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棍一物。原有不得不用之时。不过欲取确供耳。初审狡展。不妨屡呼要夹。而其难其慎。不肯即夹。三木之下。动关人命。堂上一声催刑。众役奋力。受之者魂飞魄散。气蔽血壅。即有供吐。昏迷之中。随口强应。亦未确凿。平日于行刑之人。明白指示。如不得已。必须用夹。不得遽收。先就情理反复穷诘。此时问者之狼狈急。较受刑之人为更甚。如不从实供吐。催令收刑。一收止二三分。又就案情反复诘问。有证据者质之证据。使其计穷语塞。自必吐供。此时官府审问。本犯呼号。行刑者暗暗松放。再有狡展。仍如初置刑内。再收亦不过二三分。一放一收。痛则有之。伤人则不能也。且其神魂清白。语言不至混乱。此时供吐。方为确切。可以定谳。俗称夹棍为大刑。示不可轻用。更不可错用也。然不独大刑为然。即行杖亦不可忽。罪当杖者。亦视其气体壮健。足以当之。然后如法责杖。凡行杖时官暂停阅审卷。亦不可别有问答。惟注目凝神以观受杖之人。一则视其人能受与否。倘不能受。量减数杖。杖虽减而法已尽矣。一则防行杖者有任意重责要害。毒打一处之弊。如专打板头专打腿湾余历任二十年。从未因杖责而损伤一人者。率是道也。
牢狱之苦。杂秽疫痢。暑月为最。常遣人洒扫囹圄。洗涤枷杻。不时调取监簿。稽查囚数。以自察其治状。务使眼前火坑。化作逍遥世界。此只在当官者念头舌头笔头一霎时之间耳。
盗贼未起。防守为要。盗贼既起。擒捕为要。昔李崇刺兖州。令村中建一楼。楼悬一鼓。诸村闻楼鼓声。各守要路。遇盗辄擒。李肃为宰。不必建楼。比户置鼓。盗发辄击。远近相应。盗遂敛迹。吾以为建楼置鼓犹有所费。止须家置一梆。或竹或木。一处起梆。各处四应。有被窃而不传梆者。罪坐失主。一家传梆。而四不应。及应而不出身协拿者。查明责究。亦何盗贼足虑乎。
州县亲民之官。非特贪酷足为民害。即拘谨之流。未尝不洁清自好。而暗昧不明。优柔不断。识不足以剔弊。力不足以惩奸。彼虽不贪。有代之而吸民膏者。彼虽不酷。有代之而戕民命者。其与贪酷害民无异。且百为丛脞。诸务废弛。或反不若贪酷者流。犹能理繁而治剧。所谓廉而无能。不若贪而有干。古之人诚有慨乎其言之也。为政说宽说严皆也。莫如切实讲理。理者人心自有之天也。发一言。施一事。以我心之天。感孚乎人心共有之天。非言人所不能言。实言人所必欲言也。非行人所不能行。实行人所必欲行也。宽之可为杜母。严之可为召父。宽严之迹悉化。以此大畏民志。所谓不赏而劝。不怒而威。此道得也。何宽严之足云。
古人云。太上化民以德。其次莫如猛。是说也。非谓猛愈于宽。猛以济宽。适所以成其宽也。缘民愚无知。彼见上之宽而玩心生。后又从而刑之。则怨毒起矣。为民上者。视事之初。即严加整饬。吏役士民。苟有过犯。毫不假借。见之明。行之果。人心震动恪恭。各怀一不敢慢易。不敢欺蔽之心。如此则呼应既灵。法在难犯。而处心积虑。却时时欲与民休息。事事为愚顽鉴原。准情度理。足以快人听闻。即尽法处之。身受者不敢怨。观听者靡不服。畏威怀德。一时并到。若其始不振。后即整顿。徒招怨耳。
与王春溪书
周镐
某闻之。爱民者安。得士者荣。又闻凝士以礼。凝民以政。夫邑宰之政。不外乎刑名钱谷也。江南为财赋之区。然士气浮而不实。民间无数月之蓄。以邑宰之权。处目前之势。斟酌变通。道在去其太甚而已。即如地丁之银。两以两计。分以分计。固也。然而势不能也。视邻邑稍轻焉。节吾之浮费以补之。而民已受一分之赐矣。漕白之粮。斗以斗计。升以升计。固也。然而势不能也。视邻邑稍轻焉。节吾之浮费以补之。而民已受一分之赐矣。至于狱者。万民之命。其道更不容不慎。然在易之贲。则曰无敢折狱。在旅。则又曰明慎用刑而不留狱。狱有大小。自一二重案外。其事多起于微细。鸡犬之争。干糇之愆。往往至于涉讼。秉笔而判之。责者责。劝者劝。不踰时而两造平矣。某乡居。颇悉乡中事。窃见乡愚争讼。候批示数日。候牌者数日。幸而悬牌听审矣。忽焉而改期者数日。或数十日。此数十日中。原被告若而人。四邻证佐若而人。牵连失业。典衣买饭。其闲刁猾讼棍。串通役。恐吓变诈。无所不到。曲直未判。而中人之产破矣。此皆留狱之过也。听讼者除一二疑案外。清慎而加之以勤。则民已受一分之赐矣。夫以足下之才之识。何难正本清源。而某仅为此得半之说者。诚欲其卑近易行也。然其要则莫如得士。士者民之精华也。聚民之精华以辅一身。则民之甘苦易周。而政之缺失可补。所谓帝与师处。王与友处。邑宰何独不然。须慎择其人。宁拘毋滥耳。昔子高好画龙而真龙至。若某者为足下之画龙而已。
论吴中吏治书
陈宏谋
牧令之事。烦杂难理。江左较多。苏常二府尤甚。而讼狱其大端也。大抵人多智巧。好事喜争。理曲者强词夺之。尚易辨白。或将无作有。或欲扬先抑。或欲取姑与。官司听之。急则不暇致详。轻喜易怒。稍有失平。民得持柄而摇。以耸上司之听。缓则日久变生。狡计百端。莫可究诘。以致一案化为数案。小事酿成大事。逆料其词不可信。置之不理。则虚实难明。繁者益见其繁。刁者愈逞其刁矣。惟有先之以镇静。继之以虚公。而又终之以迅速。民知其官不可欺。法不能逃。事入官衙。是是非非。确乎不爽。则身受者折服无言。即闻风者亦知诳词无益。釜底抽薪。庶几近之。所谓迅速者只在于勤。吴中风气。最讲打点。又善营求。夜长则梦多。事久必弊生。官司耐一时之烦劳。则小民受无穷之福。向闻赴县告状。竟至二三十日尚不批出。所批仍属含糊。似准不准。应拘不拘。有拘不审。偶审不结。以致乡民皆以告亦无益。非政简刑清也。案牍中留一分精神。即可为百姓主持一分公道。矧官衙之是非。即里闬之从违。境内顽恶有所警惧。良善得以保全。其为劝惩者不少矣。能令州县官时时事事。存一点惟恐冤民累民之心。庶可望风俗移易。古人所谓刑罚得中。即刑罚中教化也。然欲能如此。又在屏省应酬。人之心思物力。祇有此数。于浮文上多一分。即于实事上少一分。居官者能以周旋上官之心力致之于民。地方民生未有不实受其惠者。究竟凡事莫逃乎实。动物不外乎诚。及至政简刑清。循声卓越。亦不患无知音也。
与泰安各属
李文耕
夫教化之最亲切者。莫过于放告鞫案之时。官之牖民。原不能家喻户晓。其亲切见面者惟在此时。诚能出以诚心。矢以耐性。深入于案情之中。而曲尽事理。推广于案情之外。而婉示开譬。审断之公既足以服人。牖迪之切更足以感人。即或兼用刑威。而慈祥之意。已流贯于桁杨笞扑中矣。现宰官身。说菩提法。非衣冠中大修行处乎。至进求教化之本。则惟在平日正己率物。可以对百姓。而后可以教百姓。尤可以一言以蔽之者也。
居官大戒。第一朦蔽。上下内外。非朦蔽无以行其奸欺也。朦蔽之在内者。有官亲家人。朦蔽之在外者。有猾书役。内外句连。鬻情卖法。则为官者孤立无与。而坐听声名之败裂。其亦危险矣哉。独是官受朦蔽。人以为官之不明也。不知朦蔽之害。中于不明者十之二三。中于不勤者十之七八。人即智识短浅。而事事躬亲。则奸欺者不能尽售其术。惟因循积压。怠玩废弛。则显予人以作奸丛獘之地。而欲人之不欺我也难矣。迨乎既受朦蔽。而后以察察之智胜之。一人之智。不足敌众人之智。而狡黠者或反得迎其私智而巧中之。是皆治之贼也。今欲力祛诸弊。惟有一主于勤。勤省阅而阅牍之压搁者少矣。勤勾稽而出入之侵欺者远矣。鞫讯勤而情伪悉。孰能乱我聪明。决判勤而拘系释。谁得肆其鱼肉。且闾阎之所恶者讼师。勤庶狱而雀鼠息争。讼师之伎俩无所试。乡里之所苦者盗贼。勤巡阅而萑苻远迹。盗贼之根蔓无所滋。一勤而百事治。何朦蔽之足患乎。至于勤之明效大验。昭人耳目。而人不务于勤者。则自有故。盖勤即仁也。无恫瘝在抱之隐。必不能孳孳于民事。而性情嗜好之与俱。勤即诚也。无旦明对越之心。必不能凛凛于官箴。而饮食起处之弗遑。然独不思君上以职司责我。统四境之农桑教化。待治于官。而为官者因循浮沉。莫之综理也。其可以对君乎。百姓以父母仰我。合众人之疾苦讼诉。待命于庭。而为官者诗酒声色。莫之省顾也。其可以对民乎。某与各寅好同舟泰汶。其聪明各有优绌。不能强同。其材力各有强弱。不能强齐。其学问各有浅深。不能强合。各用所长。事无不集。惟所以仰对乎君民。而力除其壅蔽者。则非勤莫由。虽不敏。窃愿与各寅好共勉之。
泰属为南北通衢。行旅往来。不绝于道。司土者自应以弭盗为首务。弭盗之法。莫难于用缉捕之人。不熟贼情者。既不能缉捕。而熟于贼情者。又多非善良。苟用之不善。不惟不得其力。而豢贼诬良之弊。将无所不至。是以用捕役者必先筹缉捕之费。能养其身。而后可用其力。复重赏以奖之。严法以惩之。引于前而策于后。虽怠者亦知奋勉矣。然此皆治之于已然者耳。夫盗贼非窝家不行。以其善藏聚而售赃物也。春秋之法。治乱贼者先严乱贼之党。缉捕何独不然。地方官于盗贼隐匿之处。严密访拿。捣其巢穴。俾渊薮肃清。而逋匿失据。而又勤巡查。严守望。责成地保。多派更夫。有玩失更者。加以重惩。在我先无隙可乘。在彼自无间可入。治于未然。乃为得力。而其要则尤在于居官者之一心。诚能以爱民为心。主于去强暴而安良善。至诚恳切。洞中达外。遇有公暇不时亲巡。即身之所不能到者。精神周之。精神所不能周者。声名及之。使为捕役者。晓然于官之必不容于怠缉。而倍加奋勉。为盗贼者。亦晓然于官之必不容于盗贼。而闻风远遁。庶几捕务日有起色。而豢贼诬良之弊。亦可以不劳而自弭矣。
谕各道府书
陈宏谋
监司原佐两司所不及。钱谷专任于藩。刑名专任于臬。与闻易至越俎。不闻又觉尸旷然。使勤勤恳恳。体察讲求。设诚致行。委曲求济。则两司方喜其相助为理。必不以搀越为嫌。况夫巡历所至。事事可以稽查平反。故两司所不能亲历者。巡道皆得亲历。官役有所顾忌。士民有所倚赖。此官不同虚设。出巡不同闲游。今奉新例。每年亲历秋审。则刑名之大者。以身先之。以心入之。不特重囚冤滞。可以平反。凡大小案件。民间利弊。有一番体察。即有一番措施。岂徒为巡历之具文已哉。太守体统较州县为崇。境地较州县更广。而于百姓则较州县不免远。务视州县之事。皆切己之事。上下文移。悉心核阅。毋以率转率行。了承上起下之故事。且不时轻骑减从。周历属境。得以体访境内土俗民情。并以察州县之留心地方与否。词讼之疑难。积之把持。均可就近提究。阖属士民。必以太守之惠至为有益。唯恐太守之不常至者。如此乃不愧领郡之职守。在郡一日。即有一日之实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