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民间质谷谕嘉庆九年
江西巡抚秦承恩
查各省穷民。可以藉通有无。而资日食者。惟典铺是赖。但典铺只有银钱两项。而于粮价贵贱无所损益。江西有谷之家。间有于东作方兴之时。将所余谷石。任听农民以物质押。资其工作。秋后加利清还。较之典铺尤为利便。但欲有益穷民。必先保全富户。盖质押谷石与典当银钱不同。典商多在城市人凑集之区。以银钱为当本。一席之地。即可深藏。富户于乡村僻壤。积谷必建仓廒。方能收贮。又须雇人看守。此不同者一也。典商当本。动逾数万。又系随时取赎。子母相权。利复生利。源源接济。转运不匮。富户以谷为当本。少则百余石。至数百石。最多亦不过数千石。春借秋还。每年止能出借一次。此不同者二也。典当银钱。价贱固赎。价贵亦赎。当本可以不竭。质押谷石。价贱则赎。价贵则止。甲年不赎。乙年无本。此不同者三也。典当银钱。以票为凭。不论其人是否认识。钱自数百文。银至数百两。皆听质押。人数逾多。收利逾厚。质押谷石。并不设票。类皆附近农民。肩挑步运。以资日食。只可数石至十余石为止。当户若多。当本易竭。此不同者四也。典当银钱。本多利大。既不择人。又不定数。甲年未赎。乙年仍准再当。质押谷石。谷本无多。当户有定。不能减去常年当谷之赵一。转给常年并未当谷之钱二。故甲年还谷之家。即系乙年当谷之户。且甲年曾当五石。乙年不能加至六石。亦不能少四石。如赵一还谷之后。乙年不愿再当。应听富户另给钱二质押。又或甲年借谷五石。连利应还谷六石五斗。乃赵一秋后仅止还谷四石。不特并未加利。而且短少原本。是伊既[已](己)失信于人。所有已还之谷。乙年亦应听富户另给别人。不许赵一藉词再行挟当。此不同者五也。典当银钱。定例值十当五。限满不赎。准将原物变价。归还当本。不甚悬殊。质押谷石。多系麤布方服。变价之时。不能敷本。然穷民所以亦必取赎者。甲年所还之谷。乙年仍可押食。不误春耕。此不同者六也。典当银钱。并无折耗。又系循环出纳。利可生利。故扣月日久蹔加三取利。质押谷石。一出一进。既有搬量折耗之虞。又有气面廒底。鼠耗霉变之患。其名加三。其实所得无几。况每年只能出借一次。如甲年正月初一日押谷一石。十二月三十日取赎。只许加利三斗。即五月初一日押谷一石。六月初一日取赎。亦应加利三斗。其故何也。押谷系在青黄不接。其价甚贵。取赎必俟秋熟以后。其价[已](己)贱。故有押谷之时。价值二两以外。还谷之时。其价不及一两。即使照例加三。穷民已经暗亏富户之本。若再扣算月日。不使截长补短。富户岂肯乐从。且恐启射利之徒。押谷贩卖之渐。此不同者七也。典当银钱。认票不认人。亲族乡邻。均可代当。惟押谷即至亲密友。亦不可代。如赵一甲年还谷五石。乙年仍须赵一亲身质押。否则伯叔兄弟。冒名代当。及至赵一亲来。谷已无存。最易争执。此不同者八也。典商请帖完税。每年不过数金。刁民无所借口。押谷之家。谷本无多。受当借谷。出息甚微。刁民因其并未请帖。往往指为私开典当。抢簿挟制。甚至串同书役讹诈。以致富户畏惧。粜而不借。此不同者九也。典当银钱。不分地界。不拘远近。人人可当。惟质押谷石。刁徒往往把持。不许远村之人搬运。其不同者十也。
以上各条。丰年尚可相安。一遇歉收。最易滋事。必须寻常无事之时。先期明白训导。家喻户晓。临期自知安分。自古救荒无善策。总须备之于丰年。而常平仓谷。因公动用。类多缺额。且通县之众。一年之久。仰给于官。势难遍及。昔人所谓民得升斗。官费邱山。实与杯水车薪无异。如能鼓励富户。收买谷石。不必领帖。听其营运。或数十石。或数百石。或数千石。均可由少至多。逐渐滋长。此家如是。彼家亦如是。此村如是。彼村亦如是。行之日久。通县无不如是。通省亦复如是。不出数年。民谷较之官谷。可多百倍。间遇荒歉。以民间之谷。借民间之食。即本耕三余一。耕九余三遗意。夫欲保全富户。必使穷民明白其中利害。方可加以惩劝。盖富乃贫之母。为 国家元气。富户凋敝。不仅贫民失依。元气亦伤。嘉庆七年。天旱歉收。粮价日久不减。本部院昼夜焦思。诚恐存谷之家。待价而沽。曾经出示劝谕。不过暂调民食。一时权宜。以杜刁民藉端扰累。本年雨旸时若。早稻收获登场。粮价已经大减。仰即会同藩司各道。通饬各属。遵照指示条目。剀切晓谕。务使穷乡僻壤。贫富周知。俾各安分守法。不得仍蹈前辙。总之贫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今富户以济贫民之急。贫民应感富户之情。居常既缓急相周。有事宜守望相助。忮求之念两忘。亲睦之心自笃。是在贤有司留心训迪。俾风俗日归朴。本部院有厚望焉。如各州县民情土俗。或与所指小有异同。访查确实。总以便民为主。听其酌改。并令仿照当铺款式。亦立当票。于还谷之时。发给当户收执。以为来年当谷之据。亦可杜绝争端。
劝设义仓章程疏道光三年
安徽巡抚陶澍
伏惟民以食为本。事须豫则立。前年皖江被水。哀鸿野。仰蒙恩旨。赈抚兼施。并经臣劝谕有力之家。捐输助赈。流离数十万。获就安全。事后犹深悯恻。因思博施济众。自古綦难。彻土绸缪。宜先阴雨。常平之制善矣。然待惠者无穷。至社仓春借秋还。初意未始不美。而历久弊生。官民俱累。变而通之。惟有于州县中。每乡每村。各设一仓。秋收后。听民间量力捐输。积存仓内。遇岁歉。则以本境所积之谷。即散给本境之人。一切出纳。听民间自择殷实老成管理。不经官吏之手。以冀图匮于丰。积少成多。众擎易举。所以图便民也。各保各境。人心易齐。耳目亦周。所以免牵掣也。择人经管。立册交代。所以防侵蚀也。绅民自理。不经官员吏役之手。所以杜骚扰也。不减粜。不出易。不借代。专意存贮。以备歉时。所以断纠轕而弭争端也。凶年不妨尽用。乐岁仍可捐输。以一乡济一乡之众。故不患其不均。以数岁救一岁之荒。故不虞其不给。可小可大。无穷匮也。取锱铢于狼戾之时。求水火于至足之地。捐谷者不以为难。司事者不以为累。行所无事。不求其利而弊自除。预防其弊而利乃久。臣为此章程筹思经岁。简易直截。似可为备荒之一助。如果各州县能实心实力。劝导有成。是亦不费之惠。惟所议章程。与社仓之法有异。本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可否即以丰备二字。仰恳天恩。赐为仓名。俾垂永久。谨将所议章程十二条。敬为我皇上陈之。
一乡村无论百余家。十数家。总以里居联络者。公设一仓。每年秋收后。各量力之盈绌。捐谷存仓。出者毋吝。劝者毋勒。或数十石。或十数石。多则一二百石。少即数石数斗数升。均无不可。收谷时。公同立簿登记。择一老成殷实人总管。再择一二人。逐年递管。仍设立四柱交册。分别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明晰登载。互相稽查。连年丰稔。日积日多。则谷不可胜食矣。
一乡村零户。有难于连络者。或每族各为一仓。或一族中每房各为一仓。或以散户归入附近邻保。共为一仓。均听民便。总在随地制宜。多多益善。果能一处行之有效。久而他处自仿照行之矣。
一设仓宜择善地。不宜近水。不宜近市。以防不虞。建议之初。仓廒未立。或神庙。或公祠。或老成殷实之家。仓屋有余者。均可借储。但须本人情愿。不得强借。一俟谷石稍充。即可另自置仓。
一仓谷由于乐捐。间或有湿有。不能拘泥画一。应于收仓时。先为晒干车净。公同登记。耗蚀若干。或收贮年久。又须公同出晒一次。覆量上仓。再逐一登记实数。以便查考。
一设仓本系义举。司事之人。不容稍有侵蚀。亦不许藉端开销。惟所雇守仓之人。不能不给予工食。责令巡查。遇有风摧雨漏。仓板损破之处。立即告知经管之人。及时修理。其锁钥等项。不得交守人佩带。
一捐谷既有成数。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以免匪徒阻挠。扰乱章程。以后捐多捐少。收放出入。官吏概不与闻。即里长甲长。亦无许越。倘有吏役托名稽查。藉端需索。查出照诈赃例。从重惩治。
一积谷既饶。止须添建仓廒。不必推陈出新以求滋长。亦不必春借秋还以权利息。戢争杜纷。此为最要。惟余谷置田收租。尚可并行不悖。然必积谷实在充裕有余。以少半置田乃可。否则不必。盖此谷原为备荒而设。至捷至便。推陈出入。易滋朦混。借出难偿。渐归乌有。置买产业。虽属经久之计。然不能救济目前。亦非急务也。
一每遇灾荒。总管分管外。添择公正司事。计谷之多寡。先尽本村中鳏寡孤独无告之人。次及极贫。又次及中贫。或五日一散。或十日一散。事竣凭众确算。至家计稍可支持者。不必分给。即小歉之年亦不必动用。以归实济。
一捐谷之家。此谷既捐。即系公物。遇有灾歉。不得以从前甲多乙少。致启争端。或先在此村捐谷之家。其后移居他处。遇此村散放。不得以曾经捐谷。回向转索。新来之户。从前虽未捐谷。遇有散放。亦应酌给。不得独任向隅。盖各保各境以乡村为断。虽救无分彼此。而谷少人多。亦不得不稍为限制。其各族各房积谷者。则不必以乡村为断。
一年丰和时。劝捐较易。果能积有三年五年之蓄。又不妨为变通。邀同衿。划分若干。于乡间添设嫠育婴等会。或于冬间就村庄中鳏寡孤独。与外来无告穷民。量为赈济。亦所以广任也。
一乡村绅士。克知大义者多。自必首捐为倡。如有能捐谷千石者。或捐银千两以上。买谷归仓者。或捐置基产仓廒。及斗斛诸器物。用银千两以上者。均当照例请 旌。以资鼓励。倘虑书吏索费。即径赴院司衙门。呈明捐数。以便行查确实。立予请 旌。断不令善举稍有阻格。
一劝捐之外。尚有因事乐施一节。如民间演戏酬神。及嫁娶喜期。庆祝生日。尽可将糜费折谷捐入义仓。扩而充之。不特安贫。即以保富。将型仁讲让之风。亦由此而兴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