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族史——曾氏祖先的治家之道(2)
- 曾国藩传(传记袖珍馆2)
- 张丽编著
- 3487字
- 2015-11-03 14:43:21
曾麟书因势利导,鼓励每一位子弟在学业上都获得进步。曾国荃以前写的文章并不好,但后来经过其兄曾国华的帮助,渐有所长,曾麟书得知后便写信表扬他。在子弟们的学业上曾麟书从不吝惜钱财,只要是对他们学习有利的,他总是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专心读书,多长学识。当时的曾麟书虽然继承了父亲曾玉屏的所有家产,但是他要供养五个儿子读书,所需费用巨大,因此家境也不如以前富裕了。尽管如此,只要是孩子们读书所需,他都尽力满足,以勤俭著称的曾家,在这一点上绝不节省。
历经多次应试的曾麟书意识到,要想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必须熟读《四书》、《五经》,讲究制艺字,讲究作八股文和时文。他曾告诫曾国藩及其兄弟,读书一定要把道理弄明白,然后才能易记于心,如若不然就是浪费时间,毫无用处。对于这些忠告,曾国藩时刻铭记于心。后来,曾国藩还根据父亲这些忠告制订了一套教育子孙读书的方法,对曾家后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亲身实践,曾麟书在教育曾国藩兄弟读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受教育者须循循善诱,不重在求速成效,而在于教之有常,学之有心。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学之有心,业必有成。”
待曾国藩兄弟大都考取功名之后,此时的曾麟书已到晚年。但他仍然乐于育人,他担当起了教导孙辈的重任,并且还管理着家里的农事,将曾家半耕半读的生活延续下去。他依然是“杜门不出,课孙子,检点农事,守吾之拙而已”。
曾麟书一生除了刻苦读书、勤劳耕种、教子育人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在“孝”上,这一点深深影响着子孙后代。曾玉屏治家是出了名的严格,特别是对曾麟书要求更为严格,近于苛刻,“往往稠人广坐,壮声呵斥,或有所不快于他人,亦痛绳其子,竟日,诘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词”。而曾麟书对这个严厉的父亲却没有一丝讨厌反感之心,且总是“起敬起孝,屏气负墙,徐进,愉色如初”。
曾玉屏一直身体健康,乐于农事。但到了晚年,却不幸患有中风病,只能每日卧病在床。曾麟书照顾着卧病在床的父亲,几年如一日,虽非常辛苦,但他从不言苦,照顾得细致入微。在曾玉屏瘫痪的第二年,病情愈加严重,以致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用眼睛示意他要表达的意思和需要的东西。由于曾麟书一天到晚总在父亲身边照顾他,所以父亲的一个眼神他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晚上老人小解多达七次,他总是亲自照料。曾麟书时刻让自己保持警惕,父亲身体稍有一动,他便能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出父亲的需要。如果父亲要小解,他便及时送上便器。如果父亲要大解,他便为父亲挡风寒,并为父亲换上干净的内衣内裤,并亲手去洗父亲的衣裤。直到父亲睡着了,他才稍微闭目休息。
曾玉屏生病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曾麟书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安心吃过一顿饭。对待生病的父亲无微不至,毕恭毕敬,一开始是这样,三年后还是如此,直到父亲离开人世。那时的曾麟书已到了花甲之年,做到这些真是太难得了。
曾麟书是曾氏家族史上一个关键性人物,他担当着承前启后的重任。他将曾家良好的家风传承给后人,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晚清重臣,与曾麟书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每当曾国藩遇到进退两难之事,便向父亲讨教,曾麟书便耐心指导他,让曾国藩佩服不已。晚清重臣左宗棠等人也对曾麟书心生敬佩。不仅如此,当年咸丰帝在上谕中也多次称赞曾麟书,说曾氏“一门忠义”。
3.曾家祖传“八宝饭”
曾家的崛起是中国旧家庭的典型,这与曾国藩祖父、父亲的影响分不开。曾国藩的身上既有祖父的坚强刚毅,又有父亲的忠孝诚实,他将这两种品格集于一身,并发扬光大。曾家要求后人世代要以耕读为本。人活着就要吃饭,而耕就是吃饭的本事,如果连吃饭的本事都忘了,那活着的意义何在。读书是考取功名的根本,是事业发展的阶梯,进可求取功名,退可以农耕为生。所以对于曾家来说,耕读必须同时进行,二者缺一不可。在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时期,曾家的家规就已形成,“男子耕读,女必纺织”,他还立下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祀、敦亲睦邻,要求曾家人必须遵守,并认真执行。
后来,曾国藩把祖父创立的家规,归结为八字诀,后人戏称“八宝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如果一个家庭有了这个“八宝饭”,便有了聚宝盆,吃不完,用不尽,代代相传,受益匪浅。
书:即读书。旧中国的家庭,无论穷富,堂屋中间都有一个祭奉祖宗的神龛,在神龛两边,几乎都有如下对联:
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
耕读文化是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天下之本在家”,而耕读就是让家庭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这里的“耕”,指的是生活基业;而“读”,指的是基本教育。旧时的家庭受“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的影响,大部分人都读书,只是读书时间有长有短,读书的数量有多有少。曾国藩在一些诗句中也常提及“耕”和“读”,半耕半读便是曾家后人一贯坚持的原则。
蔬:即蔬菜。旧时的农业社会,商品交换还很落后,交通也不方便,而且当时政府也推行“重农抑商”。在这种情况下,自给自足就显得尤为重要。曾国藩祖父曾说:“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一个半耕半读之家,有庄稼,有蔬菜,是何等幸福之事。
鱼:即鱼。诗经有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这便是农耕之家所追求的兴旺景象。曾国藩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相承以来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说明养鱼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一饱口福,还可以增加生机,家道便会兴旺发达。
猪:自古以来,猪在农村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在农村仍有许多户人家养猪,有的是为补贴家用,有的则供自己享用。早在古代,每逢腊月,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便会聚在一起,宰牲祭祖,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一年的丰收,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乐在其中。
早:即早起。和太阳一同升,与太阳一同落,不仅能为家人增加生气,还令作物充满生机。早起来到田园之后,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看着自己种植的庄稼生机盎然,心情自然一番愉悦,这里也有养生之意。早起也意味着勤劳,正所谓天道酬勤。当时的社会没有具体的时间概念,便以早起当勤快。
扫:即保持环境干净,心灵也要纤尘不染,这样就不会有疾病。不仅要扫除一切污垢灰尘,还要扫除心灵的灰尘,修身养性,安心读书。那时的农村没有医疗设备,生命都依靠自然而生存。这样就必须保持环境清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产生。同样,心灵的尘埃也要经常打扫,以保持清醒和健康。每年冬天,千家万户都要来一次大清扫,屋前屋后都要进行一番清扫,表示即将告别过去,走向新的开始。万象都始于新,新年里有新风貌新气象,一切都是个良好的开端。
考:即祭祀。在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的治家之法中便有修诚祭祀。古往今来,荣获功名之人都是以孝为先,他们在考取功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祭祖先。在祭祀先祖的同时,便会想起先人的谆谆教诲,就会按照祖先的意愿走下去,不敢做出有损祖上脸面的事。
宝:即善待亲族邻里。“人待人,无价之宝。”这是曾玉屏的原话。他认为,人不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生存率不高。只有人成为群体,生命才会永久不息。
曾玉屏规定的这八件事,曾家所有成员必须做到。立于曾玉屏的威信,曾家人没有不遵守的。不迷信的曾玉屏还规定曾家成员不能和算命的、看风水的、巫道、巫医、和尚、闲客六种人来往。
为了便于记忆,曾国藩把曾玉屏规定的“八件事”编成了一句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曾玉屏所创立的家规对曾国藩及其后人影响很大。当曾国藩的弟弟成为地方大吏时,曾国藩仍然严格要求曾家人要勤俭持家,每日劳动。官位高高在上的曾国藩每年都有好几身官服,但他却让他的女儿及媳妇为他做衣,唯恐她们忘记劳动。在曾国藩点了翰林时,曾玉屏怕大家会忘记吃饭的本事,便提出:“曾家出了翰林当然高兴,但是高兴之余不能忘记耕田之事,曾家仍以耕田、种菜为生,不能靠做官吃饭。只有吃自己种的粮食才香甜,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做官自然是好事,但做官的同时不能忘记耕田。”后来,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其弟曾国荃也官至巡抚,他们每年都有用不尽的朝廷俸禄。但这时的曾国藩仍然不忘祖上的家规,写信给家里,说即使是在曾氏“极盛”之时,也不能忘记曾家“不能靠做官吃饭”的家教,曾家后人要牢牢记住“八字家诀”,并在“作田上用功夫”。耕田、种菜是生活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了吃饭的本事。
在曾国藩的书信及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祖父的“耕织家庭”的赞美,尽管那时候家境贫穷,生活艰难,但是家人之间却和睦相处。曾家祖上给予他的礼义廉耻、勤俭质朴、孝悌尊友、忠君爱国的家规都是宝贵的财富,让他一生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