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刺史日知录
顾炎武
汉武帝遣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倍公向私。旁谄牟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刻暴。剥削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则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怙倚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又令岁终得乘传奏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元城语录汉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秋分行郡国秩六百石而得按二千石不法其权最重秩卑则其人激昂权重则能行志本自秦时遣御史出监诸郡。史记言。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罢侯置守之初。而已设此制矣。汉书百官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而朱博以汉家故事。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其中材则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轨不胜。于是罢州牧复置刺史。后汉书刘焉传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刺史威轻建议改为牧伯请选重臣以居其任从之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刘昭之论以为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秩裁六百。未生陵犯之衅。成帝改牧。其萌始大。唐戴叔伦抚州刺史厅壁记云汉置十三部刺史以察举天下非法通籍殿中乘传奏事居靡定处权不牧人合二者之言观之。则州牧之设。中材仅循资自全。强者至专权裂士。新唐书李景伯为太子右庶子与太子舍人卢议今天下诸州分隶都督专生杀刑赏使授非其人则权重衅生非强干弱枝之谊愿罢都督御史以时按察秩卑任重以制奸宄便繇是停都督然后知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而今之监察御史巡按地方。为得古人之意矣。又其善者在于一年一代。夫守令之官不可以不久也。监临之任不可以久也。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故一年一代之制。又汉法之所不如。而察吏安民之效已见于二三百年者也。唐李峤请十州置御史一人以周年为限使其亲至属县或入闾里督察奸讹观采风俗此法正明代所行若夫倚势作威。受赇不法。此特其人之不称职耳。不以守令之贪残而废郡县。岂以巡方之浊乱而停御史乎。至于秩止七品。与汉六百石制同。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金华应氏曰。方伯者。天子所任以总乎外者也。又有监以临之。方伯权重则易专。大夫位卑则不敢肆。此大小相维内外相统之微意也。何病其轻重不相准乎。夫不达前人之法之意。而轻议变更。未有不召乱而生事者。吾于成哀之际。见汉治之无具矣。
唐自太宗贞观二十年。遣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帝亲自临决。牧守已下。以贤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其流罪已下及免黜者数百人。已后频遣使者。或名按察。或名巡抚。至元宗天宝五载正月。命礼部尚书席豫等。分道巡按天下风俗。及黜陟官吏。此则巡按之名所繇始也。开元二十二年。置十道采访处置使。其后或请专择守令。停采访使者。姚崇奏曰。十道采访使犹未尽得人。天下三百余州县。多至数倍。安得守令皆称其职乎。
于文定笔麈曰。元时风宪之制。在内诸司有不法者。行台御史劾之。即今在内道长。在外按台之法也。惟所谓行台御史者。竟属行台。岁以八月出巡。四月还治。乃长官差遣。非繇朝命。其体轻矣。明代御史总属内台。奉命出按。一岁而更。与汉遣刺史法同。唐宋以来。皆不及也。唐中宗神龙二年遣十道巡察使诏二周年一替 韦忠谦言御史一出当动摇山岳震慑州县明代多有其人
金史宗雄传。自熙宗时。遗使廉问吏治得失。世宗即位。凡数岁。辄一遣黜陟之。故大定之间。郡县吏皆奉法。百姓滋殖。号为小康。章宗即位。置五路提刑使。此即今按察使也
汉时部刺史之职不过以六条察郡国而已。不当与守令事。三国志司马宣王报夏侯太初书曰奏时无刺史但有郡守长吏汉家虽有刺史奉六条而已故刺史称传车其吏言从事居无常法吏不成臣其后转更为官司耳故朱博为冀州刺史。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鲍宣为豫州牧。以听讼所察过诏条被劾。而薛宣上疏。言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翟方进传言。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自刺史之职下侵。而守令始不可为。天下之事。犹治丝而棼之矣。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谕按治江西监察御史花纶等。自今惟官吏贪墨鬻法及事重者如律逮问。其细事毋得苛求云。
秦置御史以监诸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十三州刺史各一人。魏晋以下。为刺史持节都督。魏志言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囊时司察之任而已隋文帝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杜氏通典曰以州治民职同郡守无复刺举之任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职废。后虽有刺史。皆太守之互名。有时改郡为州则谓之刺史有时改州为郡则谓之太守一也非旧刺史之职。理一郡而已。由此言之。汉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
尹翁归为右扶风。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所谓收取人。即今巡按御史之访察恶人也。武断之豪。
舞文之吏。主讼之师。皆得而访察之。及乎浊乱之时。遂借此为罔民之事。矫其弊者。乃并访察而停之。无异因噎而废食矣。
子产问政于然明。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是故诛不仁。所以子其民也。董安于治晋阳。问政于蹇老。蹇老曰。曰忠曰信曰敢。董安于曰。安谓乎。曰忠于主。信于令。敢于不善人。是故去不善人。所以全善也。
明初吏治
赵翼
明史魏观等传赞云。太祖起闾右。稔墨吏为民害。尝以极刑处之。然每旌举贤良以示劝。不专任法也。尝遣行人赍敕赐平阳令张础建阳令郭伯泰旌其治行。又或因士民之请留良吏。辄进秩留任。并有坐事被逮。部民列善状上闻。亦复其官。且转加超擢者。既擢矣。而其人改节易操。则又重法绳之。所以激劝者甚至。故一时吏治多可纪。今循吏传可考也。天下府州县官来朝。帝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又尝谕户部。国家赋税已定。撙节用度。自有余饶。使民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何事聚敛也。沿及成祖仁宣英景宪孝诸帝。亦皆加意吏治。其有政绩卓著。往往特敕奖之。如成祖之于史诚祖。仁宗之于刘纲是也。诸良吏秩满当迁。或罣误罢黜。亦多因部民之请。俾进秩视事。往往至二三十年不易。其有因而作奸者。如永宁税课使刘连。结耆老请留。汉中同知王聚。求属吏保奏。则又斥谴随之。皆宣宗时事阅数年。辄遣大臣。分往各直省考察官吏。严其黜陟。而紧望之地。则特诏大臣各举所知。以为守令。如宣德中。先择京官九人为郡守。继择二十五人为郡守。正统中择京官十一人为郡守。后多为良吏。为名臣。朝廷既以吏治为重。中外大臣亦无不留意人才。仁宗诏各举所知。郎中况锺。以张宗琏荐。帝问杨士奇。士奇曰。宗琏实贤。臣与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锺所先耳。其后况锺之出守。则蹇义胡所荐也。翟溥则魏源所荐也。李湘则胡所荐也。李信圭之知蕲州。则张敞所荐。后守处州。则金濂所荐也。吉水令钱一本罢官。郡人胡广在朝力保之。遂复职。杨荣当国时。其家人犯法。邑令鲁穆严惩之。荣反以为贤而荐于朝。其时朝臣之汲引如此。在外大吏亦多持心公正。如叶宗人为钱塘令。人呼为一叶清。其死也。按察使周新哭之。田铎知蓬州。巡按御史过其境。无一讼者。知其下无冤民。遂荐之。擢广东佥事。此又外省举劾之大概也。且是时吏部考察之权最重。蹇义王直马文升先后长部事。尤以奖廉黜贪为要。史称蹇义慎择守令。考察明恕。而王直察举天下廉吏。以范衷为第一。翟溥秩满到部。以年老乞休。侍郎赵新。旧尝为其上司。曰。此江西第一贤守也。遂不听其去。句容令徐九思为巡抚所劾。吏部尚书熊浃。知其贤。特留之。此又吏部之能择人而任也。以上俱见各本传一时风气如此。故为守令者。无不洁[己](已)爱民。耻干清议。循吏传序云。洪武以来。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当英宗武宗之际。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之虞。由吏鲜贪残故也。嘉隆以后。吏部考察之法。徒为具文。而人皆不自顾惜。抚按之权太重。举劾惟贿是视。而人皆贪墨以奉上司。于是吏治日偷。民生日蹙。而国亦遂以亡矣。后人徒见中叶以来。官方隳裂。吏治窳敝。动谓衰朝秕政。而岂知其先崇尚循良。小廉大法。几有两汉之遗风。且驾唐宋而上哉。
立法议
储方庆
国家惩贪之法綦严矣。官得赃满十两。吏得赃满一两者。坐以流徙绞斩之罪。视其赃之多寡递加焉。然赦宥亟行。宽纵者众。臣窃叹 朝廷之立法何其严。用法何其宽也。夫立法严则人无所措手足。用法宽则人将狃于法。轻犯之而不以为惧。故善立法者。不为不近情之科条。使天下有以守吾法。而不幸有小人焉。冒昧而犯之。则示天下以必信。而无所事于亟行之小惠。是以天下之犯法者少。而人主之法。足以立威于天下。今犯得赃者。自一两以上。辄坐以流徙。流徙重罪也。其去绞斩无几也。今以坐一两之赃。天下之官吏。其不至于流徙者几希矣。必有一日数犯者焉。必有一月数十犯者焉。彼其心岂不畏祸。而甘为不肖。以自入于刑辟哉。驱之于无可自容之地。则举足措手。便入网罗。虽有畏祸之心。不如转而为避祸之计。且有以逆窥 朝廷之法。未必尽行。而我不妨姑且尝试。遂其私图也。幸而无发其奸者。则 朝廷之法。不加于其身。不幸而奸发矣。所谓流徙斩绞者。随而议其后矣。迟之一二年间。流徙之狱成。而赦又至矣。故夫今日之官吏。皆有不信 朝廷之法。是以法虽严而不足畏。夫立法以威天下。而使人不足畏。法虽严与无法等。愚以为与其立法严而用法宽。何如立法宽而用法严。立法宽则人之犯法者少。犯法者少。则官吏皆得优游于法外。以自养其廉耻。而无迫促不自容之状。如是而犹犯吾法焉。是其心好为恣睢。以蹈不测之罪。更不必有所顾惜。以养天下之奸。治之流徙即流徙。治之斩绞即斩绞。天下既得自安于法外。而又不能幸免于法中。贪吏之风。庶乎其少息也。
惩贪日知录
顾炎武
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罪。多于朝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睿宗太极元年四月制。官典主司枉法赃。一匹已上。并先决一百。而改元及南郊赦文。每曰。大辟罪已下。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系囚见徙。罪无轻重。咸赦除之。官典犯赃。不在此限。然犹有左降遐方。谪官蛮徼者。而卢怀慎重以为言。谓屈法惠奸。非正本塞源之术。是知乱政同位。商后作其丕刑。贪以败官。夏书训之必杀。三代之王罔不由此道者矣。
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黩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开宝三年。董元吉守英州。受赃七十余万。帝以岭表初平。欲惩掊克之吏。特诏弃市。而南郊大赦。十恶故杀。及官吏受赃者不原。史言宋法有可以得循吏者三。而不赦犯赃其一也。天圣以后。士大夫皆知饬簠簋而厉廉隅。上有以劝之矣。石林燕语熙宁中苏子容判审刑院知金州张仲宣坐枉法赃论当死故事命官以赃论死皆贷命杖脊黥配海岛子容言古者刑不上大夫可杀则杀仲宣五品官今杖而黥之得无辱多士乎乃诏免黥杖止流岭外自是遂为例然惩贪之法亦渐以宽矣于文定慎行谓明代姑息之政。甚于宋世。败军之将。可以不死。赃吏巨万。仅得罢官。而小小刑名。反有凝脂之密。是轻重胥失之矣。自永乐时赃吏谪令戍边。宣德中改为运纳米赎罪。浸至于宽。而不复究前朝之法也。宣德中都御史刘观坐受赃数千金论斩上曰刑不上大夫观虽不善朕终不忍加刑命遣戍辽东正统初遂多特旨曲宥呜呼。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人主既委其太阿之柄。而其所谓大臣者。皆刀笔筐箧之徒。毛举细故。以当天下之务。吏治何由而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