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所居西南數里。明末有張佩璁先生。名嘉玲。師桐鄉張楊園先生之學。居家造次不違禮。一日赴鄉試。見士入闈者。必先露索。二人夾持之。驚曰。國家取士。上為公輔。下為百司。不加徵聘而自往就試。已卑矣。乃防其懷挾書策。如防盜賊耶。吾不能受此辱。遂去。終身不應試。夫三代選士造士之法。沿及漢時。猶有鄉里推舉者。已乃加之考試。亦至公之道。不可易之制也。從而搜索之。則為法始密。其令自唐已行之。時禮部侍郎李揆以主司索書。隄防太峻。因謂藝不至者。雖居文史之圃。亦不能工為辭。乃於試日陳五經諸史於。聽貢士尋檢。此矯枉過正者也。然搜索雖密。而懷挾之弊。仍不能絕。則惟有教之以自重而已。觀佩璁之事。有可風者。故書之。
考試點名除弊法
徐文弼
昔歲予在陳復齋湖南學使幕中。因考試圖名。虞多擁擠。如衡州府屬之衡陽。未分兩縣時。應考童生。多至四千餘。臨期齊集聽點。勢難依次而入。諸童唯恐失于應點。越次爭先。反致阻塞。嘗于四鼓開點。巳刻方畢。雖多方諄諭。究難轉移。再四籌畫。惟有廩保領進之一法。以歷之試數棚行之甚便。陳公因命擬奏稿。將于科試事竣。奏請通行。旋以丁憂未果。其法以童生縣試之日。例由廩生畫結保送。一生所保數名。及數十名不等。今即令于縣試事畢。案送府試之時。不必依取錄名次造冊。但將廩保逐名開列。每名後。載所保童生名姓。府考畢。取錄案名冊送院試之時如前。院試時即按冊上廩保名次。先期牌示第一名廩保某。逐名挨列。俾各廩生知孰先孰後。臨時先點進第一名廩保。則所保童生隨之。魚貫而入。點畢。即令退出。隨點進次名廩保。其所保童生。仍前隨入。或有越次擁擠者。責及廩生。如此則諸童依廩保為後先。廩保視名次為遲速。諸童無虞失點。自不越次求先。且於未入應點之時。廩保之所在而諸童隨之。既可加之約束。亦復便于稽查。廩保之設。原以杜頂冒鎗手之弊。向來所保各童。照試案名次。編牌聽點。一廩生所保。前後散列。于點名之時。廩生齊進。侍立兩。自開點以至點畢。必逐牌記憶所保之名。應接不暇。勢難細辨。故間有頂替鎗手。乘機混入。及至發覺。歸責廩生。每以不及細認為辭。此法行則此輩無乘間混入之虞。而廩保杜藉端委卸之弊。諸童免奔趨迫逐之苦。而老生省立守候之勞。誠一舉而四便也。謹識。
徵滇士入書院敕雲南通志
鄂爾泰
國家最重者惟人才。人臣最急者亦惟人才。使者奉 命總制三省。凡三省文武吏賢者能者。必以聞於 朝。進其秩。厚其糈。寄以指臂。託以心膂。人才綦重矣。舉子上公車者。使者必助其資斧。飭其有司。以速其駕。士子入棘闈者。使者必省其號舍。給其卷資。豐其供具。優其禮貌。以鼓其氣。而一時登賢書者。皆知名士。赴禮部者。中式十人。選大令。就博士者。又數十人。皆前此滇省所未有。而使者不惜費。不憚勞。孳孳矻矻不已者。凡以為人才計也。書院者。儲才之區也。使者初來滇。滇舊有書院。使者分為三舍。課其優絀。以高下其廩餼。然使者竊憂之。慮其應上者之鮮實心。而操之無具。故奇才異能之士。未嘗數數也。或有為之解者曰。滇僻處遐方。周秦漢魏六朝唐宋之書多未見。十三經。廿一史。有至老不識其名目者。於此而欲求奇才異能之士。是猶語盲者以日月。而詢聾者以鼓鐘也。勢必不能。使者聞而嘆曰。是誰之過。使者之過也。學者力不能致經史。及前古歷代之書。而為之上者。又不思代為致之。是更歷數千百年後。欲求一奇才異能之士。而終不可得也。使者先已置廿一史諸書於院中。學者尚未及讀。至是復取架上十三經。及周秦以來之書若干部。各用圖書印記。注之簡冊。貯之書院。掌之學官。傳之永久。又將招致四方之善讀書而能好古者。以充學舍。厚其廩餼。而以時親課讀之。安知不有奇才異能者之出其中也。夫滇之山川秀麗。如太華昆池碧雞點蒼之屬甲天下。比年以來。卿雲見於天。醴泉出於地。神龍天馬行於海上。嘉禾異卉遍於南中。而老撾來朝。莽緬慕化。車里江外。符倒歸漢之謠。八仙海邊。應烏蒙必了之讖。凡諸嘉祥。無遐邇靈蠢。莫不效異爭奇。若欲表見於 聖世。而不甘後時。況秀而靈者惟人。人之秀而靈者惟士。而獨可使滇讓美於天下哉。因取全闈落卷遍觀之。適羽書旁午。刻無甯晷。暫以中輟。及三邊胥靖。每乘夜分餘閒。挑燈批覽。輒漏下四五。共得五十二卷。如玉之在石。未名一器。而礱以錯之。小大皆可。各得其用。既定。乃拆號書名。下郡縣。各送至省。集於書院。使者之心。其視滇子弟猶吾子弟也。有能讀吾書者。吾即以賢子弟待之。衣食必周。寒暑必恤。家室之薪水。書齋之膏火必繼。倘汝曹果以賢子弟自為。方且望其專心致志。窮經究史。使得為奇才異能之士。為 聖天子儲才得人計。而肯聽其紛馳外務。以汨沒其心思乎。古之學舍。往往數千人。至不能容。今就風簷試藝。殘笥剩簏中。得五十二人。豈遂足空其。使者已面語學使者吳公。既有孫陽之能。自能得駿。以會於金馬碧雞之地。其郡縣及廣文。知有學問優通者。或天資高妙。能記誦穎悟過人者。即會同保送。如吝惜貲費者。使者自能償之。不得謂此地無人。以沈淪佳士也。士患不讀書耳。倘肯潛心院中。如董子下帷。目不窺園。日取十三經。廿一史。次第讀之。自可開拓心。推倒豪傑。毋自畫也。讀書之法。經為主。史副之。四書本經孝經。此童而習之者。外此則先之以五經。其次如左傳之淹博。公穀之精微。儀禮之謹嚴。周禮之廣大。爾雅之辨晰毫芒。大至無外。而細入無閒。此十三經者。闕其一即如手足之不備。而不可以成人者也。
至於史。則先史記。次前漢書。次後漢書。此三史者。亦闕一不可。讀本紀。可以知一代興亡盛衰之由。讀年表世家。可以知大臣創業立功之所自。讀列傳。可以知人臣邪正公私。即以關係國家得失利害之分。讀忠孝節義。隱逸儒林。文學方伎等傳。可以知各成其德。各精其業。以各造其極。而得其或顯當時。或傳後世之故。讀匈奴大宛南夷西域諸傳。可以知安內攘外。柔遠綏邊。恩威各得之用。讀天官歷律五行諸書志。可以觀天。而可以知天人相感之原。讀河渠地理溝洫郡國諸書志。可以察地。而并可以知險要之機。讀禮樂郊祀儀衛輿服等書志。可以知典禮掌故之因革。而有所參訂。讀藝文經籍等志。可以知七略九種四部六庫著作之源流。而有所考稽。讀平準食貨諸書志。可以知出入取予。制節謹度之大要。而有所規鑒。讀刑法兵營等志。可以知賞罰征伐。懲惡勸善。討罪立功之大法。而有所折衷。此讀史之大要也。且善讀史者。不僅以史視史。凡詔誥奏疏檄諭論策之屬。文之祖也。樂章歌詞之屬。樂府詩歌之祖也。屈原賈誼司馬相如揚雄等傳所載騷賦之屬。詞賦之祖也。故熟於三史。則文人詩人騷人一齊頫首矣。況不止三史乎。必待讀經既畢而後讀史。則史學太遲。惟讀左傳而以史記副之。讀公羊穀梁儀禮周官爾雅。而以前後兩漢書副之。十三經與三史既讀。此外如家語國語國策離騷文選老莊荀列管韓。以及漢唐宋元人之文集。與三國志晉書以下諸史。參讀參看。擇其尤精粹者讀之。其餘則分日記覽。天資絕人。過目成誦者。覽即是讀。其不及者。原不能盡讀。博覽強記。有十三經三史為之根本。餘皆一以貫之。讀固為要。看亦有功。必欲汝曹全讀。非人情。不可強也。經莊重。史閒雅。莊重者難讀。閒雅者易讀。讀經以淑性。讀史以陶情。朝經暮史。參錯互讀。則有體有用。內外兼該。相濟而不相妨。相資而不相紊。然後反求其本。而約之於至一之地。則本之身。措之世。無所往而不當。出之言為經術之言。行之事為經濟之事。發之功業。為經天緯地之功業。夫而後乃可藉手以報曰。臣為 國家得人矣。此使者之所厚望於天下。而不能無望於二三子者也。使者奉 天子命。準入都 陛見。事竣。將復來。其毋以使者之去為疑。今來署篆者。為前任高部院。與使者有同心。撫軍張都院。又能成使者志。使者已定其規模。屬之兩公。仰該府文到即送至省。縱使者已行。兩院知使者意。其於諸生必有加禮。慎無卻顧不前。負使者負兩院。適以自負也。至如借書院為納交聲氣之地。觴酒酬酢。慶賀往還。遊蕩門外。招搖市中。是尤不肖之甚。貽羞書院。恥笑士林。此使者之所深惡。毋過吾門也。使者之所望於二三子者。非獨為書院計。為滇計也。為 國家得人才計也。得人才於天下不難。而得之滇。且得奇才異能者於滇。滇之榮。 國之光也。使者獨有厚望焉。二三子其何以副使者之望。
再請改建南闈疏
李發甲
臣查得懇建南闈一案。前據湖南士子。屢陳洞庭危險。籲請分闈。臣因關繫科場大典。未敢造次疏題。恭摺請 旨。蒙 皇上御批。即當具題。臣隨欽遵繕疏具題。今奉到禮部等衙門。以科場定例年久。不便紛更議覆。奉 旨依議。臣何敢冒昧再請。以滋罪戾。惟是恭逢我 皇上振興文教。培養人才。事事超越千古。如鄉試屢經廣額。會試分省取中。 萬壽遇旬加科。苗猺一體科貢。弁兵許應武試。以及文入武闈。武入文闈。凡茲曠典。古所無。何嘗拘於定例。況湖南士子。因洞庭危險。覆溺甚多。籲請分闈。願共捐三年廩膳等銀。興建貢院。不費 國帑。此種迫切情狀。實出于萬不得已。更有不忍以定例拘之者。曩年 聖駕巡視河工。憫念洪澤湖風濤危險。設立救生椿。全活無數生靈。遐邇感戴。今洞庭之險。十倍洪澤。萬難立椿。惟有分闈一策。可以保全士子之性命。是即洪澤湖之救生椿矣。 聖恩浩蕩。莫大於此。乃前撫臣趙申喬具題於先。既格於部議。撫臣潘宗洛繼題於後。復格於部議。茲臣先奉 俞旨。然後具題。仍復格於部議。若非洞庭十分危險。士子迫切呼號。何至前後三撫臣。疊奏不已。伏思 堯舜之主在上。臣身任地方。凡有益於士民。有益於 國家者。例得備悉入告。今分闈一事。上以廣 聖主好生之德。下以救士子覆溺之危。且於科場大典。倍見昌明。若因部議而不再瀝下情。仰達 天聽。則臣負 主恩。厥罪滋大。除繕疏會題外。臣謹具摺專差。恭捧齎奏。伏乞 睿鑒。特賜 恩允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