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严是爱,溺是害——从来纨绔少伟男(1)
-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100招
- 石赟
- 4986字
- 2015-12-28 12:17:10
每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总希望多给孩子一点爱。家庭生活富裕,家长就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送到他面前。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并没有好处。一味地溺爱孩子,只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娇气,越来越没出息,对父母辛苦积攒下来的财富也不会珍惜。在父母溺爱和娇宠下长大的男孩,注定不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
富家子弟大多喜欢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还喜欢对人颐指气使。这些毛病其实都不是孩子从小就有的,而是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造成的,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出现诸多不良习气。
曾国藩在治家格言中说:“家中钱多,子弟未有不骄者也。”中国很多父母都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家中有儿子的话,父母就要想着努力赚钱为儿子积累一份像样的家业。如果父母积累的财富多,那么儿子根本不用劳动就可以丰衣足食。
2009年5月新闻媒体报道了“富二代飙车撞人”事件,可以说这是一个富家子弟被父母娇宠坏了的典型案例。外国的媒体也报道过类似的案例。
几个出国留学的富家子弟,在暑假的时候,开着跑车从意大利到法国旅行。在旅途中,这几个男孩不间断地飙车,时速竟达到了229千米/小时。瑞士苏黎世霍尔根区法院针对他们的行为开出了约合131万元人民币的罚单。但是,这一点钱对于开兰博基尼跑车的富家子弟来说根本就是小意思。
父母辛苦了一辈子,送儿子出国上学,本来是想让他们成为有出息、自立自强的人。但是,他们却拿着父母的钱在外面挥霍无度,这显然不是父母的本意。然而,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钱江的妈妈是一个企业家,父亲也有一个小公司,钱江是家里的独生子,平时妈妈对他十分娇惯。
钱江在学校整天不学习,眼看快要到高三了,妈妈觉得儿子在国内也不会考上一所好大学,于是就和钱江的爸爸商量,决定把儿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
一向被娇宠的钱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不乐意。他对妈妈说:“我不去国外,我吃不惯那里的东西。”
妈妈劝他说:“儿子,让你去是为了你好。妈妈不会让你吃苦的,妈妈会给你存上钱,然后定期给你寄好吃的。”
听妈妈这样说,他才同意出国。但是随后又说:“如果我觉得太苦了,受不了了,我就马上坐飞机回来。”妈妈搂着钱江说:“妈妈不会让你吃苦的,妈妈赚钱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你吗。”
留学的地方是英国,每年的花费都十分高昂。
钱江到了英国后,根本就不好好上课。他开始了自己的旅游计划,找了几个中国朋友,隔三差五地就和他们去旅游或者吃喝。一切费用都是钱江负责,对此钱江打电话跟妈妈说:“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对什么都不熟悉,语言又不通,特别想家,所以一定得多交几个中国朋友。”
母亲心疼儿子,又给他寄去一笔钱,并告诉儿子支持他找朋友的做法。钱江整天和几个朋友游玩,根本不想学习。而且还常常坐头等舱。回国后他跟自己的朋友说:“经济舱根本没办法坐人,那么拥挤。”
钱江回家就是为了能吃到中国菜。他对父母说:“我根本吃不了英国的东西,我吃两天就开始想家里的菜了,实在忍不住只好跑回来吃一次。妈妈,我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去国外呢!”
钱江每次回家的花费都在一万元左右。除了学校放寒暑假外,每年都要回家五六次。爸爸曾经对儿子这样的做法有意见,但是妈妈说儿子想回来就回来吧,她有钱让儿子享受这个待遇。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钱江的妈妈做生意的时候,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妈妈跟钱江说自己遇到了困难,希望得到儿子的支持,但是娇生惯养的钱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他还是按照原来的习惯大手大脚地花费。
钱江在妈妈面前这样说:“妈妈,你得想办法赚钱啊,我已经吃惯了好东西,穿惯了名牌衣服,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就没法生活。”妈妈看着钱江的表情,想着平时对儿子无度的宠爱,终于流下了后悔的泪水。
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升斗小民,教育孩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富贵之家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含了“金汤匙”,这样的孩子不会知道艰难困苦是什么。如果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的话,孩子就会变得骄奢淫逸。
很多富商都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基业,将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但是,希望是一回事,教育孩子又是一回事。
很多富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打拼得非常辛苦,不想让孩子再像自己一样辛苦,于是对孩子无比宠爱,这样养大的孩子不但不能够继承自己的基业,反而会很快将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基业败光。这样的后果并不是父母的本意。洛克菲勒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花三代的时间。”其实,只要父母能转变态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良好的习惯,舍得让孩子吃苦,锻炼出他们坚强的意志力,那么,即使父母很富有,孩子也不会变成一个骄奢淫逸、对社会没有益处的富家子弟。
娇气、挥霍并不是孩子的本质
孩子生下来都是相同的,只是环境不同而已。有的孩子一出生,家庭环境就比别的孩子优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有挥霍的本性,挥霍和浪费是后天养成的习惯。而这些习惯都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正确花钱的方法,让他们理性地消费,而不是挥霍浪费。
现在社会中富人越来越多。这些富裕起来的家长本着让孩子去海外镀金的思想,每年花费高额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
一位记者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些学校发现了不少中国留学生,而且在这些留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年龄越小,消费水平越高。许多父母让年纪小的孩子出国留学,但是又怕孩子吃苦受罪,所以在孩子海外的银行账户上存入了大笔的钱。这些钱都作为孩子平时的开销。
记者在一所学校里认识了一个浙江的孩子,这个孩子18岁,来曼彻斯特已经两年了。他在一所语言学校就读,但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一直没有拿到预科申请。
记者问他:“你这样,你的父母不着急吗?”
男孩笑着告诉记者说:“我爸爸是开工厂的,非常能挣钱,所以我根本不用担心,也不着急。我爸妈就我一个儿子,他们都很疼爱我。”
记者发现,这个男孩的消费水平不低于英国的中产阶级,他租住在一座2层带花园的房子里,每天开车去学校。男孩还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刚刚买了一辆奔驰跑车。记者问男孩:“你有没有想过以你这种学习态度什么时候才能拿到预科申请呢?”
男孩说:“这一点我不担心,我妈妈说我年纪还小,慢慢来。”
记者又问男孩说:“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的父亲老了,不能再这样赚钱了,你可以像你父亲一样,赚这么多钱供自己开销吗?”
男孩说:“我父亲老的时候,他已经赚了很多钱了。我根本不用赚钱也可以生活。你的这个假设不存在。”
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听到这样的回答会做何感想。这个过着贵公子生活的男孩已经完全不知道生活压力是什么了。他只知道挥霍。父母用金钱给他堆砌起了一座城堡,在这里他根本看不见外面的世界。这个男孩子即使拿到了预科申请,又能怎么样呢?
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出国去,但是李嘉诚对孩子格外“吝啬”,他每个月给儿子很少的钱。初到国外的李泽楷很快就把父亲给的生活费用光了。他打电话回家求救,电话是母亲接的,李嘉诚就站在旁边。听见儿子要求再寄一点钱,李嘉诚立刻接过电话严厉地说:“你自己将钱花完了,你就要想办法去赚,不能向我求救。”说完就挂了电话。
李泽楷被父亲无情地拒绝,心里非常难过。但为了赚钱养活自己,李泽楷只得去餐厅当服务生。很累的时候,他忍不住打电话回家向母亲诉苦,母亲听完直掉眼泪,但李嘉诚却“无情”地说:“他是个男孩子,吃点苦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心疼的。”
李嘉诚严厉的教育方式把李泽楷锻炼成了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他回国后迅速地参与到父亲的事业中,并且不断地努力创新,创造出了很多惊人的业绩,被人们称为“小超人”。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和李嘉诚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没有磨炼,怎么能有成功。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认为自己吃了很多苦,不想再让孩子吃苦的父母永远不能教育出出色的男孩。
有个财主四十几岁才有了一个儿子,所以老财主疼爱得不得了。这个小男孩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财主的儿子,与别人家的小孩在一起玩的时候,总是喜欢让别人称自己为“少爷”,如果别人不叫他,他就又哭又闹,打滚耍赖。
小少爷虽然年纪小,但是对吃非常讲究。吃菜要吃菜心,吃肉要吃精肉,吃鱼的时候总是让用人把刺都挑干净。白米饭他从来不吃,煮好米饭以后,一定要拣不软不硬的部分盛出来,然后用鸡蛋和葱花炒了再吃。对儿子的习惯,老财主都听之任之。他常常和别人说:“我是晚年得子,他就是我的宝贝啊。”
老财主的年纪慢慢大了,但是儿子的年纪却还小。老财主病逝以后,小少爷因为不会经营,又因为自小就娇生惯养,挥霍浪费惯了,所以他根本不顾及家里的实际情况,吃米饭的时候,依然让母亲将煮好的米饭炒了给自己吃。
母亲流着泪对儿子说:“孩子,我们家已经不如以前了,你将就些吧。”但是这位小少爷却理直气壮地说:“这些我不管,我就是吃不惯白米饭。”母亲唉声叹气地看着儿子,只能无可奈何地摇头流泪。
在母亲去世后,小少爷已经长成一个大人了。这个时候,他家已经一贫如洗,这个娇生惯养的少爷根本不会谋生,整天还是游手好闲,四处向亲友借钱。后来,亲友们看见他都纷纷躲避,他没有办法,最终沦落成了乞丐。
很多父母会这样说:“我自己累成这样,赚钱不就是为了给孩子花吗。我可不能让孩子再吃我们吃过的那些苦了。”所以,积攒了大量财富的父母,就把自己的财富放到孩子的面前说:“孩子,你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样的父母是非常愚蠢的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教出挥霍、娇气的孩子。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为了能及早改变这个状况,他们都早早地开始学习求生的本领。但是,在富裕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因为没有压力的缘故,所以生存问题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呢?拿着父母赚来的钱,孩子渐渐就学会了挥霍。如果父母没有及早改正孩子这样的习惯,依然娇宠孩子的话,那么将来一定会后悔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及早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以避免孩子养成娇气、挥霍的坏习惯。
攀比会让孩子心理扭曲
无论多么富裕的家庭,一旦让孩子养成攀比的恶习,就给孩子的心理埋下了阴影。孩子的攀比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与家长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富裕起来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多地宣讲物质的重要性,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与别人攀比的心理。
陈诚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上学的时候,都是由爸爸开车接送的。陈诚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经理,他虽然年纪小,但是在爸爸的熏陶下已经认识了很多名车的标志。
陈诚的爸爸开的是奥迪,陈诚每天从车里出来和爸爸说再见的时候,脸上都带着骄傲的神情。陈诚说:“我们班同学的爸爸开的车都没有我爸爸的车贵。”
有一次,陈诚看见一个同学的爸爸开着一辆夏利送他来上学,他跑过去对那个同学说:“以后别让你爸爸开车送你了,你爸爸的车太次了,多丢人啊。”不仅如此,陈诚还经常带上自己的高级玩具到班里向同学们炫耀,看见同学们羡慕的眼神,陈诚开心极了。
不久,班里又来了一个新生,这个男孩子也是一个富家子弟,陈诚发现他每次带的零食包装都是英文的,根本看不懂。这个男孩说:“我妈妈在英国工作,她会定期寄一些零食给我。”这个男孩还和陈诚说,每年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他都会坐飞机去英国。“你坐过飞机吗?”他问陈诚。陈诚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低下了头。
回家陈诚就跟爸爸妈妈发脾气说:“我要坐飞机,我还没坐过飞机呢!”爸爸奇怪地问:“你为什么要坐飞机?”
陈诚说:“我们班上的一个同学一年可以坐两次飞机,但是我一次也没有坐过,我不能比他差。他的爸爸妈妈很有钱,我的爸爸妈妈也一样有钱。”
陈先生听完儿子的话不禁有些担心,陈诚又和爸爸说:“他还有很多进口的糖果和玩具,这些都是我没有的,我也要这些东西,我不能被他比下去。他昨天穿了一双从英国买来的耐克鞋,爸爸,你给我从美国买一双吧。”陈先生虽然担心,但觉得小孩子是在耍脾气,也没有特别在意。
不久陈先生就接到学校的通知。他来到学校的时候,他的儿子正站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老师对陈先生说,陈诚偷了一个同学的东西。陈先生听见老师说的那个同学,正是儿子常常在家里提到的那个家里很富有的孩子。
陈先生这才知道,原来儿子一直在跟这个孩子攀比谁的玩具多,谁的衣服、鞋子是名牌,去过哪些有名的地方玩等。因为一直没有比过这个孩子,强烈的嫉妒心促使陈诚偷了这个孩子的玩具赛车。陈诚说:“我讨厌他那副炫耀的表情,我就是不能比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