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社会组织中的领导一般分三个层级:

高层领导——领导者,负责决策;

中层领导——管理者,负责督察;

基层领导——执行者,负责落实。

这三个层级职能分明,任务明确,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各异。如表1-1所示。

表1-1 领导者、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区别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职能容易混淆,有时领导者做了管理者的事,管理者做了领导者的事。其实,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行为方式是有区别的。

领导者:仰望星空、超前谋划。

管理者:脚踏实地、立足当前。

在某大学组织辩论赛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辩题:正方——经济的发展应以超前谋划为重;反方——经济的发展应以立足当前为重。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难解难分。最后主持人宣布,双方的立论都非常正确,论据没有胜负之分,只是辩论技巧有高低之别。因为这个辩题中,正方是领导者思维,作为领导者思考问题必须超前谋划;反方是管理者思维,管理者必须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事情。所以,双方的立论都是正确的。

政府或企业管理与这个辩论题有密切的联系。政府或企业最高领导(一把手)是领导者,应注重宏观把控,重点思考重大战略问题,如确立什么样的管理理念,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风险偏好,等等;最高领导者的副手或部门领导是管理层,应关注中观问题,如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有什么特点,如何落实决策层(党委会、董事会或最高领导者)确定的发展战略,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如何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风险等,要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落实。

领导者和管理者没有高低之分,只是职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就像人的五官一样,分不清哪个更重要,但缺一不可。领导力是一门科学,管理学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更复杂的科学,因为要把事做正确比做正确的事难得多。正如确定品牌战略这个决策很容易,但如何实现品牌战略却很难。所以,领导和管理是不可偏废的。

单位副职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这个问题曾引起很多人的疑问。单位副职既是领导者,也是管理者。当副职与一把手一起研究问题、做决策时,担任的是领导者角色,要和一把手一起思考宏观问题;当副职与部门领导一起研究工作,讨论如何落实决策问题时,担任的是管理者角色,思考的是如何落实好决策的中观问题。所以副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部门领导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这个问题也曾引起争论。有的人说,部门领导是一把手,是领导者;也有的人说,部门是组织中的中层,是负责落实组织决策的,所以部门领导是管理者。

其实部门领导既是领导者,也是管理者。当把部门作为一个小的组织独立看待时,部门领导就是领导者,部门领导要承担起把握这个部门使命的职责,要动员和带领本部门每位成员为实现部门的使命而努力工作,这就需要部门一把手具有领导者思维,长远地、宏观地考虑本部门的发展,如干部任用、人才培养、业务训练、素质提高、风气养成等,要超前谋划,充分发挥领导力。当部门作为大的组织的一个部分时,部门领导就是管理者,要重点考虑如何代表本部门履行好部门职责,高质量、高效率地推动董事会或者最高领导者的决策或指示的贯彻落实,为实现整个组织的目标发挥部门应有的作用,这时部门领导需要具有管理者思维,立足当前,脚踏实地,认真制定落实上级指示的计划措施,并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落实。

可见,组织中无论哪个层级的领导,其角色都是经常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时是领导者,有时是管理者,有时还可能是执行者。即使某个组织中的最高领导者也不例外,当他在这个组织中时是领导者,但是在更高一层的领导者面前时,他又成为下级,是管理者或者执行者。只有根据当时的角色定位做应该做的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无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执行者,都应该具有领导者意识,掌握领导力知识,在需要发挥领导者作用时,充分发挥领导力。对于普通人来说,要经常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想事,胸怀宽广一些,目标远大一些;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谋事,思维缜密一些,考虑问题全面一些;站在执行者的角度做事,责任感强一些,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些。

作为政府部门或企业各层级管理者,更应该具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当自己作为领导者时,要仰望星空,坚守信念,考虑长远,超前谋划;作为管理者时,要脚踏实地,深思熟虑,立足当前,统筹谋划;作为执行者时,要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关注细节。能够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管理者,一定是拥有领导力的管理者,是各行各业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