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寒门走出的军人(2)

不过,任三和小看了儿子想要上学的决心——哪怕父亲如何地反对,他也坚持自己的想法。最后任三和破例让任摩逊去了学堂,但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他并没打算让任摩逊学有所成,只是想着小孩子一阵热情过去后,还会回来帮自己做火腿。

事情往往是与自己的期望相反的。任三和没打算让儿子读出个样子来,偏偏任摩逊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最后还考入了北京的大学。直到这时,任三和才有了欣慰的感觉,并开始有了望子成龙的期望。

但世事总是让人如此难料。与父亲博弈了十几年的任摩逊终于获得了父亲的认可,却在他大学的最后一年失去了自己的双亲,他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学业。但他这种为学习而坚定执着的精神却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任正非。

抗战期间,任摩逊加入了广州的一个兵工厂,后来战争逼近,工厂迁到了广西融水。在这里,任摩逊和几个朋友利用业余时间开了一间书店,专卖一些革命书籍,他们还组织了一个“七七”读书会,为大家宣传爱国知识。

再后来,广西也不保了,任摩逊又迁到了贵州桐梓,这里地处高原,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这里。

“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这是清代永宁州知州黄培杰留下的诗歌,赞咏的便是此处景色。

不过,那时的任摩逊大概还没有太多闲情逸致去欣赏景色,后来则由于生活所迫大概也很少能去发现这种美丽。新中国成立前,在国共关系越来越紧张的时候,他离开了自己所在的兵工厂,到了黔江一所中学教书,从此走上了几十年的教育生涯。

做火腿生意的祖父,爱国上进的父亲,看似完全不相干,这却正是任正非日后“实业报国”的重要基因。

2.长子要帮助弟弟妹妹

“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弟妹妹!”

“文革”期间父亲的那句嘱托,成为任正非一生的使命。后来曾有人用“家天下”“任人唯亲”来形容任正非和华为,虽然这说法并不那么客观,但任正非确实将父亲的嘱托放在了心上。

作为家里的长子,当家庭遭受巨变,任正非只能选择应对。

“你是想吃饱肚子还是出名?”

“知识分子不要脸才能进步。”

……

这些念头时常会浮现在任正非的心头,但有一点他却很清楚,现在他就是全家的希望。

之所以将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头,与任正非对父辈的尊敬分不开。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以革命的名义无私地工作,有时却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革命的追随者,但国家对他们提出了太多的要求,花了太多的时间来审查他们。即使这样,父母的精神世界始终没有坍塌,在亲眼见证了父母在“文革”期间的思想改造过程后,任正非自己形成了宽容的品格。因此,后来在当兵期间,即使自己手下的战士已经获得荣誉无数,他自己却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任正非也能做到宠辱不惊。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任正非的父亲终于被平反了,并重新回学校去教书,还当了一所中学的校长。经过多年的苦难,任正非的父亲并没有计较,反而将全部精神用到工作中,使学校的升学率达到90%之多,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学,他一直担任校长,直到75岁才退休。

父亲的使命已经完成,但任正非的使命却远未完成,虽然他一直想尽自己的力量,达到父亲所说的“照顾弟弟妹妹”,但有时天不从人愿。在部队干得风生水起的任正非遭遇了全国大裁军,再一次毫无预警地踏上一条陌生的道路。

小地方的任正非无法适应大城市商品经济的特性,以至于被骗,最后甚至无处就业,华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建立的。即使创建了华为,他还是没有办法改变生活的窘迫,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要照顾自己的家人。据说他和原配妻子离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妻子觉得他的负担太重。

那时候,华为刚刚成立,一切都还未定,任正非还是将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与他同住一起的还有自己的侄子。即使这样,任正非依然对父母家人充满愧疚,人到中年,他不能为家人提供稳定的生活,反而让年迈的父母跟随着自己一起吃苦,他分不清是自己在照顾家人还是家人在照顾自己,这种使命不能完成的感觉让这个年过40的中年汉子心里充满了纠结与痛苦。

后来,华为渐渐发展出了规模,在经济上他开始有能力去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了,还有弟弟妹妹们的下一代。但是,由于在管理华为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他并不能在生活上好好照顾自己的父母,在使命感与孝心之间,任正非不停拉锯,终究还是使命感占据上风。

“华为的成功,使我加重了孝敬父母的机会与责任,也消蚀了自己的健康。”

当父母远去之后,任正非肯定有过后悔,但是如果给他重来一次的机会,他或许还是会做出这种选择,因为父亲对他的嘱托让他时刻记在心上。

后来,华为成功以后,他也坚持华为要多招收出身贫寒的学生,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生大都能够吃苦耐劳,在工作中能够更加经得起挫折与磨难;另一方面,未尝不是任正非对家庭这种使命感的延续。并且,任正非还专门捐款设立了寒门学子基金,用以资助那些上学困难的贫困学生,这种对家庭的使命感,发展到了对整个社会的使命感。

3.父嘱:知识改变命运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这是父亲留给任正非的另外一句话。

任正非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个对学习十分执着的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自然也是倾尽全力。

尽管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容易受到伤害的年代,但父亲深信,在历史的洪流中,知识会恢复它本来的面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或许在父亲的心里并不曾有这样的思想,但他认为读书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时父亲身处那样的环境,住牛棚,被批斗,但他却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放弃可以学习的机会。任正非的弟弟妹妹们由于历史的原因被迫中止上学,但任正非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的是暖通专业。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校于1952年10月,当时的校名叫作重庆土木建筑学院。1954年4月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到1994年时,再次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属建设部主管与重庆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5月31日合并入新的重庆大学,成为其中的建筑学院。

任正非带着父母的期望考进了这所后来成为建筑界名校的学校,他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然而,有时命运总是惊人的相似。父亲大学毕业前一年,爷爷奶奶双双离世,在任正非大学毕业的前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正常的教学就无法进行了,很多学校甚至完全停课了,没有老师教学,学生也被派去劳动。任正非原本怀着满腔的热情,准备迎接毕业后的新生活,却在这时候,面临着父亲成为“反动派”,学校无法继续上课的困境。

就是在这个时候,父亲跟任正非说了那句话,“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任正非后来在回忆中谈到,那个时候的重庆,已然是“枪林弹雨”的环境,可是因为父亲的这句话,他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尽管已经没有老师授课,但他还是自己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同时还自学了逻辑、哲学,甚至还自学了三门外语。这些知识成为任正非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是任何人也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可以将其夺走的。

后来,他还找机会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也从来不曾停止过学习。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学习,到了军营之后,他的知识很快就派上了用场,他曾发明创造了多项技术专利,并两次填补了国家空白,在部队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一致认可。

那时,任正非是一名基建工程兵,他们的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工程建设,陆续完成了总装厂、飞机洞库、试验场等几十个建设项目。凭借自己过硬的知识,他有很多的发明和技术创新,即使在后来创建华为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同样让他受益匪浅,不得不说,教育的力量还是相当大的。

三、军营熔炉14载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每一个男人的心里,大概都曾有过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豪放情怀。如今流行一句话,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生。在那个一切以革命为纲的年代,军营更是所有热血小伙的梦想之地。那是一座熔炉,是金是银,在其中都能得到最好的检验;那里有梦想、有汗水,更有成功和喜悦……

1.一个最安全的地方

1967年,任正非应该大学毕业,且有可能被分配到一家不错的单位中去。然而,由于在毕业的前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任正非错过了自己的毕业时间。

同时,由于当时国家的路线方针有所转变,学生的分配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大学毕业生基本都得去基层锻炼,比如去当一名普通农民或普通工人。

回家亲眼看到过父亲现状的任正非知道,对此时的自己来说,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最重要,但最安全的地方在哪里?答案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