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户政二十八钱币下(2)

兴安郡志食货论

岳震川

古者以黄金为上币。钱为下币。银为器饰。非币也。后世黄金日益少。莫能知其由。虽富商大贾。鲜以此交易。惟通行银钱二币而已。自秦汉至今。千钱为一贯。曰缗曰襁。其实一也。兴安一郡。以八百为挂。相沿已久。莫知其初。小异而不失大同。我 圣清五朝之钱。顺治康熙多青铜。雍正青铜赤铜各半。乾隆六十年之钱。暨今上嘉庆钱。赤铜为多。有此小异。其为钱法则一也。古人贵赤铜。丹阳之铜称赤金。汉武帝时公卿请京师铸官赤仄。如曰。以赤铜为其郭也。班氏食货志。称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彼其法令纷更。贵贱淆乱。是以民怨而刑烦。若我 朝之九府圜法。轻重得宜。轮郭分明。不待填以黄金。文字刻画显爽。真所谓利如刀。流如泉。分布如布。民何由破业。刑辟何自而生乎。惟乾隆五十年后承平日久。奸宄潜滋。山南二郡。小钱之多。如水涌而山出。西同干凤诸郡。无此患。兴汉二郡。其患独深。则以南连蜀山。东接楚泽。奸民之渊薮。盗铸之巢穴也。贩小钱者。或马骡重载。或舟舫潜贮。百方掩匿。期于不败。此盗铸之骨肉也。城门关隘津渡。吏胥虽察其奸。得赂即纵。此盗铸之羽翼也。亦有迹同黠鼠。昼伏夜行。吏胥无从诘验。此盗铸骨肉之尤健者也。此其所载最多。获利最厚。富商大贾。间有为之囊櫜者。不过十之一二。至于小小商贩。见利忘害。此则盗铸之奴仆耳。州县亲民之官。必扫其巢穴。诛其骨肉。铩其羽翼。而后盗铸可绝。若止诘问其奴仆。庸有济乎。西安官吏奉宪檄来查小钱。商贾闾阎。均被其害。商贾之害官吏馆餐马资。大抵出于市区。闾阎之害。冠婚丧祭。十千可办之物。二十千弗可得。及官兵征白莲教匪。往来川陜如织。而小钱之害息矣。盗铸之奸民。明目张胆。往而从贼。贩小钱之奸民。或为乡勇。或为贼尾。攻剽富室。乃知太史公以铸币与掘冢同科。良有以也。方教匪正炽。大臣有援汉文帝故事请宽私铸之禁。以容奇。以息兵革。主上刚断弗许。此万世帝王不易之常经。非止一代之纶綍也。吾读张介侯续黔书。有假银一篇。言其弊甚悉。云贵产银。故假银因之而生。山南二郡。一患假银。惟患小钱。偶有过客持假银交易。市人必讼于官。官必惩之以刑。其势不能姑息。故其祸不至蔓延。小钱之入于市廛也。以渐而多。先为霜霰。久乃坚冰。长民者昭虽似郑。忍或效鲁。至于通省官吏。皆知山南小钱之患。而商贾闾阎皆病。如前所云矣。今小钱息灭。踰十年矣。浮食者尚多。游匪未尽改行。若不思患预防。数年之中。小钱之患。又将生矣。

禁私销议

乔光烈

窃惟钱文为民生利用之资。我 国家轸恤民隐。自京师以及外省。各设炉座。广为鼓铸。宜钱文日裕。民用益饶。乃近年以来。钱未见足。价值不平。奸黠之徒。罔利私销。致妨民用。亟宜生法严诘。以杜其弊。然禁私销之法更难于私铸。私铸者虽藏匿僻地。必须设以炉座。加以匠工。为时既久。尚易败露。惟私销者。可以镕化无。随时随地。最易藏奸。是以法禁虽严。终于百无一获也。夫欲绝其弊必先清其源。防其弊于已然。不如杜其弊于未然。小民趋利若骛。大抵钱质重则盗销者多。钱质轻则盗销者寡。此自然之理也。考古太府圜法。以铜为钱。或为半两。或为榆筴。或为八铢四铢。或为赤仄眼。或为綖环荇叶。惟汉之五铢为得其中。五铢以后。唯唐之开通元宝。纲目载称每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钱重一两。积一千重六斤四两。较之五铢。轻重大小。最为折衷。有明邱文庄公曰。钱质如开元。至今存焉。其说有本也。我 朝定制。每钱一文。重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厘不等。唯康熙二十三年。管理钱法侍郎佛伦等。奏将钱一文。改铸一钱。至康熙四十一年。复改铸每钱一文。重一钱四分。今现行钱文。如顺治康熙青钱。质重一钱四分者。每百中仅见一二文。康熙钱重一钱者。每百中常居十之三四。历考成书。征诸时事。唯钱质止重一钱者。可以行之久远而无弊耳。今应请仿照康熙二十三年之例。将现在鼓铸钱文。每钱一文。题请改铸一钱。每钱千文。共重六斤四两。较现行制钱。每千重七斤八两。计减用铜铅一斤四两。选匠精造。务使轮郭周正。字迹显朗。既于国体毫无关碍。而盗销者照现行制钱价。每银一两二钱五分。易钱一千文。止得黄铜六斤四两。即改造器皿。所得价值。不过在一两以内。奸徒无利可图。销毁之弊。似可不禁而自除矣。又定例。鼓铸钱文。铜铅各半。每铜铅百斤。如入点铜三斤。其质柔。不能打造响铜器皿。立法已属周详。但不能为打铜。尚可为铸铜。如铜镜乐器。以及箱柜事件等碎小器皿。均可私销改造。而碎小器皿。加以手工。往往不计分两取值。每易子倍于母。是以铜少之区。虽钱质甚轻。而仍不免有私销之弊。夫铜镜等物。为民间日用所必需。若因私销而复严禁锢之例。又属繁重难行。唯一州一县之中。铜匠不过数户。尚易稽考。应饬地方官。稽考铜匠。共有炉座若干。每月收买铜斤。系何来历。务须确有根据。并令邻甲人等。具结保任。仍不许纵役需索。如此立禁严密。民知畏惧。似亦杜绝私销之一法也。

鼓铸议

夏骃

国家正赋之外。充军国之用。惟盐政关税与钱法而已。然钱法者所以济银之穷者也。银不便厘用而铢使。故用钱。钱不便负重而致远。故多则壅。壅则贱。今国用告匮。生财之道。无不具举。势必重议鼓铸。议鼓铸势必熟求所以贵钱而贱铜之术。然愚以为国家但有行钱之法。无贵钱之法。钱诚行则钱自贵。但有采铜之法。无贱铜之法。钱诚贵。则铜即不贱。而利自多。今为贵钱之术者。吾不能曲为之阿也。凡物少则贵。多则贱。精则贵。滥则贱。流则贵。不流则贱。可久则贵。不可久则贱。其理甚明也。今各省钱局并停止。宝泉宝源二局鼓铸。而钱尚患其贱。设使各省诸局仍复鼓铸。一岁骤增钱八九倍。两岁则增十数倍。以一倍之钱尚患其贱。而出以八九倍十数倍之钱求其贵。必不能也。历来铸钱。大率每千重八斤有余。尚不无夹杂废小之弊。今议每千七斤。除去镕化铲磨耗折。是比往铸加轻十之二。势必和夹他物。否则轻薄不堪。以比年精好重大之钱。尚患其贱。而欲以轻薄滥伪之钱求其贵。又必不能也。民之用钱。不独以其彼此可以交易。亦以其上下可以通行。今银七钱三之例。视为具文。即有司奉行。以此出则每千当银一两。以此入则仍照民间八九钱之值。即有司以千钱作一两入。而递解不肯作千钱一两之数。今议用钱之路。则曰俸食河驿也。则曰买草豆也。于纳钱之路。茫然未有以处也。夫以一倍之钱。出而不入。而钱不得不贱。以六七倍十数倍之钱。出而不入。而欲求其贵。又必不能也。银钱同为民用。然银之所以贵者。以其久暂如一。无或废也。今同为 本朝铸钱。乃于顺治年间所铸者。目之为废钱。统计十六七年之内。散布民间者。不啻亿亿万数。一旦竟废而不用。百姓遂以为钱之不足重如此也。安得不贱。揣废钱之意。不过以为旧钱不止。则新钱不行。不知此掩耳盗铃之术耳。从来铸钱其中陀僧倭砂土。大抵十居二三。一经镕铸。尽化烟渣。是收旧钱一千。重铸不过得七八百文。徒病于民。而无益于国。且既使天下知钱之不足久行。而复欲求其贵。又必不能也。故曰今 国家必无贵钱之法也。夫铜即未铸之钱。钱即已铸之铜。贵则俱贵。贱则俱贱。必无有此贵而彼贱者。即议鼓铸。势必采铜。既议采铜。铜必踊贵。于是有为开矿之说者。而不知今日之矿。必不可开也。盗贼滋多。民生日敝。一为此举。扰攘必甚。利归于吏胥。害中于国家。不独得不偿失也。于是有为禁铜之说者。而不知民间之铜。必不可禁也。人家器皿。藏贮内室。禁之不从。搜之不可。势必开首告之令。吾恐挟仇利赏。讦讼纷纷。有司不胜其烦。而百姓卧不安枕矣。于是有为纳铜之说者。额外税课。许民半以铜纳。捐纳事例罪赎赃变。皆二分收铜。一分收银。而不知此名为收铜。而适为铜增价也。通计各直省。有额关税。不过八十六万两。则额外之税。为数几何。使在外十三局并兴。岁需铜一千零九十余万斤。此项且不能抵百之一也。况人家铜器。多者数十斤数百斤极矣。捐纳赎变。为银动以千百两计。必不能取之室中。势必遍买投纳。夫一铜耳。昔仅官买铸钱而患其贵。今既可以完赋。又可以赎罪。更可以得官。将来铜价势必腾长。铜既腾长。而官限定六分之例。必不可增。民又安肯贵买而贱输哉。钱局缺铜。必责之有司。有司虑受参罚。重比监勒。无所不至。吏胥因之恣为奸利。大称以取羡也。铜好而嫌恶也。数足不收。以掯费用也。从此小民。且不堪命矣。故曰今天下必无贱铜之法也。铜既不能使贱。钱又不能使贵。然则鼓铸之议。不既穷哉。无已则有一焉。各省局不必并兴。量度用兵附近之省。开置数局。铸发各州县。听民以铜换钱。每铜十三斤换钱十斤。称无重轻。以此入即以此出。吏既无所容其奸。价无低昂。钱贵则铜亦贵。钱贱则铜亦贱。官与民又两无所受其病。行之一年。则钱日益多。而官无买铜之困。民无纳铜之苦。铸局所赢。随时定值。悉充军饷。则亦庶乎其可也。自非然者。民不贱铜而官贱之。恐将来无可铸之钱。民不贵钱而官贵之。恐将来百物亦必暴长以持其平。且钱固不可使太贵也。钱太贵则盗铸者必多。利之所在。至死不顾。奸民煽聚。其忧又不止在钱法矣。

钱法议

葛祖亮

钱法在今。亟宜议矣。十数年来。 国家欲为钱法去弊兴利。内外诸臣。多方筹划。求一当者。几不遗余议矣。而犹有所未尽何也。愚以为去弊者。必深悉夫弊之何以不去。何以弊一去而即无不尽去。兴利者必深悉夫利之何以不兴。何以利一兴而即无不尽兴。且将日出不穷。而永无患于弊之复作也。源源本本。是必有其所以然。讲之者亦惟清其源。握其本而已矣。从来钱法有二患。曰盗铸。曰私销。盗铸之在今日。民无力以办。可不必言。所重患惟私销耳。我 国家自定鼎以来。凡历 四朝。使无私销之人。则 四朝之钱。可以充满于宇宙之间。而宝源宝泉二局。几可虚设不用。今试问顺治康熙之钱。其存于民间者有几也。不但顺治康熙之钱仅有。即雍正之钱。其存于民间者有几也。则私销之为弊也彰彰矣。论者亦无不识其为私销也。是以往者曾有禁铜之令。继以为钱值仍昂。而铜禁之不便也。复弛其令。而岂知钱值之不昂。断在铜禁之必严乎。何者。往者禁铜之令是矣。而徒禁于其大。不禁于其小。以为销毁者在大。而不在小也。不知大物之销毁有限。而小物之销毁无穷。大贾所鬻之器。非富贵之家不能有。小物则无人不可用。无地不可行。视之不啻分厘。而合计则至于百千万亿而不可穷。且大物之销毁。为钱必多。其销之也有器。而人之伺之也亦易。业此者其本或万或千。少亦不下数百金。苟非贪惑之极。亦不肯舍[己](已)所有。而以身试法。惟小物之需钱无多。可以随用随销。销之器不必钳炉。且一镕即化。无可执。虽有明知之者。而无可如何。始起于一二奸民。今乃蔓延至于无可纪极。议者往往以其本小物微。而不深察其弊之流害无穷。但以为此经纪之把持也。铺户之拥钱不售也。出京师者之车载马驮而虚其贮也。乡土之豪。防盗贼之攫银易。攫钱难。因之多畜以自封也。夫此数者。固钱法之弊之所有也。今亦既知之而严禁之矣。而钱之昂也仍然。则可知其弊之深患不在此也。

近又销钱。不以铸器。而以卖铜。计一千之钱。易若干之银。今卖铜浮于易钱之银。遂销钱卖铜以为市。此奸民之尤黠者。且他省交易多以银。而北人习于钝拙。交易以钱。南人虽数分犹用银。北人虽五十百金犹用钱。近省亦多效尤。尝过福建等省。偶市器物。竟通市无称等按翦之用。夫自制币以来。金银以济谷帛之不及。而钱则因日用零杂。不可以银行者。乃以钱便其流通。而岂多多者之犹需钱为直乎。顷者皇上深烛其情。令多者之直以银。而勿复以钱。诚为至当不易之理。而进言者犹有他议。非也。但此亦其弊之一端。而销毁不绝。则铸者日多。而销者日甚。欲钱值之勿昂。不可得也。夫天下之利权。人主之所操也。今人主不能操。奸民得以挟持之。而至于无可如何。非令也。设官局以平之。似与民争市。非与民平直之体也。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则亦当使泉货如水火。夫将何道而臻此。曰其道有二。一在去其弊之源而浚之使清。一在兴其利之本而守之使固。何为去其弊之源而浚之使清。经纪之把持也。铺户之拥钱不售也。出京者之多载而虚其贮也。乡土之豪。多积钱以自封也。