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陰陽類論篇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 (唐)王冰注
- 4230字
- 2015-12-16 16:19:57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
孟月#6春始至,謂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觀八極,謂視八方遠際之色。正八風,謂候八方所至之風,朝會於太一者也。五中,謂五藏。新校正云:詳八風朝太一,具《天元玉冊》中。又按楊上善云:夫天為陽,地為陰,人為和。陰無其陽,哀殺無已,陽無其陰,生長不止#7。生長不止則傷於陰,陰傷則陰災起。衰殺不已則傷於陽,陽傷則陽禍生矣。故須聖人在天地問,和陰陽氣,令萬物生也。和氣之道,謂先修身為德,則陰陽氣和;陰陽氣和,則八節風調;八節風調,則八虛風止。於是疵痙不起,嘉詳皆#8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黃帝問身之經脈貴賤,依之調攝,修德於身,以正八風之氣。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藏最貴。
束方甲乙,春氣主之,自然青色內通肝也。《金匱真言論》日.)束方青色,入通於肝。故日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氣,各王#9七十二日五七二五#10,積而乘之,則終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時之氣,以春為始,五藏之應,肝藏合之,公故以其藏為最貴。藏或為道,非也。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從容,謂安緩比類也。帝念《脈經》上下篇,陰陽比類形氣,不以肝藏為貴。故謂公之所貴,最其下也。
雷公致齋七日,日一復侍坐。
悟非,致齊以洗心。願益,故坐而復請。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
經,謂經綸,所以濟成務。維,謂維持,所以繫天真。游,謂游行。部,謂身形部分也。故生#11氣者濟成務,化谷者繫天真,主色者散布精微,游行諸部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三陽,足太陽脈也,從#12目內毗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二陽,足陽明脈也,從鼻而起,下咽,分為四道,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一陽,足少陽脈也,起目外毗,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并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日游部。
此知五藏終始。
觀其經綸維繫游部之義,則五藏之終始可謂知矣。
三陽為表,二陰為裹,
三陽,太陽。二陰,少陰也。少陰與太陽為表裹,故日三陽為表,二陰為裹。
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一陰,厥陰也。厥,猶盡也。《靈樞經》曰:亥為左足之厥陰,戌為右足之厥陰,兩陰俱盡,故日厥陰。夫陰盡為晦,陰生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徵其氣王則朔,適言其氣盡則晦,既見其朔,又當其晦,故日一陰至絕作朔晦也。然徵彼俱盡之陰,合此發生之木,以正應五行之理,而無替循環,故云卻具合以正其理也。新校正云:按注言陰盡為晦,陰生為朔,疑是陽生為朔。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言未明氣候之應見。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
陽氣盛大,故日太陽。
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央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太陰為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陰也,脈氣之所行。故脈皆至於寸口也。太陽之脈,洪大以長,今弦浮不沈,則當約以四時高下之度而斷次之,察以五藏異同之侯而參合之,以應陰陽之論,知其藏否耳。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
《靈樞經》曰:辰為左足之陽明,巳為右足之陽明。兩陽合明,故日二陽者陽明也。
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艮至以病皆死。
鼓,謂鼓動。貝,熱也。陽明之脈,浮大而短,今弦而急沉不鼓者,是陰氣勝陽,木來乘土也。然陰氣勝陽,木來乘土,而反熱病至者,是陽氣之衰敗也,猶燈之焰欲滅反明,故皆死也。
一陽者,少陽也,
陽氣未大,故日少陽。
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
人迎,謂結喉兩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脈動應手者也。弦為少陽之脈,今急懸不絕,是經氣不足,故日少陽之病也。懸者,謂如懸物動搖者也。
專陰則死。
專,獨也。言其獨有陰氣而無陽氣,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
三陰者,太陰也。言所以諸脈皆至手太陰者何耶?以是六經之主故也。六經,謂三陰三陽之經脈也。所以至手太陰者何?以肺朝於百脈之氣,皆交會於氣。也。故下文曰:
交於太陰,
此正發明肺朝百脈之義也。《經脈別論》云:肺朝百脈。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脈伏鼓繫#13而不上浮者,是心氣不足,故上控引於心而為病也。志心,謂小心也。《刺禁論》曰: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肺脈浮澀,此為平也。今見伏鼓,是腎脈也。足少陰脈貫脊屬腎,上入肺中,從肺出絡心。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也。王氏謂志心為小心,義未通。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二陰,謂足少陰腎之脈。少陰之脈,別行者,入跟中,以上至股內後康,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上至於肺,其氣歸於膀胱,外連於脾胃。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若一陰獨至肺,經氣內絕則氣浮不鼓於手,若經不內絕則鈞而滑。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一陰,厥陰也。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繆通五藏,合於陰陽,
或陰見陽脈,陽見陰脈,故云乍陰乍陽也。所以然者,以氣交會故爾,當審比類,以知陰陽也。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脈氣乍陰見陽,乍陽見陰,何以別之?當以先至為主,後至為客也。至,謂至寸口也。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頌,謂今誦也。公言臣所頌誦今從容之妙道,欲#14合上古《從容》,而比類形名,猶不知陰陽尊卑之次,不知雌雄殊目之義,請行#15其旨,以明著至教,陰陽雌雄相輸應也。
帝曰:三陽為父,
父,所以督濟群小,言高尊也。
二陽為衛,
衛,所以卻禦諸邪,言扶生也。
一陽為紀;
紀,所以綱紀形氣,言其平也。
三陰為母,
母,所以育養諸子,言滋生也。
二陰為雌,
雌者,陰之目也。
一陰為獨使。
一陰之藏,外合三焦,三焦主謁導諸氣,名為使者,故云獨使也。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奕而動,九竅皆沉。
一陰,厥陰肝木氣也。二陽,陽明胃土氣也。木土相薄,故陽明主病也。木伐其土,土不勝木,故云不勝一陰。脈更而動者,叉為胃氣,動謂木刑,土木相持,則胃氣不轉,故九竅沉滯而不通利也。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藏,外為驚駭。
三陽,是太陽之氣,故日太陽勝也。木生火,今盛陽繙木,木復受之,陽氣洪盛,內為狂熱,故內亂五藏也。肝主驚駭,故外形#16驚駭之狀也。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支。
二陰,謂手少陰心之脈也。二陽,亦胃脈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內傷脾,外勝肺也。所以然者?胃為脾府,心火勝金故爾。脾主四支,故脾傷則外傷於四支矣。少陰脈,謂手掌後同身寸之五分,當小指神門之脈也。新校正云:詳此二陽,乃手陽明大腸,肺之府也。少陰心火勝金之府,故云病在肺。王氏以二陽為胃,義未甚通。況又以見胃病腎之說,此乃是心病肺也。又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等并云二陰一陽。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晉妄行,顛疾為狂。
二陰為腎,水之藏#17也。二陽為胃,土之府也。土氣刑水,故交至而病在腎也。以腎水不勝,故胃盛而顛,為狂。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院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
一陽,謂手少陽三焦。心,主火之府也。水上干火,故火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也。何者?腎之脈,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其支別者從肺中出絡心,注胸中,故如是也。然空竅陰客上游,胃不能制,胃不能制是土氣衰,故院下空竅皆不通也。言堤者,謂如堤堰不容泄漏。胃脈循足,心脈絡手,故四支如別離而不用也。新校正云:按王氏云胃脈循足,按此二陰一陽,病出於腎,胃當作腎。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咽喉乾燥,病在土脾。
一陰,厥陰脈。一陽,少陽脈。并木之氣也。代絕者,動而中止也。以其代絕,故為病也。木氣生火,故病生而陰氣至心也。夫肝膽之氣,上至頭首,下至腰足,中至腹脅,故病發上下無常處也。若受納不知其味,竅寫不知其度,而喉咽乾燥者,喉嚨之後又咽屬,為膽之使,故病則咽喉乾燥。雖病在脾土之中,蓋由肝膽之所為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并絕,浮為血痕,沉為膿駙。
二陽,陽明。三陰,手太陰。至陰,脾也。故日至陰皆在也。然陰氣不能過越於陽,陽氣不能制心,今陰陽相薄,故脈并絕斷,而不相連續也。脈浮為陽氣薄陰,故為血癡。脈沉為陰氣薄陽,故為膿聚而駙斕也。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
若陰陽皆壯而相薄不已者,漸下至陰陽之內,為大病矣。陰陽者,男子為陽道,女子為陰器者,以其盛受故也。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昭昭,謂陽明之上。冥冥,謂至陰之內,幽暗之所也。
診庾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謂下短期之旨。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
欲其復問而實之也。
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
上古經之中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自雷公已下,別為一篇,名四時病類。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
病合於陽,謂前陰合陽而為病者也。雖正月脈有死徵,陽已發生,至王不死,故出春三月而至夏初也。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裹,謂二陰,腎之氣也。然腎病而正月脈有死徵者,以枯草盡青,松#18葉生出而皆死也。理,裹也。已,以也。古用同。
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立春之後而脈陰陽皆懸絕者,期死不出正月。新校正云:《太素》無春字。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
陽病,不謂傷寒溫熱之病,謂非時病熱,脈洪盛數也。然春三月中,陽氣尚#19少,未當全盛,而反病熱脈應夏氣者,經云脈不再見,夏脈當洪數,無陽外應,故叉死於夏至也。以死於夏至陽氣殺物之時,故云陽殺。
陰陽皆絕,期在草乾。
若不陽病,但陰陽之脈皆懸絕者,死在於霜降草乾之時也。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
謂熱病也。脾熱病則五藏危。土成數十,故不過十日也。
陰陽交,期在謙水。
《評熱病論》曰:溫病而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者,病名日陰陽交。六月病暑,陰陽復交,二氣相持,故乃死於立秋之候已#20。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漾水者,七月也。建申,水生於申,陰陽逆也。楊上善云:漾廉檢切,水靜也。七月水生時也。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
秋陽氣衰,陰氣漸出,陽不勝陰,故自已也。
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以氣不由其正用故爾。
三陽獨至,期#21在石水。
有陽無陰,故云獨至也。《著至教論》云:三陽獨至者,是三陽并至。由此則但有陽而無陰也。石水者,謂冬月水冰如石之時,故云石水也。火墓於戌,冬陽氣微,故石水而死也。新校正云:詳石水之解,本全元起之說,王氏取之。
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亦所謂并至而無陽也。盛水,謂雨雪皆解為水之時,則正謂正月中氣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陰作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