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屯种疏乾隆五年
御史范咸
窃惟人生所赖以生者衣食。衣食所恃以足者农桑。故曰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有受其寒者。舍农桑而谋生计。其不可以持久也审矣。我 国家休养生息。于今百年。户口日繁。生计恒患其绌。而目前所尤宜急筹者。莫若满洲八旗之恒产。盖民生有四。各执厥业。士农工商。皆得以自食其力。而旗人所藉以生计者。上则服官。下则披甲。二者皆取给于大官之钱粮。夫 国家之经费有定。户口之滋息无涯。于此而欲博施济众。虽尧舜犹有所不能也。我皇上御极以来。仁恩普。欲使天下无一夫不得其所。满洲八旗生计。久[已](己)上廑宸衷。而恒产至今未定。盖以内地已乏闲田。而满汉总归一视。其间经画。固有甚难者。考之前代。辽之上京中京。金之北京。元之上都。并在边外。其地郡县甚多。建有城郭宫室。遗迹可考。臣夙夜思维。以今日欲为满洲八旗立恒产。惟有沿边屯田一法。昔赵充国屯兵缘边九郡。后至金城。上屯田奏。谓有十二利。其大要在张掖酒泉等郡边外。缮亭障。浚沟渠。春时人予田二十亩。至四月草生。令游兵护田作于以收肥饶之利。资捍卫之功。广积贮之益。省屯兵之费。其初举朝皆疑之。后竟获其效。此往事甚著者。臣窃思近日甘肃等处。开垦已有成效。而安西一镇。孤悬关外。自镇以东。应不乏可耕之地。且闻其处。多汉时故城遗址。臣愚昧之见。以为宜特遣能任事不畏难之大臣。往行周视相度。如果有可以经画垦种之处。似宜移在京无业旗人。往行屯田。官为给道里籽种之费。俾设法开垦。缓其升科。且令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将来西北军营。不惟可省转运。抑寓兵于农。边防抽调。亦甚便也。如以迤西为远。则辽东边外。原我 国家发祥之地。兴京一处。似宜建为都会。择可垦种之地。派旗人前往驻牧。其余如永吉州宁古黑龙江。幅不下四五千里。其间地亩或仅设为牧厂。或且废为闲田。亦甚可惜。当此全盛之日。正宜不惜一时之劳。以维亿万年之固。至应如何经画如何善后之处。统祈下该部及八旗都统。详细妥议具奏。务使旗人之生计有余。而边圉之苞桑永固。此诚因天地自然之利。可为万年不拔之基也。
八旗屯种疏乾隆六年
户部侍郎梁诗正
窃惟度支经费。莫大于兵饷之供。惠养深仁。当豫为长久之计。臣奉恩命简佐农部。详查每年经费出入之数。伏见每岁春秋二拨。解部银两。多不过七八百万。少则四五百万不等。而京中各项支销。合计一千一二百万。所入不敷所出。比岁皆然。盖因八旗兵饷浩繁。故所出者每多。各省绿旗兵饷日增。故所入者渐少。是兵饷一项。居国用十分之六七。此各项寻常支给。仅免不敷。而设有额外费用。即不免左支右诎也。夫经制有常。固无可裁之额。而仰给太。渐成难继之形。臣管窥之见。有不可不及时斟酌变通者。为我皇上陈之。查八旗人。除各省驻防与近京五百里听其屯种外。余并随旗居住。聚京师。以示居重驭轻之势。而百年休养。户口多。无农工商贾之业可执。类皆仰食于官。我皇上至仁如天。虑其资生之不赡。特于正赋俸饷外。添设佐领之额。优给养育之粮。免其借扣之银。假以生息之利。且为分置公产。听令认买。拨给地亩。劝谕下屯。凡我为旗人资生计者。无不委曲备至。而旗人之穷乏自若者。不使之自为养。而常欲以官养之。此势有不能者也。臣比年以来。再四为旗人思久远之计。窃谓内地已无闲旷之田。而边塞尚有可耕之土。兴盛二京。实为根本之地。王气所锺。其附近地方。膏腴未尽开辟。钦惟 世宗宪皇帝。运独见之明。计万世之利。念旗人生齿日繁。而国帑不足以给也。欲于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分拨旗人居住耕种。俾得自为生养。雍正十二三年间。闻查办已有定议。未及举行。我皇上御极以来。廷臣亦屡有以此条奏者。惟是人情可与乐成。难与虑始。在旗人生长辇下。一旦迁至边地。必多以为不便。即中外臣工。见事体重大。亦未敢轻主其说。此所以常扞格而不行也。夫人为一身一家之谋。或祇顾目前。不存远虑。皇上统一宇宙。涵育生。自当全局运量。筹及万年。岂得为因循姑息之计。且 国家根本之地。既非诸边塞可与比。而为旗人开乐利之休。亦并未尝使受谪戍之苦。此犹盘庚之诰。可独断于君心。而终以共喻于民心也。若虑事有难行。不及时早为之所。虽现在尚可支给。而数十百年之后。旗户更十倍于今。以有数之钱粮。赡无穷之生齿。使仅取给于额饷之内。则兵弁之关支。不足供闲散之坐食。旗人生计日蹙。而民赋断不可加。国用无可减缩。即竭度支之所入。以资养赡。而终苦不敷。不且上下交困乎。且不独此也。待养者。固无余财以给之。分户者繁。即京师亦无余地以处之。惟有酌派户口。散列边屯。使世享耕牧之利。而以时讲武。兼以充实边防。则蕃衍之余。尽成精锐。陪京增拱卫之势。外藩仰震迭之威。旗人既各有生聚之谋。国帑自无匮乏之虑矣。至沿边地方。何处宽衍肥饶。屯田事宜。作何经理开置。与旗人当作何抽拨安顿之法。臣不能悬空详度。伏乞皇上密查旧档。熟计情形。断自宸衷。特定议施行。
复原产筹新垦疏乾隆十年
御史赫泰
奏为敬筹复还八旗之原产。试开未垦之闲田。以资兵民万世无穷之业。仰乞睿鉴事。臣窃思我 朝创业东土。统一区夏。以八旗为根本。以四海为室家。四海之民也。而八旗之则兵也。民之所以求安。与兵之所以待养。二者常相需。而要之卫民。必先以养兵。 国家定鼎以来。布列八旗。分编参佐领为之管辖。犹天下之省。郡县为之阶。第八旗之设参佐领。亦隐然以一旗为一省。一参领为一府。一佐领为一县矣。每一佐领下所辖不下数十家。每家约计自数口以至数十口人丁不等。因徒有人丁。而无可耕之土。是以一马甲。每月给银三两。护军每月给银四两。皆每年给米四十八斛。核其数则数口之家可以充足。且于京城内外。按其旗分地方。赏给房屋。又于近京五百里内。拨给地亩。良法美意。何以加兹。但考从前八旗至京之始。以及今日。百有余年。祖孙相继。或六七辈。试取各家谱牒征之。当顺治初年到京之一人。此时几成一族。以彼时所给之房地。养现今之人口。是一分之产。而养数倍之人矣。皇上洞悉其故。多方筹划。添设马甲护军领催以及养育兵丁。饷项所须。每年不下数百万。 国家恩养八旗。至优至渥。而旗人生计。犹未见充足。故前曾谕八旗大臣。各抒己见。为之筹度经营。乃八旗大臣。止不过取目前之事。为之请。皇上因事关重大。料理诚难。将从容办理。以期尽善。此诚慎终自始之至意。臣愚尝谓八旗恒产之立。必圣天子在位。尽心尽力。持之二三十年之久。其事之首尾始可收功。方今宇内清平。四海无事。又值我皇上仁明天纵。且英年践祚。际此从容闲暇之时。正可次第举行此等经年累月之事。不然。日愈久而人愈增。人愈增而事愈难。以数十万之。生齿日繁。聚积京师。不农不贾。皆束手待养。岂常策耶。臣再四思维。则清查旗人户籍为先务矣。旗人散处京城内外。皆有档案可稽。先宜查出人口数目。实有若干。除现在官员兵丁支领俸项钱粮足资养赡外。其余不能尽养之人。必须立有恒产。始可以为长计。然恒产之立。莫出房地二者而已。查旗人从前原有老圈地亩。与京城内外所有房屋。以资养赡者。相沿日久。如房屋一项。或本家遇有急需。措费无所。从而售出者有之。或因拖欠钱粮。赔偿无力。从而入官者有之。夫彼此交易。其业犹在旗人。一经入官之后。则由内务府取租。入充公用。即间有将住房卖给旗人者。亦殊寥寥。况又有每旗生息十万帑银。该管之人。以为借给旗人。恐致拖累。乃多扣分半二分钱。典卖房店。以为子息。故京城内外。可以取租之房屋。现今为官产者甚多。臣请将八旗之官。现在各旗内务府取租之房屋。彻底清查。酌定官价。或扣俸饷。或定限交银。卖与旗人。则旗房可复原业也。至于在旗地亩。向例不许卖与民间。俱有明禁。因旗人时有急需。称贷无门。不敢显然契卖。乃变名曰老典。其实与卖无二。至今而旗地之在民者。十之五六矣。故前蒙皇上天恩。交直督清查议赎。去年查明霸州等五十六州县卫。民典老圈旗地仅九千余顷。但在各州县畏事。惟恐赎地一事。纷繁拖累。故奉行不无草率。而民间又未有不欲隐瞒旗地为己恒业者。臣恐八旗老圈地亩。典在民间者。未必止于九千余顷。何则。近京五百里之内。大概多系旗地。自康熙二三十年间。以至今日。陆续典出者多。赎回者少。数十年来断不止于此数。此次清查。即系定案。若少有隐匿。则旗人之产。即永为民人之业矣。
臣请特派大臣。将户部圈占地亩原册。及陆续给旗地亩档案。逐一查出。令各该旗按册查对。分交各佐领传唤原业主。询问此项地亩。曾否典卖。及已经典卖者。在旗在民共若干亩。其在旗者。令原业主辗转查明。现在何旗何人名下为业。其在民者。从前于何年月日典与何人为业。如或年代久远。无从查考。及原业主无人。俱照部册开明咨送。以便查核。除在旗地亩毋庸置议外。其在民者。奏派八旗谙练之参佐领。前往会同各该州县。将民典旗地。逐案查对。如部册之内。有坐落该州县地亩。而该州县所造查出旗地数目。竟无此项地亩者。即于本州岛县地丁红串内查对。如系 国初以来。即在民人名下交纳钱粮者。方系民地。若从前并无红串。忽于康熙年间。托故起有红串。而其地亩段。又与部册彷佛者。即系隐瞒之旗地无疑矣。如此清查之后。再令八旗大臣。会同户部直隶总督。详议动项。陆续官赎。而令原业主取赎于官。或按限交银。或俸饷分扣。如原业主无人。及无项指赎者。即令在旗之人认买。在旗人得地。可以取租。在民间出租。即仍种地。两无所损。以后将民典旗地之弊。永行严禁。则从前旗人原有之房地。尽归旗人矣。至于八旗生息银两。系 世宗宪皇帝为赏给兵丁红白事件之用。故每旗发帑金十万两。交该旗王大臣酌量经营。一分起息。并非令典买房地。占旗人之恒产。为滋生之策也。查康熙年间。宗人府即有生息银两一项。数十年来。滋生者多。拖欠者少。而且利息微薄。便于旗人。嗣后各旗料理生息银两之法。未有善于此者。臣愚以为今日各旗生息银两。俱宜照宗人府之例。亦改为一分起息。借给旗人。所得微息。自足以充赏给之用矣。夫 国家之为八旗计长久者。房地两项。今既尽数赎还。而又有历年增添之饷项。所以养赡旗人之策。固已无遗议。然而在京之房与近京之地。不过止有此数。即使人丁滋生倍。断不能倍增恒产于前数之外。诚欲为旗人万年之恒计。则莫如开垦沿边地方。使民有可耕之田。为八旗无穷之业。一地两养。尤 国家第一之良法也。臣近接阅邸抄。见大学士伯张廷玉等。议覆御史柴潮生奏请开垦奉天等处屯田一折。内称查沿边一带。先据调任直督孙嘉淦。奏称独石口气候甚寒。不宜五谷。惟独石口外红城子开平城。及张家口外兴和城北城子。可耕之田甚多。约计可驻满兵一万。经特简王公大臣前往彼处。详勘妥议具奏。嗣据奏称口外地方寒冷。霜降且早。所耕大半皆系黍荞麦。耕种五谷者少。即使尽力耕种。不能保其必获。且每年所获。可否足供兵食之处。亦不能预知。其开垦驻兵之处。应请停止在案。臣查从前孙嘉淦所奏。惟独石口一处。气候寒冷。不宜五谷。而独石口外北行三十余里。即系平原旷野。再五十余里。为红城子。墙垣犹在。襟山带河。平畴沃衍。再百余里为开平。即元之上都。其间可耕之田。不下数万顷。再张家口外。西行七十里为兴和城。北行百余里为北城子。川原甚广。一望无际。土脉之肥。过于开平。其间可耕之田。亦不下数万顷。又云。或疑口外聚只多人。恐于蒙古滋扰。诸城左右。皆各旗王公大臣牧马之厂。今垦为田。恐旗人有所不便。又或疑天寒霜早。恐其难于收获。山少林木。恐其难于柴薪。凡此疑难之处。臣皆遍观而细访之。口外之山。绵千余里。名曰大埧。凡埧内之田。皆已招民垦种。现在征钱粮。此诸城之地。逼近大埧。皆系旗人牧厂。与蒙古无涉。旗厂之外。乃太仆寺游牧之地。游牧之外。乃察哈尔居住之处。察哈尔外。乃为内扎萨克地方。彼此隔远。无由滋扰。八旗牧厂。所占甚大。多有余闲。可以并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