,盘剥市民,严重损害了广大手工业者和下层市民的利益。于是,行会里的手工业者又展开了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13至14世纪,西欧许多城市爆发了反对城市贵族的激烈斗争,历史上称之为“行会革命”。
城市同盟
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封建分裂割据状况非常普遍,这一境况成为工商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为求生存与发展,德意两国城市或采取城市共和国的形式自成一体,或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封建主的干扰破坏。著名的有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和汉萨同盟。这些同盟没有执行机构和军队,也没有共同的金库和统一的法律,因而始终未形成政治实体。这些同盟内部虽然矛盾很多,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中世纪的基督教会
中世纪欧洲教会情况甚为复杂。基督教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组织,教皇地位逐渐加强,基督教会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势力之一。它和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勾结起来,共同维护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教会势力的兴起
基督教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早期的教会通过法兰克诸王的大量施赠、信徒们的捐献和教会本身的巧取豪夺,成为大土地占有者,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在国王们的支持下,通过传教士四处传教,基督教信仰广泛地传播开来。8世纪中期,法兰克国王把意大利中部包括罗马在内的地区赠给教皇,作为教皇领地。从此,在西欧出现了一个以教皇为首的封建国家——教皇国。12至13世纪,特别是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教皇和教皇国的势力达到鼎盛。
精神统治的加强
教会模仿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建立起一套教阶制度。教皇之下有大主教、主教、神父(神甫)等。他们各有辖区,分别管辖城乡居民。教会通过各级组织和神职人员的活动,维持对人们的精神统治。教会垄断教育,推行愚民政策,让人们做到虔诚、禁欲、恭顺、服从,向他们灌输迷信思想。凡一切背离教会的说教、不合乎罗马教廷正统教义的思想,都被教会斥为“异端”。13世纪,教会设立了宗教裁判所,秘密审讯“异端”论者。许多“异端”论者被处以罚款、监禁,甚而在火刑柱上烧死。基督教会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势力,它和封建主勾结起来,共同维护封建制度。
教权的衰落
14世纪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人民反教会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教皇权力逐渐衰落。最明显的表现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菲利普四世斗争的失败,其次是“阿维农之囚”,教廷被搬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
1378年,教皇乘百年战争初期法国战败之机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双方互不承认,互相驱逐出教,造成教会的“大分裂”。1409年又出现第三位教皇,形成三教皇并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会议选出新教皇马丁五世,“大分裂”时期结束。与此同时,西欧又兴起宗教改草派,主张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但教皇或拒不承认,或斥之为异端邪说。
“异端”运动
初期“异端”运动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意大利北部的使徒兄弟派为代表。阿尔比派包括华尔多派和纯洁派两个支派,他们反对教会聚敛财富,否认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坚持每个信徒都可宣传福音、举行圣礼的主张。这些主张受到底层群众欢迎,但引起教皇的愤怒。1208年,阿尔比派运动被镇压下去。1260年,悉加列利在意大利北部的帕尔马创立“使徒兄弟会”,成员以兄弟姐妹相称,并实行财产公有制。1300年,多尔奇诺和玛格丽特继续领导这个运动,宣传“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号召用暴力推翻一切僧俗政权,建立幸福千年王国,这是“异端”运动的重大发展。15世纪,捷克创立了西方第一个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捷克民族教会,对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16世纪初,德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世纪西欧的农民起义
中世纪的西欧,战乱不已,洪水肆虐,黑死病流行,人口大减。战争又加重了人民的税收负担,封建领主盘剥苛刻,使人民陷入了绝望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给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人民运动的背景
14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地租逐渐盛行,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但遭受的剥削却日益加重,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战争、饥荒、疾病是中世纪具有毁灭性的三大灾害。百年战争加重了英国农民的负担,法国的乡村也遭到极大破坏。1300年,寒冷天气袭击英国,1315至1317年,洪水和饥荒又降临英国,造成人口大量减少。1348至1349年流行于西欧的黑死病导致人口锐减,西欧出现劳动力匮乏、物价上涨的局面。而英国政府颁布的“劳工法令”却强迫劳动者接受瘟疫流行前的低工资,英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深知与其等死,不如揭竿而起,于是,人民运动高涨起来。
巴黎起义
百年战争引起法国农村经济的衰退和工商业的凋敝,民不聊生。首都巴黎各阶层民众对政府十分不满,商人领袖艾顿·马塞领导市民起义,要求国王实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巴黎起义”。
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
百年战争开始以后,英国的封建主、雇佣军首领、银行家和投机商人都发了财,人民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后来战局变化,英国从胜利转为败退,英国议会决定靠征收人头税填补庞大的军费开支。1381年5月底,东南部埃塞克斯郡的农民抗缴人头税,发动起义。几天之内,起义在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全面爆发,瓦特·泰勒、保尔被推为起义领袖,分两路向伦敦进发。起义在英王理查二世的欺骗和镇压下,以失败告终。起义对英国农奴制度的取消起了重要作用。
“乡下佬”起义
扎克雷起义是中古时代西欧各国中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扎克雷意即“乡下佬”。巴黎市民起义后,太子查理逃出巴黎,到农村招募军队镇压巴黎起义者,这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1358年5月,巴黎以北博韦地方的农民在富有军事经验的吉约姆·卡尔领导下举行起义。他们高呼“杀死全国贵族,直到最后一个”。起义很快席卷北部大部分地区。但是由于各地起义队伍没有统一起来,也没有斗争纲领,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扎克雷起义是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震撼了交战中的法、英两国。
中世纪欧洲文化
在中世纪,教会的横行和荒诞的迷信,以及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哲学、科学、文学都成为神学的附庸,严重地阻碍了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基督教蒙昧主义
在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里,基督教不但在政治上对西欧各国加以控制,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取得了支配地位,使哲学、科学、文学都成为神学的附庸。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宗教教条同时也是政治信条,《圣经》中的词句在法庭上具有法律效力。基督教会鼓吹神权至上,宣扬禁欲主义,推行蒙昧主义,否定世俗生活,强制推行“启示高于理想”、“知识服从信仰”、“哲学服从神学”等政策,排斥异教文化,妄图以神学美化封建统治,使广大人民忍受剥削压迫而不加反抗。这使得中世纪欧洲的精神生活极为枯燥,文化发展长期滞后。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为神学服务,目的在于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经院哲学家认为,真理在《圣经》中已揭示无遗,他们的任务只是阐述《圣经》中的真理,并为其找到合理的依据。
经院哲学得名于经院。经院,原意为“学院”,始创于查理大帝时代,主旨是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由于学院教师必须兼有教士身份,教学内容也限定在《圣经》范围内,所以学院又有经院之称,学院教师也被称为经院学者。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神学大全》被奉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百科全书。
中世纪的文学
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是教会文学之外西欧中世纪文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西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骑士文学指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文学作品,大多反映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是骑士文学的基本体裁。骑士抒情诗起源于法国南部,以爱情为主题且经久不衰,这无疑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骑士传奇的创作中心在法国北部,主要颂扬亚瑟王、查理大帝和亚历山大大帝等人的丰功伟业和传奇经历。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诗歌和小说具有较大影响。“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是骑士文学的代表性题材之一。
这类文学主要歌颂上层贵族所尊得、重的观念:首先是歌颂骑士的爱情观,以便于歌唱的诗歌形式出现,受到中世纪后期讨伐异教徒的影响,吟游11世纪的博尼亚大学诗人纷纷流落到各地,成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其次是描绘骑士对主人的效忠、勇敢之事,虽然受到了教义主义的影响,但这类作品总是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这种传说大多是没有根据的虚构,只是刻意去表现一种观念而已。
市民文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复兴之后,内容主要叙述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和愿望,有着较为强烈的反对封建割据和反对教会专制的色彩。有寓言、故事、笑话、诗歌和戏剧等多种形式。市民文学最早出现在11世纪左右的意大利,晚期市民文学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之先河。法国的《列那狐传奇》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学的兴起
“大学”一词源目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11世纪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首先登上历史舞台。
12世纪以后,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相继创建。到15世纪末,西欧各国已先后创建了80所大学。大学建立初期,由于拥有教皇和君主颁发的特许状,一般都能保持相对独立性,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对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意义重大。
中世纪的大学与教会和地方政府都没有隶属关系,必须自筹办学资金,并由师生共同推选学校管理人员。
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教师也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