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腳價
僱募商船。應照民價給發。江南歲漕京師。以 會典開載之數計之。除留充本省經費外。共得正改兌米一百五十九萬四千六百九十四石有奇。隨正起交耗米三十八萬一千七百七十石有奇。白糧六萬九千四百四十七石。和僱海舟。經費自應籌款抵補。查 會典及戶部則例。開載江南漕船。三千九百三十六艘。漕糧經費有船耗給運軍沿途折耗輕齎漕船至通計運道遠近每船給羨餘銀兩又按到通米數每石給擔夫銀兩贈貼明代漕糧係軍民交兌民受需索之苦國初改為官收官兌因酌定贈貼江南每運米百石贈米五石銀五兩十兩不等隨漕科徵官為支給行月行糧出運之年軍弁支取月糧或折銀或銀米各半沿途給發津貼江南運屯各府州屬軍民屯田每畝徵津銀一錢二分至一二分不等貼贍蘇州太倉鎮海等三衛漕船每出運船一隻於行月之外給旗丁貼運銀二十兩二錢七分七釐有奇金山幫每船一隻給旗丁贍運銀二十一兩四錢八分有奇等項。向例皆為恤丁之用。若欲行海運。則海行迅速。請以船耗二十二萬有奇。以三分之一。仍作沿途折耗。餘米請照各省截留漕糧年分。將漕耗銀米。照數徵收。分別支解之例。提充船價。其餘如贈貼項內。有漕贈五米。漕贈十銀五銀。輕齎項內。有二六加耗折徵銀兩。行糧月糧項內之餘米。屯田津貼項內之餘租。共計米不下四五十萬石。銀不下三四十萬兩。若行海運。則運船運丁。皆已減半。各項銀米。悉可提半充用。其於出運旗丁應得分例。照舊給發。則上不費 帑。而丁力亦不致疲乏也。
議丁弁
漕船選用衛軍。定例每船運正運副各一人。海舟所載。仍照前例。十舟以領運衛千總一人統之。以武舉一人隨船效力。一人所轄之船。標明旗號。使停泊時。便於稽察。至河運運弁。分年番休。旗丁則三年更調。以防作弊。若海運惟資熟手。宜於久任。故元之用人。必使久於其事。按格優陞而不易其任。如朱張任萬戶府幾二十年。黃頭公唐兀世雄亦前後九渡海。明洪武海運久任張赫吳楨等四人。永樂時亦惟平江伯陳瑄總其任。以此類推。則運官弁丁作何年限更易。當與內河之例。稍有變通矣。
議回帶
查戶部則例。重運糧船。每船准帶土產一百石。舵工水手二十六石。至回空時。每船准帶梨棗瓜豆等四項食物六十石。免其納稅。如有多帶。各關照例徵稅等語。但糧船運米。一船僅五六百石。商販海舟。有多一倍以至三四倍者。帶貨多少。似宜準運米石數。以定各船所帶之數。至海行必須重載。回空時除核定所帶貨物。給票優免外。其餘仍照商船納稅之例。赴各關完納關稅。舵工水手回空。本無帶貨之例。今海行危險。似宜酌許回帶若干石。一體免稅。並免船稅。以示優恤。俾各踴躍從事。
議賠豁
會典載漕船偶遭風浪。在河淮江湖失事者。如漕船漂沒無存。地方官勘實報總漕題豁。若漕入海洋。較江河更險。偶有漂沒。自必遵題豁之例。至海舟向係滿載。其或風猛浪高。船將沉溺。即將貨物拋棄十之二三。俾船輕浮水。名曰鬆載。漕糧為 朝廷正供。萬無拋棄之理。宜飭海舟止載八分。即遇風暴。自可無虞沉溺。
漕糧兼資海運疏
藍鼎元
竊惟京師民食專資漕運。每歲轉運東南漕米數百萬。由江淮運河以達通州。百官祿廩。滿漢軍民之饔飧。無不仰給充裕。儲積饒富。美矣盛矣。顧臣觀山東北直。運河水小。輸輓維艱。有剝淺之費。有挨次之守。軍夫盡日牽挽。行不上數十里。其為力甚勞。而為費甚鉅。大抵一石至京。糜十石之價不止。臣思民食關係重大。千萬蒼黎。家室之所資。僅恃運河二三尺之水。似宜多方籌畫。廣其途以致之。欲求節勞省費之策。以為 國家宏遠之圖。莫如兼資海運。海運之法。在元朝行之。已有明驗。非臣愚昧。穿鑿憑臆妄逞之見也。元初平宋。以河運非便。自伯顏獻海運之言。以沙民朱清張瑄羅璧等。能識海道。立運糧萬戶府三。使三人為之。海運遂興。初歲運四萬餘石。後漸增至三百餘萬。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元史以為一代良法。今之海道已為坦途。閩廣商民皆知之。臣生長海濱。習見海船之便利。商賈造舟置貨。由福建廈門開船。順風十餘日。即至天津。上而關東。下而膠州。上海乍浦甯波。皆閩廣商船貿易之地。來往歲以為常。天津現有閩船可問。亦罕見有漂溺者。且漂溺乃係天數。以閭閻市井數十小民之福命。尚能利涉風濤。為仰事俯育之資。況 聖天子民依念切。為億萬蒼生造無疆之福命。定知海若效靈。舟航安穩。與內河如一轍也。臣觀元史所載。亦歲有漂溺。然以所失之數。勻配各船。每石所少無幾。或七八升。或三五合。止有一次少至二斗四升。以為大異。其視河漕之數。尚所得多也。臣以為海運之法。在今日確乎可行。請先撥蘇松漕糧十萬石試之。遣實心任事之臣一員。僱募閩廣商船。由蘇松運到天津。復用小船剝載通州。視其運費多寡。與河漕相去幾何。若試之而果可行。請將江南浙江沿海漕糧改歸海運。河南湖廣江西安徽仍舊河運。特設總督海運大臣一員。駐劄上海崇明等處。兼督三省水師軍務。將江南浙江山東水師官兵。改歸統轄調遣。巡哨諸洋。三省海洋盜案。專其責成。裁去崇明總兵官。設海督標中軍副將一營。左右前後遊擊四營。分撥弁兵押運。以二月半春分前後運起。八月而止。各運至天津交卸。其運船以閩廣趕繒為主。繒尖底之船。由崇明三沙放洋。東行盡山花島在五沙頭直放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經劉公島。登州沙門島。萊州大洋。入界河以至天津。順風不過八九日。若用江南沙船。則由崇明泝淮膠。皆在內洋行走。內洋多沙洲淺角。惟平底沙船可行。沙船所載甚多。但用布帆。止可順風駕駛。若迎風逆濤。則寸步不能以進。倘一年間運一次。亦可用也。臣又有臆創之見。沙船可行之道。則臺灣舢板頭船。於此處最為相宜。其船式短闊。止載六七百石。入水不深。輕快穩便。不論內洋外洋。不論風濤順逆。俱可無慮。欲運漕糧數多。此船似不可少。宜於江南開廠。分造趕繒舢板頭等船。招募閩廣舵工水手。給以軍糧。令其駕運。海船與河船不同。河船畏淺宜于輕。海船畏飄宜于重。河漕室家婦子。團聚舟中。海漕舵工水手。皆隻身數千里外。不能無內顧之憂。須于每船載滿。量留一二百石餘地。許舵梢搭載私貨。體其情而恤其勞。自無不踴躍從事。且南方貨物。皆可駢集京師。而回空之船。亦可載北貨以資江浙。上下海關。俱可多徵稅課。尤裕 國裕民之道也。每船安置大子母數位。鳥鎗火藥搭鉤牌刀足用。若遇賊船。便可順手擒獲。臣深知海洋宵小伎倆情形。斷斷不能為患害也。伏思海運最為便捷。節勞省費。而向來無有籌及者。一則由不知海道。一則畏風濤漂溺。一則慮在洋盜劫。今數者俱可無虞。且不獨糧艘宴安。凡商民皆蒙其福。是誠可行者也。況舢板頭船一設。可以無處不入。天下島澳險阻。皆坦然在掌握之中。是海督水師。甲于天下。而京東有萬里金湯之勢矣。臣思天下舟楫之利。無如閩廣。而江南則遜浙江。山東又遜江南。海洋萬里。不啻同室。天下之船皆可直抵山東。日本琉球。亦不過一水之便。京東畿輔近地。海口宏開。無閫閾之隔。今幸 睿慮周詳。設立天津水師。此元明兩朝所未及者。萬年久安長治之大慶也。若再行海運。設海督聯合山東江浙為京東一大水師。內可以廓清洋盜。外可以鎮壓諸彝。上可以飛輓漕糧。下可以流通百貨。惟 皇上宸斷舉行。則天下萬世幸甚。
海運提要序
謝占壬
竊惟史冊所載。運糧權宜之方。徑捷莫如海運。惟因偶爾舉行。未盡善法於圖始。以致弊生於積久。我 皇上勵精圖治。於嘉慶十五年間。偶因漕運稍遲。即 命大臣試辦河海兼運之方。江浙兩省大憲。仰體聖心。委員詳查海道。兼詢裝載情形。誠深謀遠慮。有備無虞之至意也。惜因舵水人等。未能斟情酌理。切實稟陳。率稱多般窒礙。未便舉行。遂復中止。某海角末商。罔知 國政。惟自幼航海經營。親歷有年。從閩省以至奉天。常年往返。凡有經過情形。莫不隨時記載。不揣冒昧。竊謂海運漕糧事不難於裝載。而難於官事民情互相參議耳。彼夫舵水人等之技。由身試而非師授。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而事外之人懸詢其情。自必語言矛盾。窾要莫憑。況運糧規則。從未經歷。尤不免畏難之見。紛擾於中。既不能實情上達。則委員何從而核其詳。東坡石鐘山記云。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猶是意也。況以海程之遼遠。更非淺嘗者所能心悟。某久歷海濱。惟於運載成規。舵水約束。以及風波趨避。捍衛汛防。素經熟視。其運漕事宜。非某所敢妄擬。祇以近年服賈天津。得聞大略。通算匯籌。分款臚陳。書之於左。以備大人君子。或有所採擇焉。
古今海運異宜
操舟航海。自古有之。而要其大旨。今勝於古。近今更勝於前。其故無他。在舟師之諳與不諳而已。夫江南海船之赴天津奉天。所經海道。如吳淞口外之銅沙大沙三角沙丁家沙陰沙五條沙。皆漲於水底。貼於西岸。而沙脈之東。海面深闊無涯。舟行至此。只須向東開行。以避其淺。諳練者定之以更香。辨之以泥色。量風潮之緩急。測海面之程途。趨避原有適中之方。所謂駕輕就熟也。不諳者或避之太過而迂遠焉。則遇風而驟難收島。或避之不及而淺擱焉。則棄貨以保人船。針向差以毫釐。路程謬以千里。此古疏而今密者一也。又如登州所屬之石島俚島雞鳴島。威海衛芝罘島廟島。皆聳列海濱。環抱內港。舟行至此。或遇風潮不順。皆可進港守風。諳練者知各島門戶之淺深。各門潮溜之順逆。轉旋有法。行止從容。不諳練者船近山邊不知進退。水山相激。最易疏虞。此古生而今熟者二也。夫陸路可以引導而行。海船不得連並駕。每船各須諳熟之人。不能問路於他舟。前代天津奉天。通商未廣。江南海船。多至膠州貿易。不須經過登州。則登州海面。既無商賈往來。舟人伎倆。無從習練。故前明海運南糧。乃自江南出口。運至膠州。仍用漕船。由山東內河二千餘里。運至登州。再裝海船。轉運天津。是一米而三易其船。一運而三增其費。且無論糜費勞工。諸多未便。而頭緒紛繁。弊端百出。程期愈遠。耗散愈多。皆不可以為恒計也。苟使疇昔舟師。亦能熟識海道。則從江南運至膠州。已經繞出淺沙。經過黑水大洋。海程已歷二千餘里。如欲直上天津。不過再遠千里。且有沿途島岸。可以安歇守風。何以已過險遠之外洋。反避平恬之內海。可知未閱登州潮汛。不知潮溜之盤旋。未歷登州海島。不諳島門之深淺。宜其寸步難行也。至於漢唐之際。航海較稀。且都城不近海濱。雖有海船。無從運達。以故運河淤墊。改為陸運。轉輸勞費不貲。甚至河漕二務。兩難調濟。勢使然也。惟我 聖朝深仁厚澤。遐邇均沾。自從康熙年間。大開海道。始有商賈經過登州海面。直趨天津奉天。萬商輻輳之盛。亙古未有。從此航海舟人。互相講究。凡夫造舟之法。操舟之技。器用之備。山礁沙水。趨避順逆之方。莫不漸推漸準。愈熟愈精。是以數十年前江浙海船赴奉天貿易。歲止兩次。近則一年行運四回。凡北方所產糧豆棗梨運來江浙。每年不下一千萬石。此海道安瀾迅速。古今利鈍懸殊。又可想而知矣。然則漢唐之不行海運者。既限於地界。元明行之而不久者。又限於人力。至於我 朝而籌海運。則地勢人工均超千古。似未可以前代情形引為比例也。
行船提要
江南海船。赴天津路程。必由吳淞江出口。至崇明南佘山向東北駛過淺沙。而至深水大洋。朝見登州山島。為之標準。轉向西行。以達天津。所經江南洋面。水不甚深。隨路可寄椗歇息。入山東深水大洋。無沙礁淺擱之虞。可以暢行。無須寄泊。自登州以至天津。沿途山島。均係統連內地。皆有營汛彈壓。倘遇風潮不順。隨處可以安歇守風。江南海船。名曰沙船。以其船底平闊。沙面可行可泊。稍擱無礙。常由沙港以至淮安。販蟹為業。是以沙脈淺深。最為嫻熟。沙港者。沙間之深溝也。浙江海船名蛋船。又名三不像。亦能過沙。然不敢貼近淺處。以船身重於沙船故也。惟閩廣海船。底圓面高。下有大木三段。貼於船底。名曰龍骨。一遇淺沙。龍骨陷於沙中。風潮不順。便有疏虞。其行走南洋。山礁叢雜。船有龍骨。則轉灣趨避。較為靈便。若赴天津。須先至江南盡山停泊。等候西風。向東開行一日。避出淺沙北行。方保無虞。故赴天津奉天。歲止一次。如運漕糧。但僱江南沙船足可敷用。各省之海面不同。船式器具。亦因而有別。而操舟之法。器用應手之權。亦各有所精。非局外者所能悉其窾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