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华工血染十月红旗(6)
-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 冯力强 冯冠豪
- 2861字
- 2015-10-28 12:08:03
整整90年过去了,2009年在北京85岁的刘仁家中,笔者有幸亲眼看到了这份当年苏维埃外交部发给刘泽荣的证明书。笔者虽然看不懂俄文,但是看到列宁的亲笔批示不禁激动不已。当年为捍卫十月革命胜利的旗帜,在苏俄红军中,有许多华工出生入死奋勇杀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两万人。刘泽荣回忆录曾写道:“由于中国籍的红军战士作战非常勇敢坚强,极其凶恶的白党匪帮对他们特别的恨,竟然移恨于一般华侨,在内战地区某些城市,白匪进城时看见中国人就杀,杀了不少华侨。”
为此,以刘泽荣为会长的旅俄华工联合会包括各地分会组织,也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做了不少保护华工的工作。
1920年11月中旬,以张斯麐中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准备回国。因为刘泽荣为此团在俄期间做了许多协调工作,彼此关系很融洽。而刘泽荣因为过于劳累,身体欠佳,希望返回祖国。刘泽荣提出携家眷随代表团的专列回国的请求,得到了代表团的同意。
刘泽荣找到了旅俄华工联合会的副会长张永奎和其他同志们,大家看到刘泽荣的身体不是很好,需要好好休养,便同意刘泽荣辞去已担任了近四年的首届华工联合会会长职务。
回国前,刘泽荣写了长信给列宁主席向他告别,并表示衷心感谢他对华工联合会的关照和对刘泽荣个人的厚意。
因为铁路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刘泽荣等人从莫斯科坐火车前往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中国边境满洲里,已是12月中旬,一路花费很长时间。在满洲里火车站等候中东铁路火车时,以《北京晨报》和上海《世事新报》特邀记者身份赴俄采访的瞿秋白,遇到了刘泽荣。人海茫茫,他们二人相遇没有擦肩而过,可谓是一种缘分。正值寒冬,冰封雪裹,当时的满洲里在风雪迷茫中,更透出几分荒凉。两人素不相识却谈兴正浓,长谈不止,彼此还有相逢恨晚的感觉。
21岁的瞿秋白急于想了解苏俄方方面面的情况,28岁的刘泽荣已在俄国生活了23年,对瞿秋白提问的内容了如指掌,他便如数家珍般道出来,使从未去过俄国的瞿秋白兴趣盎然。瞿秋白是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馆的高才生,为了避免周围人对他们谈论的苏俄革命问题产生疑问,他们使用俄语进行交流。28岁的刘泽荣不会想到小他7岁的瞿秋白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也不会想到他们匆匆的一面之交被瞿秋白写入书中,成为历史的永恒见证。
瞿秋白在他著名的散文《饿乡纪程》一书中写道:“和张斯麐中将同回国的还有一位旅俄华工联合会的会长刘绍周,他是在俄留学生最出色的一个人才,他曾对我说许多华侨的事情,还有关于共产主义的……”刘泽荣本来想走中东铁路一直回到北京,可是满洲里的地方当局对他很注意,认为他是“红党”,有意对他采取措施。幸好张斯麐中将替他说了不少的好话,并坚决担保他不是“红党”,才使他平安过境。火车到达哈尔滨后,张斯麐中将劝刘泽荣在哈尔滨留下,因为沈阳一带军阀张作霖是迫害“红党”的,这一关很难过。于是,他们在哈尔滨告别。因此,在俄国生活了23年的刘泽荣回国后的落脚点是哈尔滨。
也许,冥冥之中注定命运的安排。弥漫着欧式风情,充满着俄式化生活格调的哈尔滨,让长期在俄国生活的刘泽荣在生活习惯和氛围上如鱼得水。他改变了临时落脚的想法,对这座原来陌生的城市萌发了亲切感,他和家人在这里生活了整整11年。
2013年,笔者寻访到了刘泽荣的住处,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跃景街附近的一座二楼小洋房,这座造型典雅别致的俄式楼房,直到今天仍旧保持着原貌原样。只是楼依旧,人非昨。
刘泽荣最开始的工作是在中东铁路局做翻译,后来成为中东铁路公司监事会会长。刘泽荣精通俄语,为人正直,工作能力超常。正因如此,他被推选为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当时市公议会多数议员都是沙俄时代的俄国人,只有少量的中国人,市公议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都是由沙俄人来把持。刘泽荣没有做一只媚态的猫,随波逐流、依附权势、随声附和,而是秉持公道,该说就说。
刘泽荣曾说:“议员受市民委托,职责重要,倘再屈服于旧俄殖民时代委托代管制度下,而不是坚决严正之表示,所谓代表市民自治,拥护国家市政,前提之何谓?”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又是个经历过风雨考验、见过世面、涉外经验丰富的人。正直不阿、铮铮铁骨的刘泽荣联络其他的中国议员,坚持不懈地为维护哈尔滨市民的权益,改善市民的生活提出议案。1926年3月,市公议会召开第78次例会。刘泽荣再次联合其他中国议员,在会议上提出在公议会改用中文汉语的议案。刘泽荣在议案中写道:“市公议会沿用俄国语言文字,前后经历过十年之久,市民感受到的痛苦既深且重……今竟在本国土内不能使用本国语言文字,世界各国无此恶例……”
此议案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在中国土地上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是最起码、最合理的要求和诉求。无奈外国议员持众专横,使该议案被无理否决。以刘泽荣为首的中国议员激于义愤,毅然退会,并联名具呈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市政管理局,坚决要求改组市公议会。
刘泽荣等华籍议员坚持收回市政,维护国家主权所进行的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意愿,是匡扶正义的鼓与呼,成为哈尔滨收回市政之发端与缘起。随之全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收回市政运动。在市民的强烈要求下,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发布公告,宣布解散俄国人把持的市政公议会,成立哈尔滨市临时委员会。1926年4月,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同时成立了监察委员会,刘泽荣担任了首届监察委员会委员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泽荣离开了生活和工作整整11年的哈尔滨。1945年,刘泽荣担任了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1949年9月,刘泽荣积极支持和动员国民党将领陶峙岳将军举行起义,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2012年10月,笔者在巍峨矗立的新疆和平解放纪念碑前,伫立凝望,广场上花红似锦,群鸽在花丛中盘旋起飞。笔者在新疆自治区政协采访,政协文史委主任对笔者说:“刘泽荣在新疆和平解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当时的核心人物之一,做过巨大贡献。”
解放后,从1954年起,刘泽荣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64岁的刘泽荣老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刘泽荣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了刘泽荣在苏俄的情况,刘泽荣向毛主席汇报了列宁三次接见他的情景。
之后,刘泽荣长期担任了中国外交部的顾问。期间他还应邀到北京外交学院用俄文演讲他曾三次受到列宁接见的情形。1970年7月,78岁的刘泽荣因病在北京逝世。1979年11月21日下午,刘泽荣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礼堂举行。李先念、邓颖超、王震、耿飚等送了花圈,王震、姬鹏飞、包尔汉等数百人参加了追悼会。
所有的中国旅俄华工都是从哈尔滨坐火车走中东铁路迈出国门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苏联红军战士,去保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保卫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从某种角度讲,他们血染的风采和壮举已经为他们走过的中东铁路拉开了“红色之路”的序幕。笔者站在黑河市郊区山坡最高处——某部队的岗哨楼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壮美和一江之隔两岸中俄城市旖旎多姿的风光,尽收眼底。透过望远镜,甚至可以清晰地眺望到隔岸俄罗斯沿江某城市的市容和人文景象,笔者颇生感慨。
是啊,水悠悠,情悠悠,中俄两国人民建立的深厚友谊将会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