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寄生性的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与其他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在计算机系统中生存,通过自我复制来传染给它遇到的每一台计算机,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完全感觉不到计算机已被感染,但达到一定条件时即被激活,从而给计算机系统造成一定损害甚至严重破坏。
1.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计算机病毒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一般按其寄存的位置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系统引导型病毒:系统引导型病毒寄生在磁盘的主引导程序和引导程序中。主引导程序位于整个物理硬盘的第一个扇区,是硬盘启动必须执行的程序。引导程序位于硬盘各驱动器以及软盘的第一个扇区,是该磁盘启动必须执行的程序。
(2)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寄生在扩展名为COM、EXE、SYS、DRV、BIN和OVL等可执行文件中。
(3)宏病毒:宏病毒寄生在宏命令中,主要感染Microsoft Office文档文件,如DOC文件等。
(4)混合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兼有系统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两种特征,可寄生在各类可执行文件和磁盘的主引导程序和引导程序中。
计算机病毒可按良性和恶性分,良性病毒是指只表现自己而不进行破坏的计算机病毒,恶性病毒是指其目的在于人为地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文档或删除硬盘上保存的全部文件。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发觉的。
(2)传染性:计算机病毒能够自动地将其复制品或其变种传染到其他程序体上。病毒程序一旦加载到当前运行的程序体上,就开始寻找感染目标,进行感染复制,使病毒扩散到磁盘存储器和整个计算机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更为迅速,其病毒程序对系统的破坏性就更大。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根本的特征,是确定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
(3)破坏性:计算机病毒不仅占用系统资源,还可以删除文件或数据,格式化磁盘,降低运行效率或中断系统运行,甚至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瘫痪,造成灾难性后果。
(4)隐蔽性:病毒的隐蔽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寄生是隐蔽的,它可以隐蔽在操作系统、引导程序、可执行文件中,不易被人们觉察或发现;二是它的传染是隐蔽的,感染病毒的过程往往不为用户所知,当病毒发作时才知道计算机已被感染。
(5)潜伏性:一个编制巧妙的病毒程序,可以在合法文件中隐藏几天、几月甚至几年不发作。这期间,系统的备份设备(主要是磁盘驱动器)复制病毒程序,制成程序或数据的副本送到其他的部位,使之感染。病毒的潜伏性与传染性相辅相承,潜伏性越好,在系统中存在的时间就越长,传染的范围就越大。
早期计算机病毒通过软盘在计算机间传播,现在网络已成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主要是来自文件下载和电子邮件。在网络环境下,蠕虫病毒引起的危害也开始显现。蠕虫病毒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性病毒,它具有自己的特性,如不利用文件寄生(有的只存在于内存中),对网络造成拒绝服务,或和黑客技术相结合等等。在产生的破坏性上,蠕虫病毒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整个网络,造成网络瘫痪。此外,还有一些如“特洛伊木马”和“时间炸弹”等看起来似乎是普通程序,其实是包含有病毒的特殊类型程序,发作时对系统也有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