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职场修心智慧(5)

艾富赖德?佛勒被人称为“美国刷子大王”。有一次,佛勒与一家大银行的一位主管见面时,表示自己想在长岛设立一家银行。但是,当时那位主管不但对他这个计划不加赞同,甚至用十分轻蔑的态度说:“好啊!若是你寿命长,也许有一天你是可以在这里开设一家银行的。”说完,那位主管便起身告辞。

佛勒提起这件事,便说:“当时我听了他的那句冷语不觉燃起了万丈怒火,这是什么话!‘若是你寿命长’,不就等于说我是一个庸碌无能、怠惰成性的人吗?这是对我的讥讽和嘲弄,这样大的一个耻辱,岂是一个堂堂男子汉所能忍受的?”

当时,佛勒便立即打定主意,着手开设一家银行。不到4年,佛勒所建银行的存款数额就超过那位主管所在银行的存款额的一倍以上。

就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话,不经意间就为自己树起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这位主管的舌头确实非常厉害,不仅伤害了他人,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俗话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须知,舌头捅的娄子,用手是填不平的。因此,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舌头虽有百刃,但也分“杀”人之刃和“救”人之刃。舌头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其中是有诀窍的。如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获得他人的尊敬,还能为自己谋利。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平原君决定选拔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与自己一起前往楚国。很快,他就选好了19个人,却始终挑不出第20个人。这个时候,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表示愿意前往楚国。

平原君看毛遂貌不惊人,说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很不以为然,只不过时间紧迫,只好将就了,于是勉强同意让毛遂随行。

平原君与楚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都没有谈出结果。平原君的门客都十分焦急,这时,毛遂表示应该上殿去看看情况。门客们一商量,觉得毛遂所言有理。于是,毛遂便自告奋勇佩剑上殿了。

然而,楚王一见毛遂便呵斥他,让他退下。谁料,毛遂十分胆大,他紧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10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楚王脸色顿时变了。毛遂似乎没有看到楚王的反应,接着义正词严地分析起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楚联合抗秦不只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救助楚国。

毛遂越说越凝重,楚王越听越有理。最后,楚王便与平原君举行了缔约仪式。

事情圆满解决,平原君带人回赵之后便与人谈起毛遂的功劳,感慨万分地说:“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自以为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却偏偏没有看出毛遂的才干。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从此,毛遂被平原君奉为上宾,备受其重用。

正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话说得好,可以成就伟业,话说得不好,则能伤人。因此,不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一定要懂得说话的技巧,让舌头的百刃发挥积极作用。

没有不透风的墙,

别在人后说人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论善恶大小的事,也不论你智慧多高,都不能将其隐藏住。有道是,纸里包不住火。事情做出来了,话讲出来了,别人总会知道的。

秦惠王宠爱犀首,便私底下对犀首说:“我将让你做相国。”没想到,秦惠王说这话的时候恰好隔墙有耳,被相国甘茂手下的小吏从墙洞中偷听到了。小吏便把这件事禀告了甘茂。

甘茂听说这件事后,便进宫拜见秦惠王说:“大王找到了贤能的相国,我冒昧地前来祝贺。”

秦惠王听了十分惊疑,说:“我把国家托付给您,哪里再有什么贤能的相国?”

甘茂故作惊讶地说:“大王不是将要让犀首当相国吗?”

秦惠王一听,更加惊疑不定了,连忙问道:“您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

甘茂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是犀首告诉我的。”

秦惠王听了甘茂的话十分生气,立刻下令把犀首赶走了。

即便是私房话,也可能被人宣之于众。正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这些话当时没有被其他人听见,也难保对方会不小心走漏风声。所以,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道理虽然大家都懂,可是有些人总免不了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尤其是背后说人坏话,更是常见的事。在职场上,有些人总喜欢三五成群在一起说别人的长短,他们说时总是想保密、不走漏风声,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总有一天他们所说的话会被揭露。若被人揭露了,只怕不好收场。

常言道:“人人背后有人说,背后人人在说人。”有人认为,当面说人会使人愤怒,使人对自己产生敌意,而背后说人则较为安全,然而,他们不知道,如果背后所说的话透露出去,被人知道了真相,作为始作俑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人际关系。

某校一位副校长平时就喜欢在背后对别人评头论足。他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厉害,别人都要差他一等,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习惯。

有一次,他在教导处办公室里和几个主任聊天,恰好该校一名女教师进来办事。这个女教师平时打扮较为新潮,副校长向来对她的装扮就很有意见,认为有伤风化。等女教师一出门,他就对其他老师说道开了:“你们看看,她穿的那个样子,这种老师教什么书啊,这不是带坏学生吗?”

谁料话还没说完,那位女教师忘了拿东西,又回到了教导处办公室。这下听个正着,女教师勃然大怒,跟副校长吵了起来,丝毫不给副校长留一点情面,副校长顿时尴尬得不知所措,幸好几位办公室主任从中劝解才平惜了这场风波。经过此事,副校长不仅丢了面子,还使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受到影响。这就是道人长短的代价。

在职场中,切忌背后说人坏话,以免引起冲突,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应该保持正直、坦荡,拒绝传播同事间的闲言碎语,有问题就摆在桌面上来说,以便大家共同解决。

撒点善意的谎,

等于送上一束鲜花

自古以来,人们对谎言都避之不及,对于撒谎者更是深恶痛绝,然而大家却不知道,世间还有一种谎言是动人的,那就是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就是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为使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内,从而说的一些无恶意的谎言。在很多情况下,巧用善意的谎言能够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解缙是明代有名的大才子。有一次,他陪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边钓鱼,结果,整整一个上午,朱元璋都没有钓到一条鱼。

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下这件事情。解缙心想没钓到鱼已经够扫兴了,还要作诗记下这件扫兴的事情,如果这诗直录其事,恐怕皇帝一定不高兴,弄不好自己就要掉脑袋。这诗怎么写呢?

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吟道:“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这诗写得好,把一件不好的事情写成了一桩妙事。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便对解缙大加赞赏。

很显然,解缙诗中所叙其实就是谎话,不过,这谎话说得好,说得妥当,很对皇帝的胃口,大受皇帝的赞赏。解缙的谎话就是善意的,更为绝妙的是,这个善意的谎言还解决了皇帝不开心的棘手问题。

在南朝时期也发生过类似的一件事。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边钓鱼,垂钓半天也没有任何收获,心中不免惆怅。这时,一旁的王景见状,便说:“这实在是因为钓鱼人太清廉了,所以钓不着贪图诱饵的鱼。”这样一句话说得宋文帝顿时开怀,高兴地回宫了。

事实上,说善意的谎言是一种职场常用的手段和一种处世方法,有时还是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润滑剂。

在职场中,总有些不能讲的事情存在,完全的诚实是不利于职场发展的。不管是于公于私,善意的谎言都是必要的。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你多半希望下属对你诚实,但下属太诚实的时候,只怕你也会受不了。一个人若是太诚实,什么事情都明明白白地摆到台面上来说,作为上司,恐怕也不会给这样的下属发展的机会。

一个人闯荡于职场,少不了有辞职、跳槽的时候,这时也需要说些善意的谎言。在跳槽的过程中,有的人抹不开面子,而有的人则不顾上司的颜面,直愣愣地提出辞职,这样结果往往不太好。如果考虑到上司的面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则能收到皆大欢喜的结果。

石陵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家中型公司做售后服务工作。一晃5年时间过去了,在这5年中,石陵勤于思考、努力钻研,已经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骨干。

这个时候,恰逢他的劳动合同即将到期,而另一家公司的研发部门早就有意把石陵揽入麾下。经过几次接触之后,石陵与那家公司相互之间都感觉不错。于是,石陵决定向上司提出辞职。

然而,该怎么辞职才不会让公司的上司对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呢?石陵深感棘手。思考了几天后,石陵针对自己上司追求完美的个性,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说一回谎话。

石陵见到自己的上司后,十分诚恳且明确地说:“我不打算续签合同,因为我想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学习、去深造。”

说这话的时候,石陵用真诚、热切的眼神看着上司。

上司听了石陵的话,半信半疑,不过还是答应了。因为这是上司最能接受的理由,与办公室政治无关,与薪水无关,与发展空间无关,与自己的领导魅力无关。至于石陵的理由是真是假,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上司能够接受这个理由,而且不失颜面。

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没有善意的谎言,世界将会失去朦胧的美丽,独留苍白而残酷的现实,这会让人失去美好的感觉,也会破坏人们之间的感情与良好的关系。职场中的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而且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人际关系,因此要特别注意言语的修饰,千万不能马虎了事。撒点儿善意的谎等于送上一束鲜花,带给人的是美感,收获的则是良好的关系。

谨慎“收声”,适时“出声”

职场人士要谨慎“收声”,适时“出声”。无论“收声”还是“出声”,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下属,更要懂得“收声”与“出声”。不会“收声”容易惹祸上身,不会“出声”则难以出头。

有人认为,“收声”与“出声”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谨慎“收声”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而只有适时“出声”才能获得进取的机会。

其实,是“收声”还是“出声”,就是一个时机的问题。也就是说,话要根据时机来说,不能乱说。

有一家公司的老板请自己的朋友做副总,但是那个朋友任职不久,便因两人之间出现矛盾而跳槽了。

这位老板自然不能说出朋友离去的真正原因,便对一个下属称副总由于患病回老家疗养去了。

不料,那名知情的员工却私下向他人透露了事情的真相,结果一传十、十传百,闹得沸沸扬扬。老板知道后十分生气,不久后,他就找了个理由把那名多嘴的员工辞退了。

说话是一门学问,就是要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这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很多人都是因为吃了这方面的亏,最终懊悔不已。

乔治是美国有名的大亨,资产超过10亿美元。有一年,他从加州飞到中国某城市,到那里寻找合作伙伴,准备投资建厂。经过一番努力,3天后,乔治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

乔治的谈判对象是中国某大型企业的领导。这位领导之所以能坐到谈判桌前,是因为其精明能干和通晓市场行情的本领令乔治颇为欣赏。尤其是乔治听了他对合资企业的宏伟设想后,看到了合资企业的光辉前景。

然而,就在乔治准备签约的时候,忽然听见这位领导自豪地谈道:“我们企业拥有2000多名职工,去年共创利税700多万元,实力绝对雄厚……”

听到这儿,乔治放下了签字笔,他心里一算:700万元人民币折成美元是90余万,一个2000多人的企业一年才赚这么点儿钱,而这位领导居然还那么自豪和满意。

想到这里,乔治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这离自己预定的利润目标差得太远了。于是,乔治决定立即终止合作谈判。

因为一句话,眼看要到手的投资就这样消失了。如果那位领导当时能安静一下,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很显然,这位领导说话没有把握好时机,该沉默的时候没有“收声”。

当然,谨慎“收声”并不是说凡事都沉默不语。凡事都“收声”也是不对的。

在职场上,就有一些人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不敢、不愿出声,结果失去远大的利益。

该出声的时候还要出声,只不过,出声要掌握好时机。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是每个人必修的一门课程,因为如果你说的不是时候,即便你的话再动听,也起不到好作用,相反,还会给你带来负面的效果。

好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是要看时机。该说话时说话是一种水平,不该说话时不说话是一种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是一种城府。

云蕾毕业后到一家报社当记者。在试用期里,她一直很谨慎,可让她烦恼的是,一批老同事总是喜欢议论人长人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