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悼陵之东为鹿马山,有田贵妃之墓,大行皇帝妃也。大行皇帝御宇之日,未卜山陵,田妃薨,葬此,在悼陵之下,南距西山口一里余。遣工部左侍郎陈必谦等营建,未毕而都城失守。贼以大行皇帝、大行皇后周氏梓宫至昌平,州之士民率钱募夫葬之田妃墓内,移田妃于右,帝居中,后居左,以田妃之椁为帝椁,斩蓬藋而封之。后乃建碑亭,前后各一座,门三道,殿三间,无陛,两庑各三间,有周垣,而规制狭小,曾不及东西井之闳深。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弒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故从其实而书之也。门外右为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墓,以从死祔焉。

囗恭让章皇后胡氏别葬金山,门三道二重,殿五间,两庑周垣,碑无字。恭仁康定景皇帝、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别葬金山,门三道三重,殿五间,周垣门内有碑亭一座,碑曰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世宗、神宗皆尝谒焉。其妃嫔、太子、诸王、公主之葬西山者,以百数。自沙河而南三十里红石口入山,陵冢相望,皆在京师西直门外三十余里之内,以其不隶于昌平,故不载。

其隶昌平者,则东山口迤东有刘惠妃之墓,英宗妃也。又东八里绵山有蕲献王、滕怀王之墓,仁宗子也。

凡陵及妃嫔、太子诸王之葬及上所御殿,其外垣皆涂以红。

十二陵各有宰牲亭,在裬恩门之左,西向,厅五间,厢各三间,亭一座,有血池,外有周垣黄瓦。惟长陵止一亭,无厅厢,而长陵门右别有具服殿五间,东向,有周垣,垣南有自石槽五,方而长,名曰雀池,贮水以饮雀。

十二陵各有祠祭署,在宰牲亭左,各有朝房,在陵下或左或右。

十二陵各有神宫监,在陵下,或左或右,有重门厅室,内臣居之。永、昭、定、庆四陵多至三百余间,设内守备太监一人,神宫监掌印太监十二人。

十二陵各有神马房,各有果园,其十二榛厂则分置在他县。

十二陵各有卫;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主率领军士防护陵寝。其公署皆在州城中。嘉靖二十九年,以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教场操演,有警赴各隘口把截。

凡祭,清明、中元、冬至以太牢,国初遣太子、亲王,其后遣大臣行礼,文武衙门堂上官各一人,属官各一人,分诣陪祭。忌辰及圣节、正旦、孟冬亦遣官行礼,止用香烛酒果,无帛,不陪祭。嘉靖十五年,改命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遣官行礼,各陪祭。中元、冬至遣官行礼,不陪祭。岁凡四大祭、三小祭云。仁、宣、英、武、世、穆、神七宗之朝,车驾亲谒山陵,勋戚、文武大臣、百司巵从。

环山凡十口,自大红门东三里曰中山口。又东北六里曰东山口,距州东门八里,有楼,南北二座,三层。有松园,方广数里,皆松桧,无一杂木。嘉靖中,俺答之犯,我兵伏林中,竟不得逞而去,今尽矣。又北而西十里曰老君堂口,距景陵北二里,上有老君堂三间。又西十五里曰贤庄日,距泰陵北五里。又西三里曰灰岭口,守备一人守之。又西南十二里曰锥石口,距康陵东北二里。三口并有垣,有水门。崇祯九年,昌平之陷,自此入也。又南十二里曰鴈子口,距康陵西北三里。又西南三里曰德胜口,距九龙池四里,有垣有水门。又东南十里曰西山口,距悼陵南二里,有小红门,距州西门八里。又东二里曰榨子口,距大红门三里。凡口皆有垣,陵后通黄花城,自老君堂口至黄花城四十里。嘉靖十六年三月壬辰,命塞天寿山东西通黄花镇路口。

东山口内一里水中间有小山曰平台,山圆秀,成祖尝驻跸焉。嘉靖十五年,上命作亭于上,名曰圣迹。十七年四月壬子,上幸平台山祀成祖文皇帝于亭中。亭形圆,以白石为栏,盘旋数十级而上,御题圣迹二字,今毁。当口一小山曰影山。

东山口内北三四里有蟒山。

中山口北一里有仙人洞,洞在山麓,可容二百许人。洞口向东,从石梯而下,石皆倒垂奇怪,下为平地。洞内西北有一门,皆石槎牙而成,近门上有一大石钟下悬,长数尺。门之内,少入转而南,见有石罅如夹道,中深黑不敢入。

西山口西四里有虎峪山,又三里有大虎峪山。

德胜口西三里有沟沟岩,有上中下三岩,土人呼为石梯,深险可避兵。其水则一自老君堂来,径长陵前而西,又东至七空桥。一自灰岭口,一自贤庄口,合而下泰陵桥。一自锥石口下康陵桥,至泰陵桥南数十步而合,下定陵桥东至七空桥。一自德胜口来,径昭陵桥东下七空桥,总为一流,出东山口,至巩华城东北入沙河。而九龙池在昭陵西南,于山崖下凿石为笼头,泉出其吻,潴而为池。上有粹泽亭,中一间,旁各三间,门三道东向,缭以周垣,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嘉靖十五年,世宗所勅建也。峭壁清流,茂林幽馆,今存者惟垣壁而已。

老君堂东北有长春亭三间,东西厢各三间,以备游憇。

陵故为康家庄,长陵之东百余步有土一邱,康老葬焉。康老者,国初以前人也。文皇帝卜斯地而作山陵也,曰:『安死者,人之同情也。』命勿去。

而东山口内二里景陵果园之旁有古槐一株,其大数十围,中空,可容十人坐,相传为燕山窦氏庄,自陵木尽而槐亦伐矣。此皆在陵山以内者也。

陵西南数十里为京师西山。嘉靖十一年三月,勅:金山、玉泉山、七冈山、红石山、瓮山、香峪山皆山陵龙脉所在,毋得造坟建寺,伐石烧灰。

州城之内,旧有总督兵部侍郎一人,整饬兵备山西按察司副使若佥事一人,镇守总兵官一人,标下坐营、左骑营、右骑营、左车营、右车营游击各一人,天寿山守备一人,户部郎中若员外若主事一人,各有署。六部、六科、翰林院、光禄寺以陪祀至者,各有馆,而翰林馆在唐刘谏议祠之后。谏议名蕡,字去华,昌平人。太和二年,举贤良方正,对策指斥宦官,遂不第。令狐楚在兴元,牛僧孺在襄阳,皆辟为从事,待如师友,授秘书郎,为宦官所嫉,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昭宗时,赠右谏议大夫。元时以昌平驿官宫祺奏请,始为之立祠。元史,泰定二年,置谏议书院于昌平县,祀唐刘蕡者,此也。祠本在旧县,县徙祠亦徙焉,在大成门之西。程敏政诗云:『新祠门对頖池湾。』先年翰林诸公宿此者,无不追往悼今,寄情篇什。今鞠为蔬圃矣。有香帛亭在州治西,每祭设黄幄奉安祝版御香于此,太常寺馆焉。

州西八里为昌平旧县,县名始见于汉,齐悼惠王子邱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光武时,寇恂至昌平,袭杀邯郸使者,夺其军。耿弇走昌平,就其父况。卢芳入朝,南及昌平。魏文帝拜田豫为乌桓校尉,持节并护鲜卑屯昌平。至魏书云,军都县有昌平城,则已废,不为县矣。章怀太子注,汉故城在今幽州昌平县东南。其曰今县者,唐县,今所谓旧县也。东魏天平中复置此县。隋书云,昌平县有关官,有长城。唐书,武德初徒突地稽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胡三省通鉴注,城在军都关南。武后垂拱三年,骨咄禄寇昌平,即此地。元史木华黎傅言,师还猎于昌平,也速傅言孛罗帖木儿前锋度居庸关至昌平,亦在此。景泰三年,徙永安城。今居民不满百家,而唐狄梁公祠香火特盛。岁四月朔,赛会,二三百里内人至者肩摩踵接。考之唐书,突厥陷赵、定纵掠而归,公为行军副元帅,独以兵追之不及,又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意其尝至此也。有碑一,元大德四年集贤学士宋渤撰文。

又西十里为龙虎台,地势高平如台,广二里,袤三里。元史扩廓帖木儿傅,遣部将白锁住以万骑卫京师,驻于龙虎台,与孛罗帖木儿战,是也。元时车驾巡幸上都,往来皆驻跸其上。成祖,宣、英二宗北征,亦驻跸于此。永乐八年二月己酉,车驾次龙虎台,遣行在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居庸山川。二十年九月丁巳,车驾次龙虎台,飨随驾将校。二十一年十二月辛巳,车驾次龙虎台,赐文武大臣及忠勇王金忠宴。宣德五年十月丁丑,车驾次龙虎台,召英国公张辅等至幄中,问郊外民事,赐酒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