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工政十六直隸河工(4)

與當事論永定河書

陳宏謀

天下萬水。皆歸於海。濱海之地。首以疏洩為上。築隄防護。乃水多河少。一時不能容納。致有潰溢之害。大概江南山東直隸。情事相同。天津河間二郡。在在水鄉。無所謂水利也。惟不受水害即為水利矣。多開河渠。遙築隄岸。順水之性。而不與水爭地。跡似棄地。其實正所以收水利而廣地利也。遙隄之制。取其東西保障。中間河身寬廣。汛水漲發。四處漫衍。勢緩則無沖決之患。水淺則無淹沒之虞。而且淤積于地。止餘清水。仍歸淀中。不致淤淀。尾閭不塞。即可達海。水落之後。地愈肥饒。正可種麥。不與水爭地。而地之所獲倍豐。不築隄民。而民之安堵愈固。隄外村莊。或可填高地基。或可遷移隄內。即按戶賞給遷移銀兩。亦不過一年搶修築隄之費。在小民雖有一時遷移之勞。而可以永獲麥收之益。又可免年年沖決之患。日計似乎不足。月計即已有餘。今永定河築隄建壩。不但補偏救弊。徒糜帑金。兼恐養癰遺患。愈久愈難調治。以棄為取。以不治為治之說。人人知之而卒不言者。涉更張。重於改作耳。惟憲臺宏才卓識。久有此議。彼時大部所駮。止以民間田園墳墓。難於遷徙為言。此外別無異議。即鄂相國以遙隄為萬不可行。亦止云河水突然而來。截然而止。非比黃河云云。究竟突然截然。何以不便於遙隄之處。未曾明言。似非確論。正惟其突然截然之水。而限之以隄。束之以河。則隨處沖激。若聽其游衍於寬廣之區。亦斷無不平不順之理。竊恐議論日多一日。而河患日深一日。即有再為以棄為取之議者。亦如日前之旋奏旋改。而以為事不可行。多此一層駮案矣。細詢輿論。無不以淀淤為直省將來之大患。而淀之淤與不淤。則在永定河之治與不治。是永定一河。有關全直利害也。且以棄為取之說。突然及之。固難更張。今既奉有明問。若再依舊了此公案。明年汛期。安保其水不為患。是上再四有一勞永逸之旨。而司事者終不免作補偏救弊之圖也。況事勢之順逆難易。本難一一預料。惟視其關係何如。如所關者不甚緊要。則逆而難。自不如其順而易。如所關者大而且遠。則與其順而坐失機宜。毋甯逆而幸其有濟。即不克濟於今日。或者濟於將來也。至于凶年興工。窮民藉以食力。比之賑濟。原覺均平無爭。但必須工價稍寬。使民於口糧之外。可以養贍家口。若如直隸代賑之工。止給飯食。其價止平時十分之三。是反于凶年而派民大差。殊非代賑之意。今歲各工。已詳請概照帑修一例給價。小民踴躍。已有明效。明年亦照此辦理也。天津為眾水歸海之區。被潦者十年而九。非水之能災人。乃人不能餘地以容水。但節節而為之。消於此者溢於彼。終不免以鄰為壑。必得相其高下。審其脈絡。使水有所歸。乃為一勞永逸。雖為費甚鉅。而以三四年蠲賑之費。為之有餘。與其年年仰食于官。不若此舉藏富于民也。

與顧用方論治渾河事宜

方苞

康熙三十七年。直隸巡撫于成龍以渾河衝半壁店。近其祖墓。奏改河道迤東入淀。安溪李相國繼撫直隸時。僕屢為切言奏復故道。當如救焚拯溺。少遼緩之。即不可為謀。後三十年。近畿之地。無罪而死者。不可數計矣。今不幸而所言已驗。昨見吾友與直督李合奏河道事宜。源流利病。鑿鑿有據。且欲為永久計。具見賢者忠實惻怛之心。但不識更改河身。廣拓遙隄之後。渾流遂不入於淀耶。若仍入淀。則可免淀外之衝決奔騰。而終不能免淀中之淤塞。其患正方興而未艾也。直隸之有二淀二泊。乃天心仁愛斯民。於大地凝結時。設此大壑。以受塞北畿南之眾流。以免多方之昏墊。而前督臣乃以私心一舉而敗之。至今已成錮疾。若更不能原始要終。定其規模而底績焉。則終潰敗而不可收拾矣。竊思所奏謂故道已為旗民田廬所占。復之甚難。是也。而僕之愚心。則謂復於安溪作撫時。則有利而無害。至於今。雖不畏難不惜費以復之。止可少獲數年之安。而終無救於十數年以後之大患。審形察勢。決然無疑。吾友試思自改故道。未四十年。而二淀已填淤過半。而自前明以至康熙三十七年。運河之水。未嘗不由淀以達運河。而絕無填淤。其故果安在哉。議者謂故道南入會同河。流清而甚駛。故無停淤。此得其一而未知其二也。河流雖駛。能盪刷泥沙使不停耳。能使泥沙別出於兩淀之外哉。緣夏水未起之前。秋汛既落之後。渾河經流。本不甚大。其挾眾壑之泥沙而沛然莫禦者。惟伏秋之漲為然。而河行固安霸州時。其故道本無隄岸。故散漫於二邑一二百里之間。旬日水退。而土人謂之鋪金地者。皆泥沙之所停也。停於二邑之平地者多。則會於清河而入淀者少。而又以數百里之深淀容之。故三百餘年雖少淤淀底。而不見其形。自故道既改。則渾河之泥沙無纖微不入于淀。故三十餘年而填淤過半。淀既半淤。則故道雖復。而由會同河入淀之道。及西淀之中。必所在淤塞矣。雖歲加挑濬。人力有限。十年之後。終不能免全淀之盡淤。淀既盡淤。則子牙河挾畿南諸水以入淀者。勢無所容。必橫穿南運河。渾河挾塞門諸水以入淀者。勢無所容。必橫穿北運河。更遇伏秋異漲。則近河之地。城郭人民。皆一朝而化為巨浸矣。尚忍言哉。今欲為河道民生永久之計。必別開河道。俾濁流不入淀池。直達於淀河下流之丁字沽。而東西二淀未盡填淤者。以受會同清河及子牙河伏秋之漲。然後可得數十年之安。苟得數十年之安。而時時修築挑濬。不失其宜。則亦可永久而無患矣。僕之愚心。欲循三角淀之外。迤邐而南。別開一河。廣三十丈。深五六丈。河成。乃於春水未起。秋汛既過之後。引注濁流於其中。而閉其入淀之道。河形磬折。而斜入於丁字沽。去三岔口海河。不過十餘里。但於十餘里間。開拓運河西岸之隄。使河身寬闊。足以容納眾流。而增培運河東岸之隄。廣厚一倍。以防其震撼。則可保無虞矣。且於新開渾河二十里之外。順河身延築遙隄。使伏秋汛漲。有所遊盪。則不致更有衝決矣。僕未嘗身經其地。惟按圖籍。循數推理。而建此議。不若吾友躬臨目見。昭晰無疑。望審其形勢。揭其情狀。以開愚蒙。如或可行。即改前議而懇陳之。古之君子。功不必自己成。謀不必自己出。惟期分國之憂。除民之患耳。況茲事體大。實億萬人生死所關。而非一世之利害哉。昔 世宗皇帝。命怡親王總理河道營田。首命別求一道。俾渾河直達海口而不入淀。聖謨洋洋。一言而盡京畿之地勢。究河道之源流矣。若能奉先帝之遺意。除蒸民之劇憂。定此遠謨。萬世永賴。在皇上則為輔相天地之實事。在吾友則為保障億兆之奇功。而僕四十年胸中之痞塊。一旦消釋。亦可以死不恨矣。若大綱既定。其餘節目。當續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