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戶政十五倉儲下(7)

查各省窮民。可以藉通有無。而資日食者。惟典鋪是賴。但典鋪只有銀錢兩項。而於糧價貴賤無所損益。江西有穀之家。間有於東作方興之時。將所餘穀石。任聽農民以物質押。資其工作。秋後加利清還。較之典鋪尤為利便。但欲有益窮民。必先保全富戶。蓋質押穀石與典當銀錢不同。典商多在城市人湊集之區。以銀錢為當本。一席之地。即可深藏。富戶於鄉村僻壤。積穀必建倉廒。方能收貯。又須雇人看守。此不同者一也。典商當本。動逾數萬。又係隨時取贖。子母相權。利復生利。源源接濟。轉運不匱。富戶以穀為當本。少則百餘石。至數百石。最多亦不過數千石。春借秋還。每年止能出借一次。此不同者二也。典當銀錢。價賤固贖。價貴亦贖。當本可以不竭。質押穀石。價賤則贖。價貴則止。甲年不贖。乙年無本。此不同者三也。典當銀錢。以票為憑。不論其人是否認識。錢自數百文。銀至數百兩。皆聽質押。人數逾多。收利逾厚。質押穀石。並不設票。類皆附近農民。肩挑步運。以資日食。只可數石至十餘石為止。當戶若多。當本易竭。此不同者四也。典當銀錢。本多利大。既不擇人。又不定數。甲年未贖。乙年仍准再當。質押穀石。穀本無多。當戶有定。不能減去常年當穀之趙一。轉給常年並未當穀之錢二。故甲年還穀之家。即係乙年當穀之戶。且甲年曾當五石。乙年不能加至六石。亦不能少四石。如趙一還穀之後。乙年不願再當。應聽富戶另給錢二質押。又或甲年借穀五石。連利應還穀六石五斗。乃趙一秋後僅止還穀四石。不特並未加利。而且短少原本。是伊既[已](己)失信於人。所有已還之穀。乙年亦應聽富戶另給別人。不許趙一藉詞再行挾當。此不同者五也。典當銀錢。定例值十當五。限滿不贖。准將原物變價。歸還當本。不甚懸殊。質押穀石。多係麤布方服。變價之時。不能敷本。然窮民所以亦必取贖者。甲年所還之穀。乙年仍可押食。不誤春耕。此不同者六也。典當銀錢。並無折耗。又係循環出納。利可生利。故扣月日久蹔加三取利。質押穀石。一出一進。既有搬量折耗之虞。又有氣面廒底。鼠耗霉變之患。其名加三。其實所得無幾。況每年只能出借一次。如甲年正月初一日押穀一石。十二月三十日取贖。只許加利三斗。即五月初一日押穀一石。六月初一日取贖。亦應加利三斗。其故何也。押穀係在青黃不接。其價甚貴。取贖必俟秋熟以後。其價[已](己)賤。故有押穀之時。價值二兩以外。還穀之時。其價不及一兩。即使照例加三。窮民已經暗虧富戶之本。若再扣算月日。不使截長補短。富戶豈肯樂從。且恐啟射利之徒。押穀販賣之漸。此不同者七也。典當銀錢。認票不認人。親族鄉鄰。均可代當。惟押穀即至親密友。亦不可代。如趙一甲年還穀五石。乙年仍須趙一親身質押。否則伯叔兄弟。冒名代當。及至趙一親來。穀已無存。最易爭執。此不同者八也。典商請帖完稅。每年不過數金。刁民無所藉口。押穀之家。穀本無多。受當借穀。出息甚微。刁民因其並未請帖。往往指為私開典當。搶簿挾制。甚至串同書役訛詐。以致富戶畏懼。糶而不借。此不同者九也。典當銀錢。不分地界。不拘遠近。人人可當。惟質押穀石。刁徒往往把持。不許遠村之人搬運。其不同者十也。

以上各條。豐年尚可相安。一遇歉收。最易滋事。必須尋常無事之時。先期明白訓導。家喻戶曉。臨期自知安分。自古救荒無善策。總須備之於豐年。而常平倉穀。因公動用。類多缺額。且通縣之眾。一年之久。仰給於官。勢難遍及。昔人所謂民得升斗。官費邱山。實與杯水車薪無異。如能鼓勵富戶。收買穀石。不必領帖。聽其營運。或數十石。或數百石。或數千石。均可由少至多。逐漸滋長。此家如是。彼家亦如是。此村如是。彼村亦如是。行之日久。通縣無不如是。通省亦復如是。不出數年。民穀較之官穀。可多百倍。間遇荒歉。以民間之穀。借民間之食。即本耕三餘一。耕九餘三遺意。夫欲保全富戶。必使窮民明白其中利害。方可加以懲勸。蓋富乃貧之母。為 國家元氣。富戶凋敝。不僅貧民失依。元氣亦傷。嘉慶七年。天旱歉收。糧價日久不減。本部院晝夜焦思。誠恐存穀之家。待價而沽。曾經出示勸諭。不過暫調民食。一時權宜。以杜刁民藉端擾累。本年雨暘時若。早稻收穫登場。糧價已經大減。仰即會同藩司各道。通飭各屬。遵照指示條目。剴切曉諭。務使窮鄉僻壤。貧富周知。俾各安分守法。不得仍蹈前轍。總之貧與富交。強者必忮。弱者必求。今富戶以濟貧民之急。貧民應感富戶之情。居常既緩急相周。有事宜守望相助。忮求之念兩忘。親睦之心自篤。是在賢有司留心訓迪。俾風俗日歸樸。本部院有厚望焉。如各州縣民情土俗。或與所指小有異同。訪查確實。總以便民為主。聽其酌改。並令倣照當鋪款式。亦立當票。於還穀之時。發給當戶收執。以為來年當穀之據。亦可杜絕爭端。

勸設義倉章程疏道光三年

安徽巡撫陶澍

伏惟民以食為本。事須豫則立。前年皖江被水。哀鴻野。仰蒙  恩旨。賑撫兼施。並經臣勸諭有力之家。捐輸助賑。流離數十萬。獲就安全。事後猶深憫惻。因思博施濟眾。自古綦難。徹土綢繆。宜先陰雨。常平之制善矣。然待惠者無窮。至社倉春借秋還。初意未始不美。而歷久弊生。官民俱累。變而通之。惟有於州縣中。每鄉每村。各設一倉。秋收後。聽民間量力捐輸。積存倉內。遇歲歉。則以本境所積之穀。即散給本境之人。一切出納。聽民間自擇殷實老成管理。不經官吏之手。以冀圖匱於豐。積少成多。眾擎易舉。所以圖便民也。各保各境。人心易齊。耳目亦周。所以免牽掣也。擇人經管。立冊交代。所以防侵蝕也。紳民自理。不經官員吏役之手。所以杜騷擾也。不減糶。不出易。不借代。專意存貯。以備歉時。所以斷糾轕而弭爭端也。凶年不妨盡用。樂歲仍可捐輸。以一鄉濟一鄉之眾。故不患其不均。以數歲救一歲之荒。故不虞其不給。可小可大。無窮匱也。取錙銖於狼戾之時。求水火於至足之地。捐穀者不以為難。司事者不以為累。行所無事。不求其利而弊自除。預防其弊而利乃久。臣為此章程籌思經歲。簡易直截。似可為備荒之一助。如果各州縣能實心實力。勸導有成。是亦不費之惠。惟所議章程。與社倉之法有異。本以豐歲之有餘。備荒年之不足。可否即以豐備二字。仰懇  天恩。賜為倉名。俾垂永久。謹將所議章程十二條。敬為我  皇上陳之。

一鄉村無論百餘家。十數家。總以里居聯絡者。公設一倉。每年秋收後。各量力之盈絀。捐穀存倉。出者毋吝。勸者毋勒。或數十石。或十數石。多則一二百石。少即數石數斗數升。均無不可。收穀時。公同立簿登記。擇一老成殷實人總管。再擇一二人。逐年遞管。仍設立四柱交冊。分別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明晰登載。互相稽查。連年豐稔。日積日多。則穀不可勝食矣。

一鄉村零戶。有難於連絡者。或每族各為一倉。或一族中每房各為一倉。或以散戶歸入附近鄰保。共為一倉。均聽民便。總在隨地制宜。多多益善。果能一處行之有效。久而他處自仿照行之矣。

一設倉宜擇善地。不宜近水。不宜近市。以防不虞。建議之初。倉廒未立。或神廟。或公祠。或老成殷實之家。倉屋有餘者。均可借儲。但須本人情願。不得強借。一俟穀石稍充。即可另自置倉。

一倉穀由於樂捐。間或有濕有。不能拘泥畫一。應於收倉時。先為晒乾車淨。公同登記。耗蝕若干。或收貯年久。又須公同出晒一次。覆量上倉。再逐一登記實數。以便查考。

一設倉本係義舉。司事之人。不容稍有侵蝕。亦不許藉端開銷。惟所雇守倉之人。不能不給予工食。責令巡查。遇有風摧雨漏。倉板損破之處。立即告知經管之人。及時修理。其鎖鑰等項。不得交守人佩帶。

一捐穀既有成數。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以免匪徒阻撓。擾亂章程。以後捐多捐少。收放出入。官吏概不與聞。即里長甲長。亦無許越。倘有吏役託名稽查。藉端需索。查出照詐贓例。從重懲治。

一積穀既饒。止須添建倉廒。不必推陳出新以求滋長。亦不必春借秋還以權利息。戢爭杜紛。此為最要。惟餘穀置田收租。尚可並行不悖。然必積穀實在充裕有餘。以少半置田乃可。否則不必。蓋此穀原為備荒而設。至捷至便。推陳出入。易滋朦混。借出難償。漸歸烏有。置買產業。雖屬經久之計。然不能救濟目前。亦非急務也。

一每遇災荒。總管分管外。添擇公正司事。計穀之多寡。先儘本村中鰥寡孤獨無告之人。次及極貧。又次及中貧。或五日一散。或十日一散。事竣憑眾確算。至家計稍可支持者。不必分給。即小歉之年亦不必動用。以歸實濟。

一捐穀之家。此穀既捐。即係公物。遇有災歉。不得以從前甲多乙少。致啟爭端。或先在此村捐穀之家。其後移居他處。遇此村散放。不得以曾經捐穀。回向轉索。新來之戶。從前雖未捐穀。遇有散放。亦應酌給。不得獨任向隅。蓋各保各境以鄉村為斷。雖救無分彼此。而穀少人多。亦不得不稍為限制。其各族各房積穀者。則不必以鄉村為斷。

一年豐和時。勸捐較易。果能積有三年五年之蓄。又不妨為變通。邀同衿。劃分若干。於鄉間添設嫠育嬰等會。或於冬間就村莊中鰥寡孤獨。與外來無告窮民。量為賑濟。亦所以廣任也。

一鄉村紳士。克知大義者多。自必首捐為倡。如有能捐穀千石者。或捐銀千兩以上。買穀歸倉者。或捐置基產倉廒。及斗斛諸器物。用銀千兩以上者。均當照例請 旌。以資鼓勵。倘慮書吏索費。即逕赴院司衙門。呈明捐數。以便行查確實。立予請 旌。斷不令善舉稍有阻格。

一勸捐之外。尚有因事樂施一節。如民間演戲酬神。及嫁娶喜期。慶祝生日。儘可將糜費折穀捐入義倉。擴而充之。不特安貧。即以保富。將型仁講讓之風。亦由此而興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