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公务员的好榜样(2)

1.即使常在河边走,也不能弄湿鞋子

以工代赈是国家重要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之一。国家通过投入实物或资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而贫困地区群众通过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增加收入。计委以工代赈办直接负责实施国家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龙清秀担任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每年经手的项目资金数以亿计。龙清秀一再提醒和告诫同事们,国家资金是高压线,是贫困地区的救命钱、希望钱,不许乱用1分钱,每1厘钱都要发挥最大的效益。

15年中,由她经手的钱财共有27亿多元,没有1分钱出过问题。对每一个项目的立项,她都要亲自调查,精心审核,合理安排,使每一笔钱都尽可能发挥出最好的效益。龙清秀下基层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是查账本,白天看不完就抱回招待所,睡前坐在被窝里看。有人对她说:“你身边技术专家也有,财务人员也有,干吗自己劳那个神。”她有一次,她发现有一个县挪用以工代赈资金发工资,当即找到县领导,要求“半月之内,资金必须归位”。几天后,这个县报告她说,资金已全部归还,她还不放心,直至看到县里的转账凭证,仔细审核后才放下心。还有一个县,动用以工代赈资金买了一辆车,她知道后非常生气地说:“项目资金是搞建设的,不是用来享受的,你们要么还钱,要么卖车。”最后县里只好把车卖掉,将资金归还。

在龙清秀心里,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群众谋福利的,这条铁律,纵是亲情也无法撼动。

1997年,她公公在乡下去世,办公室派车送她回家奔丧。回来后,她硬是交了200元的租车费。后来审计厅的同志查账时看到了,都竖起大拇指说:“龙主任不简单,过得硬!”

龙清秀坚持廉洁自律,常说:“有的人为了钱,最后身败名裂,不值得。守住清廉,心里踏实。”她曾在日记中写道“人格比生命更重要”。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她宴请不到、送礼不要,体现了一个公务员的高尚品格。

在湖南基层搞扶贫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到省计委以工代赈办争取上项目,不靠送礼,更不靠腿跑得勤,唯一的标准就是那个项目能不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能不能真正发挥效益。

1995年,桃源县黄师水库泄洪道出现了一条大裂缝,直接影响到库区23个乡镇的灌溉、17万人的安全,需马上进行灌浆处理。在向省计委以工代赈办报了项目后,水库管理处主任姚锡九心里不落底,又拉上县以工代赈办的负责人一道去长沙拜访龙清秀。第一次,在龙清秀家门口被她儿子挡了驾。第二次,他俩到办公室向龙清秀作了详细汇报,龙清秀答应马上去调查。两人还是不踏实,总觉得要进得她家门才放心。于是他们拎着两瓶酒找到龙清秀家。这下龙清秀真的生气了:“赶紧拿走,否则工作都没得谈。”老姚暗想:“这事恐怕没戏了。”没想到,春节刚过,龙清秀就到水库调查险情,给安排100万元资金;次年,根据工程需要,又给安排了100万元。

2.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高标准要求自己

弥留之际,她对守候在身旁的妹妹说:“妹妹,我要穿本色衣。”“本色衣”就是她平时喜欢穿的8元一件的白色土布内衣。本色衣——农家女儿的本色、人民公仆的本色、共产党人的本色,这是龙清秀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她光彩照人的实践。

到北京出差,龙清秀舍不得住宾馆,经常住在招待所或旅店的地下室。就是到基层检查工作,她也要找便宜的房子住。一次,她到邵阳市检查工作,市里的同志看她工作任务重,找她的人又多,想给她安排个套间,她婉言谢绝:“这样住一晚,老百姓能吃一年了。”

龙清秀平时省吃俭用,用的梳子是从地摊上买的,2元钱一把,她都觉得贵了。平时,她的服装再普通不过,都是几十元一套的,唯一一套200多元的化纤西装,是专门上北京时穿的。

龙清秀用贫困群众的生活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可是当贫困地区的群众遭遇到困难和不幸时,她花钱却很“慷慨”,经常送钱、送物给受灾有困难的群众。

1994年4月,她到桑植县狮子坪检查工作,看到村民李红梅因车祸头部受伤,当即送去1000元。白水坪村民聂平安家连续两次失火,一家三口住在岩洞里,孩子辍学在家,她立即送去500元,催他赶快送孩子重返校园。

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尽早脱贫的责任感激励着她不辞辛苦,不畏艰险,在崇山峻岭中跋涉,在三湘四水中穿梭,每年有100天的时间都在乡下。她的司机说:“和龙主任一起去湘西,不用当地老百姓带路,龙主任对这里的坡坡坎坎太熟悉了。”

龙清秀带病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2000年4月,龙清秀感觉到胸部不舒服,同事提醒她去医院检查。她指着桌上堆的材料:如果动手术就得2001年春节期间,龙清秀一直抱病修改全省以工代赈工作总结和规划材料。2月8日龙清秀病情恶化住进医院。第二天,她就把省计委以工代赈办公室的三位副主任叫到病房里安排工作。说话间,她已痛得满头大汗。2月13日上午,护士帮龙清秀换下被汗水打湿的内衣时,弥留之际的龙清秀嘱咐妹妹龙清莲:“我要穿本色衣。”龙清莲回过头去泣不成声,大姐一生俭朴,想穿的本色衣就是8元一件的土棉布衬衣。这是龙清秀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党和人民的好女儿龙清秀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事业,用她崇高、忠诚和无私的人格力量,铸就了一座矗立天地间的永恒的丰碑。她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公务员“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人生课题。她的精神、她的品格、她的作风,值得所有国家公务员学习!

身为公务员要“每日三省吾身”,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工作与生活进行认真的反思,多问问自己的工作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份信任;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和纳税人的钱;是否恪尽职守,明明白白做事;是否廉洁自律,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

怀抱理想、信仰坚定、一身正气的人

传说女娲造人之后,发现泥做的人很脆弱,雨一淋就散了,风一吹就趴下了。于是,女娲给人插了一根脊梁。从此以后,人就可以顶天立地,扛风冒雨了。这根脊梁就是“信仰”。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个人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崇尚和选择,是思想的信守、行为的指南、前进的目标,它不随世俗的改变而改变。正确的信仰不是迷信,是凭理性而信,是以科学为基础,以思考为前提,它使人积淀心智、凝情聚志,成为个人奋斗的精神支柱、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持久而专一,深沉而稳定。

理想和信仰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看到,个别年轻人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因为意识不到信仰的重要性,无法确定人生的目标,没有奋斗的动力,进而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碌碌奔波若干年,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们不是败于才华,而是败于缺乏信仰和理想。

1.理想、信仰是立身之本

理想和信仰给工作指明目标,也给予动力。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所以威武不屈、气壮山河,其中的原因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就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先锋战士。

方志敏在阴湿昏暗的死囚牢里,曾写下光耀千秋的信仰绝唱:“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理想追求,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务员应该是有远大理想、坚定信仰、不屈精神、美好情怀的廉洁、勤政、奉献的群体,肩负起国家民族兴亡的重任。坚定理想信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公务员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也是一名公务员的灵魂。

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少数公务员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同志在困难面前畏葸不前,在挫折面前悲观失望,在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甚至滑进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深渊。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是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丧失了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鲁迅说:“希望是附立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算是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充满力量,感到幸福。为什么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生甘做“孺子牛”,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信仰,是信仰使他们牢守公德,明辨是非,甘于奉献,付出一生,也快乐了一生。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就会失去美丽的信仰,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步入迷途。诸如刘青山、张子善那样被糖衣炮弹打倒的干部们,他们之所以腐败坠落,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应有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抛弃了国家、公众利益,丧失了一名国家公务员的基本原则立场,一门心思追名逐利,成了铜臭和美色的俘虏。

每名公务员要将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作为立身之本,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才能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才能有积极进取永不懈怠的不竭动力,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