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如蛛结网 尽织尽责(2)

  • 成德之道
  • 管斌
  • 4991字
  • 2015-12-28 11:34:32

刘成德,如同海水载着船,他承着希冀,工作着,奋斗着。海风鼓荡起他的豪情,他的每个细胞中仿佛都渗透了大海的力量。他不闲着,忙前,忙后,碌左,碌右,前后左右地忙碌着。从灵魂深处勤劳的人,眼前永远有活,如同舞鞋成全舞星的妙姿,如同战马展示豪杰的雄风,这船啊,成就他。他梦的花朵在这里结出一个个带有海的味道的果实。不久,他就学会了船上大大小小的活,谙熟了船的每一处纹理。

在上部队的船之前,战士们都要到地方水产公司随船学习3个多月。分在不同的船上,跟着不同的师傅学习。在海上成为开船能手、打渔好手,那是需要下苦功的。

刘成德用他的“牛劲”,刻苦地学着。船上各种工具很多,每一件工具的名字、用途,刘成德都背了下来,烂熟于心。这样用时就可信手拈来。刘成德学会了开船,抛锚,撒网,测量水深、流速、风向,使用指南针,掌握了海图使用原理,还熟谙鱼群的游动规律和重要产鱼区,特别是黄渤海一带区域主要经济鱼类的规律,他更是了然于胸。

天天是海,月月是船,年年是鱼,天天月月年年是辛劳的汗水。夏天,阳光那么热辣,把人晒得皮肤黑紫,头上、身上的汗,流之不尽,挥之不已,擦之不竭。冬天,海风带着撕裂的野蛮,刺透着人的肌肤,刘成德的手,青了,紫了,紫了,青了,每到冬天都得长冻疮,手就没有过好颜色,还裂了好些血口子,他用布包包,照样干。

来了大风大浪,整个船都剧烈颠簸,仿佛严重地痉挛起来。大家同舟共济,应对着一个又一个想得到和想不到。这些年轻的战士,热血沸腾,在大海上挥洒着人生的大画。刘成德和副班长甄福清与战友们在船上唱起《上甘岭》插曲《英雄颂》:“长风呼啸,大海翻腾,朝霞燃烧,山岳昂胸……”激昂的歌声,响彻在海天之间。

刘成德在拼命干着,两脚稳在船上,像锚抛到海里,功夫深了;鼓动起来的两肺,像扇动的海鸥劲翼,张弛在天地间。打渔的“小牛”,天天使着“牛劲”,已是蓬蓬勃勃的海上“小牛”。

那曾经有过情绪的洪大洋,无边的忧伤和无尽的烦郁,像雾海一样的迷茫,像阴天一样消沉。当他豁然开朗之后,顿感——海船,激荡着快乐的浪花;海鸥,飞舞着甜美的妙姿,再看海已不是苦海无边的海,再看天已不是怨天尤人的天,而是“凭鱼跃”的海,“任鸟飞”的天。他用分内分外的苦干,诠释着“五好战士”的内涵和外延。

要拉网了,大家提前换上“行头”,套上水衣,戴上水帽,穿上水靴,靴子是高筒的,高到膝盖。人人各就各位,开绞车绞钢丝绳的,手拽麻绳的……忙得不亦乐乎。手拉时,双手抓住那胳膊般粗的麻绳,得有多大劲使多大劲。鱼一倒出网,用锨,用铁钩子,忙分类,忙入箱,忙入仓,天热的时候,还得忙加冰块。网上、鱼上都有海水,干这些活,就是不换水衣的时候也要系上围裙。粘乎乎,腥乎乎, 冬天冷乎乎,夏天热乎乎,这些他们全然不在乎,他们是军人,在乎的是部队的需要,在乎的是多打鱼,在乎的是青春无悔。他们或蹲着挑鱼,或弯腰拣鱼,或忙着把船面冲干净,或忙着补网,或忙着防患未然——粗粗的麻绳,有磨坏的,就剁去一截,再把好多股绳交叉着编为一体,这样就很粗壮,就很结实,就能受力。绳子在船上很重要,系网的关乎捕获,拴锚的维系稳定。天天离不了绳子,刘成德从绳子上悟出了道理,他对战友说:“一股绳子挺细,不耐拉,好多股拧成一股绳,就耐磨、耐力,就劲道了。一个人就单薄,好多人抱成团,就强大。咱得拧成一股绳,团结就是力量!”

他们脸都晒黑了,手都粗糙了,一个个的都像渔民了。但他们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渔民,当国旗在船前高高的桅杆上升起的时候,他们立正,整齐地站着,目视着国旗,行军礼,一派庄严。当船靠了港,他们换上军装,上了岸,迈着军人的步伐,走出军人的容貌,进了城市,一行遵“三大纪律”,一动守“八项注意”,不忘“我是一个兵”!

这就是大海,这就是渔船,这就是军人。

刘成德成长为大副时,那天海鸥绕着船盘旋,为他高兴呢!海鸥最清楚他的忠于职守,最了解他的潜力,最知晓他的品行,最相信他的实力,最欣赏他的才干。船在海上前行的在在,随时在他心中的处处,在在处处,船成为他的依托,成为他心灵的港湾。他太投入了,投入得心中常常只有海,只有船。他为船忙,为部队忙。船一回来,他又忙,忙着准备粮食、淡水、油……船上的一切时时让他牵挂。

爱船,爱海。爱之海,载着刘成德的人生之舟,划着幸福的双桨,扬着理想的风帆,溅出闪光的工作浪花。他工作的激情澎湃,犹如诗人的汪洋恣肆。他的青春在海上闪亮,犹如花朵在春天绽放。

与船同和共谐,达到船人合一,也是要吃苦头的。刘成德在内陆长大,当时村里最大的水坑就是村西头的那个水湾了,长30多米,宽20多米。刚到海上,一开始他晕船,翻江倒海,把吃的、喝的东西,全吐得干干净净,仿佛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似的。慢慢地他才适应,不晕了。

大海就是大海,不会像济南的大明湖,不会像扬州的瘦西湖,不会像南京的玄武湖,不会像杭州的西子湖,那么平和,那么净雅。大海大,脾气也大。那怒啊,直怒得惊涛骇浪;那怒啊,直怒得风起云涌。风浪掀动得船时而船头高高翘起,时而船身左倾右斜。大大的海,大大的风,大大的浪,小小的船,小小的人,小小的旗。此时大海中的船,如风卷的一片残云。面对此情,该害怕了吧?该惊慌了吧?不,正如一句诗说的:“让你的灵魂在百万宇宙面前保持冷静和自镇。”此时最需要冷静和镇定。

你看那海鸥,和风中潇洒着,恶浪中从容着,面对大海的变幻莫测,总是那么泰然自若。这是何等的造化啊!以苦为师,以难为师,以海鸥为师,不怨天,不烦海,不尤人,适者生存。处海久了,悟道深了,观海听涛,顺其自然。情不被海牵,心不随境转。在海上,渐渐明白了,最重要的是“降伏其心”,不能海潮汹,心潮涌,不能担风怕浪,要心平;渐渐地领悟了,“清静为天下正”,这一正,则不觉浪斜风歪了。

海风吹去他的浮华,海浪打去他的偏激,大海雕出他的圆融无碍,海鸥教给他乐观——风和日丽,快活;大风大浪,自在!雷锋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刘成德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雷锋的工友易秀珍老人给我讲的故事:1958年,易秀珍从湖南来到鞍钢。她这南方姑娘一时适应不了东北的气候,也吃不惯高粱米饭、玉米面窝头,不知流了多少次泪。那时每月只有4斤细粮,每当食堂吃大米饭时,雷锋就舍不得吃,给她送去。她不让雷锋这样做。雷锋说:“我吃什么都行,等你慢慢习惯了,我就不给你送了。”雷锋在生活上、思想上、工作上都给了易秀珍不少帮助。1959年8月26日,在临去鞍钢弓长岭矿前,雷锋送给易秀珍一个笔记本作纪念,上面题写着:“船,能够乘风破浪才能前进;人,能够克服困难才能生存。”这是雷锋的人生体验。易秀珍铭记在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刘成德在海上打渔,经历了无数风浪,每克服一个困难,每完成一次任务,他就认为为党、为部队又干成一件事,不觉其苦,只感其乐,这是他的切实感受。

1号船、2号船,两艘机帆船为部队打渔。两船相距80来米,半速前进,拉网打渔。拉两个小时,开始收网,两船往一块收拢。把网弄到船上,倒出鱼,战士把鱼分类装箱——鲅鱼、刀鱼、黄花、红头鱼……很忙人,两个来小时,拾掇完这一网。1号船的战士——忙着收拾鱼,2号船——大家忙下网,两船交替,一天打2000多斤鱼。

3年多的海上生活,辛勤地为部队打渔,自然常打交道的就是渔网。下网,收网,刘成德都是高手了;渔网坏了,补网他也是巧匠。

他不由惊叹渔网的巧妙,那渔网是谁发明的呢?一个大智者,看着蜘蛛结网,一看就是一天,数经线,查纬线,自言自语,惊叹蛛网的巧妙、严密,若愚地看着,一天又一天。一个飞蛾,自投罗网。林中,大巧者,演绎着仿生学,一根根藤,一枝枝蔓,编了又拆,拆了又编,若拙地编织着,编织着能网住梦的寓言。有人笑话,痴;有人讽刺,呆。仿佛耳旁风,什么都不听。师蜘蛛,法自然,伏羲终于梦圆渔网,发明了“天下第一网”。

8000年,从伏羲到雷锋到刘成德,一脉相承!刘成德好好服役,天天向上——他以部队为家,以海为家,以船为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他出色的工作,赢得了表彰。连里、营里、团里、师里、军区里,给了他一个又一个荣誉。

刘成德干什么都追求干出道道来。有一次,我在他家采访,到了饭时,他亲自下厨,说让我尝尝炸鸡蛋。他把锅洗干净,又擦干,然后锅里倒上花生油,再加上少许酱油啦、味精啦、香油啦、盐啦,等到油热到火候,磕开鸡蛋,整个倒入,一周圈展开,环护住蛋黄,小火炸,待有点黄再慢慢翻个,炸另一面。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无为而治,刘成德有烹鸡蛋若治大国的小心谨慎。炸鸡蛋盛到盘中,黄者金黄,白者嫩白,还没下口嘴里就流了口水。吃起来果然香酥可口。

还有一次采访,我们俩展开谈,他老伴王玉芹和小女儿刘霞把从地里拔来的野菜与肉弄成馅子,用小盆端到他面前让他验收。他低头闻了闻:“再加一点点盐就行了。”一闻味便知可否,这功夫也了得。等吃到水饺,确实感到那馅子的味道太好了!

如此本事哪里来的?刘成德在海上看到战友吴晓集一人做饭太忙,经常帮厨学会的吗?是帮助孤寡老人董大娘做饭练出的吗?

原来,1962年,随着生活的好转,炮七师解散了打渔队,人员从哪里抽调来的再回哪里去。已经是预备党员的刘成德,回到师部,安排到军官食堂当司务长。买菜、买粮、买油,他亲自去挑选;与厨师们一块把厨房收拾得干净利索;与大伙一起把餐厅整理得清洁明亮;看厨师忙不过来,炉前一站,下手就干;见窗口忙不迭,赶过去就帮着卖饭……他的“小牛”劲,在军官食堂使着。他与大家共同努力,让菜的味道好,让饭食花样多。那时,他们的炸鸡蛋就很叫好,师机关的愿意吃,沈阳军区来的领导吃了也说好。

刘成德就是这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62年,在军官食堂干的第一年,刘成德就被沈阳军区评为“五好”战士。1963年,师部办公楼一楼小礼堂,刘成德党员转正。刘成德,当兵7年,获奖9次……

临转业时,连长梁明对他说:“成德,您不管打渔,还是战友相处,还是军民关系,都很好!您在部队这7年,写下鲜红的一页。”

1964年,刘成德走出军营,走进矿山。英雄的战士刘成德,从此成为企业的劳动模范刘成德。

刘成德成为二机部754矿的职工。矿上安排他与另两名青年,3人到同属二机部的位于湖南的矿山学习。两个多月过来,他熟悉了放射、射线、巷道、物探、采样等一个个新概念,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刘成德在矿上干地质工作,沿着深深的、远远的巷道,走到工作面。如果不开矿灯,那是真正的黑啊,黢黑黢黑,何止伸手不见五指,除了黑,什么也看不见。把矿灯戴到矿帽上,拧开,一灯驱黑暗,光明满洞天。深入黑暗的人,更能体会光明的美好。

物探的探出区域,划出红线,刘成德就在这红线范围,开槽取样,左手握钎,右手抡锤,锤起钎响,叮叮当当,尘土飞扬。选好矿石样,背到井上,化验室进行化验,看指标合乎不合乎国家标准,能不能开采。工作既脏累,又危险。有一次,矿井塌方,有个技术员被埋到底下,年轻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工作环境内有放射,伤害身体。但刘成德知道,国家需要这种有射线的矿石,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作为一名党员,只要党的工作需要,生命都可以献上。一个人,把生死都能置之度外了,身体的病痛、工作的苦累,又算得了什么!

日积月累,刘成德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虎口常震裂,流出血。钢钎尾被锤砸得亮亮的,仿佛戴着一个钢花帽。钎头磨钝了,再用新的。旧的经过烧打后再用。用过的钢钎没数,但钢钎对刘成德流下多少汗水有数。

刘成德这“小牛”又拼出了牛劲。“初生牛犊不怕虎”,困难就是老虎,不怕就能“伏虎”。他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联系起来,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现实工作场景的黑洞洞,在他心里却别有洞天。

刘成德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不可或缺,有这种精神,就像长江水,不论多么曲折,总会奔向大海。人,没了精神,就如一潭死水,这样的水就如泄了气的皮球,一切的灵动都瘪了。

同宿舍的工友张俊提醒刘成德注意身体,看他那么拼命,心疼地说:“咱用的钢钎那么硬,都使钝了,磨短了。身子又不是钢打铁铸的,得护惜着点!”

刘成德只顾拼命,还是像在部队一样拼命。天下有道,脚下有路,不脚踏实地,不顽强拼搏,怎么行呢!

他在海里受寒落下的腰痛病,犯厉害了,就痛得在床上爬不起来。他咬着牙,战胜痛苦,坚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