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户政九屯垦(6)

请核实开垦地亩疏

曹一士

伏查开垦者所以慎重旷土劝相农夫。本非为 国家益赋起见也。我朝承平日久。生齿浩繁。苟属可耕之土。必无不毛之乡。惟是河壖山麓。间存废壤。乃系水淹沙壅石多土薄之区。虽用人工。难兴地利。故往往弃而不问也。今臣访闻各省开垦地方甚多。其中不无裨益。然奉行未善。流弊有二。一曰以熟作荒。州县承望上司意旨。并未踏勘实在荒地若干。即预报亩数。以邀急公之名。逮明知荒地不足。即责之现在熟田。以符所报之额。小民畏官之令。俛首而从之。咸曰。此即新垦之荒而已。夫使其地少有赢余。亦当不尽利以遗民。若别无赢余。岂可履亩而益之赋也。一曰以荒作熟。历年荒地。在河壖者坍涨不常。且地势低洼。河水偶溢。即成沮洳。在山麓者。外铺平土。有似可耕。其下三四寸。多石皮石子。坚不能掘。所生之草。亦皆纤细无力。岂能发生禾稻。又有高阜鳞次。而溪远水浅。难资灌溉。以致荒废者。此种地亩。州县不复踏勘。悉入报垦之数。赤贫乏食之民。止贪目下官给牛种。官与草舍。以餬旦夕之口。而不顾其地之不可得而垦也。臣恐十年之后。民不得不报熟。官不得不升科。幸而薄收。则完官不足。稍遇岁歉。即卒岁无资。而逃亡失业之患。从此起矣。然且赋额一定。州县不敢悬欠。督抚不敢开除。于是飞洒均摊诸弊。又将以熟田当之。是名为开垦。其实有垦之名。无熟之寔也。兹二弊者。缘有司但求地利。罔惜贻害。大吏惟知虑始。不暇图终。是以仁民之政。反启累民之阶。其有关于国计民生非细故也。我皇上政之始。首念民依。殷殷以天下之安为己安。则必以百姓之足为君足。臣请 敕下直省督抚。凡经报过开垦地亩。无论已未升科。俱令州县官按册踏勘。内有向系还粮熟田。混报开垦者。即行举首除额。免其处分。如寔系新垦之田。取具州县官印结存案。少有造。一经发觉。从重治罪。则以熟作荒之弊可免矣。至新垦田应行升科之日。督抚再遴委贤员往勘。果系田禾成熟。可以持久者。始与升科。如其硗确瘠薄。难望有秋。即与开除免赋。倘因报垦在先。必于起赋。以贻民累。察出后。正其欺罔之罪。则以荒作熟之弊亦免矣。如此。开垦之虚寔既辨。田亩之荒熟难欺。新壤先畴。均沐皇仁于奕世。安民足民之善政。莫先于此也。

请开广信封禁山并玉山铅矿疏乾隆九年

江西巡抚陈宏谋

窃惟盛世滋生户口日繁。小民衣食之源。所宜急讲。我皇上宵旰勤求。孜孜罔懈。特颁谕旨。广山泽之利。饬令因地制宜。及时经理。无非为民筹日用饮食之事。臣仰体德音。凡有地利可以养民者。悉心体访。设法兴举。不敢畏难苟安。坐失地利。江西一省。惟广信一府。闲旷之山地最多。而穷民无业者亦多。所有地利可开二事。敬为我皇上陈之。一广信府有铜塘山。坐落上饶广丰二县。周遭数百里。自明正统间。有奸匪盘踞。贼平之后。遂将此山尽行封禁。因名曰封禁山。自此耕凿刍牧之地。尽为鼯鼪麋鹿之场矣。臣到江西采访舆论。咸以此山。尤宜开禁。以惠穷民。上年三月。臣檄行广南饶九道带同广信府知府知县等。入山细加亲勘。知封禁之内。莫木蒙密。路径崎岖。山深广阔。涧水萦纡。内中有田地邱段尚存者。尽可为田。其余亦可种靛栽麻。并植蔬果。虽无杉楠佳木。而杂树竹木。极其繁茂。山水沟顺流而出。皆可运至大河。今久经封闭。民生有用之物。置之无用。已觉可惜。且查从前封禁之地。原属广阔。我 朝承平日久。附近居民。渐于四围垦植。以资生计。今树艺已蕃。渐成村落。现在所立界牌封禁者。较诸从前已窄。非复旧时广阔。夫四围既可开辟。中间亦可垦治。若得弛其封禁。听民认界开采。始则采伐竹木。竹木既尽。其地即可种植。有水可以成田。无水可以成地。十年之后。渐成沃壤。然后升科。此外艺麻种靛栽植蔬果之类。均可获利资生。目下招垦。须择本地良民。取具甘结。其外来奸匪。不许混入。且江西民风勤俭。人多地窄。得业最难。山溪岭侧。尺寸必争。今将数百里之地。听民为业。人孰不踊跃争夺。养活穷民。不知凡几。至其如何约束。使人不敢争占。何如稽查。使奸匪无由托足。皆可熟筹经理。现在各隘口。原有官兵汛防。将来事有成效。人渐广。然后相其形势。移官添汛。以资弹压。庶几事不繁而民不扰。亦无藏匿奸匪之患。且蒙茸盘踞之气。俾之开通得耀于光明。亦升平之盛事也。臣查从前奏请开禁者。率以开垦穵铜。采木充公为言。及查无铜矿可开。无杉楠大木可取。又以此山界在浙闽二省。可藏奸匪。故其议皆格而不行耳。臣愚以为此山若为开矿取木充公。则滋扰无益。可以不开。若听民为业资生。则开之实为有益也。至于此山离浙尚远。只有南界接连闽省。均系悬崖壁立。攀藤附葛。亦不能入。必取道江西。并无浙闽通路之处。如无本省藏匿奸匪。此等深山大壑。各省皆有。际此昌期。边远苗疆。在在开辟。此一隅腹内之地。永远封禁。弃为废壤。未免因噎而废食矣。凡此皆从前封禁之由。臣已一一筹及者也。

一广信府玉山县之广平山。产有铅矿。居民屡请开采。臣行饬广信知府带同玉山知县前住查勘。广平山离城一百四十里。与上饶德兴二县交界。相离二县。均在一百数十里之外。山之前后左右。凡二三十里。并无村庄坟墓。亦无妨碍之处。督令工匠。先后开穵五硐。俱有矿砂。面加煎试。银铅夹杂。实有成效。若准其开采。所得矿砂。无论银铅。照二八抽课。余者听民自相运售。慎选本地殷实良民为峒头。招募本地民夫开采。以本地之民开本地之厂。不虑其来历不明。江西本产米之乡。今以本地之人食本地之米。可无米贵之患。又不动支工本。听民出资开采。有利而来。无利而去。亦无易聚难散之患。云贵各省矿厂甚多。历无厂徒生事之处。近者广东亦复开厂。而各省矿厂。大半皆江西之人。今本省开厂。更无滋事之虑也。以天地自然之利。为民生衣食之资。所养穷民不少矣。

请仍封禁铜塘山疏广丰县志

胡宝瑔

臣窃查勘广信封禁山。由广郡之上饶。至广丰县入山。复转至上饶县所辖境内。将山势隘口。土色树木。及旧设汛地。细加看详审度。查此山原名铜塘山。周围约三百里。与闽浙连界。而入山之径。俱在江右地方。上饶县设三汛。曰源口曰高洲曰船坑。广丰县设三汛。曰横山殿曰下雾岭曰小峰。由各汛而入。行二三四十余里不等。抵极峻之隘口。为原立各禁碑地方。约计禁内不过百里。由禁界入山。皆系重峦迭嶂。绝壁悬岩。其适中之处。名日铜塘。即山所由得名。间有零星平地。俱属无多。其树木并无良材。臃肿纠蟠。蔚翳于峻岭幽壑之间。而山趾错接。多隔溪。水涨则弥漫无路。山径壁陡。攀藤援木。方可登陟。而一悬通。数武曲折。彼此即不相睹。且地皆砂石。非裹粮无以为生。惟禁绝其入山之路。始可清肃。粤稽前代。无不封禁。以防奸宄。间有建言开禁者。勘明即寝其事。 国初仍旧封禁。嗣经原任侍郎臣赵殿最。前抚臣陈宏谋。两次请开。经三省勘明。应仍旧制。而近年复有议开者。亦以自然之利。可资耕种。可采木植。可煎矿砂。皆未尝身亲目。遂疑环山之内。当有沃壤平原。殊不知既无可垦之地。亦无可用之材。挖土试验。又无矿苗。惟崎岖险峻。藏集奸徒。则难裹毡搜剔。招集夫众。亦恐聚蚁纷嚣。官办则糜费无益。民办则赀本难酬。且其势必添驻文武员弁。而建署无地。贸易不通。断难孤处岩壑。总之禁则并无弃利。开则必有遗害。嗣后永宜封禁。更无可疑。稽察之法。必加严密。始无偷入窃垦。以致日久复成匿匪之所。臣饬府县另立高厚界碑。镌刻大字。于隘口当中设立。其入山之径。皆令各就地势。画界看守。并将各隘口。指定六汛分管。以专责成。其驻札该处之巡检把总。不时周流巡视。每年令道府分季稽查。县营分月察看。务期遵照旧例。不许阳奉阴违。至向因山径未塞。附近居民棚户。或窃入樵采。嗣后概行严禁。以杜其渐。而佃种人户。间有倚傍官山坡崖。搭棚居住者。多系闽人。奸良莫辨。最易滋事。应令搬移禁界之外。倘有假称山主。招集容者。即行严究。如此则仍旧封禁。益见界划分明。而防查严密矣。

论南田山开垦状

朱桂

接奉宪札以浙江宁波台州两府。联界地方。有南田一处。向系禁山。访闻该处。现有男妇老幼四五千人。草一千五百余间。已垦山田平地。约共三万余亩。若必执封禁成案。尽数驱逐。此等皆无业穷民。一朝失所。生计全无。恐致流为匪类。兼虑散而复聚。不能偏历各处港。时时防守。必须熟筹日久堵截之法。并为该民人等妥议安顿。方免将来滋生事端。奏派本司俟渔汛一毕。即选带明干员弁。亲赴该处周历查勘。筹议详覆。以凭核办等因。旋奉朱批。此系必应办理之事。查覆后。悉心妥议。务期经久无弊。方为至善。钦此。本司遵于七月十二日。带印起程。于二十三日抵石浦。带同委员人等。于次日一早渡港。十里抵长山嘴。为入南田初境。山势绵。进山一里。方见草。零星散处。随即按里挨查。其所种多系蕃茹。亦间有平田。由此而进。路径崎岖。地名大小百丈。草房较多。其旁为黄金坛。均有开垦之处。又进为樊之中。系入大南田总路。地势平旷。其旁为石门岭脚。开田颇多。草亦渐稠密。再进为大南田。乃此山膏腴之区。穷民来此开田之山。最为繁伙。间有筑塘者。其毗连岛屿。曰螺丝。曰马童。俱系沃壤。开垦亦多。又有名小南田。山势逼仄。开垦无多。又进为金漆门。山势陡峻。苍峭壁。其下直接外洋。旁有海涂。开垦山粮平田。是为南田山极处。又转至林门。系大南田之西。沿港一路甚长。谓之林门掘港。山土尚厚。地多开垦。其下海涂亦宽。计查南田山内十一。共垦户一千五百七十四家。男女共四千零九十八口。山地平田共一万三千三百十六亩零。自长山嘴以南。至金漆门。约斜长五十余里。广约三十余里不等。皆连山共土。并不隔港。总名南田山。自八月初一日渡港。查附近南田之山。共七。曰大小乌岩。即珠门山。与大小蛤蜊山势相连。去林门港仅二三里。地势甚狭。搭住者零星数户。每户所开自数亩至十数亩而止。曰箬鱼山。与打鼓寺合电门各为一山。旧绘为一。殊谬。其山甚小。曰花。即大佛头。山虽雄秀。地颇瘠薄。并无平畴。山前后亦有搭开垦者。曰礁头。长有十四五里。山下有海涂平地。穷民开垦渐多。日鹁鸪头。山内有大塘小塘坦塘白箬塘。地颇平坦肥饶。开垦亦多。山虽祇有十六七里。而人烟稠密。衡宇相望。曰花屿湾。居人稀少。惟山之半坡。亦间有开垦者。以上七。共垦户八百三十八家。男女二千三百八十九口。山地平田。共三千三百八十六亩七分。系在南田山以外。向亦封禁。其长约五六十里。岛小地窄。不能多聚人丁。亦不能多种田亩。本司查看之时。并细为询问。皆系无业贫民。临海黄岩县人居其大半。温州平阳居十之二三。象山虽附近。转不过百余人。有祖孙父子数世在山开垦者。有三四十年二三十年不等者。皆携有家室。间有不带眷属者。皆依栖南田山内耕种。所以近年来开田渐广。外来游棍。每于秋收后聚集匪徒。肆行强割。穷民甚以为苦。因在封禁山内私垦。有干例禁。不敢控官究治。本司亲历各岛。察看情形。开田已有一万六千七百余亩。人众已有六千四百余丁。由来已久。若不因地因时。筹度久远之策。转虑贻患将来。惟地处海疆。久经封禁。必须统观形势。扼其要隘。庶防守严密。而后安顿穷民。始非苟且姑息之谋。本司查南田山南面之金漆门。为春冬渔汛渔船毕集之所。直达闽广外洋。其地最为险要。又长山嘴为入南田北面门户。斜对下湾门外洋海口。亦属险要。大南田地势广阔。随处可以开田。系属居中扼要。东面大小百丈之间。黎头山为南田左臂。西面林门。逼近林门港。为南田右臂。其附近林门港之礁头鹁鸪头花等六。皆以林门为控制。附近长山嘴之花屿湾。以长山嘴为控制。此南田之大局形势也。

应请于金漆门移驻都司一员。水师兵一百名。长山嘴移驻千总一员。水师兵六十名。大南田移驻把总一员。陆路兵五十名。黎山头移驻千总一员。陆路兵五十名。林门移驻把总一员。陆路兵五十名。林门高磡陆路兵三十名。林门大湾陆路兵二十名。礁头鹁鸪头每处设水师汛兵各二十名。如此内外防维。处处声势联络。布置已属周匝无遗。惟设兵所以卫民。既已安顿穷民。生聚教训。听断词讼。丈量升科。尤须文员相机经理。应请移驻同知一员。作为南田海疆直隶同知。管理地方。定为海疆要缺。经理三年。着有成效。请加升衔。再任三年。始终奋勉。请归即升班升用。似此办理。庶可立经久之规模。不徒袭封禁之故事。于海疆实有裨益。其余就地方情形。量为区画。谨将见闻思虑所及。撮拟数条。以备采择焉。

一石浦应归南田管理也。石浦去南田山十里。为入南田陆路之门户。向设巡检稽查进港船只。去象山县九十余里。稽查难周。且老东门一带。向有匪人。应归南田同知。一并就近管理。庶可以防偷渡而严出入。

一应严拏游棍以安穷民也。穷民违禁开垦。游棍即因而挟制。强索租钱。或于秋收后肆行抢割。本司细加访查。其最凶横之金某等。大南田一带穷民。受其凌虐。今当安顿之初。尤宜严行查拏。以息争端。应令南田同知心惩办。俾地方永远宁贴。

一南田地亩。应行丈量报部升科也。本司前于深山僻壤。无处不到。其住址户口。及形势险夷。实已真知灼见。惟地亩因青禾在地。不能丈量。仅据山民开报登载。恐尚有不实不尽。应令南田同知。于水涸草枯之候。逐一丈量。分别上下则。详请升科。以昭核实。

一私煎应酌拟官收也。海滨之地。煮水为盐。所在多有。本司所查处所。除零星小户。并无炉灶外。惟金漆门林门掘港礁头鹁鸪头等处。皆有私煎形迹。其海涂皆易积卤成盐。似宜官为收买。以免日久滋事。本司于途次接台州盐商张履丰具禀。以台州运盐太远。脚价太重。拟于南田收买配运等语。查江浙向有化私为官之案。惟本司衙门向无办过例案。应如何办理之处。应饬交运司妥议经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