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五服考異序
汪琬
昔魯哀公使孺悲。學士喪禮於孔子。兩漢猶有專名禮服之學者。至於馬融鄭元王肅譙周之屬。皆號通儒。莫不條析異同。反覆拳拳於此。勉齋黃先生。亦嘗欲撰次喪服圖式。而附古今沿革於其後。惜乎未及成書而遽歿也。自晚近以來。諱為凶事。往往棄而不講。於是士大夫持服之時。率皆私行其臆。而王者制禮之意微矣。予竊慨焉。故作此考。以儀禮為案。而以今之律文斷之。中閒發明辨正。雜采諸家之書。而稍述鄙見於其末。孔子曰某。小人也。何足以知禮。孔子且云爾。而況陋劣如琬者乎。然用以羽翼律文。殆不無小補云。有問予者曰。禮與律文不同。今吾子之為此考也。率皆取裁於律。是毋乃徇今而不古之好與。予告之曰。非也。嘗三復喪服傳。而不能以無疑。夫高祖在九屬之內。大夫得立高祖廟。士亦得祀高祖。而顧不為之服。可疑一也。曾祖距祖一世。顧為祖齊衰期。而為曾祖三月。其降殺不太甚乎。可疑二也。丈夫三十而娶。而為之妻者。乃有夫之姊之長殤之服。可疑三也。支子不祭。則不得立廟。尚何有於孤幼。而繼父乃得為前妻之子築宮廟。可疑四也。舅與從母。皆母之黨也。顧為從母小功。而為舅止於緦。抑何輕舅而重從母也。可疑五也。大夫絕緦。於其旁親皆然。而獨服貴臣貴妾。可疑六也。漢魏諸儒。守其師說。牢固而不之變。中間雖有舛。往往從而曲為之解。自唐以來。賢君察相。知制服之當隨時損益也。於是鳩集眾議。而稱制以決之。縣諸令甲。以齊一之。至於今日。其文益詳且密。吾聞之也。禮有與民變革者矣。其不可變革者。則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也。夫賢君察相。因乎其不可變革者。而損益其可變革者。不亦善乎。而又何周制之兢兢焉。彼徇今而不通乎古。與好古而不協乎今。是謂之俗儒。君子弗與也。客既退。遂錄之以為序。
禮部頒喪服之制大清會典
凡服有五。一曰斬衰。斬衰三年。子為父母。子之妻同。子為繼母。慈母。養母。子之妻同。庶子為嫡母。為所生母。庶子之妻同。為人後者。為所後父母。為人後者之妻同。女在室為父母。已嫁被出而反在室者同。嫡孫承重為祖父母。祖父俱亡。為高曾祖父母。嫡孫之妻同。為人後者承重同。妻為夫。妾為家長。
二曰齊衰。有齊衰杖期。嫡子眾子為庶母。嫡子眾子之妻同。子為嫁母。子為出母。夫為妻。父母在不杖。 有齊衰不杖期。祖為嫡孫。父母為嫡長子。及眾子。父母為嫡長子之妻。父母為女在室者。父母為子為人後者。繼母為長子眾子。子為從居改嫁繼母。從子為伯叔父母及姑在室者。為親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為親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孫為祖父母。孫女為祖父母。雖適人不降。庶孫為生祖母。慈母養母孫同。女出嫁。為父母。為人後者為其本生父母。仕者解任。士子輟考丁憂一年。一子承祀兩祧。為其本生父母同。女在室及雖適人而無夫與子者。為其兄弟姊妹。及兄弟之子兄弟之女在室者。女適人。為兄弟之為父後者。婦為夫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妾為家長之父母。及家長之妻妾。為家長之長子眾子。與其所生子。為同居繼父兩有大功以上親者。 有齊衰五月。為曾祖父母。女孫雖適人不降。 有齊衰三月為高祖父母。女孫雖適人不降。為繼父先同居今不同居者。為同居繼父兩有大功以上親者。
三曰大功。大功九月。祖為眾孫及孫女在室者。祖母為嫡孫眾孫及孫女在室者。生祖母為庶孫。慈養祖母同。父母為眾子婦。為女之已嫁者。慈母養母為其子婦同。伯叔父母為從子婦。及兄弟之女已嫁者。為人後者為其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夫為人後。其婦為夫本生父母。為己之同堂兄弟。及同堂姊妹在室者。為姑及姊妹之已嫁者。為兄弟之子為人後者。女出嫁為本宗伯叔父母。及兄弟與兄弟之子。及姑姊妹。及兄弟之女在室者。婦為夫之祖父母。為夫之伯叔父母。
四曰小功。小功五月。為伯叔祖父母。嫡孫眾孫為庶祖母。為同堂伯叔父母。為同堂姊妹之出嫁者。為再從兄弟及再從姊妹在室者。為同堂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為祖姑在室者。為堂姑之在室者。為兄弟之妻。祖為嫡孫之婦。為兄弟之孫。及兄弟之孫女在室者。為外祖父母。為母之兄弟姊妹。為姊妹之子及女之在室者。為人後者。為其本生母之父母。為其姑及姊妹之已嫁者。婦為夫兄弟之孫及孫女在室者。婦為夫之姑及夫之姊妹。在室出嫁同。婦為夫之兄弟。及夫兄弟之妻。婦為夫堂兄弟之子及女之在室者。女出嫁。為本宗姊妹之出嫁者。為本宗堂兄弟及堂姊妹之在室者。有子之妾。為家長之祖父母。
五曰緦麻。緦麻三月。祖為眾孫婦。曾祖父母為曾孫曾孫女。高祖父母為元孫元孫女。祖母為嫡孫眾孫婦。為乳母。為曾伯叔祖父母。為族伯叔祖父母。為族伯叔父母。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為曾祖姑在室者。為族祖姑及族姑在室者。為兄弟之曾孫及曾孫女在室者。為兄弟之孫女出嫁者。為同堂兄弟之孫及孫女在室者。為再從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為祖姑及堂姑及己之再從姊妹出嫁者。為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為父姊妹之子。為母兄弟之子。為母姊妹之子。為妻之父母。為。為外孫及外孫女。為兄弟孫之妻。為同堂兄弟之妻。為同堂兄弟子之妻。婦為夫高曾祖父母。為夫之伯叔祖父母及夫之祖姑在室者。為夫之堂伯叔父母及夫之堂姑在室者。為夫之同堂兄弟及同堂兄弟之妻。為夫之同堂姊妹。在室出嫁同。為夫之再從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為夫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為夫同堂兄弟子之妻。為夫同堂兄弟之孫及孫女在室者。為夫兄弟孫之妻。為夫兄弟之孫女出嫁者。為夫兄弟之曾孫及曾孫女之在室者。女出嫁。為本宗伯叔祖父母及祖姑在室者。為本宗同堂伯叔父母及堂姑在室者。為本宗堂姊妹之出嫁者。為本宗堂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
各辨其等以定制。斬衰。以至麤麻布為之。旁及下際不緝。麻冠絰菅履竹杖。婦人麻屨不杖。齊衰。以稍麤麻布為之。旁及下際皆緝。麻冠絰草屨桐杖。婦人麻屨。大功。以麤布為之。冠絰如其服。繭布緣屨。小功。以稍麤熟布為之。冠絰如其服。履與大功同。緦麻。以稍細熟布為之。絰帶如其服。素屨無飾。凡喪三年者。百日薙髮。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不入宮門。不與吉事。期之喪。二月薙髮。在喪不婚嫁。九月五月者。踰月薙髮。三月者。踰旬薙髮。在喪均不與燕樂。
荅孟遠問喪服書
馮景
景頓首復書伯通足下。辱問喪禮五服三殺之說。景既檮昧。麤讀喪記。未經講求。然亦嘗聞之於先正矣。禮小記曰。親親者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殺而親畢矣。夫人生則有父。壯則有子。父子與己。此小宗伯三族之別也。父者子之祖。上推以及己之祖。子者父之孫。下推以及己之孫。是為以三為五。而又上推以及己之高曾。下推以及己之曾元。是謂以五為九。五衰之等。唯父與長子三年。族莫重也。以三為五。則祖與適孫期矣。以五為九。則高曾與曾元三月矣。昆弟期而從父之昆九月。從祖之昆五月。族昆三月。所為殺也。其不曰五為七者。服數盡於五也。雖然。高三月。則曾宜小功。祖服期。則曾宜大功。乃為齊三月矣。不敢以旁服加乎尊也。重其衰麻尊尊也。減其時日恩殺也。此之為上殺。高曾曾元。同為三月。所以報也。然高曾服同衰。而曾元緦卑也。此之謂下殺。堯峰汪苕文氏。乃疑曾祖距祖一世。顧為祖齊衰期。而為曾祖三月。其降殺不太甚乎。夫亦未明旁服之不敢以加於尊也與。足下又疑父在為母期。而妻服亦期。聖人制禮。何無隆殺也。是有說。段成式酉陽雜俎曰。今之士大夫喪妻。往往杖者。據禮彼以父服我。我以母服報之。杖同削杖也。閻徵君歎其解致精。且不獨削杖一也。拜用稽顙二也。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三也。為母雖除。猶申心喪三年。為妻禫已過。夫必三年然後娶。以達子之志。若是者何也。妻者齊也。共承宗嗣之重。故非他旁親之期所敢。苕文又疑高祖在九屬之內。大夫得立高祖廟。士亦得祀高祖。而顧不為之服。此苕文不讀康成注而誤說也。喪服齊衰三月傳云。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注云。曾祖高祖。皆有小功之差。則曾孫元孫為之服同也。又下緦麻章注云。族祖父者亦高祖之孫則高祖有服明矣。賈公彥為之疏。亦云高祖元孫皆有服。而苕文顧尚以經文不備為疑乎。遂議喪服傳舛。而并詆漢魏諸儒。守師說而不變。何其弗思甚也。今人於喪禮罕所審問。誠有張口坐雲霧之誚。足下獨肯盡心。可謂加於人一等矣。有疑再析。不勝起予。
喪服或問潛邱劄記
閻若璩
或問律文夫凡承重。妻從夫服。但爾時姑尚存。自應服其舅。則姑斬而婦從之。是一時有貳斬矣。抑不從耶。余曰禮有之。有適子者無適孫。則有適子婦者無適孫。婦可知也。仍服大功。或曰婦人既嫁從夫。夫天也。妻其敢貳於天乎。余曰夫服祖父母期。妻則大功。夫服本生父母期。妻亦大功。不從夫而服者多矣。奚有於是。
或問祖卒。孫既承重訖矣。久之祖母卒。孫又應承重。但祖母其所生者也。承則無重之可言。不承則己名為適孫。將若何。余曰。喪服小記。祖父卒。而后為祖母後者三年。疏曰此一經論適孫也。律文適孫祖在為祖母承重。止齊衰杖期。亦指適孫非庶孫也。竊以庶孫可立而為適孫。妾必不可以升為妻仍服期。汪氏琬有妾宜無服一篇。或難。妾之子而既貴矣。天子且許之貤封。而家長獨不可援古而服緦乎。琬曰。天子自貴其卿大夫之母。家長自賤其妾。律文之與也誥也。是皆出於天子。行不悖者也。或又難。律文得毋有闕與。曰國家辨妻妾之分。嚴適庶之閑。其防微杜漸也。可謂深切著明矣。而又何闕文之有。
或問古者父妾不論有子無子。皆得謂之母。唐開元禮則云。庶母。父妾之有子者。始為之緦。此子字。男耶女耶。余曰。開元禮不可知。若今律文與此同者。則指男而非女矣。何以驗之。子即齊衰杖期條之嫡子眾子。斬衰三年條之所生子之子也。或曰安知其非女。女無杖。此有杖。故知指男子也。然則宜何稱。律文父妾無子。則不得以母稱。今既已有女為吾之姊若妹也者。吾亦從而母之。奚不可。但不敢加服焉。是於明太祖隆妾之後。而少寓殺抑之微意。似為先王之所許者。
又問里中劉氏之喪。兄既不拜弟。有以嫂可拜其叔為疑者。余曰。鄭康成有言。正言嫂叔。尊嫂也。若兄公於弟之妻則不能也。兄公今之大伯之稱。大伯之尊於弟之妻。猶嫂之尊於夫之弟。雖在流俗。大伯猶於弟妻弗拜。則嫂不宜拜夫之弟何疑。故曰夫妻牉合也。又曰夫尊於朝。妻貴於室矣。
又問或有庶母卒者。其子既從律服齊衰杖期矣。其孫宜何服。余曰無服。律所不載也。或因問父既如是其重服。子獨不可準之而少降乎。余曰。此則以意自為服也。不可之甚者也。此服載明洪正七年孝慈錄。原明太祖溺情於孫貴之薨。變禮於諸子非其所生者一時制耳。豈真謂有王者起。視如金條玉律。莫可擬議也哉。
又問自唐武后上元初。表請升母服與父同。然仍齊衰三年耳。非至如明孝慈錄之一無差等。母同父斬。率情變禮之甚者也。遵行且三百年。未見有人焉。議請刊正者。豈非一懾於明太祖之嚴威。再便於己情之得伸。而無所復屈也哉。然周公以來制服。有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齊衰三月。與齊衰三年。列為四齊。自是沒不復見矣。余嘗反覆思維。欲上古制而下適乎時宜。不得已如作春秋調人也者。為之議曰。父在母沒。請為母服齊衰三年。父沒然後服斬衰。則厭降之義既行。免懷之恩亦報。而人道不至流於野人者。此為庶幾耳。
又問胡致堂真西山以漢文短喪詔。其大指為吏民。初未及於嗣君。曰非也。漢文明詔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三日者。吏民之服也。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以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七日釋服。三十六日者。殿中當臨者之服也。殿中當臨。非太子與百官而誰哉。然文帝之意。則詔天下以為己而服。非詔天下以盡為其親而服。是文帝固未嘗教天下薄其親也。然此詔以後。天下不復有喪三年者矣。嗚呼。豈非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與。又豈非下之人祇從其意而不從其令與。終西漢世。服父喪三年惟原涉。母喪三年。惟薛修河間惠王良。後母喪三年。惟公孫宏。師喪三年侯芭。外此則杳無聞。詩曰。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其殆五子之謂焉。
降服辨
王錫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