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喪服之學日知錄
顧炎武
讀檀弓二篇及曾子問。乃知古人於禮服講之悉而辨之明如此。漢書言夏侯勝善說禮服。蕭望之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唐開元四部書目。喪服傳義疏有二十三部。昔之大儒。有專以喪服名家者。其去鄒魯之風未遠也。故蕭望之為太傅。以論語禮服授皇太子。宋元嘉末。徵隱士雷次宗詣京邑。築室於鍾山西巖下。為皇太子諸王講喪服經。齊初何佟之為國子助教。為諸王講喪服。陳後主在東宮。引王元規為學士。親授禮記左傳喪服等義。魏孝文帝親為臣講喪服於清徽堂。而梁書言始興王憺薨。昭明太子命諸臣共議。從明山賓朱异之言。以慕悼之辭。宜終服月。梁陳北齊各有皇帝皇后太子王侯以下喪禮之書謂之凶儀夫以至尊在御。不廢講求喪禮。異於李義府之言不豫凶事而去國恤一篇者矣。
與陸翼王書
閻若璩
鈍翁近與僕辯喪禮不勝。因憤而言曰。閻某聞有親在堂。柰何用喪禮與僕相往復。縱言之是。已非。因及檀弓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左氏豫凶事非禮也。以佐成其說。嘻異哉。其亦可謂妄之至者矣。檀弓所云乃指明器。左氏所云乃指生而來賻者。皆非親在而言喪禮之謂也。古大功廢業。於居父母喪。宜一切廢。然獨許之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者。以二禮繁重。苟非平日從師講肄。且復習於臨時。必不能按其節而合乎度。若從不寓目。而取辦倉卒。人縱聖人。其能一一中禮乎。吾恐文王周公之制也。隳且久矣。孔子命伯魚學禮。凶禮次居第二。未聞舉其二而輟不學也。子張沒於夫子後。而檀弓載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是曾子問一篇。皆親在時以喪禮質於夫子者也。唐顯慶間。許敬宗李義府用事。謂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焚國一篇。凶禮由是闕。今鈍翁得毋類是。噫。士大夫議論若此。弟深為世道懼焉。
攷藝文類聚孝類引尸子曰曾子每讀喪禮泣下霑襟嘗以一夕五起視衣之厚薄枕之高卑此尤親在讀喪禮之切證可補閻氏所未備
後篤終論上
張爾岐
晉皇甫謐悼厚葬之害。著論為葬送之制。名曰篤終。其言曰。司馬石槨。不如速朽。季孫璠璵。比之暴骸。文公厚葬。春秋以為華元不臣。王孫親土。漢書以為賢於秦始。如令魂必有知。則生死異制。如其無知。則空奪生用。捐之無益。是招露形之禍。增亡者之毒也。其言可謂至痛切矣。然當時所謂厚葬。謂珠玉之飾。含齎之物。器用寶貨之藏也。今人皆無是矣。衾絞韜冒之屬。尚不必備。又況所謂金鏤玉匣。金蠶玉犬者乎。乃往往有苦於乏財。數十年不克葬者則何也。緇黃之懺度。不敢以廢也。侍從之偶俑。不敢以缺也。夾道之旛幔鐃吹。不敢以不盛也。賓客之酒食衣物。不敢以不豐也。其甚者。徵歌選舞。雜以百戲。非是則以為樸。結繒縛帛。以象樓觀。非是則以為陋。於是嘲轟啞之聲。豔麗詭異之飾。雜遝衢路。充斥原野。婦孺擁觀。歡駭踊拄。而後快於心焉。而後為能葬其親焉。富者破產而逐新。貧者舉息而蹶赴。一日之費。十年節約而不能償也。一家之喪。百家奔走而交相病也。高位縱任而不知禁。旁觀恬習而忘其非。人之欲葬其親者。恥其不備。忍於累年暴露而不恤焉。亦甚可傷也已。何不即今之所謂厚葬者而深思之。是何者有益於親之身乎。無益於親而為之。徒欲悅觀者之目而已。古之厚葬。誠昧於理。其心猶欲為親也。今乃於終天永訣之會。盛陳娛樂詭麗之具。以為觀美。徒博婦孺一時之咍笑。不近於侮其親矣乎。且其所擬象而塗飾者。未必其親之生平所宜有也。不又陷其親於僭矣乎。本欲自致於親。而適成其侮且僭。何如反而約諸禮之為得乎。夫子嘗言喪具矣。曰稱家有無。有勿過禮。苟無矣。縣棺而封。又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為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斯之謂禮。斯言也。誠千古葬者之大經矣。間考夫子所謂勿過禮者。大端有二焉。一者藏體魄之禮。含襲歛襚棺槨宅兆之屬是也。一者事精神之禮。朝夕之奠。重主之設。虞祔祥禫之祭是也。是皆切於親之身者也。有禮以為之制。則限於分者不敢踰。困於財者聖人亦不強焉。況於懺度之說。古所無也。即不能無疑於心。何不援先儒之論以自定也。芻靈以象生平也。凡分所不得有者。何不可已也。功布以前車。銘旌以識別。本以適用也。溢而為幢纛之僭何為也。易服而弔。禮自賓出。何煩主人之裂帛。食於喪側。或非得已。何至置酒而高會。紼謳生於斥苦。方相以敺罔兩。殆喪家歌舞之所由始也。無所苦而歌。無所敺而舞。違舂相巷歌之戒矣。家有苫塊之次。墓有主賓之位。此廬幄之所以設也。廬而致飾。幄而過華。與苴麻菅疏之儀不侔矣。溯本而求。或造端於古人。沿今所尚。遂大遠於禮意。何如安其分之所適宜。量其力之所可至。庶天下無不葬之親。人子無不致之情乎。曰子之所言。殆桐棺土轝。窶人子之所為耳。不足以言富貴之家。備物極榮者之事也。曰白雙旗。門生輓送。非建武之佐命乎。布車載柩。飾無文采。非貞觀之元臣乎。無損於尊榮。而更為美談。蓋奢而示之以儉。儉而示之以禮。移風易俗。誠貴者賢者之責也。
後篤終論下
張爾岐
葬之習於侈也。於是有久而不克葬者。是徒知備物豐儀之為厚其親。而不知久而不葬之大悖於禮也。先王之制喪禮。始死而襲。襲而斂。三日而殯。殯而治葬具。其葬也。貴賤有時。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庶踰月。先時而葬者。謂之渴葬。後時而葬者。謂之怠喪。其自襲而斂。自斂而殯。自殯而葬。中間皆不治他事。各視其力。旦夕拮据。至葬而已。以為所以計安親體者。必至乎葬而始畢也。襲也歛也殯也。皆以期成乎葬者也。殯則不可不葬。猶之襲則不可不歛。歛則不可不殯。相待而為始終者也。故不可以他事間也。今有人親死踰日而不襲。踰月而不歛。踰時而不殯。則人必訾之矣。其人非狂且癡。必有痛乎其心者矣。至於累年而不葬。則相與安之何也。殯者必於賓位。所以賓之也。父母而賓之。人子之所不忍也。而為之者。以將葬故賓之也。所以漸即乎遠也。殯而不葬。是使其親退不得反於寢。進不得即於墓。不猶之客而不得歸。歸而未能至者歟。此非人事之至難安。而人子之大不忍者歟。喪服小記曰。久而不葬者。唯主喪者不除。疏曰。久而不葬。謂有事礙不得依月葬者。則三年冠服。身皆不得祥除也。陳氏曰。主喪者不除。謂子於父。妻於夫。孤孫於祖父母。臣於君。未葬不得除衰絰也。乃知古之人有不幸有故不得葬其親者。雖踰三年不除服。其心所痛在於未葬。以為與未及三月者同實也。與未及三月者同實。斯不得計時而即吉矣。何也。喪之即吉。始於虞而成於禫。虞之為禮。起於既葬。送形而往。迎精而返。故為虞以安之。未葬則無所為而虞。不虞。則卒哭與祔。皆無所為而舉。卒哭與祔不得舉。又何為而可以練。何為而可以祥且禫。日月邁於上。殯宮淹於下。故雖踰三年。與未及三月者同實也。未及三月而欲舉祥禫之禮。行道之人弗忍矣。斯其所以可以除而弗除歟。斯其所以甯斂形還葬縣棺而封。而必不敢為溢望奢求。以至於久而不葬也歟。不然。古之人豈不欲厚其親者哉。盡人皆子也。生事顯榮。死葬華盛。盡人之子皆有是心也。尊卑制乎分。盈絀限乎力。斯誠不可如何者耳。孟子不云乎。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奈何以欲厚其親之心。反使其親久客而不得即於安。豈非所謂去其小不備。而就大不備者乎。盍亦思所以變計乎。
按晉書慕容載記常煒言魏晉之制祖父未歛葬者不聽服官又按唐書顏魯公傳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殯僧舍垣地真卿時為監察御史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齒天下聳動停喪之為世厲禁也久矣附記
表微
方苞
顧侍御用方。窮時喪耦。十有一年弗娶。既得仕。納徵於季氏。會有 先帝之喪。踰歲勿親迎。或詫焉。其官適罷。曰吾貧未能也。既而起家為戶部郎中。擢御史。掌長蘆鹽政。歲賜數千金。詫者滋多。曰吾迫公事未暇也。其娶以雍正三年冬十有一月望後一日。推其心。蓋謂三年中不宜有空月也。問焉而不自襮。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又其厚也。 先帝始崩。守官者各次其守。余次於佛舍。將歸。語二三君子曰。在禮。公等居倚廬。宜再期。今旬未三終。歸至家。止於外。不入室焉其可也。聞者皆變色易容。蓋俗之偷。以禮為徒觀眾人之耳目也久矣。古之人事君猶事父也。謂制以義而不敢違。是薄於德於禮虛者也。若用方者其明於禮意乎。傳其事與言。俾事君者有省焉。
釋言
藍千秋
余編脩以乾隆元年夏。丁母憂歸。三年春。未祥。而復有父之喪。是年冬。 皇太子薨。編脩之在職也。侍講讀於 東宮。至是聞變。以四年春正月抵京師。哭 皇太子於園寢。 上有旨侍皇子。既而以其父未葬。仍命回籍終喪。將行。編脩諗余曰。棟之來。有議其不當來者。今求歸得請。又有議其固執以要名者。先生其謂我何。秋應之日。禮以義起。順於人情。有權有節。變而通之與時宜之之謂禮。夫禮豈一端而已。或主於恩。或主於義。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昔曾子問於夫子曰。三年之喪弔乎。子曰。三年之喪。練不立。不旅行。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弔哭。不亦虛乎。及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或曰齊衰不以弔。曾子曰。我弔也與哉。夫子張友也。曾子以其服哭之。而況於 皇太子乎。曾子而非禮也。則吾弗知。曾子而無非禮也。則以其服哭 皇太子。子游所謂亡於禮者之禮也。又何議焉。因書之以釋編修之惑。
丁憂交代日知錄
顧炎武
昔時見有司丁父母憂。聞訃奔喪。不出半月。近議必令交代。方許離任。至有欠庫未補。服闋猶不得歸者。是則錢糧為重。倫紀為輕。既乖宰物之方。復失使臣之禮。其弊之由。始於刻削太過。蓋昔者錢糧掌於縣丞。案牘掌於主簿。稅課掌於大使。余家有嘉靖年買地文契皆用稅課司印萬歷後用縣印為令者。稽其要而無所與焉。又皆俸足以贍其用。而不取之庫藏。故聞訃遄行。無所滯。而亦不見有那移侵欠之事。今則州縣之中。錐刀之末。上盡取之。而大吏之誅求。尤苦不給。庫藏罄乏。報以虛文。至於近年。天下無完庫矣。即責令交代。亦不過應之以虛文。徒滋不孝之官。而無益於國計盈虛之數也。嗚呼。君人者亦知養廉為致孝之源乎。
史言梁高祖丁文皇帝高祖父丹陽尹順之憂。時為齊隨王鎮西諮議參軍。在荊鎮。髣奉問。便投劍星馳。不復寢食。倍道前行。憤風驚浪。不暫停止。及居帝位。立七廟。月中再過。每至展拜。常涕泗滂沱。哀動左右。然則明王孝治天下。而不遺小國之臣。必有使之各盡其情者矣。
洪武八年。詔百官聞父母喪者。不待報。許即去官。時北平按察司僉事呂本。言近制士大夫出仕在外。聞父母之喪。必待移文原籍審覈。俟其還報。然後奔喪。臣竊以為中外官吏。去鄉一二千里。或且萬里。及其文移往復。近者彌月。遠者半年。使為人子者。銜哀待報。比還家。則殯葬已畢。豈惟莫父母形體。雖棺柩亦有不及見者。揆之子情。深可憐憫。臣請自今官吏。若遇親喪。許令其家屬陳於官。移文任所。令其奔訃。然後覈實。庶人子得盡送終之禮。而朝廷孝理之道彰矣。上然之。故有是命。
期功喪去官日知錄
顧炎武
古人於期功之喪。皆棄官持服。通典。安帝初。長吏多避事棄官。乃令自非父母服。不得去職。考之於書。如韋義以兄順喪去官。楊仁以兄喪去官。譙元以弟服去官。戴封以伯父喪去官。馬融遭兄子喪。自劾歸。陳寔以期喪去官。賈逵以祖父喪去官。又風俗通云。范滂父字叔姬。博士徵。以兄憂不行。劉衡碑云。為勃海王郎中令。以兄琅邪相憂。即日輕舉。圉令趙君碑云。司徒楊公辟。以兄憂不至。則兄喪亦謂之憂也。曹全碑云。遷右扶風槐里令。遭同產弟憂棄官。則弟喪亦謂之憂也。度尚碑云。除上虞長。以從父憂去官。楊著碑云。遷高陽令。遭從兄沛相憂。篤義忘寵。然輕舉。則從父從兄喪亦謂之憂也。陳重傳云。舉尤異。當遷為會稽太守。遭姊憂去官。則姊喪亦謂之憂也。古人凡喪皆謂之憂其父母喪則謂之丁大憂見北史李彪傳王純碑云。拜郎。失妹甯歸。遂釋印紱。晉陶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自序曰。尋程氏妹喪於武林。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則已嫁之妹。猶去官以奔其喪也。晉嵇紹傳。拜徐州刺史。以長子喪去職。則子之喪亦可以去官也。後漢末。時人多不行妻服。荀爽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者。晉泰始中。楊旌有伯母服未除。而應孝廉舉博士。韓光議以宜貶。又言天水太守王孔碩。舉楊少仲為孝廉。有期之喪而行。甚致清議。而潘岳悼亡詩曰。亹亹期月周。戚戚彌相愍。又曰。投心遵朝命。揮涕強就車。是則期喪既周。然後就官之徵。今代之人。躁於得官。輕於持服。令晉人見之。猶當恥與為伍。況三代聖賢之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