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唐诗篇(8)
- 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 盛庆斌编著
- 4913字
- 2016-02-23 14:22:24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1]。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2]。
【注释】[1]自顾:自念,自视。长策:良策。空:只。[2]穷通:穷困或显达,得意与失意。
【鉴赏】这首诗的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首联“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看似极端消极,但一个“惟”字暗示了作者不得已的情绪。似乎这个“静”也是不得已。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在下一句作了解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是,诗人的情绪一沉之后,随即想起隐逸生活的情趣。“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风”、“山月”都是象征高洁的意象,暗衬诗人自己的心境和形象。诗人在徐徐的清风中轻解衣带,在皎洁的月光下独坐弹琴。这一“吹”,一“照”,便将“松风”、“秋月”写活了,它们好像是有意地参与诗人的活动似的。
末联是借景抒情,以问答的形式作结。前句“君问穷通理”,照应了标题,“君”指的是“张少府”。面对友人的问题:穷困或显达时应该如何去面对。诗人并没有正面的给予回答,而是以不答作答。“渔歌人浦深”化用典故在人们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个渔人撑着小舟,慢慢消失在烟波浩渺之处。隐隐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渔歌的声音,还问什么呢,不如就像我这样归隐去吧,用安宁的心境来面对眼前的一切。
送梓州李使君[1]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2]。汉女输檀布,巴人讼芋田[3]。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4]。
【注释】[1]梓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2]山中一夜雨:一作“山中一半雨”。杪:树枝的细梢。
[3]檀:木棉树。其种子表皮长有白色纤维,可织成布。
[4]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教授:反复教育。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千山万壑之处大树参天,到处都可以听见杜鹃的啼叫。颔联接着描绘“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山中一夜风雨过后,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像悬挂在树梢上一样。这四句诗,使人仿佛置身于巴蜀胜地:眼前是参天的古木,群山万壑;耳边是响彻千山的杜鹃啼鸣,声震层峦的悬崖飞瀑。令人大有耳目不暇之感。
在描绘了一番蜀地的美景之后,诗人转而写蜀地的民俗风貌。诗人在颈联选用了两个极具蜀地特点的情景“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蜀地的妇女向官府交纳檀布。由于蜀地盛产芋,蜀人常为芋田的归属问题打官司。“汉”、“巴”皆蜀之别称,紧扣友人将去之地。而征收赋税,处理诉讼事物,正是“使君”的职责所在。这里是诗人在想象着友人到任后的生活。末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诗人在此勉励李使君要效法古人,恪尽职守,不要倚仗先贤的成绩无所作为。
过香积寺[1]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2]。
【注释】[1]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2]曲:隐僻之处。安禅:佛家语,指心安于清寂宁静之境。毒龙:佛家语,喻妄念烦恼。
【鉴赏】这是一篇记游。前四句“不知香积寺,数里人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诗人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信步而去。“数里人云峰”、“古木无人径”是写路途中的见闻,同时侧面交代了香积寺在云峰深处,周围环境古朴典雅。到这里,诗人对寺院还只字未提。走在无人的古道上,诗人心头有一点疑惑——这山里真的有寺院吗?这时听到深山中隐隐的钟声,才确信香积寺真的在这个山中。后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泉在峥嵘的石缝中流淌,泉声像极若有若无的呜咽之声。这里是古木森森的深山,到处是高耸的“青松”,日光不能普照。这时正是“薄暮”时分,返照的夕阳映照在松林之上,凄冷之情油然而生?这一联在读者眼前构造出一个远离尘世、宁静幽深的环境。
末两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是写诗人在傍晚的时候终于到达寺院,面对一潭空阔幽静的潭水,情不自禁的想到了《涅槃经》中所说的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性情暴烈的毒龙的故事。由此想到既然佛法可以制服毒龙,当然也可以制服世人的痴心妄想,从而开始感慨禅理的高深。
山居秋暝[1]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
【注释】[1]螟:日落,天黑。[2]“竹暄”句: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里传来一阵喧笑。“莲动”句:指溪中莲花摇动,知是渔船顺流而下。[3]“随意”二句:
《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乃招致隐士之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春天的芳华虽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
【鉴赏】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幽静的山林中,林木茂密,掩盖了人迹,显得很“空”。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一场秋雨。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雨后的松林空气显得格外清新,皎洁的月光从密密的松林中倾泄而下。清澈的泉水从光滑的石头上静静的淌过。泉水映着月色,发出银亮的光芒。这一联月光如水,是写“静”;清泉流淌,是写“动”,动静结合,塑造出一个明净的意境。
接下的两句写山中人们的生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进行了逼真生动的描写。
雨后的空山是那样清新,山中的人们的生活是那样安闲自在,诗人顿时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于是,他开始忍不住抒发自己的情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诗含蓄地将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表达出来。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3]。
【注释】[1]中岁:中年。陲:边。[2]胜事:美好的事,快意的事。[3]值:遇见。
【鉴赏】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了诗人自己中年以后就开始厌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最终晚年隐居终南山边。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诗人隐居终南的生活。“兴来”是说随意而行,“每”是说常常这样做,“胜事”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快乐。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详细描写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所遇到的快乐的事,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却凸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进一步写诗人寻访的雅兴。简单的两句勾画出了一个心境闲适自由的隐士的形象:他溯流向上,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水的尽头。看样子好像是无路可走了,那就干脆就坐下来休息吧。悠闲的看着眼前的朵朵白云……最后一联写诗人偶然间遇到一个老翁,两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谈笑”“无还期”。写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风采。
归嵩山作[1]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2]。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3]。
【注释】[1]嵩山:又称嵩高山,在今河南登封北。[2]薄:草木丛。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3]迢递:遥远的样子。关:本意指门闩,这里代指门。
【鉴赏】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写归隐路上出发时的情景。“清川”,清清的流水。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草木丛生之地,这是写所见之景。“车马去闲闲”,是诗人写自己的车马悠闲自得地行走在路上。车马本无心,何来“闲闲”之感?这正是诗人所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脱离了官场的是非,诗人感觉就像清川一样的自由,像车马一样的悠闲。颔联继续写景,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之情如流水归海之心不改。“暮禽”二字也包含着“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和仕途的失望与厌倦。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四个景物。城是荒废多日的;渡口是很久以前的;阳光是夕阳西下时的;连眼前的山景都是秋天的景色。四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反复地在说一个词——萧索。这两句诗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不知想到了什么,隐隐地诗人的心绪又开始低落下来。
末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写诗人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迢递”二字,暗示归隐之高洁和诗人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意愿。而“闭关”二字不仅是关门的动作,还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1]。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2]。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3]。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天都:一说指帝都,即唐都长安:一说指天庭。海隅:海边。[2]霭:云气。[3]分野:古时以地卜的州国同天卜的星辰位置相配,谓之分野。
【鉴赏】这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是远景,“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了夸张的手法。山高到接近了天庭,当然是极高了;山脉绵延不断,能从长安附近延伸到海边,当然是远到极致了。这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写身在山中之所见。“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云雾在回望中合成一片,但真的走近了却什么都看不到。诗人以简单的十个字,唤起了有过游山经验的人的遐想。“青霭人看无”与前句“白云回望合”相互补充。
颈联是写景。这首诗首联从大处着手,写终南山的全景;颔联则从细微之处入笔,写云雾之妙;颈联再次从大处着眼,进一步写山的南北辽阔和千韧万壑的形态。“分野中峰变”,乃是作者立足中峰,纵目四望的感受。“阴晴众壑殊”乃是写山大,大到全山沐浴在同一片阳光下,由于山势有所遮隔,各山的阳光强弱不一,这边阳光普照,那边却是一派阴云密布的景色。
末联笔锋一转,不再写景,而是写诗人自己想投宿在山中人家,隔着水问对岸的樵夫。这句看似来得突兀,但细细品味,不单写出山的辽阔荒远;还为原本无声之景加入了“隔水”的空远的声音;并且点出了主人公的活动,给全诗又添一笔动感。
汉江临眺[1]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3]。
【注释】[1]汉江临眺:一本题作《汉江临泛》。[2]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称三湘。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九派:九条支流。[3]襄阳:在今湖北襄樊。山翁:指晋代山简,是竹林七贤山涛之子。他曾镇守襄阳,好饮,每饮必醉。
【鉴赏】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写奔涌而至的三湘之水连接到荆楚要塞,又在荆门一带与长江九派支流汇合的景象。这一联虽无一字提到汉水,却已经给人以汉水雄浑壮阔的整体印象,为全诗渲染了气氛。
汉水全景不是单纯的登高远眺所能看到的景色,倒像是俯瞰所见。诗人通过想象,仅用两句五言就将这样一幅盛大的画面表现出来了。
颔联开始结合自身的感受来写眼前所见之景。前句“江流天地外”,用夸张手法来写汉江极浩瀚空阔,看起来好像都流到天外去了。后句“山色有无中”,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很淡,若有似无,若隐若现。一句“有无中”将那种迷离朦胧、变幻不定的山色逼真传神地描绘出来。这一联意境高远。
颈联转而写近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写眼见江水一片浩淼,指襄阳城好似浮在水波上一般;波涛激荡滚动,就连远方的天空似也似乎被撼动了。一“浮”一“动”,全从诗人的主观的印象着笔,令眼前的景色似乎都动起来了,更能传达出汉水浩淼的神韵。
末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引用典故,说想与山翁共谋一醉,表现出诗人对眼前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与前三联之景相互呼应,言尽而意无穷。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1]。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2]。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3]。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4]。
【注释】[1]绛帻:红色头巾。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2]衣冠:指文武百官。[2]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于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3]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衮:指皇帝的龙袍。[4]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