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後解
汪琬
古者大宗而無後也。則為之置後。小宗則否。夫小宗猶不得置後。況支庶乎。子夏曰。為人後者孰後。後大宗也。曷為後大宗。大宗者尊之統也。然則族人而無後也。其遂不祀矣乎。曰。不然也。孔子曰。凡殤與無後者。祭於宗子之家。當室之白尊於東房。是雖不置後可也。然則有大宗之家焉。有小宗之家焉。祭者將奚從。曰視其祖。故曰庶子不祭殤與無後者。殤與無後者。從祖祔食。此之謂也。孔子曰。宗子為殤而死。庶子弗為後也。然則大宗其遂絕乎。曰如之何而絕也。弗後殤者而後殤者之祖禰。則大宗故有後也。傳曰。士之子為大夫。則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無子則為之置後。然則大夫而非大宗也。亦可以置後乎。曰非是之謂也。公子有宗道焉。大夫亦然。庶姓而起為大夫。則得別於族人之不仕者。禮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大夫獨非大宗與。然則大夫與公子若是班乎。曰。然。公子不敢援諸侯。故公子為別子。大夫之族不敢援大夫。故大夫亦為別子也。如之何其可無後也。子夏曰。適子不得後大宗。然則莫尚於大宗矣。奚為不使適子後之也。曰。以其傳重也。古人敬宗而尊祖禰。適子者繼祖禰者也。故不可以為人後也。然則無宗支適庶而皆為之置後。今人之所行。古人之所禁也。不亦大悖於禮與。曰。此禮之變也。自宗法廢而宗子不能收族矣。宗子不能收族。則無後者求祔食而無所。其毋乃驅之為厲乎。故不得已為之置後也。變也。然則今之置後者。必親昆弟之子。次則從父昆弟之子。其於古有合與。曰不然也。禮同宗皆可為之後也。大夫有適子則後適子。有庶子而無適子。則卜所以為後者。如之石祁子是也。況無子而為之置後。其有不聽於神乎。吾是以知其卜也。卜之則勿問其孰為親孰為疏可也。是可行於古。亦可行於今者也。作置後解。
辨小宗不立後
秦蕙田
禮以義起。法緣情立。不衷諸古。則無以探禮之本。不通於時。不足以盡物之情。如宗法為人後一事。此極古今不同之殊致也。禮稱大宗。一尊之統。不可以絕。故族人以支子後大宗。是維大宗當立後。而小宗則不立。支庶更無論矣。嗚呼。此誠三代以上之言。不可行於後世者也。何則。古者有井田。有世祿。井田法行。則人無兼并。世祿不絕。則宗無削奪。有世祿者。皆卿大夫也。禮別子為祖。別子者本國公子。他國公子。庶人崛起。皆卿大夫也。卿大夫則有圭田以奉祭。有采地以贍族。其祿受之於君。傳之於祖。故大宗百世不遷。而立後之法重焉。若後世與古相似者。惟宗室近戚勳臣襲爵者為然耳。若卿大夫則多出於選舉。雖公卿之子。其入仕者。或以甲科。或以恩蔭。別無世祿可藉。而士之入仕。崛起者居什九。是以一族之人。或父貴而子賤。或祖賤而孫貴。或適賤而庶貴。貴者可為別子。賤者同於庶人。皆以人之才質而定。非若古繼別之大宗。一尊而不可易也。至於兼并勢成。人皆自食其力。勤儉者致富。惰侈者困乏。即一家之中。有父貧而子富。兄貧而弟富。嫡貧而庶富。又以人之勤惰奢儉而分。非若古繼別之大宗。有世祿之可守也。如是而責大宗以收族。其勢必不能既無大宗。則人各禰其禰。各親其親。亦情與理之不得不然者。乃田氏羅氏等。猶執大宗立後。支庶必不可立後之說繩之。是焉知古者大宗百世不遷。今則人人可以為卿大夫。則人人可以為別子。別子未必非支庶也。而謂支庶不立後可乎。而況小宗乎。古者小宗。五世而遷。亦有收族之道。今則小宗之適。不皆可以收族。而支庶可以為富人。支庶無藉於宗子。而宗子之祭祀有闕。反不能不藉於支庶。若支子不立後。是奪支產以與適。黜賢而崇不肖。此豈近於人情。宗子且不可。而況他人乎。乃議者猶執殤與無後。從祖祔食之說繩之。倘果有宗子可也。無宗子。則無祖廟。無祭祀。不知祔於何所。食於何人。不亦拘泥而不通於事乎。伏讀 國家功令。無子者許令同宗昭穆相當之姪承繼。先儘同父周親。次及小功緦麻。如俱無。方許擇立遠房及同姓為嗣。其或擇立賢能。及所親愛者。若於昭穆倫序不失。不許宗族以次序告爭。并官司受理。又獨子不許出繼。夫曰無子者。則凡無子皆是。未嘗指大宗小宗。及為適為庶而言也。曰同父周親。則兄弟皆是。未嘗專指繼父之適為言也。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又有擇賢之條。即古同宗皆可為後之義。而次序分明。則爭端不起。獨子不為人後。尤與適子不後大宗之義相符。此真禮以義起。法緣情立。非 聖人莫能制也。論禮者慎無泥古以違今也夫。
為人後
惠士奇
禮齊衰不杖章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報者何也。曰五服唯子不報。其餘皆報。為人後者後大宗。其父族人世。不敢以大宗之子為子也。宗子有事。族人皆侍。為人後者。祭所後之廟。其父與執事焉。敬宗也。亦服宗子之服以報之。族人為宗子服齊衰。故言報也。曰春秋之義。女子子嫁者。雖為天王后。猶曰我季姜。支子為大宗後。其父母不敢曰我子也。何也。曰為人後者。與女子子嫁者。相近而不同。女子子之降服也。婦人無二斬也。為人後者之降服也。丈夫無二本也。女子子之於夫也。舅姑也。父母也。其名別。為人後者之於所後也。所生也。其名無別。聖人惡其無別也。特言其父母以別之。故曰相近而不同。且所後者大宗。至尊也。所生者小宗。私尊也。抑私尊以奉至尊。後世猶有重所生而輕所後者。曰濮議。或稱親。或稱伯。孰是。曰皆非也。稱親何以別於所後也。稱伯何以別於所生也。不得已而求其可安者。則高宗稱孝宗之父為近之。孝宗宗人偁之子也。高宗封為秀王。稱曰太子本生父。本生父者。猶曰其父云爾。或從而更之。亦不達於禮矣。曰稱考可乎。曰不可。父為考。考成也。事禮成於宮。祭禮成於廟。為人後者不禰其父。奚考之云。公子不得禰先。而況為人後者乎。曰父之昆弟為從父。言從則非考也。父之妾為庶母。言庶則非妣也。既稱父曷為不稱考。曰父。母之稱廣矣。書曰父義和。是諸父皆稱父也。傳曰我母多。是諸母皆稱母也。外無二考。內無二妣。為人後者為其父。與妾之子為父後者為其母同。以其父為考者。是妾亦可為之妣也。曰不為其父母稽顙歟。曰禮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其餘則否。其餘否者孰謂。謂父母也。受重他族。恩殺於父母也。為人後。不為其父母稽顙明矣。曰孤子得為人後與。曰晉羊祜無子。撫孤兄子若子。及祜死。孤兄子喪之若父。武帝命襲爵。執不從。曰為人後者父命之。無父命而自為者。叛父也。子而叛父。吾不敢。終不襲爵。無父命者。雖有君命猶不從。然則孤子不為人後也。曰為天子後者。亦為其父母報歟。曰否。天子絕。
繼嗣說
蔡新
按禮經有為人後之文。則無後者當繼嗣正也。子夏傳曰。何如而可為之後。同宗則可為之後。又曰何如而可為人後。支子可也。嗚呼。後聖有作。不易斯言矣。顧考之禮經。稽之先儒之論說。又有拘而難行。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者。傳曰。為後者孰大。後大宗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何休云。小宗無後當絕。後儒因之。謂大宗有為後。而小宗無為後。據禮喪有無後。無無主。繼高者絕。繼曾者得主之。繼曾者絕。繼祖者得主之。繼祖者絕。繼禰者得主之。繼禰者祔祖。繼祖者祔曾。繼曾者祔高。則皆其祖也。舍是而必為後。是專其貨財宮室。而以為己私。啟旁親之覬覦樂禍者。聖人所必禁也。此念菴羅氏之說也。田汝成云。昆弟異居者。當立後。邱文莊謂有大名顯宦者不宜絕。此又因古禮之不可泥。緣人情而為之斟酌者也。近世高安朱氏猶或非之。謂生雖異居。死得祔祭。烏用立後。且所謂大名顯宦。必實有德業聞望而後可。恐非近情之論。愚竊以為宗不論大小。子不分支庶。凡無後者皆可立也。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彼支庶獨非人子乎。利其貨財居室而爭繼啟訟者。誠為薄惡。若以私其所有為嫌。而聽其無後。則其貨財居室又將焉置之。其歸之親兄弟耶。是皆兆亂啟爭之道也。惟立後則各得其所宗。以承祀不替。人心安而覬覦絕。幽以慰死。明以養生。亦仁人孝子之用心。未可厚非也。必泥支子當絕之文。其亦惑矣。或曰支庶皆可立後。是固然矣。宗子無後。必執以長繼長則何如。曰以長繼長之說。經無明文。惟通典載田瓊論以長子繼大宗。諸父無後。祭於宗家。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然此為同宗無支子者言之也。非謂有支子可繼者。亦必以長子後大宗也。漢石渠議云。大宗無後。族無庶子。當絕父以後大宗。亦為族無庶子言之也。非謂有庶可繼者。亦必以長子後大宗也。夫宗法之廢久矣。古之所謂大宗者。世卿之家。命於朝廷。若魯三桓鄭七穆。宗社人民之所倚賴。土田里居族姓之所繫維。皆於是乎在。今則不然。大夫多起於單寒。不分支庶。所謂繼別之宗。已迄無定論。其所謂宗子者。大抵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祖遷於上。宗易於下。五世之後。莫之宗矣。又何必奪人之宗以為宗乎。況族人以支子後大宗。適子不得後大宗。子夏之言也。又何惑乎。問同宗則可為之後。疏謂同承別子之後。一宗之內。若別宗同姓亦不可。是始祖以下。皆可立以為後歟。曰然。然必自近者始。如宗子無後。先求諸同父諸弟之子。無可繼。則及其同祖昆弟之子。又不得則求諸同曾同高昆弟之子。此其正也。或父母在時。擇同宗之賢者教育之。不在此例。若舍同宗之可繼。而養他姓為子者。告明族長。共斥革之。繼而昭穆不順者更之。繼而其子忤逆有實跡者。告於所宗之廟而返之。許再繼。其應繼不繼。及爭繼及繼而擅反。或阻撓應繼之人。族長共斥責之。不可。則聞官治之。繼而其後有子者。亦酌其資財房產而分給之。繼而其後有子。而所生之後無子者。願歸則告於所宗之廟而返之。繼而其後無子。而所生之後亦無子者。則俟既娶生子。以一子還本生父母。亦禮之權也。此皆宜於今而不悖於古者。則以是為吾族繼嗣之例也可。或曰吾族固有多子。而不肯繼人。亦有有子而欲再繼者。又將何如。曰。是皆親愛之心不篤。而自私之念勝也。夫兄弟之子猶子也。己則多子。而忍聽其兄弟之不祀。於心安乎。至所謂繼者。絕而續之之謂也。有子而再繼。於義何居。是世俗所謂養子。非繼也。義當歸本生父母。雖然。當丁祚之式微。懼一之易斬。父母之心。人皆有之。此則未能遽正之。姑聽之而為之辨。
為殤立後議
杭世駿
或有問於余曰。三殤之服之從期而降也。為其未躋於成人也。未冠未字未昏。死而為之立後可乎。曰可。記云。臣不殤君。子不殤父。何謂臣不殤君。魯閔公八歲而被弒。於時即位二年。儼然朝臣。百姓矣。左氏譏躋僖公為逆祀。是則終僖公之世。閔公之主祔廟也久矣。何謂子不殤父。經無明文。事無顯據。南北諸儒。無異同之論。余以意度之。是必取昆弟之子以後三殤。所以濟禮之窮而重絕人世也。吾友趙稷有二嗣子。曰光曾。曰炳。其兄肩吾死無後。以炳為兄嗣。斬焉衰絰告於廟。赴於族。其已事也。乾隆歲在己卯。光曾十五而殤。將取炳以歸。則負亡兄之約。而傷寡嫂之心。如不以炳為嗣。則稷之後反絕。余執子不殤父之說以進。曰炳長矣。需之五六年。或需之七八年。冠而昏。昏而生子。若男也。即以後光曾。是肩吾無子而有子。稷無孫而有孫。於情順。於禮合。於嗣續之計得。善之善者也。或曰。禮殤不立主。祔於王父。呼其名而祭之。今既以炳之子後。以稷主祭。呼其名可也。以炳之子之為後者主祭。呼其名則不可。曰雜記曰。附於殤。稱陽童某甫。不名神也。鄭氏曰。某甫且字也。尊神不名。為之造字。夫使光曾不殤。則必待冠而字。今既殤矣。禮有造字之例。余為之製字曰承祖。以待夫炳之子。他日之祭而不跲於詞也。禮也。或曰如子言。光曾雖死。猶勿殤也。然則稷當何服。曰上殤九月。中殤七月。國制也。禮聞子不殤父。未聞父不殤子。光曾十五而殤。稷為之服七月之服。不得以私情干也。亦禮也。吾問光曾有至性。寒不敢先衣。飢不敢先食。事父惟謹。讀書攻苦。將自振以大其家聲。而天不永其年。則稷之不幸也。雖然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殤不殤有定數焉。余為創立後之議。以止稷祝予之痛。世有君子。其不以余為無稽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