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唐诗篇(12)

【鉴赏】第一首赞杨贵妃的美丽。起句用白云和牡丹两个比喻来描写杨贵妃的服饰和容貌美艳动人。两个“想”字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巧妙地联系起来:天上那曼妙多姿的云彩,就好像杨贵妃翩翩的霓裳;而眼前娇媚艳丽的牡丹,又恰似杨贵妃的花容月貌。在明媚的春风中,亭槛下,那风华正茂、光彩照人让唐玄宗心驰神往的到底是怒放的牡丹,还是貌若天仙的美人呢?也许是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媲美?接着诗人说这样貌似天仙的美丽女子,不是在群玉山中见到,也只应该在瑶台仙境碰上。诗人将杨贵妃比做娇艳的牡丹,又比做瑶池天女下凡,雍容华贵。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倍受恩宠。首句以香艳带露的牡丹花来比喻杨贵妃。牡丹花承露,也如同杨贵妃受唐玄宗宠幸。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暗喻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在现实中,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比之神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两句又用汉朝宠妃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说赵飞燕美貌还得依靠浓妆艳抹。杨贵妃却不施粉黛,“天生丽质”!

第三首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限宠爱。诗人放笔直书:用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和倾国倾城之貌的杨贵妃提并论。“带笑看”三字将唐玄宗也融入其中,使得名花、美女与君王三者合一。如果没有君王的关爱与恩泽,鲜花美人哪来如此的风光体面?“春风”是一个双关语,说君王心中哪怕有再多的烦恼。只要和杨贵妃一起来到这牡丹园中,都会被化解得无影无踪。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注释】[1]举头:抬头。

【鉴赏】夜深寒气逼人,月光照在床前十分的明亮。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诗人,骤然看到床前一片水银似的白色,以为是秋霜降落。“霜”字不单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描绘出了季节的寒冷。如果不是大半夜还未入睡,诗人又怎会在床上感觉到寒冷。这时,诗人索性起来,隔窗而望,夜空中一轮孤光。这寒月自然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惆怅。使他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也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1]。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3]?

【注释】[1]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征夫所在之地。秦:今陕西,思妇所居之处。[2]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自称。[3]罗帏:丝织的帘帐。

【鉴赏】此诗开头两句没有从正面刻画秦中少妇如何思念在燕地戍守的丈夫。而是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将两地春景不同作为思妇怀人的触发点。

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而生情,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着他能早日归来。诗人以物喻人,当游子因春天来到而萌动思乡之心的时候。远在秦地的闺中思妇的相思已如桑枝低垂的春末快要断肠了。三、四句继续描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也思念着自己,盼望归家。而此时秦桑已低,正是思妇“人比黄花瘦”的时候。这句话进一步渲染了思妇的相思之苦。第五、六两句,以思妇对掀动罗帷的春风的申斥,巧妙地展现了她对爱情的坚贞态度。

子夜吴歌[1]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2]。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3]。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

【注释】[1]子夜:《唐书·乐志》:“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过哀苦。”因属吴声曲,又名《子夜吴歌》。《乐府古题要解》:“后人因为四时行乐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吴声也。”[2]长安:今陕西西安。[3]玉关情:指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之情。[4]良人:《孟子》:“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正义》:

“妻谓夫曰良人。”

【鉴赏】诗的前四句写景:秋天的晚上,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萧瑟,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捣衣声。这是人们正忙着准备冬衣。从这捣衣声中,诗人想象到这些妇女们是在准备为征戍的丈夫缝制征袍。她们一面捣衣,一面怀念戍守边关的丈夫。“秋风”两句直接抒情:阵阵秋风吹拂不掉思妇深沉无尽的情思,反而让她们对远方亲人更加的思念。“不尽”形容情思的悠长缠绵。这吹不断的情思那么执著,一往情深的飞向远方。最后两句直接议论,喊出了这些思妇的共同心声: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不再有战争,我的亲人可以停止远征,结束这动荡分离的生活呢?这是对和平生活的呼唤。

长相思二首[1]

李白

之一长相思,在长安[2]。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3]。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4]。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5]。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6]。长相思,摧心肝[7]。

【注释】[1]长相思:六朝始以名篇。如陈后主“长相思,久相忆”,徐陵“长相思,望归难”,江总《长相思》《久离别》诸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太白此篇,正拟其格。[2]长安:今陕西西安。[3]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一名蜘蟀,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阑。簟(diàn):席。[4]帷:窗帘。[5]青冥:青云。[6]关山难:关山难度。[7]摧:伤。

【鉴赏】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思念之情。秋天,纺织娘在金井阑旁边鸣叫着,思念的美人远在长安城中。微霜初降,凄凄的送来阵阵寒气。竹席也泛出阵阵寒意。孤独的灯光昏昏暗暗,刻骨的思念令人断魂。如花美眷却仿佛在云端与我相隔!上面是无边无垠的蓝天,下面有清澈见底的绿水。千里关山相隔,梦里相见也是件难事。我能做的只是卷起窗帘仰望明月空自长叹!古人常用“美人”来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也暗示着“美人”是个政治托寓。由此看出此诗的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得的郁闷心情。

之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1]。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2]。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3]。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4]。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释】[1]素:洁白的绢。[2]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杨恽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吴均诗:“赵瑟凤凰柱。”蜀琴:鲍照有“蜀琴抽白雪”的诗句。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头”句。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注云:“蜀中桐木宜为乐器,故曰蜀桐。”蜀桐实即蜀琴。古人诗中常以蜀琴喻佳琴。鸳鸯弦:相传蜀人司马相如善鼓琴,有“鸳鸯弦,以雄雌也”。[3]燕然:《后汉书》:“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即燕支山。”[4]横波:目斜视如水之横流也。形容眼神流动。

【鉴赏】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在轻烟之中,皎洁的月光好像洁白的纱绢。此时此刻,女主人公却因思念情郎而无法入睡。她只能望月怀思,抚琴寄情。想弹奏蜀琴,又怕触动了鸳鸯弦。她在心中祈愿琴声能随着春风,送到远在燕地的情郎身边。由于相思的痛苦,她曾经顾盼含情的双眼,如今充满了相思的泪水。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

【注释】[1]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平羌江:又名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境内,经峨眉山东北面流入乐山县城入岷江。[2]发:出发。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说:“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鉴赏】首句即描写了蜀地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光明的景色。“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时节是在秋天,又形容出了月色之美。此时,月亮只有“半轮”,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的“影”是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人”和“流”意在说明月影映入江水,被流动的江水扯成了一长溜的碎片,看起来像在流动。这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下联的人情实在令人陶醉。作者正连夜从清溪驿乘船出发:打算从青衣江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江行见月,就如同见到故人,让绵延千里的月光寄托我的乡思吧!

末句说,我虽然很想我的友人,但是不得相见,只好任船随江流直下渝州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在这里完全表达出来了。

除“峨眉山月”之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之外,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形象始终贯穿于整个诗境。凡咏月处,皆是抒发江行思友之情处。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1]。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2]。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3]。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4]。

【注释】[1]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2]红颜:指年轻的时候。轩冕:指官职,《庄子·缮性》:“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物之傥来,寄也。”

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卧松云:指退隐山林。[3]醉月:月下醉酒。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事君:伴随在皇帝身边。[4]安:岂。徒此:惟有在此。清芬:指美德。

【鉴赏】这首诗热情的赞颂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诗人自己的精神境界。

诗人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我敬重孟浩然的庄重而潇洒。他为人品格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风流”二字是孟浩然品格气质的主要特征。颔联概括了孟浩然大半生的风流情致:从他少年时鄙视功名爵禄,到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卧”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潇洒出尘的隐士的神态。颈联以“醉月”对“迷花”,从另外一个角度描写了孟浩然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的隐居生活。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孟浩然摒弃官职,归隐山林,风流自赏,不为尘物所动的高雅形象。尾联回应首联,直接抒情。再度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意: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呢,我也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来表达景仰你清香的德行。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

【注释】[1]踏歌:脚在地上踏着节拍唱歌。[2]桃花潭:风景地,在今安徽泾县境内。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县)前往参观。汪伦:李白友人,住桃花潭边。李白来访时,他天天用美酒佳肴款待。

【鉴赏】这是一首赠别诗。诗的前半是叙事,后半句是抒情。起句“乘舟”表明诗人离去是行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一描写,让我们仿佛见到李白站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友人告别的情景。

次句写在汪伦踏着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意料,所以用“忽闻”而没有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送行之人已经呼之欲出。

第三句遥接首句,进一步说明送行地点是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桃花潭水深的特点,又为下句埋下了伏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让诗人更加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结句潭水已深达“千尺”,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比这潭水更深。这后两句将无形的“情谊”变为了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情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4],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5]。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6]。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7]。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8]。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9]。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10]。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11]。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12]。

【注释】[1]庐山:《太平寰宇记》:“庐山,在江州南,高三千六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九江志》:“周武王时,匡裕兄弟七人皆有道术,结庐于此,仙去,空庐尚存,故曰庐山。”按:庐山,在江西南康府西北二十里。又按:南康在庐山之阳,九江在庐山之阴。卢虚舟:李华《三贤论》:“范阳卢虚舟幼真,质方而清。”肃宗时曾官殿中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