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燕衔泥 积善成德(2)

  • 成德之道
  • 管斌
  • 4851字
  • 2015-12-28 11:34:32

“同志们,阵脚一乱,只有死;沉着应战,才能生。我们要活着回去!”这里没有一个男人。文淑珍动员全体船员齐心协力,保船保命。这里是女子世界。天下最柔弱者女人,而女人天生是老子的学生,最能以柔弱胜刚强。此时大海正刚强。海浪,恶狠狠,一次打断了绑锚的绳子,不算完;海浪,凶残残,二次打断了绑锚的绳子,不死心;海浪,毒辣辣,三次打断了绑锚的绳子,不罢休。坚毅的文淑珍,亲自掌舵,率领着女子团队,一次次打退大海凶猛的进攻。柔弱的女人与暴烈的大海在较量。

……

这次大风大浪,大连有10多名打渔的船员葬身海底。

疯狂了一天一夜,大海疲惫了,喘着无可奈何的粗气。

“三八号”安全收港,女船员死里逃生。当她们上岸时,听到的是为打鱼姑娘海上失踪而伤悲的哭泣声。这时,女船员们忽然想起了那时忘记的哭泣,抱头痛哭……

一次次遭遇困难,一次次经受磨砺。她们明白:困难用强硬攻而不克时,就用温柔的鲜花和甜美的果实,为坚守者献上礼赞!

文淑珍率对船出海生产10天,捕鱼6万余斤,创出新高;

文淑珍率对船赴指定海域,仅一天就捕获对虾15000余斤,创造了对虾捕捞的高产纪录;

“三八号”连续创造每年提前完成生产任务的成绩。

1964年国庆节,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大厅招待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当文淑珍自我介绍到“我是打鱼的,大连的”时,周总理打断了她的话:“我认识你,你是来自海岛的小姑娘!”

我问文淑珍:“总理是怎么记住您的?”

“我曾随中国劳动妇女代表团出访阿尔巴尼亚。”文淑珍说,“代表团成员名单都是由周总理逐一圈定的,周总理就记下了我这个‘打鱼的姑娘’。”

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到大连,文淑珍被安排到大连棒棰岛宾馆参加活动。在晚宴上,文淑珍站起来给周总理敬酒:“总理,您随意!”她这样体贴地说,是关心总理的身体。可周总理却一饮而尽:“打鱼的姑娘给我敬酒,我一定全喝。”这令文淑珍非常感动。

我们把话题扯到1962年2月的沈阳军区召开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代表们都是会议召开之前就报到了,在住的招待所里,她注意到了一个身穿褪色军装,个子不高的小战士,天一亮就起来,扫地、擦地板,早上晚上还提着暖水瓶给大家往房间送开水,吃饭时给代表们送饭端菜,跑前忙后,腿脚麻利,微笑服务。她觉着部队里的这个“勤务员”真勤快,服务态度真好。可开大会那天,这名“勤务员”和她一起坐在主席台上,两人还先后作了报告。原来这名小战士就是雷锋。文淑珍说:“我们整天在海上,消息闭塞,当时真的不太知道雷锋。”

开会时,正赶上元宵节。文淑珍说:“雷锋很细心,他帮代表们盛完元宵后,走过来问:‘您吃过元宵没有?’我实话实说:‘没有。’接着,雷锋就坐我旁边,把自己碗里的元宵都给了我:‘海岛上没有,您多吃点。’雷锋会关心人。”

文淑珍在团代会上报告的事迹,深深感动了雷锋。会议之后,在3月18日写给文淑珍的信中,雷锋表示:“您懂的道理比我多,做的工作比我好,创造的成绩比我突出,对党的贡献比我大,您的进步比我快……总之,您的一切都比我好。因此,有机会您多加帮助和指导。”

文淑珍的报告还深深感动了刘成德。50多年过去了,刘成德聊起来仍是记忆犹新。当年广阔的海面就那“三八号”全是女子,是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的机帆船是浅蓝色的,部队的船是灰色的,经常在一个海域捕鱼。刘成德说:“我早就知道女船长文淑珍,只是没交流过。到了开团代会时才认识。”

刘成德、文淑珍,虽然一个是部队的战士,一个是地方的民兵,但都从事海上捕鱼,有很多共同的体会,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他们交流了很多。文淑珍听了刘成德的事迹报告,也是非常感动。她从小在海岛长大,又多年在海上打拼,深知那样有雾的夜晚,深知那样的狂风恶浪,一个人跳到水中,游那么远去救人,太危险了,随时都会要命。“遇到10级风,就跟开了锅的水,海就不是海了。”文淑珍比划着说,“这样风浪中的一艘机帆船就像一片小树叶,随时有倾覆的危险。这时候一个人在海浪里,就像一根头发丝了……”

文淑珍觉得刘成德的事迹太感人了,他太值得学习了。一直感动着的文淑珍,在2月26日,雷锋给她题赠言的这一天,就在纪念本上为刘成德写了赠言,虽然她家庭困难,从小上学少,文化不高,虽然她手中的钢笔使用起来,远远没有她驾船自如,但她认真地写着,发自内心地写着,即便是有错别字,即便是句子不那么通畅,但我们完全可以读出她的感动——

刘成德同志、战友:

你是一个优秀的共青团员,你是共产主义精神,舍己救人,不故(顾)自己的性命救别人,是至(值)得我们团代表学习的榜样。你的工作也是我们响(向)你学习的。

我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共同努力,希望你在你的现有的基础上,更要好好工作,听党的话,在三面红旗照耀下奋勇前进。

文淑珍

2月26日

刘成德一直在箱子的底层珍藏着有雷锋、文淑珍等赠言的笔记本,文淑珍一直在书柜的高处保存着有雷锋等赠言的纪念本。

这些赠言,分明是一颗颗滚烫的心,是一团团燃烧的火,是一道道闪耀的电,是一声声振奋的雷,是透着那个年代特有芬芳的花朵!

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从1962年2月19日到27日召开,从提前报到到散会,刘成德与雷锋,10多天相处,同为20多岁的青年,他们在一起交流,无话不谈,可谓推心置腹。刘成德向雷锋讨教,不放过点滴时间,那一声声“雷班长”喊得热乎;雷锋向刘成德取经,不错过一切机会,那一声声“刘班长”叫得亲切。

与雷锋在一起,刘成德看到,他待人那么热情,那么仔细,那么周到。至诚,则心细;真心,则虑周。

雷锋、刘成德成为知音,他们掏心掏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都竭尽全能给力对方。

雷锋捧着刘成德粗糙的手,翻过来,正过去,一会手心,一会手背,仔细地看着。刘成德的一双大手,手指粗粗的,手背上的肉厚厚实实的,在海上冻出的冻疮,青一块,紫一块,还没有好,手上硬硬的膙子,一处一处的。雷锋连连感慨:“您在海上太苦了,太苦了!”憨厚的刘成德言语不多,嘿嘿笑两声,低下头看看自己的手,好像觉着手这样很正常,轻声说着:“习惯了,习惯了。”

刘成德的个子比雷锋高出十五六公分,长期在海上劳动,磨砺得一身壮实,面庞晒得黑红。海风雕出了一脸的忠厚,岁月塑出了一脸的老实,是那典型的看上一眼就给人信任、给人踏实之感的长相。

刘成德所在的沈阳军区3329部队,驻扎在大连市甘井子区。炮七师的兵,因部队所需,在海上打渔。雷锋很向往海。刘成德讲了好些海上的故事。两条打渔船都是机帆船,刘成德所在的船是2号船,他是班长,共有14个战友。打渔这工作是很辛苦的,刘成德很体贴大家。他这山东汉子,工作起来,那拼劲就像大浪一个接着一个持续地扑打着礁石,关心起人来却像月光洒向船上,温馨、细腻。他体现出了海样深的战友谊,手足情。

刘成德看到炊事员吴晓集有些“消极”,就找他谈心,知道是因家中特别困难,老母亲又有病,就安慰他:“别愁,要愁就跟海样,看不到底了!”说着,他打开点窗子,清爽的海风随之吹进,“别闷着,吹吹风吧!”

刘成德悄悄给吴晓集老家寄去20元。那时刘成德仅是个班长,工资也不高 ,而且当时自家也很困难。他与雷锋一样啊,总是为人着想。吴晓集老家来信,说收到钱了,救了家里的急。他没有寄钱,一想这事肯定是刘成德做的。质朴的吴晓集攥住刘成德的手:“刘班长,您看,您看……我那天心里犯愁,走了神,饭烧得有点糊了……”话不知怎么说好,眼里却分明有些湿润了。

洪大洋是1960年的兵,是湖北人,家里穷得要命,打渔累得要死,这让他很有情绪,更让他不满的是不得志。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参军,却一天到晚在这打渔,跟渔民有什么区别?当的是炮兵,却连个炮影也没见着。他觉着一心向往建功立业的梦想破灭了,每次渔船一离开港口驶进大海,就有强烈的掉进苦海的感觉,禁不住地感叹:“唉,咱这是苦海无边啊!”他整天愁眉不展,仿佛这一海的水成了他满肚子的苦水。他怎么也不理解刘成德的“以苦为乐”:“刘成德是傻干、傻乐,人家在陆地上的还有个娱乐活动,这黑白在海上,他是‘渔乐’、‘愚乐’,干一天下来,累得腿都拉不动,怎么就能乐得起来呢,真是个山东傻小子!”

刘成德是个好脾气,别人说难听的,他就像没听见一样,不去争吵。他自己给洪大洋家里寄去20元,又打报告给他申请了40元救济款。这让洪大洋感受到这个团队的温暖,感受到部队的温暖。

国家困难时期,部队也困难,为了缓解供给紧张,炮七师1959年成立了打渔队。刘成德给洪大洋做思想工作:“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干什么都一样。咱多打点鱼,战士改善点生活,身体健康,保家卫国,咱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洪大洋逐渐地转变过来,他负责船边的网线,拉网、下网,坏了就及时补网,从没出过问题,后来成为“五好战士”,年年受表彰。

大海波涛涌动不息,刘成德对战友关怀不已。战友换下的脏衣服,他抽空就帮着洗。后来战士需要洗的衣服如果一时来不及洗,就都自己藏起来,不让刘成德看到。在刘成德的眼里,每位战友都是海,他与海共澎湃,他与海同欢乐。

济危救困,刘成德在所不辞。关键时候,他总挺身而出。初冬时节的一天,他在港口忽然见到一个10多岁的孩子掉到海里。大浪连大船都掀得摇摇晃晃,卷走一个小孩,真是十万分容易。他迅猛奔跑,没顾上脱衣服,一跃就跳到海里。冰冷的海水像万针刺人,凉气透骨,疼痛钻心。他顾不了这些,孩子危急,他用粗壮的胳膊猛烈划水,急急游进。眼看孩子就要没命了,他一个猛子扎下,把孩子托起。海风吹,海浪涌,湿透的衣服裹着身子,游起来很费力。孩子的衣服浸透了水,身子沉沉的,刘成德一个胳膊抱着他,一个胳膊使劲地划,双脚竭力地蹬,争分夺秒地往岸边游着……

他救人一命,却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悄悄地回到部队,没有人知道他海中救人的事。后来,孩子的父母找到部队,送感谢的锦旗,刘成德的英雄之举才被部队知道。

部队驻地附近有位姓董的老太太,没儿没女,一个人过日子,孤苦伶仃。刘成德抽空就去帮助她。看到她门口有点空地,就买了棵洋槐树栽上。

她家大门口往东不远有口井,附近有条从西向东流的小水沟,屋后有块小菜地。刘成德帮她扫扫院子,擦擦桌椅,买菜,购粮,还给董大娘零花钱……就像儿子孝敬母亲一样。

董大娘病了,他就陪着去医院看病,买回中药,帮着煎好,端到床前,伺候老人吃药;并做好饭菜,递到老人跟前。

每次,他都从井里一桶桶提水,把水缸灌满。老人接过水桶,心疼地说:“快歇歇!”她看着如镜的水面,上面映着她的笑脸,也映着刘成德青春的灿烂,映着蓝天白云——好一幅军民一家亲的画面。

屋后的小菜地里,洒下了刘成德的汗水。刨地、种菜、施肥、浇水,他很勤快地干着。

刘成德方脸盘,大眼睛,鼻子稳健、周正,眉毛稍有上扬,一头浓密的黑发。常年在海上,风吹日晒,皮肤有点粗,脸色有点黑,但这都掩不住他的英健之气。打渔拉缆绳,磨得两手都是厚厚的茧子,给董大娘砍木柴,有些不用斧子,立起巴掌一“劈”,咔嚓,粗粗的树枝就砸断了。

春天,刘成德栽的洋槐树开花了。一簇簇洁白的花,飘散着浓香,门前院里溢满了春光。洋槐花好看、好闻、好吃,把花儿和到面里,就能烙槐花饼。

董大娘有了刘成德的帮助,心中四季如春,一年到头飘着洋槐花香。这树旺着呢,枝叶繁茂。

孤寡的老人,原来常叹晚景凄楚。年轻的战士,在她门前,栽上一棵洋槐树。大娘啊,不再孤独。翠绿的枝叶沙沙,仿佛家常絮语;洁白的花儿串串,好像军民共舞。蝶常来,鸟常住,一树春光,胜却浮尘无数。大娘啊,常念叨:“俺知足,俺知足!”岁月里深厚了一片鱼水情,天地间茂盛了一棵幸福树!

当兵7年,7年照顾。临转业了,刘成德来告别。正是洋槐花开的时节,看了看长高的洋槐树,用双手拃了拃长粗了的洋槐树,把屋里院里收拾了个遍。“您多保重,有困难就给我写信。”那时钱少,刘成德省吃俭用,把攒的30元钱留给老人。董大娘泪流满面,颤巍巍的双手,端过一杯茶:“小刘,您7年从未在这吃过饭,喝杯大娘的茶吧……”

第二天,8点多钟,董大娘赶过来送行。“孩子,拿上,这是大娘烙的槐花饼……”车开了,董大娘流着泪,摆着手。车开得好远了,董大娘还站那,摆手,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