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例內丈量簰筏。深長短。層次底面。算法甚為精密。俱係實在。並無虛數。查龍江關丈量。有連天連水連人之口號。此皆虛浮榷算。商賈不甘之語。訪之連天之說。在簰之面。因水之深。見尺加寸。見丈加尺。高量虛數。故稱連天。其連水則因爬口所到無水之處。虛深二尺八寸。是以水為木。故稱連水。其連人則因簰邊無水之虛。飛寬三尺。以虛為實。故稱連人。以無形之深高虛。均為實在科徵。雖稅可有盈餘。而商賈難言輸服。 國家理財。久有常經。溢額尚行裁減。豈肯於青天白日之中。無木生木。而科歛於虛無之地。夫商家之置貨。如糧戶得田。完稅之則例。無異田地之科則。而量木之爬竿。又同丈畝之弓口。名別義同。均屬不可浮溢。況稅有正額。有盈餘。併有耗羨。又何堪算入虛無也。是以實算實一定之理。而或者謂簰如船底。旁淺中深。故以爬口作算。然爬口甚長。已及中深之處。則旁之淺者。愈增深數。而中深之二尺八寸。更多溢數矣。又謂簰多下闊上窄。使果有之。則何不以窄闊相乘。見其實數。而獨以闊為準。且何以知其闊必三尺也。況前為簰如船底。則下窄上闊。又與此所謂下闊上窄者。兩相反也。至於平面高出。見尺加寸。見丈加尺。則竟無可解說。此丈量之所以當據實在也。再木簰之中。川楚所販。有青柳木一項。其稅三十倍於杉木。雖稅納之數。並無判數之例。今丈算之法。計木若干。以十分科算。凡川楚之簰。雖無青柳在內。例得於杉木雜中。判開青柳若干。或三分。或四分。或五分。隨意多寡。可以高下其手。大滋弊竇。此又當定以畫一之數。不得隨意判斷者也。再則例內。有招木木零木名色。皆可數明根數。照則實科。乃算法亦用虛派。每簰三項各二十五根。照簰深數遞加。並不問其多寡有無。亦屬無名。再則內有牮木一項。附簰而行。以防黏擱。大者每根五分五釐四毫四絲。次者每根四分一釐五毫八絲。原應點明實數。分別上次科納。乃丈量不點數。不分別。之五分五釐上稅。或一百根加至五六百根。遞增八九百。至千餘根不等。即無牮木者。亦必加出四五百根。尤屬虛幻。此均當改正覈實者也。
一出城進城之人。不盡富商大賈。其或物件最少。單人獨貨。如布一疋。鞋靴一二件。帽數頂。扇數把。雞鴨數隻。及雞鴨蛋數十枚等類。手目睹。並無藏掩。且多窮民謀生之計。與商人之負販賈利者。大相懸殊。應請竟免徵收稅銀。則小民尤沾實惠也。
一現行則例。應加釐正也。查各貨物例內。俱以銀數多寡分類。客商難於尋考。應將服食器用。分析門類。以類相從。而載其銀數於下。庶幾意揣可知。一尋即得。至如稻籮糞箕撮簸。皆農家之用。雞鴨狗雜毛短髮。皆糞田之需。又秧鞋蒲鞋草靸涼鞋布條帶掃帚蒿苗帚竹筷竹簏扇料舊篦子碎布頭半截驢皮菜種茨菇荸薺櫻桃葡萄甘蔗蘿蔔冬瓜青白梨雞鴨蜑。皆窮人度活之物。又失風破船板。尤屬患難之餘資。此均當不入稅者也。又出城貨物。有入城曾經稅過者。貨賣未完。出城又照入城例投稅。此則重複收徵。亦當刪除者也。又如下關零油例載四為一簍。今皆不用磁。改用小簍。所盛之油。約與磁相等。當以四小簍為一石。今以兩小簍為一石。此與則例不符。而未經開明者也。又如牛馬尾與冰片麝香同稅。牛羊角與犀角同稅。又同一燕窩海參等貨。而聚寶朝陽兩司。與龍江一司不同稅。此又參差不倫。所當正定者也。
一五城地租。當歸上元江甯兩縣輸納也。查關稅止徵貨物。而地丁則屬有司。章程一定。催科有方。偶遇災歉。減賦蠲租。皆得均沾 恩澤。或其地之荒熟不一。墾廢不常。可以隨時詳請。分別輕重多寡。時日緩急。以定催徵。自此項併入關稅。則歲有定額。額有定限。限有不足則差役滋擾。甚者地已別售。而租仍本戶。無可稽考。且或歲遇大歉。 皇仁大澤。一切地丁。皆得邀免。而五城地租。無可寬貸。即如上年以及本年。上下兩江。兩沐 恩免。而該地不在其內。雖荒月可以酌量緩徵。而應蠲之數。不得與地丁一例。今計此項地租。僅一千七百一十四兩三錢八分五釐七絲。在關在縣。均屬錢糧。而與佃民實有未便。應請該關劃交上江兩縣。照民賦催徵。歸入地丁。一例奏報。并查明上年及本年應免之數。同民賦一例蠲免。則 皇恩無處不到。而窮佃亦永遠沾被矣。
前明范文夾編龍江西新則例序。曰夾編至此。未嘗不嘆民生之無遺利也。凡日用零雜之物。無不籍而榷之。其病在細。夫三十稅一。制甚善也。即折鈔法行。貫以毫計。始止二算。未為過徵。迨六毫議定。已三倍稅矣。繼以新餉倍加。又六倍稅矣。其病在重。賢者雖不能免於例內。亦不宜增於例外。有慨乎其言之。今查順治十四年之例。折中酌定。足為法守。至雍正十三年定例。取屢增之耗。盡併例內徵收。則已屬無可復加之數。是例外之加一。誠可以已。而例內有所減無多足便窮民者。應併請 皇上仁恩。敕行酌減。則閭閻出入。被澤靡涯矣。
商茶違限贖鐶宜免狀
曾王孫
查茶法有官商之分。曩者官三商七。今則官商各半。商力為已竭矣。小引商人。力微而苦較劇。則凡可以撫恤之者。不可不急為之所也。查近例小引商人。於漢中盤時。按其月日。如違限期。擬笞。折贖。至司交茶亦如之。此官茶擬罪之大概也。商茶盤違限。亦如官茶擬贖。運至該州縣發賣亦如之。此商茶擬罪之大概也。今小引商人馬騰雷等。合詞籲請。除免商茶二罪。蒙批查議。此誠洞燭商困。而急為撫恤之至意。請為憲臺議之。官茶者公事也。商茶者。私事也。大義先公而後私。故不急公者有罰。凡官茶未盤。不得先盤商茶。盤既後於官茶。則至州縣發賣必遲。誠有勢難依限者。恆情之所以自為者無所不至。故商茶之至於違限者勢也。非得[已](己)也。官茶違限者罪之。所以儆凡為商之不急公者。天下之大法也。商茶違限者免之。所以憫凡為商之不得已而不自為者。天下之大體也。嗣後小引商人。商茶違限。其盤驗并發賣州縣。應概免擬罪。至於官茶違限。仍照前例。
五代鹽麴之禁
趙翼
五代橫征無藝。洪容齋隨筆。記朱溫以夷門一鎮。力征而得天下。士雖苦戰。民則樂輸。末帝與唐莊宗對壘於河上。民雖困於輦運。亦未至流亡。由賦歛輕而田園可戀故也。及唐莊宗任吏人孔謙為三司使。峻法以剝下。厚歛以奉上。於是賦歛日重。而歷代因之。今即據鹽麴二事。可見其大概也。凡鹽鐺戶應納鹽利每斗折納白米一斗五升。晉初始令折錢收納。戶所納如此。鹽價之貴可知也。海鹽界分。每年收錢一千七萬貫。以區區數十州之地。而收價如此。其價更可知也。每城坊。官自賣鹽。鄉村則按戶配食。依田稅輸錢。其私販之禁。十斤以上即處死。刮鹽煎鹽者。不論斤兩皆死。凡告者十斤以上。賞錢二十千。五十斤以上。三十千。百斤以上五十千。其法令之嚴可知也。晉高祖知鹽貴之病民。乃詔計戶徵稅。每戶自一千至二百文。分五等。聽商人販鹽。民自買食。一時頗以為便。出帝時。又令諸州郡稅鹽。過稅斤七錢。住稅斤十錢。已按戶徵鹽錢。不便改法。乃又加徵商稅。使利歸於官也。漢乾祐中。青鹽一石。抽稅一千文。鹽一斗。是又加重於出帝時矣。周廣順中。始詔青鹽一石。抽八百文。鹽一斗。白鹽一石。抽五百文。鹽五升。然鹽價既因抽稅增貴。而按戶所徵之鹽稅又不放免。是一鹽而二稅。民益苦之。此鹽法之大概也。其酒麴之禁。孔循曾以麴法殺一家於洛陽。私麴五斤以上皆死明宗乃詔鄉村人戶。於秋田苗上。每畝納錢五文。聽民自造麴釀酒。其城坊亦聽自造而榷其稅。長興中又減五文為三文。尋仍詔官自造麴。減舊價之半賣民釀酒。漢乾祐中私麴之禁。不論斤兩皆死。周廣順中仍改為五斤以上。然五斤私麴。即處極刑。亦可見法令之酷矣。此麴法之大概也。以上俱見薛史及五代會要即此二事。峻法專利。民已不堪命。況賦役繁重。橫征百出。加以藩鎮之私歛。如趙在禮之拔釘錢。每戶一千。劉銖之加派秋苗。每畝率錢三千。夏苗畝二千。民之生於是時者。可勝慨哉。
請罷湖口關復九江關疏湖廣通志
王澤宏
竊惟 國家之本計。惟財與賦。財賦之充足。在鹽與關。我 皇上頻頒蠲租之 詔。屢減額外之徵。數十年來農工商賈。無不仰戴 皇恩。固已淪肌浹髓。乃有不費內府之金錢。不損 朝廷之額課。 綸音一下。各省歡呼。則莫如湖口之仍歸九江關之為善也。夫昔日之設關九江者。因上有龍開河官牌夾。下有老鸛塘白水港。俱可停泊多船。冬夏不涸。無波濤洶湧之危。輸將甚便。此誠利 國利民。經久不易之善地也。後以江西東下。亦應納稅。暫移湖口。此一時權宜之計耳。初未計及湖口一縣。地產下流。乃江湖兩水交會之衝。又有上下鐘山巉巖峭壁。插入江中。既已設關。遂成商船納稅必泊之地。止有虹橋一港。水漲之時。大船僅容數號。小船僅容數十隻。倘水涸船多。不得已盡泊江外。大風暴起。巨浪滔天。欲求入口而不得。欲求渡關而不能。故其患不可勝言。此湖口斷斷不宜設關之明效也。或謂自江西出湖以下江南。自江南入湖以上江西。恐有漏稅之弊。不知九江一關。征船而不征貨。丈尺已定。稅無可匿。臣查大姑塘去九江四十里。在湖口之內。舊係泊船之地。應聽部司委員。在彼收稅。彙繳關庫。以給票為憑。至各省出湖船隻。大姑塘收稅者。九江驗票放行。各省進湖船隻。在九江納稅者。在大姑塘驗票放行。則兩處自無漏稅之慮矣。年來風濤時起。沉溺疊見。商情以積久而不得伸。差員以時暫而不敢請。此臣所以不得不代為請命也。倘荷 允行。則往來舟楫。無傾覆之虞。東西商賈。無漂沒之苦。既於額設 國課。一無所虧。又於貿易民生。皆得其便。乃經久無弊之長圖也。臣本楚人。九江湖口。皆臣久居。故於情形甚悉。伏乞 部詳加酌覆。務審稅課之盈虛。查風濤之險易。考人心之向背。一經改正。庶船多稅足。商悅民安。無不仰頌。覆載之恩。同於天地矣。
酒禁
顧炎武
先王之於酒也。禮以先之。刑以後之。周書酒誥。厥或告曰。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於周。予其殺。此刑亂國用重典也。周官萍氏幾酒謹酒。而司虣禁以屬遊飲食於市者。若不可禁。則搏而戮之。此刑平國用中典也。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則未及乎刑。而坊之以禮矣。故成康以下。天子無甘酒之失。卿士無酣歌之愆。至於幽王。而天不湎爾之詩始作。其教嚴矣。漢興。蕭何造律。三人以上。無故飲酒。罰金四兩。曹參代之。自謂遵其約束。乃園中聞吏醉歌呼。而亦取酒張飲。與相應和。自并其畫一之法而亡之也。坊民以禮。酇侯既闕之於前。糾民以刑。平陽復失之於後。宏羊踵此。從而榷酤。夫亦開之有其漸乎。武帝天漢三年初榷酒酤。
昭帝始元六年。用賢良文學之議罷之。而猶令民得以律占租賣酒。升四錢。遂以為利國之一孔。而酒禁之弛。實濫觴於此。困學紀聞謂榷酤之害甚於魯之初稅畝然史之所載。自孝宣以後。有時而禁。有時而開。至唐代宗廣德二年十二月。詔天下州縣。各量定酤酒戶。隨月納稅。除此之外。不問官私。一切禁斷。自此名禁而實許之。酤意在榷錢而不在酒矣。宋仁宗乾興初。言者以天下酒課。月比歲增。無有藝極。非古禁飲節用之意。孝宗熙中。李燾奏謂設法勸飲。以歛民財。周輝雜志。以為惟恐其飲不多。而課不羨。此榷酤之弊也。至今代則既不榷緡。而亦無禁令。民間遂以酒為日用之需。比於饔之不可闕。若水之流。滔滔皆是。而厚生正德之論。莫有起而持之者矣。故知邴原之遊學未嘗飲酒。大禹之疏儀狄也。諸葛亮之治蜀。路無醉人。武王之化妹邦也。
舊唐書楊惠元傳。充神策京西兵馬使。鎮奉天。詔移京西戍兵萬二千人。以備關東。帝御望春樓賜宴。諸將列座。酒至神策將士。皆不飲。帝使問之。惠元時為都將。對曰。臣初發奉天。本軍帥張巨濟與臣等約曰。斯役也。將策大勳。建大名。凱旋之日。當共為歡。苟未戎捷。無以飲酒。故臣等不敢違約而飲。既發。有司供餼於道路。唯惠元一軍。缾罍不發。上稱嘆久之。降璽書慰勞。及田悅叛。詔惠元領禁兵三千。與諸將討伐。御河奪三橋。皆惠元之功也。能以眾整如此。即治國何難哉。沈括筆談言太守朝禁卒買魚肉及酒入營門者有罪
水為地險。酒為人險。故易爻之言。酒者無非坎卦。而萍氏掌國之水。禁水與酒同官。黃魯直作黃彝字說云酒善溺人故六彝皆以舟為足徐尚書石麟有云。傳曰。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酒之禍烈於火。而其親人甚於水。有以夫。世盡殀於酒而不覺也。讀是言者。可以知保生之道。螢雪叢說。言頃年陳公大卿生平好飲。一日席上與同僚談。舉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問之。其人曰。洒亦巖牆也。陳因是有聞。遂終身不飲。頃者米醪不足。而酒興焉。則真變而為火矣。
與徐司空蝶園書
方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