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净土十要
  • 成时
  • 4950字
  • 2016-09-29 11:49:53

述曰。佛法之妙莫要於淨土。淨土之妙莫要於持名。持名之妙莫要於小本阿彌陀經。小本之妙莫要於靈峰要解。儻未讀要解。或讀未精詳。或精詳未貫徹。便謂於小本無不知無不信無不悟入。可乎。既於本經有未盡。一行三昧如何修行。既未善持名。淨土玄關如何優入。既未階淨信淨願。十方三世佛祖大道如何荷擔。然則要解之有關於十方三世佛祖大道也甚矣。今定十要以要解為上首。厥義有三。一祖佛經以小本為淨土諸經之最要故。二重持名以末法修行總以持名為行本故。三立本經之大宗以今解精徹確正堪為要中之要。故讀十要者請以要解為主。以餘九為伴。能令邪解莫入。能令意見不容。能令心宗圓明。能令美善雙盡。夫然後不愧為真學佛者。夫然後不自誤誤人。夫然後必生淨土。夫然後可學一切佛法。夫然後知十方三世佛祖之大道舉不外乎此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重刻序

淨土深旨濫始於觀經之觀佛。匯澤於小本之持名。二經蓋不思議無上心要也。釋妙觀者。有天台聖祖大宗稱經發明要矣。釋小本者。振古於斯諸美畢備。以言心要似有待焉。歲在丁亥。靈峰大師述成要解。如燈照色而非光華。以義定名而非擬議。不過道屋裏事而聆者若驚。不外布帛菽粟之譚而未曾有諸凡橫豎四土事理一心罔弗。精義入神。要歸允當。使學者了然知生信發願以起妙行無縟焉矣。爾小本得是疏便覺一行三昧。橫吞萬派而卓立孤標。事出非常而道在伊邇。深固幽遠之藏一旦盡開。吾聞善善之家機理雙契。是故矢必應弦藥必應病。今要解逗末世機。能提深警徹悟之人。俾其法界圓昭。盡杜虗解邪僻之習。又能使中下之輩信而有勇。至於正譌訂誤纖巨不遺。渾然德音方正不割。誠諸祖所密印。諸佛所共加。以為劫外優曇掌中摩勒匪阿也。癸巳歲。大師在歙浦演說釋義。分科間有不同。尤覺聞所未聞信所未信。華陽學人性且錄出。名歙浦本。今重梓十要。遂以此本授鋟。謹序而識之。

時戊申端陽後三日也古歙學人成時和南書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西有沙門 智旭 解

原夫諸佛憫念羣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竝行。古人獨以彌陀經為日課。豈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無遺。統宗教無外。尤不可思議也哉。註疏代不乏人。世湮所存無幾。雲棲疏鈔廣大精微。幽谿圓中鈔高深洪博。如二曜中天有目皆覩。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敢與二翁強同也。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第一釋名

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體

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不二。性修不二。身土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次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虗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虗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虗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徧故。佛心亦徧。一切眾生心性亦徧。譬一室千燈。光光互徧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薉。而自心薉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薉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

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士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復次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

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入文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迹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迹門流通。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係非小。後人不達。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初中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等標說經處也。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舍衛此云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云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祇陀感歎施餘未布少地。故竝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二引大眾同聞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

初聲聞眾又三。初明類標數。二表位歎德。三列上首名。今初。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隻鉢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葉波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之位。其德為)眾所知識。

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三無生。即怖魔果。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此云身子).摩訶目犍連(大采菽氏).摩訶迦葉(大飲光).摩訶迦旃延(大文飾).摩訶拘絺羅(大膝).離婆多(星宿).周利槃陀伽(繼道).難陀(喜).阿難陀(慶喜).羅睺羅(覆障).憍梵波提(牛呞).賓頭盧頗羅墮(不動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訶劫賓那(房宿).薄拘羅(善容).阿[少/兔]樓馱(無貧)。如是等諸大弟子。

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慶喜尊者。佛之堂弟。復為侍者。多聞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呞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二菩薩眾。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此云妙德)法王子.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彌勒菩薩之名)菩薩.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二別序。發起序也。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倡立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