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上):财务与会计热点问题探索
- 刘永祥等编著
- 2729字
- 2020-09-01 11:42:35
1.5.1 会计目标
在会计学科领域,会计目标被认为是最基础的概念,它集中而现实地体现了会计活动的宗旨,为会计系统的运行指明了方向,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对会计信息的用途和效用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也是建立会计系统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导向机制和前提条件。会计目标的选择涉及政治、经济的诸多方面,但根本点在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单位和个人以及企业的职工等,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由此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
1.会计目标的决定
在会计活动中,客观地决定会计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二是会计内在的本质属性。
(1)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信息使用者通常是指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或决策的关系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决定会计目标的首要因素。离开这一点,会计就没有提供信息的必要,即使提供出来,也是一种无用的会计信息。
概括地讲,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单位内部和单位外部两个方面,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形成不同的需求,进而形成多元化的会计目标。
外部信息使用者是指那些置身于单位外部,不直接参与单位经营管理,但与单位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害关系的外部关系人。例如,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证券机构以及单位潜在的投资者或债权人、社会公众等。
⊙ 投资者。投资者为了决策是否投资,最重要的是要获取可靠而充分的信息,因而更关注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其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股利支付能力等财务信息。投资者也会关注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以及企业的其他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 债权人。企业的债权人如银行、其他企业或个人等,他们贷款或者赊销商品给企业,必然关心其债权的安全。例如,短期债权人关注的重点可能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资产流动性,分析企业有多少可以立即变现的资产作为偿债的保证;长期债权人可能更关注企业连续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除了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外,还关注企业的获利能力,以保证能如期收回本金和相应的利息。
⊙ 政府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税收、社会保障、证券监管机构等,代表国家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能,需要掌握企业的相关情况。例如,税务部门要了解企业的盈利状况,判断企业是否依法纳税;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掌握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情况;证券监管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上市公司的质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以维护投资者利益。
⊙ 顾客。顾客对信息的需要主要是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如价格、性能、企业信用等,这些信息往往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来提供。
此外,供应商、竞争对手、财务分析师、社会公众等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都可能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不同的需求。
内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员工。
⊙ 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并获得更多的薪酬或激励,必然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日常经营决策,如通过何种渠道筹集多少资金,需要支付多少广告费,是否扩大生产,是否需要增加员工薪酬等,进行这些决策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
⊙ 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等信息,是为了分析企业是否有能力按期支付薪酬,企业是否提供了应有的福利和各类保险同、奖金分配政策等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大部分是由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
(2)会计内在的本质属性
会计目标的确立,意味着向会计提出了它应当达到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使用者主观意志的体现。但会计无论是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还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作用的发挥要受本身固有功能(即职能)的制约。对信息使用者超出会计固有功能的信息需求,会计本身就无法提供出来,因而就不能成为会计的目标。例如,管理当局需要了解员工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信息,这些信息难以用货币量度计量,因而就不应属于会计信息提供的内容,当然也就不能将提供诸如此类的信息作为会计的目标。由此可见,会计目标的决定还受会计内在的本质属性和职能的制约。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前者决定了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干什么,而后者则决定了会计能干什么。因此,会计目标的决定既有主观的一面,又有客观的一面,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并使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2.会计的具体目标
会计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与决策需要的有用会计信息。具体包括向谁提供信息、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这些信息以及提供信息的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会计主要应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单位的资产负债、经营损益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对内部信息使用者而言,除以上信息外,还需掌握单位的成本信息。会计主要通过定期编制财务报告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因而在会计工作中,需要定期编制并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财务报表,并要符合决策有用性的质量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会计目标具体表述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应当说明的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意愿对会计目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信息提供者之间,后者居于主导地位。会计信息提供者在会计信息传递的内容、形式、渠道、数量及质量等方面都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进行普遍意义上的规范,这既是制订会计准则的目的,同时也是会计准则更深层次的内容。
3.国际视野中的会计目标研究
从国际视野看,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中陆续提到了会计目标。20世纪60年代,随着“会计信息系统论”主张的提出,会计目标的研究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研究的高潮。此后,逐渐形成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大观点。
受托责任观认为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负有向企业所有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以及使受托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所以该观点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企业所有者有效地反映企业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决策有用观认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和债权人虽然也关注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他们更关注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此时,会计信息不仅要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更要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所以该观点认为会计目标是为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