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第十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译文】
雷公问黄帝道:《禁服》篇中说,针刺的道理以经脉为开端,要揣度经脉循行的起点和终点,了解经脉的长短,以及在内连属五脏,在外联系六腑,希望全面听听其中的道理。
黄帝道:人最初生成,首先形成于精,再由精发育而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骨骼像树的主干一样支撑身体,脉管像环绕市区的内墙一样环运血气,筋像牵收网罟的纲绳一样约束关节,肌肉像外郭一样围护内城,皮肤像盔甲一样防御外邪,毛发随之生长。五谷入胃,化生精微,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血气才能运行。
雷公说:希望全面地听听经脉最初发生的情况。
黄帝道:经脉的作用是决断死生,处理百病,调和虚实,不可不了解它。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译文】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然后返回,循着胃的下口到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连属肺脏,再从气管、喉咙横走而出腋下,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至肘内,沿着前臂的内侧、掌后高骨的下缘,入于寸口,至手鱼部,再沿着鱼际,出于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内侧(即桡侧),出于食指尖端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肺经和肺、大肠、喉咙等器官联系密切,肺经畅通,方可保证这些相关器官的功能正常。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译文】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肺部胀满,喘咳,缺盆部疼痛等症状,严重的,病人会交叉双臂按在胸前,并感到烦乱,这是臂部经脉之气上逆引起的。本经所主的肺脏发生病变,可出现咳嗽气逆,喘促,心烦,胸满,上臂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本经经气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畏风寒,汗出而易感风邪,小便频数而尿量减少。本经经气不足,就会出现肩背部遇寒而痛,气短,小便颜色改变。
【动病、所生病 浅释】
关于是动病、所生病,历代注家持有不同的见解。《难经》用气血先后来解释是动、所生病,后世的注家沿用此观点的有宋代的虞庶、杨康候,明代的张世贤、丁锦,清代的叶霖等。也有很多专家认为此观点不符合经文本意,如明代的张介宾认为,“是动”是“变常而为病”,但他并没有解释“所生病”;马莳提出“所生病”是某经所生之病。清代的张志聪则认为“是动病”是“病因于外”,所生病是“病生于内”。近代学者多认为,经气逆乱于下或变动于外所引起的病称为“是动病”;经络或脏腑本身所生的病则称为“所生病”。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
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俞穴刺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本经气虚,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尖端,沿着食指上缘,经过拇指、食指歧骨之间的合谷,向上行于腕后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上缘,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行到脊柱骨之上的大椎,向下进入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膜,连属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进入下齿龈中,再从口内返出而挟行于口唇旁,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本经所主的津液发生病变,表现为眼睛发黄,口干,鼻流清涕或鼻出血,喉头肿痛,肩前与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本经经气有余,经脉循行之处就会发热而肿。本经经气不足,就会发冷颤抖且不易恢复温暖。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俞穴刺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本经气虚,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孕妇针刺合谷可能会导致流产,故孕妇不宜针刺合谷。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①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①(è):鼻梁。
【译文】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两旁的迎香,旁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向下沿鼻的外侧,入于上齿龈内,返出来挟行于口旁,并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承浆,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退行而出于大迎,又沿颊车,上行至耳的前方,通过客主人,沿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它的一条支脉,从大迎的前方,向下走行至颈部的人迎,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连属胃,联络脾;它另有一条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脐的两侧,进入毛际两旁的气街部(气冲);另有一条支脉,起于胃的下口,沿着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部,与直行的经脉相合,再沿着髀关,至伏兔,然后下行至膝盖,沿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行至足背部,进入足中趾的内侧;另一条支脉,在膝下三寸的地方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侧间;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冲阳)别行而出,进入足大趾,出于足大趾的末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位于人体正面,从头至脚的一条线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发冷战栗,频频伸腰打呵欠,额部暗黑。发病时讨厌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音,就会惕然惊恐,心跳不安,喜欢关闭门窗独处室内。病情严重时,就会想要爬到高处去唱歌,脱了衣服乱跑,腹胀肠鸣,这是足胫部的经气上逆所致的病。本经主血,所发生的疾病有发狂,疟疾,温热之邪过盛引起汗出,鼻流清涕或鼻出血,口角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部闭塞,腹部水肿,膝髌肿痛,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循行部位都疼痛,足中趾不能活动。本经经气有余,就会出现身前胸腹部发热;若胃气有余,就会出现易消化,时感饥饿,小便发黄。本经经气不足,就会出现身前胸腹部发冷战栗;若胃中寒,就表现为胀满。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俞穴刺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本经气虚,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译文】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经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于内踝前缘,再上行至小腿内侧,然后沿胫骨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并出于其前方,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内,连属脾,联络胃,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又从胃腑分出,上行穿过膈膜,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后即吐,胃脘疼痛,腹胀,时时嗳气等症状。大便或矢气后,就感到轻快,好像疾病减轻了一样,但仍觉全身沉重。本经主脾,所发生的疾病有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物不能下咽,心烦,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卧,勉强站立时,股膝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不能活动等。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俞穴刺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本经气虚,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足太阴脾经跟脏腑关系最密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译文】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连属心的脉络,向下贯穿横膈膜,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的脉络向上挟行于咽喉的两旁,与眼球联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它直行的经脉,又从心的脉络退出来,上行至肺部,再向下横出于腋窝下,然后向下沿着上臂内侧后缘,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方,下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后缘,抵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进入手掌内侧后缘,沿着小指内侧到达小指尖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咽干,心痛,口渴想要喝水,这是手臂经脉之气厥逆导致的。本经主心,所发生的疾病有眼睛发黄,胁肋疼痛,上臂和下臂内侧后缘疼痛、厥冷,掌心发热疼痛。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腧穴刺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本经气虚,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心经异常,则会出现咽喉干燥、头痛、口干而想要喝水等症状。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②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②(zhuō):颧骨。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末端,沿着手外侧上行至腕部,出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沿着前臂尺骨的下缘直上,出于肘后内侧两筋之间,再向上沿着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后骨缝处,绕行肩胛部,交于肩上,进入缺盆,联络心,再沿着咽部下行,贯穿横膈膜,到达胃部,连属小肠;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到达颊部,至外眼角,再退回去入耳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颊部走向眼眶下方,抵达鼻部,至内眼角,再斜行络于颧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咽喉疼痛,颔部发肿,不能回顾,肩部像被人拉拽一样,上臂像折断一样。本经主液,发生的疾病有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胀,颈、颔、肩、上臂、肘部、前臂外侧后缘疼痛。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腧穴刺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本经气虚,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小肠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则会出现咽喉疼痛,颔部发肿,肩部和上臂疼痛等症状。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向上经过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一条支脉,从头顶至耳上角;它直行的经脉,从头顶深入而联络脑髓,然后返出,下行到项部,沿着肩胛内侧,挟行于脊柱两旁,联络肾,连属膀胱;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向下挟着脊柱两侧,贯穿臀部,入于腘窝;还有一条支脉,从左右肩胛内侧,另向下贯穿肩胛,挟着脊柱两侧,经过髀枢,然后沿着大腿外侧后缘向下会合于腘窝中,再向下穿过小腿肚内侧,出于外踝后方,沿着足小趾本节后的圆骨,到达足小趾外侧末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患冲头痛,表现为眼睛疼痛得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似的,颈项好像被拉拽一样紧张,脊柱疼痛,腰部好似折断一样疼痛,大腿不能屈曲,腘窝部好像被拴着一样涩滞,小腿肚好像裂开一样疼痛,这是本经脉气从外踝部向上厥逆所致。本经主筋,所发生的疾病有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囟与颈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流清涕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腘、小腿肚、脚等部位都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动。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腧穴刺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本经气虚,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足太阳膀胱经是通达人体全身的水道。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者。
【译文】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方,斜行走向足底心,出于然骨之下,沿着内踝后方,另外入于足跟部,再上行至小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再沿着大腿内侧后缘,向上贯穿脊柱,连属肾,联络膀胱;它直行的经脉,从肾向上走行,贯穿肝脏和横膈膜,进入肺中,再沿着喉咙上行,挟着舌根;它的一条支脉,从肺发出,联络心,注入胸内,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虽觉饥饿但不想进食,面色暗黑无泽,咳唾带血,喘息喝喝有声,坐下来就想起身,视物模糊不清,就好像看不见东西一样,心中不宁,如悬着一样,又好像有饥饿感;气虚则容易恐惧,心中悸动,就好像被人追捕一样,这是骨间经脉之气厥逆所致。本经主肾,所发生的疾病有口热,舌干,咽肿,气息上逆,咽干而疼,心烦,心痛,黄疸,痢疾,脊柱及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部痿软厥冷,嗜睡足底发热而痛。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腧穴刺治。使用灸法,就要勉强吃生肉,松解衣带,披散头发,扶着粗大的拐杖,穿着重履,缓步而走。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本经气虚,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肾经位于人体上身内侧,以及腿部内侧和脚底的涌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译文】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向外走行而连属心包络,下穿横膈膜,并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中横出胁部,行至腋下三寸处,向上抵达腋窝部,再沿着上臂内侧,循行在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的中间,入肘中,沿前臂内侧,在两筋中间下行,入于掌中,再沿着中指直达指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心分出,沿着无名指到达其末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手心发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严重的还会出现胸胁部支撑满闷,心中动摇不安,面赤,目黄,喜笑不止。本经主脉,所发生的疾病有心中烦躁,心痛,掌心发热。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腧穴刺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本经气虚,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手厥阴心包经位于人体手臂内侧以及胸部的天池。
三焦手少阳之脉,走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手腕,出于前臂外侧两骨之间,向上穿过肘部,沿着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而交出于足少阳胆经之后,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处,散布联络心包络,向下穿过横膈膜,依次联属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膻中上行,出于缺盆,上行至颈项,夹耳后,直上出于耳上角,由此屈折下行额部,到达眼眶下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经过客主人穴的前方,与前一条支脉交会于颊部,行至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耳聋,听声模糊,咽喉肿痛,喉咙闭塞等症状。本经主气,所发生的疾病有出汗,外眼角疼痛,面颊疼痛,耳后、肩部、上臂、肘部、前臂外缘都痛,无名指不能活动。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俞穴刺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本经气虚,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三焦经集中于人体头部、颈部以及手臂外侧。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译文】
足少阳胆经,起于外眼角,上至额角,再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前方,到达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后方,进入缺盆;它的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的前方,到达外眼角的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处别出,下行至大迎,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到达眼眶下方,折行到颊车处,再向下循行至颈部,并与前入缺盆的支脉相合,然后下行至胸中,穿过横膈膜,联络肝,并连属胆,再沿着胁内,出于气街部,再绕过阴毛边缘,横入环跳部;它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部,再沿着胸部经过季胁,与前一支脉相合于环跳部,再沿着大腿外侧下行,出于膝外缘,下行至腓骨前方,一直下行抵达绝骨末端,再向下行而出于外踝前方,沿着足背,进入足小趾与足四趾之间;还有一条支脉,从足背别行而出,进入足大趾间,并沿着足大趾的骨缝行至末端,又返回穿过爪甲部分,出于趾甲后方的三毛部位,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长,从头到脚,部位多,功能广。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髁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译文】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口苦,经常叹气,胸胁部作痛,身体不能转动,严重者面部似有灰尘蒙罩,全身皮肤失去润泽,足外侧反觉发热,这是少阳厥逆之气所致。本经主骨,所发生的疾病有头痛,颔痛,外眼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胀,马刀侠瘿,汗出,战栗,疟疾,胸胁、肋部、大腿、膝部外侧至小腿外侧、绝骨、外踝前等部位,以及各个关节都痛,足第四足趾不能活动。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腧穴刺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本经气虚,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丛毛边缘的大敦,沿着足背上缘向上走行,在内踝前一寸处,向上循行至内踝上八寸处,而交叉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上行至腘窝内缘,并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抵达小腹部,再挟行于胃的两旁,连属肝,联络胆,向上贯穿横膈膜,散布于胁肋部,沿着喉咙后方,向上进入咽喉,与眼球联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再向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即百会处);它的一条支脉,从眼球联络于脑的脉络处向下行至颊部内侧,环绕口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又从肝脏别行而出,贯穿横膈膜,向上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熬夜对肝经的伤害很大,丑时(1:00~3:00)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易长斑。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疝①,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①疝(tuí shàn):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译文】
本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腰痛而不能前后俯仰,男子阴囊肿大,女子少腹肿胀等症状;病重者还会出现咽干,面部似蒙灰尘般无光泽。本经主肝,所发生的疾病有胸中满闷,呕吐气逆,飧泄,狐疝,遗尿,小便不通等。治疗这些病证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不虚不实的取本经腧穴刺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本经气虚,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手太阴肺经经气竭绝,皮毛就会焦枯。手太阴肺经,是运行气而温润皮毛的,所以肺气不足,就会皮毛焦枯;皮毛焦枯,表明津液耗损;津液耗损,就会爪甲枯槁,毫毛断折;毫毛折断,就表明肺经脉气先绝。这种病证,逢丙日就会加重,逢丁日就会死亡。这是因为丙丁属火,肺属金,而火能克金。
手少阴心经经气竭绝,就会血脉不通;血脉不通,血液就会不能流行;血液不能流行,就会面无光泽。所以倘若病人的面色黯黑,就好像烧焦的木炭一样,就表明血脉已枯。这种病证,逢壬日就会加重,逢癸日就会死亡。这是因为壬癸属水,心属火,而水能克火。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译文】
足太阴脾经经气竭绝,经脉就不能荣养肌肉。唇舌是肌肉的根本,经脉不能荣养肌肉,肌肉就会松软;肌肉松软,就会导致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口唇就会外翻;口唇外翻,就表明肌肉已衰。这种病证,逢甲日就会加重,逢乙日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甲乙属木,脾属土,而木能克土。
足少阴肾经经气竭绝,就会骨骼枯槁。足少阴肾经与冬季相应,其脉深伏运行而濡养骨髓,所以骨髓得不到濡养,肌肉也就不能附着于骨骼上了;骨与肉不能相结合,肌肉就会松软短缩;肌肉松软短缩,所以牙齿就显得长,并且积满污垢,头发也会失去光泽;头发没有光泽,就表明骨骼已衰。这种病证,逢戊日就会加重,逢己日就会死亡。这是因为戊己属土,肾属水,而土能克水。
足厥阴肝经经气竭绝,筋的功能就会断绝。足厥阴经,是属于肝脏的经脉,肝脏外合于筋,经筋会聚于阴器部,而脉又与舌根相连。所以若肝脉不能荣养筋,就会出现筋脉拘急挛缩;筋脉拘急挛缩,就会导致舌体卷屈、睾丸上缩。所以唇色发青、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表明筋已衰。这种病证,逢庚日就会加重,逢辛日就会死亡。这是因为庚辛属金,肝属木,而金能克木。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译文】
五脏阴经经气竭绝,就会出现目系扭转;目系扭转,就会眼晕;眼晕表明神志已经败绝;神志已经败绝,那么一天半后会死。六腑阳经经气竭绝,阴气和阳气就会相互分离;阴阳分离,就会腠理不固,精气外泄,而流出大如串珠、凝滞不流的绝汗。因此早晨出现这种危象,可以断定当夜必死;夜间出现这种危象,可以断定第二天早晨必死。
十二经脉,大都隐伏运行于分肉之间,位置较深而不能看到。通常可以看见的,是手太阴肺经经过手外髁骨上的一部分,这是因为该处的皮肤细薄,经脉无所隐匿。所有经脉在浅表部位并可经常见到的,都是络脉。在手足六经的络脉中,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大络,分别起于手五指之间,向上会合于肘中。饮酒的人,酒气随着卫气行于皮肤,充溢络脉,使络脉先充盛。因此卫气充盈,营气随之满盛,经脉就极为充盛。经脉突然搏动,都是邪气留滞在本末所致。若邪气在经脉聚而不动,就可郁而化热。若浮络不坚,就是病邪深陷,络脉之气空虚,与正常的脉象不同,因而可以知道哪条经脉发病了。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青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译文】
雷公说:怎样才能知道经脉与络脉的不同呢?
黄帝道:经脉平时是看不见的,它的虚实是从气口的脉象来测知的。显露在体表的脉,都是络脉。
雷公说:我还是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黄帝道:所有络脉都不经过大关节之间,而从经脉所不到的地方出来,越过大关节后,再入里而与经脉相合于皮中,它们会合的部位都在皮部显现。因此,凡是针刺络脉,必须刺中瘀血结聚之处;病重的,即使没有瘀血结聚,也要急刺,以泻去病邪,排出瘀血;若瘀血留在体内,就会发为痹证。凡是诊察络脉,若脉现青色,表明寒邪凝滞并伴有疼痛;若脉现赤色,表明体内有热。胃中有寒,在手鱼部的络脉多呈现青色;胃中有热,手鱼部的络脉多呈现赤色。手鱼部络脉呈现黑色,是经久不愈的痹证;呈现赤、黑、青三色,是寒热错杂;脉色青而短,是气虚。凡是刺治寒热病,都要多刺血络,必须隔天一刺,瘀血出尽便止,然后察明病症的虚实。脉小而短,是气衰,过用泻法就会使病人心中烦乱,烦乱太甚就会跌倒,不能说话。对于心中烦乱的病人,应赶快扶他坐下,以免跌倒。
【经脉与络脉 浅释】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经脉和络脉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又相互联系。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④,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④(qū):张口呵欠貌。
【译文】
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列缺。起于腕上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肺经的正经并行,直入手掌内侧,散布于鱼际部。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腕后锐骨和手掌就会发热;属于虚证的,就会张口呵欠,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腕后一寸半处的列缺来治疗这些病证。本络由此别出,联络手阳明大肠经。
【列缺 浅释】
列缺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止咳平喘、通络止痛、利水通淋之功,主治咳嗽气喘,偏、正头痛,咽喉痛,落枕。每天用拇指指腹按揉列缺,可治疗腱鞘炎、头痛等病症。
用拇指指腹按揉列缺,每次1~3分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译文】
手少阴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通里。从腕上一寸处别行分出,沿本经正经向上走行,进入心中,联系舌根,连属目系。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胸膈间支撑不舒;属于虚证的,就会不能言语。可取腕后一寸处的通里来治疗这些病证。本络由此别出,联络手太阳小肠经。
【通里 浅释】
通里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有清热安神、通经活络之功,主治肘臂肿痛、头痛、头昏、心悸、扁桃体炎。可治疗坐骨神经痛,一侧坐骨神经痛就揉另一侧通里。
用拇指指腹按揉通里,每次1~3分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译文】
手厥阴心包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内关。在腕上二寸处,从两筋之间别行分出,沿本经正经向上走行,联系心包,联络心脏与其他脏腑相联系的脉络。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心痛;属于虚证的,就会心烦。可取腕上两筋之间的内关来治疗这些病证。
【内关 浅释】
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理气镇痛之功,主治心痛、心悸、失眠、癫痫、胃痛、呕吐、打嗝、哮喘、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汗多、神经性皮炎、小儿惊风。
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内关,先左后右,每天两三次。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译文】
手太阳小肠经别出的络脉,名叫支正。起于腕上五寸处,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它的别行支脉,向上经过肘部,联络肩髃。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骨节弛缓,肘关节痿废而不能活动;属于虚证的,就会生出赘疣,其中小的就像指间的痂疥一样大。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支正来治疗这些病证。
【支正 浅释】
支正在前臂外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有安神定志、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之功,主治头痛、目眩、腰背酸痛、四肢无力、糖尿病。每天用拇指指腹按揉支正1~3分钟,可辅助治疗头晕、目眩以及手麻、颈椎压迫症。
用拇指指腹按揉支正,每次1~3分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齿耳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译文】
手阳明大肠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偏历。在腕后三寸处别行分出,进入手太阴肺经;它的一条别行支脉,沿着手臂上行,经过肩髃,向上到达曲颊部,斜行到牙根部并联络之;它的另一条别行支脉,上入耳中,与宗脉相会合。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龋齿、耳聋;属于虚证的,就会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畅。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偏历来治疗这些病证。
【偏历 浅释】
偏历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有清热利尿、通经活络之功,主治耳聋、耳鸣、鼻出血、目赤、牙痛、肠鸣、腹痛。经常用拇指指腹按揉偏历数次,可预防面部神经麻痹和脑中风。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译文】
手少阳三焦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外关。在腕上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会合。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肘关节就会拘挛;属于虚证的,肘关节就会弛缓不收。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外关来治疗这些病证。
【外关 浅释】
外关在前臂外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之功,主治感冒、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落枕。用拇指揉、点外关,力度由轻到重,以穴位下有酸胀感为度,可治腰痛、手臂疼痛、偏头痛、风湿等症。
用拇指指腹按揉外关,由轻到重。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别行分出,走向足少阴肾经。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鼻塞不通,头背疼痛;属于虚证的,就会鼻塞或鼻出血。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飞扬来治疗这些病证。
足少阳胆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处别行分出,走向足厥阴肝经,向下联络足背部。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下肢厥冷;属于虚证的,就会下肢痿软无力,难以行走,坐而不能起。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光明来治疗这些病证。
【光明 浅释】
光明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有舒肝明目、活络消肿之功,主治目赤肿痛、视物不明、偏头痛、精神病。经常按揉光明,可防治近视眼、老年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症。
用中指指腹垂直按压光明,每天早晚各按压1次,每次1~3分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译文】
足阳明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丰隆。在外踝上八寸处别行分出,走向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它别行的支脉,沿胫骨外缘向上走行,络于头项部,与诸经经气相会合,再向下联络咽喉部。若本络脉发生病变,病气上逆,就会咽喉肿闭,突然失音。属于实证的,就会癫狂;属于虚证的,就会双足弛缓不收,小腿部肌肉枯萎。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丰隆来治疗这些病证。
【丰隆 浅释】
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有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之功,主治呕吐、便秘、水肿、头痛、眩晕、痰多、癫狂、下肢痿痹等。当出现哮喘、咳嗽、痰多时,宜多揉丰隆,用刮痧的方式更有效,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除湿化痰的效果。
用平刮法自上而下刮拭丰隆,每次3~5分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译文】
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别行分出,走向足阳明胃经;它的一条别行支脉,上入腹而联络肠胃。若脉气厥逆上行,就会导致霍乱。若本络脉的病变属于实证,就会腹痛如刀绞;属于虚证,就会腹胀如鼓。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公孙来治疗这些病证。
【公孙 浅释】
公孙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之功,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经常按压公孙,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译文】
足少阴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大钟。从足内踝后绕足跟,别出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它的一条别行支脉,与足少阴肾经正经并行,上达心包,向外下方贯穿腰脊。若脉气上逆,就会心烦胸闷。若本络脉的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小便不通;属于虚证,就会腰痛。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大钟来治疗这些病证。
【大钟 浅释】
大钟在足跟部,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有益肾平喘、调理二便之功,主治咽喉肿痛、腰脊强痛、呕吐、哮喘、便秘。拿捏大钟,可防治腰痛;用艾灸的方法,可治疗气喘、支气管炎。
用艾条悬灸大钟,每次5~15分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译文】
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行分出,走向足少阳胆经;它的别行支脉,沿着小腿上行至睾丸,聚结于阴茎。若脉气上逆,就会睾丸肿大,突发疝气。若本络脉的病变属于实证,就会阴茎勃起;属于虚证,就会阴部奇痒。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蠡沟来治疗这些病证。
【蠡沟 浅释】
蠡沟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有疏肝理气、调经止带之功,主治疝气、遗尿、阴痛阴痒、月经不调、崩漏。多揉蠡沟可治阴囊湿疹、阴道瘙痒等湿热病。
用拇指指腹按揉蠡沟,每次1~3分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译文】
任脉别出的络脉,名叫鸠尾。由此别出下行,散于腹部。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腹部皮肤疼痛;属于虚证的,就会腹部皮肤瘙痒。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鸠尾来治疗这些病证。
【鸠尾 浅释】
鸠尾在上腹部,胸剑结合部下1寸,前正中线上。有安心宁神、宽胸定喘之功,主治咽喉肿痛、偏头痛、哮喘、呕吐、胃痛。经常叩击鸠尾,可使皮肤富有光泽,气色饱满,精神充沛。
用拇指指腹按揉鸠尾,每次1~3分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译文】
督脉别出的络脉,名叫长强。夹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向上至项部,散于头上,向下行至肩胛附近,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深入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脊柱强直;属于虚证的,就会头部沉重,振摇不定。这都是夹行于脊柱两侧的络脉发生病变引起的,可取督脉别出之处的络穴长强来治疗。
脾脏的大络,名叫大包。从渊腋下三寸处出来,散布于胸胁。若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的,就会全身疼痛;属于虚证的,就会全身骨节弛纵无力。这条络脉能包罗各络脉之血,可取本经别出之处的络穴大包来治疗这些病证。
以上十五条络脉,若邪气实,就会脉满而明显可见;若正气虚,就会脉陷而不易看见。若从外表看不见,就应从络脉的上下诸穴去寻求。人的经脉不同,络脉也会有差异。
【大包 浅释】
大包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有宽胸利胁、行气止痛、止咳平喘之功,主治肺炎、胸膜炎、哮喘、气喘、全身胀痛。经常按揉大包,有利于清除穴位内部的瘀血,消除肿块,调理肺气,对肺部具有改善和养护功能。
每天早晚用中指指尖按揉大包,每次1~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