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如是已说余蕴处界皆在此中。蕴处界摄今当显示。蕴处界三。有见等门义类差别。界中具显根境识故。诸门义类易可了知。故今且约十八界辩。由斯蕴处义类已成。于前所说十八界中。几有见几无见。几有对几无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

此除色声八  无记余三种

论曰。十八界中。一是有见。所谓色界。云何说此名有见耶。由二义故。一者此色定与见俱。故名有见。由色与眼俱时起故。如有伴侣二者此色可有示现。故名有见。可示在此在彼别故。如有所缘。有说。此色于镜等中有像可现。故名有见。可示如彼此亦尔故。不可说声有谷响等应成有见。不俱生故。由说此相。余界无见义准已成。如是已说有见无见唯色蕴摄。十界有对。对是碍义。此有彼碍。故名有对。此复三种。境界所缘障碍别故。境界有对。谓眼等根。心及心所。诸有境法与色等境。和会被碍。得有对名。故施设论。作如是言。有眼于水有碍非陆。乃至广说。彼论意言。有眼水中与境和会。而被拘碍。非于陆境。所缘有对。谓心心所。于自所缘。和会被碍。得有对名。境界所缘。复有何别。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如人于彼有胜功能。便说彼为我之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若法所缘有对定是境界有对。心心所法。境界若无。取境功能定不转故。有虽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谓五色根非相应法。无所缘故。云何眼等。于自境界所缘转时。说名有碍。越彼于余此不转故。或复碍者是和会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会转故。有说。若法唯于彼转。不能越彼。故名有碍。障碍有对谓可集色。自于他处被碍不生。如手石等。更相障碍。今于如是三有对中。唯辩障碍。故但言十。更相障碍。对义胜故。若法境界有对亦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谓七心界相应法界。是第一句。色等五境。是第二句。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法界一分非相应法。是第四句。说十有色名为有对。义准说余名为无对。言有色者。谓除无表。余色蕴摄。变碍名色。有变碍义。故名有色。有说。色者。谓能示现在此彼言。此有彼言。故名有色。有说。诸色有自体故。名为有色。称说易故。唯于色体说有色言。如是已说有对无对。于此所说十有对中。除色及声。余八无记。言无记者。谓不可记说为善不善故。应赞毁法。可记说在黑白品中。名为有记若于二品皆所不容。体不分明。名无记法。其余十界。通善等三。即是七心色声法界。善谓舍恶。是违恶义。或复善者。名慧摄受谓若诸法慧所摄受。或摄受慧。皆名为善。或复善者。是吉祥义。能招嘉瑞。如吉祥草。翻此即释不善义名。色声二界。善心等起。即名为善。恶心等起。名为不善。余是无记。其七心界。若无贪等相应名善。贪等相应名为不善。余名无记。法界所摄品类众多。无贪等性相应等起。择灭名善。若贪等性相应等起。名为不善。余名无记。其五识身皆无分别。又唯一念堕在境中。云何立为善不善性。若谓五识无分别故。非善不善。有太过失。或等引中所有意识。皆无分别。应非善性。又五识身非无分别。许与寻伺恒相应故。又虽一念堕在境中。谁遮相应。有信贪等。由有意识。虽复一念堕在境中。而成善恶。故不应用此所说因遮五识身善不善性。化地部说。前四识身。但异熟生。唯无记性。身识亦有时转变生。故与意识俱通。有记。此说非理。与契经中立六爱身。义相违故。彼作是释。眼触无间所生贪爱。名眼触生。此释非理。受等同故。六六经中说眼触生受想思等。非不许彼与眼触等俱时而生。是故不应作如是释。岂不如经说十八意近行。虽复说有三六不同。而唯在意。此亦应尔。如是立喻与法不同。立六六门。据所依异。立意近行。就所缘别。是故不应以彼喻此。又彼所说。但述己情。防护六根。契经说故。如契经说。应于眼根乃至意根防护而住。若如所说契经但应言应于意根防护而住。若谓释此同意近行。经是则应言应防护色等。又说能招苦异熟故。如契经说。若有六根不护不防不密而住。招苦异熟。然五色根无记性故。不招异熟。应知经意。就依根识作如是说。如契经言。眼所识色。眼所希求。此亦如是。若不尔者。经唯应说。若有意根不护不防不密而住。招苦异熟。又契经说。若有眼根不护不防不密而住。乃至广说。岂异熟生。有不护等。又虽一念堕在境中。而能取相故通有记。如契经言。眼见色已。能不取相。不取随好。由诸色境二识取故。先起眼识取诸色相。后起意识取彼随好。如是契经。意显眼识能取相故。亦能起染。若尔云何唯说意识是有分别。应知但依分别力故。起诸过失。应共思求契经意趣。我说。若识于一刹那能取非一品类境界。于一所缘多心流注。如是相识。名有分别。然五识身唯取现境。无二念识同一所缘无一所缘前取灭已。第二念识复取生故。意识能缘三世境界。法虽已灭。犹是所行。于一所缘多心流注。故唯说此是有分别。然五识身。自性分别恒相应故。亦有分别。而契经言无分别者。谓无随念计度分别。自性分别。其体是寻。五识相应。如前已说。然伽他说。第六增上王等。此中显示多分起染次第。如契经言。父母于子能作难作。非不亦有子于父母能作难作。此中亦尔。然诸众生有种种性。或软烦恼。或利烦恼。软烦恼者。要先发起虚妄分别。然后烦恼方现在前。利烦恼者。不待分别。境才相顺。烦恼便起。由此道理。或有先起染污意识。或有先起染污余识。如燃火时。或先烟起。渐次生焰。后方洞然。或遇卒风。猛焰顿发。俄成灰烬。如人身中。病本若少。饮食乖适然后病生。病本若多。少遭风热外缘所触。众疾竞起。烦恼病起。理亦应然。故五识身亦通三性。理得成立。已说善等。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识  无色系后三

论曰。系谓系属。即被缚义。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香味者。段食性故。离段食贪方得生彼。除鼻舌识。无境界故。非无境界少有识生。若尔于彼亦应无触。非食性触于彼得有。触界于彼无成食用。有成余用。所谓成身。若不尔者。大种应无。则诸所造亦应非有。便同无色何名色界。又于彼触有成外用。谓成宫殿及衣服等。虽离食染。触有别用。香味不然。故彼非有。有余师说。住此依彼静虑等至。见色闻声。轻安俱起。有殊胜触。摄益于身。是故此三。生彼静虑。由相随逐。香味不尔。故在彼无。经主此中谓前有过。言彼鼻舌亦应非有。如香味境。彼无用故。岂不二根于彼有用。谓起言说。及庄严身。起说严身。但须依处根非有见。何所庄严。如无男根亦无依处。二根无者依处亦无。于彼可无男根依处。彼无用故鼻舌依处。彼有用故。离根应有。谓庄严身。及起言说。有虽无用而有根生。如处胞胎定当死者。于中眼耳何用故生。于根有爱及殊胜业。因此故生。无用何失。岂不色界鼻舌二根有爱业因故亦应起。若离境爱。根爱亦无。或应男根于彼亦有。彼无男根。离根爱故。由离根爱。依处亦无。此中何因作如是执。若离境爱。根爱亦无。非根爱无处爱亦离。根与依处邻逼而生。境界不然。如何倒执男根依处于彼不生。即显男根于彼离爱。既许鼻舌依处彼生。故知二根彼爱未离。故不应执彼离根爱未离处爱。理如前说。又离境爱非证根无。如或有时眼耳身识未得离爱。彼所依根。亦同其识。未得离爱。或复有时。已离识爱。根爱未离。由有所须。如是或时根爱已尽。其境界爱亦复随灭。或复有时。已离境爱。由须用故。根爱未除。又引男根。亦不成证。由彼起爱所依不同。依于内身起六根爱。非依境起。如何可说若离境爱根爱亦无。起男根爱。依淫触境。境爱彼无。理无根爱。又眼等根。互相系属。见诸哑者多分耳聋。涂足不涂眼便明昧。脐轮涂沃津润于唇。拔鼻中毛眼便落泪。诸如是等。其类寔繁。故知诸根更相损益。勿令眼等诸根用微故。鼻舌根色界定有。由兹色界十四义成。无色界系。唯有后三。所谓意法及意识界。要离色染。于彼得生。故无色中无十色界。依缘无故。五识亦无。故唯后三无色界系。已说界系。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意法意识通  所余唯有漏

论曰。即此意法及意识三。一切皆通有漏无漏。谓除道谛及三无为。余意等三皆是有漏。道谛所摄。及三无为。如其所应。三皆无漏。唯通有漏。谓余十五。道谛无为所不摄故。如是已说有漏无漏。十八界中。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颂曰。

五识有寻伺  后三三余无

论曰。眼等五识有寻有伺。由与寻伺恒共相应。此五识身恒与寻伺共相应者。经主释言。以行相粗外门转故。此因非理。现见意识。内门转时。亦常与彼共相应故。应作是释。五识唯于寻伺所随地中有故。非于欲界初静虑中心心所法除寻与伺而有不与寻伺相应。何用外门为因简别。意法意识名为后三。根境识中各居后故。此后三界皆通三品。意界意识界及相应法界。除寻与伺。若在欲界初静虑中。有寻有伺。静虑中间无寻唯伺。从此以上无寻无伺。法界一切非相应法。静虑中间伺亦如是。于彼上地无寻伺故。非相应故。彼无寻故。自体自体不相应故。寻一切时无寻唯伺。自体自体不相应故。此常与伺共相应故。岂不经主言。无第二寻故。设有第二许相应耶。有第二受而不相应。无第二言。非为定证。一时无二故。行相不同故。虽有第二而不相应。如是此因便为无用。或应自体自体相应。许无差别亦相应故。此何缘故成异体耶。岂不还成自体自体不相应故。自体行相无差别法。一时无有二体相应。是故此因能为定证。非彼言无第二寻故。伺在欲界初静虑中。三品不收。应名何等。此应名曰无伺唯寻。自体自体不相应故。此常与寻共相应故。由此安立有寻伺地。法有四品。余十色界。寻伺俱无。常与寻伺不相应故。此中乘便应更思量。若五识身有寻有伺。寻即分别。如何许彼无分别耶。颂曰。

说五无分别  由计度随念

以意地散慧  意诸念为体

论曰。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说无分别。如一足马名为无足。故虽有一而得名无。岂不意识有唯一种分别相应。由依意识总类具三。说有分别。自性分别体唯是寻。后心所中自当辩释。余二分别。如其次第。意地散慧诸念为体。散言简定。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定中不能计度境故。非定中。慧。能于所缘。如此如是计度而转。故于此中简定取散。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明记所缘用均等故。五识虽与慧念相应。择记用微。故唯取意。夫分别者。推求行相。故说寻为自性分别。简择明记。行似顺寻。故分别名亦通慧念。由此三行差别摄持。皆令于境明了转异。于已了境遮简行生。故分别名不通于想于未了境不能印持。故分别名不通胜解。若在欲界及初静虑。不定意识。具三分别。若初静虑。在定意识。及上散心。各二分别。上地意识。若在定中。及五识身。各一分别。

如是已说有寻伺等。十八界中。几有所缘。几无所缘。几有执受。几无执受。颂曰。

七心法界半  有所缘余无

前八界及声  无执受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