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聞甘甯等處偶值荒旱。 皇上如傷念切。 特命速行賑濟。全活甚眾。又曲 從諸臣之請。暫開捐納。保赤之誠。真千古未有也。獨是九卿議陝西開捐一案。已經累月。迨議上 允行。而捐納人員。奔馳數千里。無論道遠難致。即或有之。亦動需數月。及捐銀官收。方議糴米。待米既集。方始發賑。更不知幾何時也。夫萬口嗷嗷。朝不謀夕。此尚可須臾緩耶。且臣見事例之開於外省者。包攬奸徒。居為壟斷。經手官役。視為利藪。究之利歸私囊。而於國計民生。毫無裨益。其究不過朦混報曰。收銀幾十萬兩。買米幾十萬石。又報曰。散給幾十萬口。其間以無作有。以多為少。欺上罔下。其弊尚忍言哉。臣愚以為救荒迫於救焚。拯飢急於拯溺。當此時而議拯救。誠有不可少延旦夕者。合無先行 令山西河南兩省。即將現存應解庫銀。解往陝西督臣交收。令遴選能員於產米之處。多方購買。星馳運至西邊被災一帶地方。 特命甘撫臣。飭所屬州縣。作速查實放賑。又令各道官嚴加督率。撫臣亦不時親身稽查。稍或遲延。即加參處。庶發之自官者可無後時之愆。而受之於民者得慰及時之望矣。至事例之開。莫若一歸於戶部。不惟地近則捐員易於為力。而急公者必多。且糾察不止一人。而侵蝕包攬者必少。即間有一二假冒。較之外省之百弊叢生。相去不啻倍蓗。即以發去兩省庫銀之數。計其多寡為捐納之數。兩數相符。即行停止。如此則捐方為實在之捐。賑方為實在之賑。廣 皇仁而災黎。庶乎其有濟也。
請截留漕艘以備平糶疏乾隆三年
監察御史陳其凝
去冬今春以來。 畿甸雨雪未遍。 聖慮周詳。惟恐青黃不接。民食多艱。又 諭廷臣預為籌畫。仰見我皇上痌瘝至切。愛民無已之心。臣愚以為荒政無奇策。防於未事之先。則有勸民儲積之一法。救於既事之後。惟有計口散賑之一方。至於將事未事之計。未有能出於平糶之外者。昔宋臣蘇軾在浙。親行荒政。只用平糶常平一事。更不施行餘策。又云得數萬石斛斗在市。自然壓下物價。由此觀之。今日之計。舍平糶一法。實無他策。但平糶必須倉有積貯。然後因時出糶。縠價可平。收穫可待。則倉之積貯。不可不急為籌畫也。臣近見部議。准直隸督臣所奏常平積貯一事。歸於本省上倉。此於積貯之計。實有裨益。但宜作速舉行。不應多為查詰。往返延。更宜 該督撫。嚴飭各屬。務須禁革從前虛報勒索。種種弊端。實力奉行。尤當專委大員。盡心稽查以圖實效。臣愚恐歉收之後。儲積有限。家有餘積。固可為捐監之用。若家之所積不足報捐。亦難於糧食昂費之時。買穀上倉。則捐監雖有益於積貯。而當此歉收之際。恐捐數無多。即將捐穀。旋捐旋糶。亦恐不足敷平糶之用。目今糧艘正在北運之際。臣請於直隸沿河州縣。酌量截留每處若干石。令附近歉收之處。轉運貯倉。以備平糶之需。糧漕關係 天庾。升斗為重。自去歲以來。五城地方。及近京州縣。蒙 皇上天恩。發倉米幾十萬石。減價平糶。聞附近歉收州縣。小民扶老攜幼。糴斗升之粟者甚眾。與其令其跋涉遠來。不如就近截留。以平彼處穀價。使不致離鄉別井。就食遠方。而所用之糧。相去多寡。或亦不致大相倍蓗也。各州縣已有捐穀。又有留漕。則倉有積。若二麥有秋。固不必須動支。倘青黃不接。預為出糶。亦不致有艱食之虞。臣歷觀前代備荒之政。以及前人救荒之論。熟計今日之情形。舍平糶一法別無籌畫。而平糶之法亦未有不講於積貯者也。惟是因其地。酌其宜。條分縷晰。審處而善行之。則在身任其職者。仰體 聖天子宵旰之思。不啻[已](己)飢[已](己)溺。務期有益於民生而後已。是又所謂有治人無治法者也。
請速賑濟疏順治十一年
工科給事中翁自涵
頃者天災流行。民生疾苦。 皇上惻隱為懷。恩先畿輔。 特遣滿漢大臣十六員。齎帑金二十四萬兩。分道賑濟。已經逾月。 堯舜憂民如此。海宇聞風感泣。乃臣更有請者。八府道里。有遠近不同。州縣有大小互異。戶部雖經題明。第斟酌銀數多寡。尚未及勒期報竣也。臣謂民不失時。則生計自遂。官不擾民。則民生自安。方今南畝告急之時。前此飢寒孑遺。皆勉強借貸牛種。盡力耕作。一聞 朝廷有賑濟大典。勢必懸鋤以待。究竟賑銀少而窮民多。速給猶可資生。遲發便須守候。窮民既苦盤費。又妨農功。得少損多。反成累擾。且大臣所至。供億最繁。夫馬糧料。州縣官先以伺候供應為急。其所委佐貳微員。或更滋擾累。無益救荒。昔朱子提刑浙中。查勘災荒。深山窮谷。無所不到。而單車所至。吏民不知。洵為查荒良法。請嗣後大員親臨災地。州縣不必供應。亦不得輒委佐雜。 皇上並該部查照道里縣近。州遠大小。嚴催速竣。大縣不得過兩日。小縣不得過一日。滿漢大臣。務須先時榜示。輕騎親臨。為我 皇上早沛一日之恩。即百姓早甦一日之命。為各地方多省一日之費。即大臣多造一日之福。庶畿輔安而天下舉安也。況大臣為 朝廷之股肱。六曹職業。豈容久曠。賑濟早竣。時亮 天工。又諸臣所當夙夜自矢者耳。
請酌銀穀兼賑之法疏乾隆八年
御史孫灝
竊邇年以來。米價無處不昂。我 皇上洞悉民間穀貴之故。由設額太多。爭糴太眾。 特諭鄰省採買。及捐監收米之例。一概暫停。 詔下兩月。萬口歡呼。頌 聖鑒之至明。感 宸衷之獨斷。天下督撫。惟有併力一心。仰承 德音。臣鰓鰓之慮。特恐奉行失術。而速效之心勝之。拘牽之論搖之也。如 諭旨在罷捐監。存常平。則必有益銳於常平者。以為捐監既停。增額既減。常平柰何弗急。不知捐穀幾等空名。固未嘗為穀病也。穀病獨在常平。且常平但求足額。亦豈即為穀病。惟其非一足而即止。一買而即止。日積月累。是以官民交困也。此監例罷而常平卒不可急者也。又如 諭旨在停買鄰省。是舉尤甚者而言。則必有以本省為無傷者。不知本省穀多。惟江西湖廣四川為然。江南浙江穀雖多。猶藉鄰省。如福建廣東山西等省。則甚不足者也。今以鄰省停買之故。盡返而趨於本省。而州縣之採之多穀之家也弊至無窮。若零收市販則不敷。封截商船則愈擾也。爭買鄰省。足以貴穀。爭買本省。亦足以貴穀矣。此鄰省停而本省尤不可爭者也。然臣竊觀今之建議者有二。議救弊者曰。必停採買。議積貯者曰。必實倉儲。夫米之自賤而貴也。以漸而長。則其自貴而賤也。亦必以漸而平。斷未有二兩一石之米。不旬月而竟減為一兩者。則亦斷未有乍而停之。不移時而又買之。
而米價即平於旦夕間者。此停採買之說也。然而常平之法。有糶有賑。然後有買。賑即非常有之事。糶則每歲必有之事。假若一萬石之米。歲糶其什之三。今年停買。明年復然。是兩歲而已缺其什之六也。又明年復然。是三歲而倉幾空矣。如是而復買之。而盡買之。害豈有極哉。此實倉儲之說也。為今之計。欲使暫停之速效。勢既有所不能。欲令採買之久停。事又有所不可。是非有術以通其變。而議採買則慮其多。議倉儲復恐其少。議採買則惟恐其行之太驟。議倉儲又惟恐其補之太遲。是兩困之道也。臣昨見少詹臣李清植條議。請酌以銀代賑之法。臣初疑其難行。既而思之。是亦救弊之一策。惟將倉儲合算。而無偏於用銀。即調劑採買之法也。夫常平之設賑糶兼需糶。必資乎穀者也。賑不必定資乎穀者也。查銀穀兼賑之例。上年江南被災最重。現在遵行。其他宜無不可行者。請嗣後地方遇有偏災。其倉儲足供賑恤者。仍照舊辦理。其本地不足而他處可協濟者。亦仍通融撥運外。倘至倉儲不敷散賑。酌量該地情形。或先儘穀再用銀。或將銀穀分配湊給。至甚不得已。全以銀代。亦非權宜之必不可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